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数摘金四年后,他遁入空门:“不是出家,而是回家。”

SME情报员 科研圈 2018-10-20

2006年国际奥数竞赛场上,左二舒尔茨,右二柳智宇


来源  SME科技故事(SMELab)


十几天前,30 岁的数学家彼得·舒尔茨(Peter scholze)毫无悬念地摘下了菲尔兹奖的奖牌。但是,很多人对这年少成名的数学家兴趣并不大,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龙泉寺。


彼得·舒尔茨


因为这位顶尖的数学大师,几年前就曾败给了龙泉寺的贤宇法师。当然,那时候的贤宇法师还未出家,大名叫做柳智宇。他与舒尔茨,曾是 2006 年国际奥数竞赛场上的老对手。


虽然两人都获得了金牌,但柳智宇则是以满分第一的成绩,技压群雄。而舒尔茨那时已经第二次参赛了,也只获得了第六名。


现在,数学竞赛的江湖上仍流传着这位天才数学少年的故事。



通往奥数金牌之路

柳智宇


出生于湖北的柳智宇从小就是一位“佛系”男孩,听话、性格内向,甚至有点古怪。加上身材瘦小,体弱等原因,他几乎不怎么参加体育运动。同学们玩的游戏,他不太感兴趣,一直没什么玩得来的朋友。他对物质也十分寡淡,很少逛街购物,从不在乎吃穿用度。


如果非要说他的爱好,那大概只有读书了。只有在书中,才有属于他的一方天地,也是他获取心灵养分的唯一途径。


他对数学真正感兴趣,始于小学。不过,与其说是喜欢数学,不如说是为了老师的表扬。因为在数学上的天赋,他时常被夸奖和鼓励。柳智宇坦白,就是这个原因他才走上了数学这条路。


之后父母帮他报名参加了一些数学培训班,这才让他感受到数学的美。因为在培训班上,老师除了讲数学以外,还会讲许多数学背后的深刻哲学。



2003 年的中考前,华师一附中便开始网罗全市最聪明的理科尖子生,想要成立一个“理科实验班”华师一附中是湖北省最厉害的名校,它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每年都有无数家长挤破了头,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



而柳智宇的父亲柳超美,正是华师大一附中的高级物理老师。在他的带领下,也出过不少在物理竞赛上获得金牌、一等奖的学生。所以他对柳智宇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很早就帮他规划好未来的道路——华师一附中的理科实验班。


想要进入华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的条件很苛刻。初中时至少拿过三科国家级竞赛奖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甄选考试。之后,再从这些天之骄子里,选拔出 60 位进入“理科实验班”。


14岁的柳智宇


不过,这苛刻的条件并不能难倒柳智宇。他就是在竞赛的簇拥下长大的,仿佛就是为了竞赛而生。几乎每个竞赛科目他都拿过奖,成绩斐然,想进实验班游刃有余。而这个班的目标也只有一个——为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服务。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31届IMO各国积分排名表


奥数,起源于苏联,但却在中国发光发热。中国自从 1985 年参赛以来,一共拿下了 19 次总分冠军。这种对奥数的统治地位,不亚于乒乓球。


沿袭苏联的传统,竞赛的优胜者还可以通过推荐获得免试上大学的机会。不过自中国参加 IMO 以来,别说是金牌了,华师一附中的学生连国家队都没被选入过。“这真是华师一附中的耻辱”,这么多年来全校的希望都落在了这个班上。


理科实验班实行的“淘汰制”是残酷的,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再适合不过。这 60 人需要在高一就确定自己主攻的学科,再分组密集训练。到高二,一些天资不够,得奖机会渺茫的就会被逐渐淘汰。他们会离开实验班,重回普通班为高考备战。就犹同虎落平原般,这些功亏一篑的孩子因只擅长竞赛科目,对其他学科几乎一窍不通。他们只能从零开始,用几个月时间来追平别人一两年的慢工细活。


柳智宇与华师一附中的老师


到高二下学期,数学奥赛组就只剩下包括柳智宇在内的三名种子选手了。到最后,其他两人依然没能通过层层选拔。只有柳智宇一人被选入国家队,也成为华师一附中这 20 多年来的唯一希望。


2006 年,柳智宇代表中国前往俄罗斯,参加第 47 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没有任何悬念,他以满分的成绩获得了金牌,一雪华师一附中的前耻。



在交卷时,他就已经胸有成竹,知道自己的案卷近乎完美。柳智宇的高中同窗认为:“他强不在于他的锋芒毕露或者解题能力超群,班上有比他聪明的,但没有比他纯粹执著的。”“每个假期回来,数学组很多人都会水平倒退。但柳智宇总能厚积薄发,让人感觉到明显的进步。”



不过没日没夜的备战 IMO,柳智宇也付出了代价。波澜不惊的外表下,他也不止一次透露过疲态。要不是华师一附中从未拿过 IMO 金牌,他极有可能在获得一等奖后便停滞不前。他也觉得为夺金而竞赛是很功利的行为,曾一度拒绝参加奥赛。


当然,他的这种想法并不会长久。因为贴身教练总及时出现,将他匡扶回“正道”,一切以竞赛为重。



在奋战的过程中,除了心理上的矛盾,外在孱弱的身体也让他吃尽了苦头。原本每日两点一线的生活,到了高三就被打破了。除了从家庭到学校,他还要经常造访一个地方就是医院那时,身子骨本来就弱的柳智宇发现自己得了严重的眼疾。他只要一长时间看书做题,双眼就会开始酸痛,止不住地流眼泪。医生给他作了各种各样的检查,也开了各种各样的药方,但却没有一种奏效。


所以他只能靠闭目休息,疼痛才会稍微缓解。但这依然治标不治本,经常看半个小时书就已达到极限,必须闭眼大半天才能继续学习。


为了备战,母亲会经常陪在他的身边,帮他念题。不过后来他也发现了,自己不用眼睛做数学题也一样无压力。他习惯看完题后闭上眼睛思考,想出来解法后再猛地睁开眼睛将答案狂写一顿。就是连复杂的几何题,他都应对自如。


从北大到龙泉寺


2006 年夏,柳智宇被保送到了北大数学系。刚上大一,他就如同一只迷途的羔羊。因没有了竞赛的压力,他内心反而更迷茫,思绪也更多了。经常性失眠使他备受折磨,上课时也昏昏沉沉的。



又因眼疾的问题,他连看书的时间都无法太长。大一第一个学期,他的数学分析只得了 75 分。当想再下功夫时,他已找不到当初学数学的感觉了。不过,以他的天赋,稍加努力课业总不是个大问题。而以他的性格,也绝不允许自己落后于人,本分也是该做好的。



大一入冬时,柳智宇还加入了北大的两个社团,禅学社耕读社这都是意料中的事,很符合他的性格。不过禅学社看似与他日后出家关联很大,但事实上柳智宇却比较少参加。反而是在耕读社,柳智宇却搞起了“宗教渗透”,开始弘扬佛法。他会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出游,或是奉粥一类的活动。而在他的带领下,耕读社也前所未有的壮大,还成了北大十佳社团



到后来,他还写起“行善”日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例如就算有眼疾在身,他仍愿舍弃自我帮助沉迷游戏的同学,帮他补课让其通过期末考试。


2008 年 5 月,柳智宇第一次带领社团参观了龙泉寺。而他在这里也认识了贤庆法师,也就是耕读社的创始人邓文庆。事实上,在这之前耕读社的两任社长都出家了。



他的这些变化,父母也都看在了眼里,急在心里。在父母的人生规划里,麻省理工学院将是柳智宇人生的下一站。


2010 年春天,柳智宇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全额奖学金。父母自然是欢天喜地,签证早就办妥,行李也收拾利落了。但柳智宇心底却另有打算,与龙泉寺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而父母的多次试图“纠正”,也并没有奏效。



其实当初申请麻省理工学院,也是柳智宇的权宜之计。他不希望父母有过多想法,更不想让他们失望伤心。但该来的总是要来,就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几个月后,柳智宇做了一生中最叛逆的决定——遁入空门,出走龙泉寺。



无人知晓,柳智宇与佛陀的缘始于哪里。


当然也有人认为柳智宇的出家,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变相发泄。但从小柳智宇的各种行为就表现得更像是个喜欢思考的“哲人”,而不是理科天才。除了学习数学以外,他更是把大量时间花在哲学和宗教上。他时常思索生命的意义,也向往那种精神上的超脱自由。




例如在国际奥数比赛的头天晚上,柳智宇还在看《庄子》。不过,这本《庄子》早在上高中之前就已经是他的随身物品了。而高中同学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是“坐在花坛边读庄子的瘦弱男孩”。


即使是在数学中,他都能感悟出许多哲学的思想。柳智宇高中的班主任坦言道:数学对他来说更像是学习哲学顺带的事情



曾经有这么一份 20752 人的调查,问题是网友如何看待柳智宇出家的选择。有选项,“理解,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遗憾,他本应在科技领域有所成就”;“钻牛角尖,未考虑父母感受”。其中表示理解的得票最多,达 61.5%。



或许这个调查设置成单选并不合理。有太多的原因才造就了今天的柳智宇,也无法用一个解读来盖棺定论。


有遗憾,是数学界的损失,有执拗,使父母失望,但这一切终将和解。时隔八年,今年 7 月份他首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他认为自己不是出家而是回家了”。


*参考资料

蒋方舟.天才的出走

柳智宇.我在大学的成长过程

柳智宇.出家者说.2018.07.17

北大“数学奇才”柳智宇出家前后.南方人物周刊.2010.10.09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SME科技故事”(ID: SMELab)



阅读更多


▽ 故事

· “师兄,你欠我一个诺贝尔!” | 科研路上的坑,掉过请填平

· 人类即将以史上最近距离“触摸”太阳!| 附直播地址

· 逆转脱发!高脂饮食是脱发元凶,新研究可让毛发恢复如初

· 18岁华裔少年打破量子计算“神话”?他的经典算法更快!

▽ 论文推荐 

· 器官订制:他们在实验室里培养出了一个能用的肺

· 我都那么努力了,为什么实验室的大家却越来越讨厌我?

▽ 论文导读

· 

·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8 年 8 月 4 日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