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中至少4200种化学品或对人体或环境有害;SpaceX星舰第3次发射终于成功入轨|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环境科学
塑料中含近 2 万种化学品,其中至少 4200 种或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由挪威研究委员会资助的 PlastChem 项目近日发布了名为《塑料化学品的科学现状》(State of the science on plastic chemicals)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超过 16,000 种化学品存在于塑料中或被认为用于塑料生产中,包括原材料和添加剂,如稳定剂和着色剂,该数据比此前环境机构估计的多出了至少 3000 种。此外,其中至少 4,200 种化学品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可迁移性甚至毒性。
在这些化学品中,超过 10,000 种化学品缺乏危害相关数据,而超过 9000 种缺乏其具体应用于哪些塑料的公开信息。这部分是因为工业界不太愿意分享此类信息,对此,该报告建议工业界应在塑料成分方面更加透明。报告还指出,尽管全球已有近 1000 种化学品受到了管制,但仍有 3600 多种化学品未受管制,这些化学品应列入受监管的“红色名单”,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然而,塑料工业的一些代表机构对报告持批评态度。有技术人员指出,不能完全忽略塑料制品带来的诸多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仅在于增强产品的功能和耐用性,更在于降低经济成本。此外,尽管科学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为检测和分析工作提供帮助,但是业界还需要更好的分析技术,如改良生物测定法以更好地测量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Nature News)
· 太空探测
星舰第三次轨道测试,成功入轨但重返大气层时解体
星舰发射(图片来源:SpaceX)
据 SpaceX 消息,美国东部时间 3 月 14 日上午,SpaceX 星舰(Starship)组合体(B10+S28)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星港(Starbase)发射场点火升空,进行第三次轨道测试。
起初,星舰火箭顺利升空,依次完成热分离、助推器燃烧和太空滑行。然而,当助推器(B10)试图软溅落时,理应点火的 13 个猛禽(Raptor)发动机只启动了几个,随后助推器信号丢失。遥测数据显示,助推器可能以超过 1000 千米/小时的速度撞击了海面。不过,热分离后的星舰飞船(S28)在接下来的 45 分钟绕地球飞行了一圈,时速超过 2.6 万千米/小时,最高飞行高度达 324 千米。在此过程中,S28 实现了有效载荷舱门的开启和关闭,这意味着 SpaceX 以后可以用该舱门部署星链卫星。此外,SpaceX 还成功测试了在轨条件下在火箭内部存储设备之间转移超冷推进剂,这对星舰未来前往月球、火星等遥远目的地十分关键。然而,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S28 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经历数分钟等离子体和高温的考验后,最终在 65 千米的高空解体,未按计划溅落在印度洋。(SpaceX, “环球科学”公众号, Science News)
新研究发现无病史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会头痛
太空飞行引起的重力变化会影响身体许多部位的功能。近日,一项发表于《神经病学》(Neurology)的研究表明,既往没有头痛病史的宇航员在长途太空飞行期间可能会出现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
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评估了太空中头痛的发生、特点及应对策略的效果,共纳入欧洲空间局(ESA)、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 22 名宇航员。在共计 3596 天的太空生活中,这些宇航员共报告了 378 次头痛。其中 92% 的宇航员在飞行过程中经历过头痛,而在飞行前有头痛病史的宇航员只有 38%。在所有头痛报告中,90% 是紧张性头痛,10% 是偏头痛。而在返回地球后的 3 个月里,没有宇航员报告有任何头痛。通过将这些数据与国际空间站记录的当时温度、压力以及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研究人员确定,太空头痛的发生与温度、环境压力/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无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揭示导致这些头痛的根本原因,这或许能为治疗地球上发生的头痛提供新的思路。不过,该研究并不能证明进入太空会导致头痛,它只提示了一种相关性。(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 生物医药
首个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物在美获批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一种初期鲜有症状的肝脏疾病,由脂肪积累导致炎症和肝脏纤维化,直到最终出现肝硬化,甚至需要肝脏移植。据路透社(Reuters)报道,当地时间 3 月 14 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新泰医药公司(Madrigal Pharmaceuticals, Inc.)的药物 Rezdiffra(resmetirom)用于治疗伴中重度肝脏纤维化的非肝硬化性 NASH 成人患者。Madrigal 的用药方式为每日口服一次,且使用时需同时配合饮食调整和运动。Madrigal 也成为首个获批用于治疗 NASH 的药物。
Rezdiffra 是一种小分子药物,能选择性地靶向并激活肝脏中的甲状腺激素受体 β(THR-β),以减少肝脏中的脂肪堆积。共 888 名患者参与了 3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接受 Rezdiffra 治疗 12 个月后,低剂量(80 毫克/天)组中 26%~27%的患者和和高剂量(100毫克/天)组中 24%~36% 的患者 NASH 症状得以缓解,而在接受安慰剂治疗且同时接受饮食和运动指导的患者中,这一数据仅为 9%~13%。此外,23% 的低剂量组患者和 24%~28% 的高剂量组患者的肝脏纤维化获得了至少一个阶段的纤维化程度改善(肝脏纤维化分为 4 个阶段,其中第 4 阶段是肝硬化),安慰剂组仅为 13%~15%。这些结果为一个范围,是因为不同病理学家对结果的判断不同。此外,Rezdiffra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腹泻和恶心,预计于今年 4 月正式上市分销。(路透社, FDA, MedCity News)
CAR-T 疗法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针对实体瘤的治疗效果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中最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即使是最好的治疗也收效甚微。过去利用免疫系统对抗 GBM 的尝试均失败了,导致患者只能依靠传统药物、放疗和化疗,但平均生存率改善却不尽如人意。3 月 13 日,两篇分别刊登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抗原嵌合受体 T 细胞(CAR-T)疗法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针对这种实体恶性脑肿瘤的治疗效果。
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报道的规模最大的实体瘤 CAR-T 疗法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评估了二价 CAR-T 疗法针对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rGBM)的治疗效果,其中的 CAR-T 细胞同时靶向两种肿瘤相关抗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白细胞介素 13 受体 α 2 (IL13Rα2) 。实验结果表明,所有 6 位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均出现肿瘤尺寸变小,且患者的最佳中位总生存期为 10.2 个月,高于 rGBM 患者 6 个月的预期生存率。这些数据证明了该疗法在 rGBM 患者中的初步安全性和生物活性。
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中使用的 CAR-T 细胞既能靶向肿瘤特异性的 EGFR 变体 III,还能通过分泌针对野生型 EGFR 的 T 细胞衔接抗体(TEAM),增强其肿瘤杀伤能力。在参与该临床试验的 3 位 rGBM 患者中,第一位接受治疗的患者的肿瘤在短短一天内就迅速消退。MRI 扫描显示,单次治疗就使第二名患者的肿瘤在两天内缩小了 18.5%,在第 69 天缩小了 60.7%。第三位患者在 5 天后进行的扫描中显示肿瘤几乎完全消退。(Nature Medicine, NEJM)
· 人工智能
仅 23% 的大学领导认为大学为 AI 时代做好了准备
3 月 14 日,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高层视角:大学领导和科研资助者对未来挑战的洞见》(View from the top: Academic leaders’ and funders’ insights on the challenges ahead,以下简称“报告”)。该调研报告基于对全球 115 位大学和科研资助机构领导(主要包括大学校长和副校长,以及资助机构的负责人)的深入访谈以及定量研究撰写而成,全面探讨了这些高层领导如何制定战略,抓住机遇,促进大学长足发展。报告指出,仅 23% 的大学领导认为大学为人工智能(AI)时代做好了准备,有能力适应所需的变化。
报告清晰展现,超过八成受访大学领导将“科研“和”教育“列为大学核心职能所在,89% 受访者认为科研是大学的重要任务,82% 的受访大学领导称提供优质教育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工作。此外,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确保“资金“是 84% 大学领导的首要任务,且约三分之二(66%)预计未来五年资金方面的相关挑战将继续加剧。与此同时,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科研资助者也坦言,由于资金增长停滞和研究成本上升,确保充足的经费支持将变得更为困难。93%的大学领导认为,资金限制影响了”人才”工作的开展,压力包括人才招募(73%)和人才保留(80%)等方面。同时,这份报告进一步指出,大学越来越需要适应技术和宏观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日益艰巨的相关挑战。以 AI 为例,虽然有 64% 的大学领导将 AI 治理视为当务之急,但只有不到四分之一(23%)认为他们的机构已经准备就绪,有能力适应所需的变化。(Elsevier)
编写:张雯昕、武沛雯、宋秋舸、李裕欣、黄雨佳
编辑:黄雨佳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