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苏州总结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6条创新举措丨地方观察
中经文化产业: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苏州的古城保护已经走过30多年。在4月22日举办的“苏州古城城市更新论坛——传统民居在古城保护中的活化利用”上,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徐刚介绍了苏州古城保护思路及创新举措,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中经文化产业独家全文整理,以飨读者。
更多“地方观察”系列稿件,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行阅读。
在苏州古城城市更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徐刚)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古城自2500年前伍子胥建城以来,一直是江南区域的经济、文化重镇,古城面貌保护完好,城市文脉源远流长,历经漫漫沧桑,至今保持了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重建于南宋的北寺塔依旧是苏州古城的制高点,见证着14.2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历史变迁。这样完整和全方位的保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01
苏州古城长期坚持整体保护理念
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的古城保护已走过三十多年:
1986年,苏州提出“全面保护古城、跳出古城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之后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6年,苏州确立“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古城疏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07年,苏州明确了“东进沪西、北拓平相、南优松吴、西育太湖”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将构建以名城保护为基础、以和谐苏州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
2012年苏州提出“一核四城”发展战略,首次明确了古城的“核心“地位。2012年1月住建部同意建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2012年10月,苏州撤销原平江、沧浪、金阊三区,成立姑苏区,与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模式,古城建设和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5年多来,姑苏区、保护区始终把古城保护工作作为全区战略重心,积极探索古城保护新路径,着重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古城保护机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意见》,成立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每年2亿的古城保护基金和5000万的古城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强化了古城保护组织和资金保障。重新调整优化保护区所属的古城保护委员会等5个正处级机构,主动承接市级机关相关职能下沉,发挥保护区机构整合古城保护资源要素的重要作用。实施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拙政园、阊门、盘门、葑门、山塘5个历史文化片区管理办公室,推动古城保护管理重心下移,将保护的范围和内涵向片区内经济、建设、管理、民生、稳定等全方位拓展延伸,全面提升古城保护整体性。
二是构建古城保护体系。积极参与古城保护立法,《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两部重要的古城保护地方性法于今年3月正式施行。编制和修订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古城街坊控制性详规》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明确古城保护整体蓝图。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积极开展理论研究、课题攻关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着重突出古城房屋腾迁、公房管理等方面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
三是精心实施六大工程。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提升六大工程,扎实推进古城保护示范、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老旧区域环境改善提升、交通综合整治、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截污清水等六大工程。初步排出项目81个,计划总投资436.88亿元,力争通过3-5年时间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氾显现、城市环境面貌显著提升、文化旅游融合不断彰显、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的目标。
02
苏州古城将不断创新保护举措
苏州古城与所有古老的名城一样,如何实现传统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均衡协调都是最核心的问题。没有与时俱进的保护理念和不断创新的探索意识,古城终将陷于过度商业开发或者丧失活力沦为“盆景”。因此,苏州古城的保护更新,要始终和创新思维紧密结合,加强多方位、系统性创新,在保护好古城的同时,重新激发古城的文化活力、居住活力和经济活力,真正实现古城复兴。
1、强化古城保护、更新理念创新。确立“一原则三转变”的总体保护更新理念。
一原则是指坚持整体保护理念,加强古城保护成效与本土生活宜居相统一,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又挖掘经济价值和生活价值。
三转变是指推动古城保护由“大规模拆建”向“微更新、渐进式改造”转变、由“重建设轻管理”向“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转变、由“简单保护建筑风貌”向“人口结构、产业业态深层调整”转变。
2、强化古城基础设施的建设。古城的本质还是城市,居住功能是其本质属性。我们将把古城保护、更新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结合起来,努力用优质便捷的生活环境吸引一部分年轻人群,以改善人口结构。
一是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对文化教育、农贸市场、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重新进行规划布局,在合理确定服务半径与设施规模的基础上,尽量堿减少由此造成的通勤需求对古城环境的影响。
二是改善交通组织方案。围绕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研究优化古城公共交通方案,探索社区巴士模式,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系统。完善环城河步道、街区景区步行街、公共自行车等构成的慢行体系,恢复古城的慢生活氛围。
三是逐步恢复历史河道。对有迹可循、历史风貌好的被填弃的河道,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情形逐步恢复。着重研究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一带的河道恢复的可能性。平江片区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及风貌整治工程已在全力推进中。
3、提升古城综合管理水平。我们将城市管理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通过“强管理”全力打造古城“大景区”格局。
一是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主动承接市、区职能下沉,推动执法重心下移,相对集中公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消防、城管、环卫、旅游、环保、工商、质监、安监、食药监等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做强做实综合执法大队,充实基层网格管理力量,努力打破多头管理、重复执法等现象。
二是开展违建专项整治。围绕“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全面排摸违法建设底数,结合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先行拆除街道国资自有、安全隐患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和影响古城风貌等七方面违建。进一步完善控违拆违手段,探索违法建设快速处置办法,将行政处罚信息作为失信记录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提升违法成本和执法威慑力。
三是逐步优化调整古城业态。结合古城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城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引导科技创意、文化旅游、特色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逐步清退高污染、高能耗等与古城保护目的不相匹配的业态,推动古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完善古城城市管理制度。结合两部古城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相关管理细则,在平江片区率先开展综合交通改善、环境提升、市政设施改善、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旅游发展五大课题的专题研究,制定环境整治、市政设施、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等技术导则,为古城日常管理提供制度支撑。
4、探索居民预约式搬迁和修缮模式。通过设立房屋腾迁修缮基金,每年限定一定户数,鼓励居民自主搬迁,对控文保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对保护利用价值较高的传统民居,按照苏式居住功能进行修缮利用,对可以形成资产或上市交易的房屋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腾迁资金的滚动利用。通过居民预约式搬迁,逐步对片区内部分居民进行腾迁,合理控制建筑密度,松动区域人口。去年,我们结合现有工程,试点完成了中张家巷北侧居民院落的协议搬迁和修缮保护。
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古城内的传统民居进行整体摸底调查。筛选出一批整体保存较好,有修复价值的传统民居,根据建筑产权性质、结构、区位、居住情况分批次、分组团(院落)整体进行腾迁。在传统民居修缮过程中,强化“绿色修复”理念,主动适用创新技术。突出舒适性、实用性跟传统外观风貌相统一,在传统风貌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一套适用于传统建筑的墙体防潮、节能保温等技术措施,提升传统建筑的防潮、保温、隔音等性能,使古城砖木为主的建筑兼具观赏游玩和现代居住功能。
5、加强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利用。文化是苏州古城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将紧密结合传承传统与创新利用,打造文化标识、讲好古城故事。
一方面,充分利用古建老宅。继续实施古建老宅保护与修缮工程,主动调整大体量、优质控保建筑的使用方式,进一步扩大免费对公众开放范围,通过网上预约等形式实现开放展示与控制保护的平衡。同时,积极引进专业策划机构,深入探索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模式的有机结合,挖掘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实现可持续保护。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文化新经济。充分挖掘古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活化本地文化元素、文化资本,通过“再设计”,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消费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传统能够契合新时代。强化产业与文化的“碰撞、融合”,为传统产业融入高附加值,推动产业新消费、新增长,着力打造“国家文化新经济开放标准实验区”。不断彰显古城传统文化魅力,让文化既作为老姑苏的“底片”,更成为新姑苏的“名片”。
6、健全古城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古城是整个社会的古城,古城保护和更新,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爱护和积极参与。
一方面,我们将更加重视公众参与平台的搭建,在进行规划或者整治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古城居民的意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另一方面,推动建立一个类似生态补偿机制的古城保护补偿机制,对于愿意居住在古城,也有意愿和经济能力按照政府的统一标准修缮古城传统民居的,政府给予一定额度的经济补贴。传统民居修缮完成后,我们也将积极争取政策,开放一些符合古城保护导向的业态供居民经营,比如民俗、文创工作室等,从而产生一定的收益,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将深入实施“古城复兴”战略,将苏州古城建设成为保护模式可鉴、古城特色鲜明、人文环境浓厚、文化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 最新数据:1季度我国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达19052亿元
● 小猪佩奇一年吸金80亿,现象级动画IP成功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主编:成琪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独家整理,转载需获授权
编辑:邵希炜
投稿或合作邮箱:wenhua@ce.cn
微信公众号ID :ce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