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7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7期 总第106期
热点观察•文明交流互鉴中的
文艺理论与实践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艺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更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桥梁与纽带的角色。本期特别选登两篇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切入,探讨中国文艺及文艺理论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突出重围,重塑本土文化主体性,构建自身话语体系,推动中西文化的双向借鉴与发展。
■中西视域下的文艺理论交流互鉴/曹顺庆
内容摘要:数十年来,西方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艺理论交流互鉴的主要对象。而在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压制下,西方文艺理论的强势冲击和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失语,构成了推行中西交流互鉴的中国文艺理论学者面临的双重困境。从不对等的交流互鉴环境中突围,推动西方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能有效应对西方文艺理论入超且难以适用的问题,从而拓展文艺研究的维度;而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西方化,则能够消减西方中心论的负面影响,减少西方文明及我们自身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偏见和误解,增强文化自信,反过来促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体系及文明观的重视、思考和构建。重建平等包容、对话互鉴的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有利于从多元文明的角度真正展现中国文艺理论的深刻意义,推动中西方文艺理论的双向借鉴,彰显异质文明互鉴互融、协调统和的合异之美。
关键词:文艺理论 文明互鉴 西方中心论 文明观 话语体系
■文明互鉴与丝路精神复兴的创造性拓进/牛宏宝
内容摘要:丝绸之路是最具世界意义的跨文化语境空间存在,内嵌着一种跨文化语境的历史运作,在其中,不同文化所形成的知识和意义阐释得以传播、交流,新的知识、意义和心理、精神空间得以探索、凝聚和创生。而丝路精神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蕴含于丝路历史运作中的跨文化智慧的复兴和创造性转化。“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在现代更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中,对本土传统和异文化他者的资源进行基于主体性的选择和创造性转化,以创造性的力量生成新的文化主体性,以深弘的格局展现了新时代在赓续和创造性发展丝路精神方面所取得的切实的进步。
关键词:五星出东方 一带一路 丝路精神 跨文化语境 主体性 创造性转化
专题策划
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文艺(二)
■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视觉凝固——十年美术走出自主发展的新路/尚辉
内容摘要:新时代十年美术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潮美术,与世纪之交的艺术全球化思潮,都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宏大叙事再度成为中国美术的当代性课题,架上艺术持续平衡发展显现出西方艺术世界所未有的另一种当代艺术景观,新艺科建设、美术馆发展、新型展览机制与科技艺术探索共同形成了当代中国美术的新业态。显然,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变化不再以西方所定义的“当代艺术”为唯一路标,对艺术“当代性”的解读与实践,更着眼于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体现中国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着眼于对人民这个中国现代社会的主体的精神塑造。本文试图从新时代十年美术的发展中,以理论话语勾勒出中国美术探索自主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新时代美术 宏大叙事 自主发展 人民性
△党史展览馆广场群雕《信仰》(局部) 汉白玉石雕800×450×1500cm
■深耕“两创” 绽放新姿——新时代舞蹈艺术揽胜/茅慧
内容摘要:新时代以来,在“两个结合”和“两创”方针指导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新作中呈现的人民性更加深邃,人民的风姿仪态更加自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舞台意境更加高妙和神奇;中国古典舞创作者更加深入探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舞蹈文化元素,从历史文物和艺术遗产中提取舞蹈元素,再加以时代审美观照下的动态演绎,成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一股强劲潮流;舞剧更是进入井喷式发展的马力全开时期,近200部舞剧不仅在现实题材方面勇猛推进,题材和舞台呈现样式也多姿多彩,与民同情,与时共进。中国舞蹈驶入全面推进、迅猛成长的快车道。
关键词:新时代舞蹈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民族民间舞 古典舞 舞剧
△藏族舞蹈《阿妈•同心圆》摄影:赵廷玺
■从高原向高峰抵进——新时代戏剧艺术发展概览/宋宝珍
内容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戏剧工作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戏剧作品,由艺术高原向艺术高峰不断抵进。在历史剧创作中,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历史文献,出现了一批以古代历史和文人贤士为素材的戏剧,以此赓续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知古鉴今,推陈出新。在红色历史、革命题材戏剧创作中,表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卓绝历程,塑造人民英雄。在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中,以一大批主题性艺术作品书写当代传奇,追求现实诗意。在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中,有效实现了从文学到戏剧的转型,取得了良好的剧场效益。此外,“新空间”“云演艺”,科技赋能戏剧,在剧场艺术的呈现与传播途径的延展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新时代 戏剧创作 主题性 科技赋能
■以人工智能助推新时代网络文艺创新/欧阳友权
内容摘要:网络文艺与人工智能“技术同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艺术释放出强劲的新质生产力,给网络文艺业态带来全方位深刻变化。在创作实践中,AIGC的应用存在中文数据信息资源不足、缺少肉身感知的生命体验和原创力稀缺等问题。新时代的网络文艺应对人工智能挑战,需要直面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三大变化:一是网络文艺生产方式改变,昔日作家艺术家的独立创作转变为“人—机”互动式生产;二是网络文艺作品形态改变,图文互补、文音影合一将成为网络文艺主流;三是行业洗牌,重塑网络文艺的存在方式和运营模式。我们要积极接纳并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助推新时代AIGC艺术创新,开辟网络文艺新蓝海。
关键词:人工智能 网络文艺 人工智能艺术 创作三道坎 应对挑战
理论探索
■曾国藩文章美学思想/陈望衡
内容摘要:曾国藩是晚清文坛领袖,也是晚清美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主张善美统一,刚柔相济,和谐大同,境界为上,特别推崇阳刚之美。曾国藩根据自己的创作心得,提出了一系列的文章美学观点,最重要的有“圣哲”观、“自然之文”观、“奏疏之文”观、“文境”概念等。曾国藩文章美学具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他的文章美学为清朝——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抹绚丽的霞彩,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章美学的一种总结。
关键词:曾国藩 文章美学 晚清
■超越形式、特重内质:“高逸”的诗学审美特质/程景牧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范畴,“高逸”在中古时期的多元学术思潮互渗的文化场域中产生发展、演进演化,以老庄、玄学的审美理念为本,汲纳了儒学与佛学之审美理念,整合了自然与名教之审美,彰显出高远飘逸、气韵生动、不涉俗韵的审美内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艺的审美取向及独特精神。高逸范畴由起初的人物品鉴及书画批评术语逐渐浸入古代文论场域,成为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和观念,体现出文质并茂的审美特质,亦表现出尚文与尚质的双维审美取向。从本质上看,中国古代诗学中的高逸观念的审美特质是文质并茂的,既重视形式,又超越形式,更重内在精神与气韵,而这种审美特质的形成,一方面是缘于高逸范畴自身的学理逻辑,另一方面则是缘于中古文论中的文质观念。
关键词:高逸 诗学 文质并茂 尚质 尚文
作品评析
■跨媒介灵韵转移、共同体微观叙事与牧歌美升华——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邹赞
内容摘要: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燃爆“出圈”,成为现象级作品,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三重经验:一是自觉超克文类界限,弥补原著情节叙述不注重矛盾冲突、结构相对松散的状况,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著的神韵和气质,为散文的影视剧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坚持现实主义文艺观,通过立体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形象塑造,谱写了共同体叙事的新篇章;三是影像视听语言风格追寻一种“如画美”,文本叙事达成了崇高美与牧歌美的和谐统一。此外,技术赋能助力李娟散文经典品质“出圈”,打造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文旅IP,为提升优秀文艺作品服务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成效,提供了典型范例。
关键词:《我的阿勒泰》跨媒介改编 共同体叙事 如画美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创作谈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对“好剧本”的理解/罗怀臻
名家专访
■杂技创新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访杂技表演艺术家、杂技教育家孙力力/采访人:何瑞涓
孙力力简介:1950年11月出生于杂技世家。杂技表演艺术家、杂技教育家,历任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杂技团常务副团长、副总经理、艺术总监、创意总监,北京市杂技学校副校长、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教学艺术总监等。荣获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特殊贡献奖”、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艺术节“终身成就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杂技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中国杂技“金菊奖”终身成就奖、“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巾帼十杰”等诸多国际国内、行业内外荣誉。
作为杰出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孙力力主演、参演的《蝶恋花——花盘》《软钢丝》等节目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俄罗斯莫斯科红场国际马戏节“金熊奖”。1995年后孙力力从演员转型为杂技团老师,主抓杂技教学与节目研发,策划创作并组织实施了大量杂技精品节目,培养了两百多名杂技金奖人才,为中国杂技团斩获国内外金奖64枚。其中节目《腾•韵——十三人顶碗》和《圣斗•地圈》《俏花旦•集体空竹》及《协奏•黑白狂想——男女技巧》先后捧回三尊素有“杂技奥斯卡”之称的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节目《翔•旋转支架软钢丝》《俏花旦•集体空竹》和《揽梦擎天•摇摆高拐》先后斩获三枚“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可以说,近30年来中国杂技在世界赛场如此辉煌夺目,有“世界杂技金牌储藏库”之称,跟她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所以杂技界将孙力力视为传奇、传说、“星妈”、中国杂技团艺术掌门人。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4年第7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7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范玉刚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二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导,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出版《睿思与歧误——海德格尔后期审美之思研究》(2004年)、《欲望修辞与文化守夜》(2008年)、《文艺学的境遇及其范式转换》(2008年)、《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艺美学话语重建研究》(2012年)、《西方美学专题十五讲》(2014年)、《“文化强国”战略视野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6年)、《新时代文论与审美之思》(2019年)、《乡村文化复兴与乡土文明价值重构》(2020)、《全球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2021年)、《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2024)等专著12部,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动态》等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五百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八十多篇。曾获中央党校创新工程科研优秀成果奖,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教学优秀奖,2017年记个人三等功一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奖励两次(第五届论文一等奖、第七届著作三等奖),作品曾获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文艺长评文章,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2023年),多篇文章入选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7期的封三
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巡礼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是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建的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由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晶牵头组织并任基地主任,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戴清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国涛研究员担任基地副主任,戏剧影视学院李胜利教授和人文学院陈友军教授、王永教授、赵莹副教授、谷疏博副教授等为基地骨干成员。
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理念,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的命题指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积极践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责任使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寻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文学艺术探索路径,落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融创。
近年来基地产出多项亮点成果:基地主任张晶教授的《以中华美学精神的名义》、基地副主任戴清教授的《剧潮之辨》入选《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2023)出版项目。张晶教授荣获“全国文艺评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受聘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张晶主任主持承担中国文联课题项目“新时代融媒体环境下的文艺评论研究”“中华美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张晶教授与谷疏博副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回响〉:镜像中的人性拷问与抒写》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类一等奖。戴清教授的论文《“时空魔方”:剧集创作中的叙事新变与审美潜能》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论文类一等奖。两年来,基地成员在各类期刊、报纸及多个媒体平台发表影视、文学评论及学术文章超百篇。
基地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进行理论交汇与思想碰撞,如“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强文艺评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主题研讨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艺”交流研讨会、“中华美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研讨会、电视剧《县委大院》研讨会等。这一系列研讨会在理论的纵深追求中实现了思想层面的广博,成功传播了基地的理论成果,加深了学术界对基地的关注。
基地以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贯彻落实为己任,推动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成果转化,通过提炼具有标识意义的美学概念、术语和命题,开展对当代文艺的理论批评。基地创新使用“人民审美观”进行社会考察,深入挖掘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内涵与体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持。基地未来还将进一步构建更为完善的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在文艺评论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艺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在文艺评论领域发出中传声音。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7期的封底
新书推介
《文艺评论概要》
组织编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作为首部文艺评论全门类通识性读本,《文艺评论概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聚焦论述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基础知识,继承弘扬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传统,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该书的编写出版,既是文艺理论评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著述,更可作为培训教材供文艺评论工作者研究写作使用,还能成为广大文艺评论爱好者入门入行的向导和指南。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2022 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 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超星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END—
签发:袁正领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期刊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1,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2,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3,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4,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5,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6, 2024 Contents&Abstracts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