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等4名华人学者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华人学者
杨强等 4 名华人学者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当地时间 9 月 7 日,加拿大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RSC)公布了 2021 年度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此次评选中,共有 89 位学者当选,其中包括 4 名华人学者,领域涵盖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医学和环境学。
此次入选的华人学者分别是:
- 杨强,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首位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华人执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迁移学习、联邦学习、自动规划和案例推理等人工智能领域。
- Raymond T. Ng,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涵盖数据科学、数据挖掘、文本分析和健康信息学等。
- 李杏放,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UA)检验医学和病理学系教授。
- 张学斌,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研究科学家,担任国际统计气候学大会主席。
加拿大皇家学会成立于 1882 年,现有院士约 2460 人,当选者均为在加拿大自然和应用科学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佼佼者,包括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加拿大科学家。(RSC,公众号“量子位”)
· 航空航天
“祝融号”将进入与地球失联的日凌期,计划自主运行一个多月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消息,“祝融号”火星车 9 月 8 日开始进入日凌前设置期,12 日左右,天问一号任务的环绕器也将进入日凌前设置期,从 13 日开始,环绕器和火星车或将正式进入日凌期。届时,由于地球与火星分别位于太阳两侧,两者之间的通讯会被暂时隔绝,火星车和环绕器将独自度过一个多月的“悠长假期”。在这段时间里,它们需要自主运行,日常维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对故障进行自主检测、故障重构和处理,确保自身安全稳定。
日凌结束后,环绕器将择机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获取火星形貌与地质结构、表面物质成分与土壤类型分布、大气电离层、火星空间环境等科学数据,同时兼顾火星车拓展任务阶段的中继通信。(央广网)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定于 12 月 18 日发射
图片来源:Chris Gunn/NASA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当地时间 9 月 8 日宣布,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将于 12 月 18 日在法属圭亚那位于库鲁的发射场搭乘 Ariane 5 火箭发射升空,该火箭目前已安全抵达库鲁。JWST 现在放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位于美国加州雷东多海滩( Redondo Beach)的场地,其团队正在准备完成收尾工作,将 JWST 装载运往发射场。
JWST 是 NASA 与加拿大航天局(CSA)和欧洲航天局(ESA)共同设计制造的太空望远镜,主要进行红外波段观测,具有全球最高的红外观测精度,将挑战观测更早期的宇宙。它被认为是哈勃望远镜的“接班人”,将是未来十年深空观测的主力之一。JWST 最初计划于 2007 年发射升空,但由于成本问题和新冠疫情等原因,其制造、组装和发射任务一再延期,最终在今年 5 月初组装完毕,8 月 26 日成功完成最终测试。(NASA)
· 天文观测
“悟空”号首批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公布
2021 年 9 月 7 日,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公布“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首批伽马光子科学数据。此次公开发布包括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的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共计 99 864 个事例,以及与其相关的卫星状态文件,共计 1096 条记录,可通过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取。
“悟空”号于 2015 年 12 月 17 日成功发射。主要目标是通过在空间观测高能电子(包括正电子)和伽马射线能谱,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的存在证据,并开展宇宙射线起源及伽马射线天文方面的相关研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伽马射线观测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率,由于伽马光子不带电荷,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会被磁场偏转,可以更好地携带暗物质空间分布的信息,故而在暗物质间接探测研究中伽马射线数据具有特殊的价值。(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银河系内的气体并不均匀,金属丰度差异可达 10 倍
近日,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Université de Genève)的团队利用哈勃望远镜数据,首次实现对银河系内中性星际介质金属丰度的精确测量,发现不同地点的差异竟达到 1 个数量级,所测到最小的值只有太阳金属丰度的 17%。这表明银河系内的气体并不均匀,如此大的差异可能是低金属丰度气体的吸积过程导致的。
这一发现刷新了人们一直以来对银河系内星际介质气体分布的认知。在此之前,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内的气体应该已经混合得非常均匀,太阳周边的星际介质应该和太阳有着几乎相同的金属丰度,该假设一直以来在天文观测和理论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最新发现否定了这种猜想,让天文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一些观测和理论结果的准确性,重新思考银河系中星际介质的演化过程。相关论文于 9 月 8 日在《自然》(Nature)发表。(phys.org,Nature)
· 遗传学
一万年近亲繁殖让濒危鸮鹦鹉摆脱有害突变
图片来源:Wikipedia, CC BY-2.0
不会飞的鸮鹦鹉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鸟类,1995 年它们的数量只有 51 只,被隔绝在新西兰斯图尔特岛上。目前鸮鹦鹉的数量已经增长到约 200 只。理论上,小种群中的有害基因突变可能会累积,进而导致灭绝风险增加;但通过近亲繁殖暴露出来的有害基因变异,也可能会通过自然选择从种群中消除。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后一种理论可能更准确地描述了鸮鹦鹉的情况。
来自瑞典和新西兰的研究人员首次分析了该物种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在经历 1 万年的地理隔离和近亲繁殖后,鸮鹦鹉似乎已经失去了一些潜在的有害突变,它们现在携带的有害突变比新西兰主岛上已经灭绝的同类要少。这意味着在当今的动物种群中,近亲繁殖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所想的严重。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保护和扩大鸮鹦鹉种群,对保护其他正在积累有害突变的濒危物种和小种群也参考意义。相关论文 9 月 8 日发表于《细胞-基因组学》(Cell Genomics)。(科学网)
· 物种保护
全球 30% 的树种濒临灭绝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9 月 1 日发布了《世界树木状况报告》,这是对全球受威胁树木的首次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在调查的全球 58497 种树木中,有 17 510 种(约占 30%)正面临灭绝风险,是受威胁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总数的两倍。440 多种树木在野外的存活个体少于 50 株,至少有 142 种树木已记录为灭绝。主要威胁因素有农业开荒(29%)、木材采伐(27%)和畜牧业(14%),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正成为全球树种面临的新威胁。
报告提到,在过去 300 年里,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 40%,29 个国家失去了 90% 以上的森林覆盖。许多受威胁树种为数百万种动物、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树种灭绝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相关物种灭绝。但报告也为未来带来了希望,据调查,至少有 64% 的树种可以在至少一个保护区内找到,约 30% 的树种可以在植物园、种子库或其他迁地收集地找到。(中国科学报,BGCI)
· 疫情通报
9 月 8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28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9 月 8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28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云南 17 例,广东 4 例,上海 2 例,福建 2 例,浙江 1 例,湖北 1 例,四川 1 例),含 3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 1 例,福建 1 例,广东 1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9 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3 例(均为境外输入)。截至 9 月 8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95 111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9 月 8 日 17:29(北京时间 9 月 8 日 23:29),过去 24 小时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482 116 例,新增死亡病例 6 932 例:其中美国新增确诊病例 98 379 例,新增死亡病例 561 例;印度新增确诊病例 37 875 例,新增死亡病例 369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221 648 869 例,累计死亡病例 4 582 338 例。(国家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许楚楚、董聿恒、李成哲、周舒义、武大可、戚译引
编辑:戚译引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