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科技盛会 中航大群星璀璨
9月21日-23日
第四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
多个论坛同时举行!
中国民航大学
九位专家参与了
创新论坛、智慧民航等专题研讨
和航小薇一起
跟随专家的脚步走进
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论坛吧!
中航大科技成果专题片
航空科学与技术学科负责人 王志平
《智慧航司建设与科技发展框架》
围绕国内外民航运营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力点做阐述,指出未来15年中,在运行控制、维修保障、客户服务、运行安全等几个核心业务方面,数字化、平台化和自主化建设将成为未来三个五年的核心发展目标。他认为,中国航司建设也已经在运输规模、安全水平、运行效率、绿色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指标,但数据孤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航司建设目标的实现。突破这些难点,需要在已有的智能化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适航学院机载软硬件室主任 马振洋
《北斗机载设备适航标准自主制定
及加改装技术研究》
从北斗机载设备适航标准自主制定的背景、制定规划、重点任务及技术方案和加改装技术四个方面展开介绍,阐述“北斗民航应用,适航标准先行”的必要性,以及在我国民航领域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导航系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基于技术、打造平台、广泛联合、攻坚克难、推动应用”的研究工作思路介绍中国民航大学牵头组建北斗适航标准科技创新及自主制定的队伍,并诚邀各方面专家加入,共同为我国民航北斗的应用贡献力量。
适航学院结构室主任 解江
《运输类飞机客舱安全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围绕大型客机结构坠撞、航空座椅冲击、应急撤离分析、机身材料火焰烧穿分析及最小风险炸弹位置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分析未来我国大飞机项目客舱安全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发展方向。他介绍,在大飞机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适航学院结构团队于2019年国内首次完成了典型客机机身段的坠撞试验,突破了从材料动态本构、紧固件动态失效到机身段坠撞动力学行为和影响机制等关键工程与科学问题,建立“适坠性积木式分析与验证方法”。
规划国际处副处长 郭润夏
《飞机维修APS理论》
内容围绕中国民航机务系统面临的保证维修安全、提高运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和降低维修成本等主要挑战,从维修工程管理的角度,系统阐述了APS理论的主要内容。他介绍,APS理论是在完成维修任务所需生产准备、施工程序和工作标准的运行背景下,以人员、工具和技术相关运行特征为约束,对维修安全实施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的维修管理理论。其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以维修安全为核心目标对维修差错进行管控。APS理论有助于克服地域、机型、人员业务水平、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导致的维修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确保所有单位的维修质量和维修安全保障能力统一保持在高水准。
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 苏景新
《飞机结构腐蚀统计规律以及运营环境的影响》
分析预测中国民航市场在未来仍有数千架单通道飞机的市场容量,单通道飞机的机体结构用材在可见的未来仍以先进铝合金为主。铝合金等金属结构的腐蚀控制问题,对国产民机的适航取证和运营维修十分重要。他介绍,中国民航大学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团队,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民航机队腐蚀情况和国内主要机场腐蚀环境的调查研究。在大飞机专项课题的支持下,调查了178架各型号民航飞机连续十年以上的维修工卡,从中提取数万条腐蚀事件记录,将其与机场所在地的环境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得到机体结构腐蚀分布统计规律等众多有价值结果。课题组将原始记录进行人工判读和结构化处理,编成民机结构腐蚀数据库和机场腐蚀环境数据库,为大飞机材料国产化专项课题提供了坚实基础。
空管学院教师 任强
飞机性能研究与人才培养
介绍中航大的飞机性能团队与商飞、西飞紧密合作,围绕国产民机的研制需要,研制了导航数据库管理系统、飞机性能参数优化计算软件、飞行计划软件、智能配载软件等,有力支撑国产民机的型号设计与客户服务工作。飞机性能团队积极做好科研反哺教学工作,面向民航未来发展需要,从基于胜任力的培养目标入手,构建基于EBT的教学实施和监控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群的设置,教学效果得到了航司和厂家的肯定。为提升飞机性能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从2008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以飞机性能初中级培训、EOSID设计、湿滑污染跑道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体系,先后举办了20多期各类培训,业内90%的从业者从我校毕业或在我校培训过。
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为中航大与中商飞的运行支持、飞行训练等部门搭建了更好的合作空间,在交流中,双方表达了对现阶段合作的信心,也对未来更大的合作寄予厚望,在未来的国产民机发展过程中,中航大必将成为民机运行支持体系健全和完善的重要助力。
空管学院院长 赵嶷飞
《智慧民航视角下的敏捷运行》
指出世界民航正向着更为安全、智能、绿色的方向迈进。他指出,未来的民航运输系统中,亚轨道飞行器、超音速客机、低空无人机等将成为新的运输工具,5G和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将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驱动下,将形成以融合感知、自主控制为特征的新型技术体系,以自主出行、个性化服务为特征的全新出行体验。他认为,基于以上发展愿景,亟待突破气象信息精准探测与实时共享、航空器轨迹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用机载设备实现“准目视”“编队”飞行;突破云平台的精准放行技术,和驾驶舱信息实时共享与安全预警技术,全面提升航空运输安全与效率。
飞行分校教师 汪磊
《基于数据的飞行操作行为研究》
介绍了其团队近十年来在飞行数据与人因方向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该团队主要综合应用飞行QAR数据和心理测量数据挖掘分析飞行员的操作行为特征,提出了“风险型飞行员”的概念,并通过对超限情况及飞行数据分析进行了验证;同时采用成熟量表构建并测量航线飞行员的风险心理特征,基于真实飞行QAR数据建立了飞行操作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究风险心理特征对航线飞行员超限行为及飞行操作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开展飞行员风险画像、询证训练、飞行作风量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为航线飞行员的心理选拔和训练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所长 孙瑞山
《疲劳风险管理体系(FRMS)技术研究》
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基于国际民航组织(ICAO)9966号文件关于飞行疲劳的定义,开展了疲劳测量、影响因素、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疲劳风险缓解和管控的方法和技术的系统研究。针对飞行人员、管制员、机务维修人员,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民航局科技重大专项、民航局安全能力建设项目、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近10项,取得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并在开展疲劳风险管理体系(FRMS)培训、参加ICAO疲劳工作会议等方面为行业疲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
在疲劳测量方面,研究开发基于反应时的警觉性测量技术,采用标准差计算疲劳风险的方法,消除了不同系统的测量差异;发明了专利产品“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与疲劳测量系统”,可快速、准确测量人员的疲劳状态;研究基于面部特征的疲劳监测技术,开发了管制员疲劳告警系统;针对疲劳是心理和生理的综合的结果,研发多维疲劳测量量表;提出警觉能、警觉动能、警觉势能的概念,建立微分方程形式的疲劳风险模型。
在疲劳风险管理体系(FRMS)研究方面,构建中国民航FRMS框架结构,开发“飞行人员疲劳预测系统”,实现监测和预测人员疲劳状态。
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
持续强化融合创新,推动协同发展
大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民航人才
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为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
服务我国大飞机事业
中航大师生在行动!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这么精致的中航大专属头像,你真的不心动吗?
@2020级CAUCers,这是专属于你的军训攻略!
来中航大之后,我变得.......
后勤絮语 | 带你了解中航大的衣食住行!
快收好,《中国民航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来啦!
喜报!中航大工程学科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
融媒体中心
文字来源 | 姜丽丽
视频作者 | 魏小鹏
图片来源 | 文林新
执行编辑 | 航小童
责任编辑 | 航小亭
素材来源 | 融媒体中心
点赞+在看+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