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三)

中国评协 中国文艺评论 2024-02-05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

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


△中国评协代表团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包恩泽摄)




艺术助推美好生活

彭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笔者对新时代艺术的特征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石涛曰:“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艺。这个明白的道理,却很容易为形而上学思维所蒙蔽。形而上学思维倾向于将艺术视为孤立的、静止的现象,主张艺术具有超越时代的、一成不变的本质。但是,如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不难理解的。而且,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艺术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文艺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可能远远大于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作用。


如果说脱贫攻坚战解决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问题,也就是温饱问题,那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问题,也就是中国梦问题。文艺之所以能够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文艺创造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严格说来,只有在人民群众生存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文艺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古人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脱贫攻坚战,解决的是饱、暖、安的问题;美好生活的追求,要解决的是美、丽、乐的问题。文艺很难解决饱、暖、安的问题,但却可以解决美、丽、乐的问题。


也只有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角度来说,才能很好地兼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孤立地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有些矛盾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的是自身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他人的发展。不过,这里的矛盾只是建立在有限生存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是建立在饱、暖、安的层次上。一旦解决了有限生存的问题,进入无限发展的领域,也就是说在美、丽、乐的层次上,自身利益与他人发展就可以兼顾起来。美、丽、乐是无限的愿望,饱、暖、安是有限的需要。饱了不能更饱,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消失,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需要是有限的。但美了可以更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激发出更为强烈的愿望,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愿望是无限的。


对无限的愿望的追求不会造成人我之间的冲突,因为像美、丽、乐之类的愿望的对象是普遍的、可以分享的。正如蔡元培所说的那样,“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干所画之马,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狮虎,人之所畏也,而卢沟桥之石狮,神虎桥之石虎,决无对之而生搏噬之恐者。植物之花,所以成实也,而吾人赏花,决非作果实可食之想。善歌之鸟,恒非食品。灿烂之蛇,多含毒液。而以审美之观念对之,其价值自若”。正因为美是普遍的,它不仅不会因为分享而减损,相反会因为分享而增强。正如孟子所言: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正因为如此,对于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客观标准的美,人们却容易达成共识,尤其是在跨文化交往的时候,更是如此。人类在美上最容易形成共鸣,作为美的结晶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解决温饱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相应地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让人类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经济基础的保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冷战思维,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今天的生产力达到的高度,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有限的生存需要。极端贫困不是生产力的问题,而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导致的分配不公的问题。落后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方面导致极端的贫困,另一方面导致极大的浪费。只有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出于上述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坚定不移地回到“人民”和“美好”的主题上来。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文艺完全回避了“人民”和“美好”这两个主题。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艺术品“拜物教”,在利益和畸趣的驱使下,不可避免地让文艺走上猎奇和庸俗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需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人民”和“美好”,让文艺回到正道。体现守正创新的文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建设新时代文艺评价体系的重要论述

刘宗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专业优势,指导文学家、艺术家提高专业水平,建设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文艺评价体系建设是当前文艺事业深入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文艺评论事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文艺评价体系是文艺共同体关于文艺发展方向和规格的探究,是探讨文艺评判的系列标准,是目的、标靶、基本准则。建构文艺评价体系是为文艺行业明确规范和标准,更是为当代文艺发展明确方向感、价值观、方法论,探讨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服务于文艺生产和社会发展。建设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本质是探讨文艺的国家标准,这是个很有时代意义和历史责任感的学术话题。


文艺评价体系是文艺创作的魂魄。文艺评价体系建设是强化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深入推进文艺界行风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弘扬行风艺德,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完善的文艺评价体系正是文艺界天朗气清行业风气的重要保证。


究竟建设怎样的文艺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系列重要论述其实反复在探讨评价标准问题。此次开幕式讲话也体现出他一贯坚持、反复强调的部分,同时更提出了新观点新要求。笔者体会,文艺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作品本位、人民立场、个人修为、时代特色。


文艺作品是文艺评价的坚实起点和建设目标。“文艺评价”,评价的首先是文艺作品。文艺的根本属性和独特之处在于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情性,这不同于科学研究和观念表述的抽象性。文艺作品的形式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形象语言来表现的。形象性和感情性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具体文艺样式的立身之本。文艺作品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所以,文艺作品是评价的根本所在。


文艺评价要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关于继承与创新,有三种做法:一是故步自封、陈陈相因、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这种做法根本谈不上传承;二是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三是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追求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这才是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作家柳青的话:“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科技发展、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是新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而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真正的创新应该有“三不重复”:作品不重复古人、不重复现代人、不重复自己。


文艺评价要坚持人民性。从评价体系来看,人民是作品的来源和接受者,优秀作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人民的喜怒哀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来源和接受者,就有一个如何塑造人民形象和如何对待人民的反馈的问题。


个人修为指的是创作者的素养和修养,这是文艺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是,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持弘扬正道,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近年来,“人设崩塌”已经成为网络热议现象,某些明星艺人形象“翻车”的例子一再说明,作为备受瞩目的文艺公众人物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会接受,时代也不会接受!”讲话所言掷地有声:“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文艺公众人物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一举一动都会产生社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始终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


文艺评价要衡量文艺作品是否具有敏锐的时代感。文艺作品产生于具体的时代,时代影响艺术创造。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说明文艺家有先知先觉的艺术敏感性,通过艺术形象领时代风气之先。另一方面,文艺家也应该注重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大势,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创作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使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因此,文艺创造是否能够反映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文艺工作者是否能够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我们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就是评价文艺的时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以上四个方面,是新时代文艺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准。其中,作品本位是评价的根本,人民立场是对文艺作品接受者的重视,个人修为是追溯到创作者这一主体因素,时代特色是对文艺评价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的衡量,这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站在民族、时代、人民的立场,对当代文艺评价体系的系统论述,对建设天朗气清、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丰富文艺发展内涵

提升新时代文艺感召力

贾杲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

研究委员会主任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艺在新时代自信作为、自觉作为、有效作为,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其中,如何更好地丰富文艺发展内涵,努力提升新时代文艺感召力,是当务之急。


丰富文艺发展内涵,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创新发展的历史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文艺及文艺工作者的伟大使命。只有丰富的文艺内涵,文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放声,文艺才能够真正成为时代的号角。以前,在丰富文艺发展内涵方面有一个突出倾向,就是过多地强调文艺作品以外的因素,比如科技进步融合发展、传播形态与手段融合发展、消费业态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审美文化多样化等,这些无疑都是文艺内涵丰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容。但是,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文艺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更应关注与强调文艺作品本身。只有抓住了文艺作品的内涵、品质、品位、创作动机及面向的对象等这些根本问题,才能真正抓住丰富文艺发展内涵的“牛鼻子”。所以,要进一步认知与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传播形式与手段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这是新时代文艺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文艺创新发展需要正本清源,这是丰富文艺发展内涵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所以,围绕文艺作品本身这个核心去分析探讨丰富文艺内涵的取向,是一个应该有的基本分析逻辑与探索路径。


探寻丰富文艺内涵的取向是丰富时代文艺发展内涵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围绕民族文化精神,把握时代发展主题,自觉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人民愿望结合起来。在创作中,把小“我”融入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不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取向上去丰富文艺发展内涵。在高扬人民主体地位、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的同时,从人民中汲取丰沛源泉,从最真诚的描绘、最真挚的赞颂与最深情的褒扬中,丰富发展更具深沉力量、隽永深刻魅力的文艺内涵。三是从经典与向美向善的创造这个取向上来不断丰富文艺发展内涵。更好地把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投身时代火热的生活等统一起来,以思想深刻、清新质朴、雄浑刚健的精神特质,来持续滋养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审美文化生态。四是从文艺内容的创新创造这个取向上来推进文艺的融合发展,继而丰富文艺发展内涵。我们必须认识到,融合发展更多的是拓展了内容表现的空间,丰富了内容生发的手段,加强了内容表现的能力,创新了内容消费的场景。五是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凝结心灵、以艺通心,在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创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这个取向上来丰富文艺发展内涵。要从中国伟大变革与精神生发的题材中,塑造易被世界认知的中国文化形象,不断构建与推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升文艺感召力是时代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中去凝聚、生发、释放文艺发展内涵,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豪迈地投身民族复兴伟业,使丰富的文艺内涵成为时代最嘹亮的号角。从文艺内涵转换成文艺感召力,再进一步建构系统的文艺感召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研究认知、把握发现其内在规律,才能有效实现由丰富文艺内涵到建构文艺感召力这个过程的转化。一是在洞彻时代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中,精准焕发新时代文艺感召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找准丰富文艺内涵的驱动力并形成文艺感召力的着力点,感召时代、影响时代,使新时代文艺成为引导时代发展的明灯。二是在深化认识文艺创新发展基本动力与机制的前提下,强化时代文艺的感召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调按照其动力机制揭示的架构与路径,进一步发掘其动力源泉,这是强化新时代文艺感召力的重要手段与前提。三是在推动建构与完善发展文艺生产、传播与消费生态的架构中,聚合壮大新时代文艺感召力。文艺是社会经济政治的重要表现,需要利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协同创新发展,形成合力,在文艺创造的生态体系建构中,持续壮大发展合力,持续推动新时代文艺感召力的凝聚。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查看目录)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责编:易平 王朝鹤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相关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2022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二)

中国评协主席团扩大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领航新时代文艺的思想指南(上)

领航新时代文艺的思想指南(下)

第一时间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十一次文代会中国评协代表风采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点击联系开白名单)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三)

中国评协 中国文艺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