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给父母】这些急救干货,别等到需要时才想起来看!
不知何时起,唤醒你的不是梦想也不是闹钟,而是父母的微信;打开朋友圈,刷屏的是各种触目惊心的“速转!”“太可怕了”“致死”“致癌”;各大家族群的唯一聊天方式是各类微信文章。
以前,我们的朋友圈是酱婶的↓
父母玩微信后,我们的朋友圈是酱婶的↓
各种鸡汤文、防诈骗文、食品安全文、健康养生文......这其中,谣言的概率十之七八,而养生部门更是“重灾区”。八零九零作为“孤独的一代”,每天颤巍巍地点开朋友圈,看着爸妈转发这些不靠谱“养生知识”,顿觉压力山大。而这段时间播出的良心医疗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更是无情地上演着人间日常,仿佛在向你喊话:再不管管你爸妈的朋友圈,这就是你的将来!
不过,作为一部“良心”的医疗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也承担着科普院前急救知识,输出各种急救小贴士的工作。
本文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结合各种正反事例,整理出一系列“救命”小知识。没工夫看片儿,就给父母看看这篇干货满满的“救命”文吧。
很多人对120根本没什么概念,觉得120急救车是稍有点头疼脑热就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TAXI。但殊不知,这种做法会浪费宝贵的急救车资源,更严重点会让其他真正需要的人叫不到车,四舍五入就是伤害他人啊!
像节目中出现的那个因为落枕就哭天喊地,呼叫120的19岁小姑娘......
那位忽悠急救人员送家人去养老院的阿姨......
还有那位孤单寂寞冷,让急救人员“三进三出”医院的大爷......
敲黑板!划重点!这些都是浪费医疗资源的行为!可千万不能学!
家中有人突发疾病时,家属因一时心急,容易自乱阵脚,一拨通120就是“快!这里有人不行了!快来!”一通话说完,并没有任何有效信息,这让急救中心不能准确定位,医生也无法预判病情。
如果家中出现需要拨打120的情况,家属千万不能慌。先深吸一口气,安顿好病人,尽快呼叫120,讲清具体地址和发病症状,方便急救车准确快速地到达现场并做好预先判断。这样操作,于急救人员是提高工作效率,于病人那就是救命啊。
片中就有一位病患,家属通知120时是描述的低血糖昏迷,结果急救小组一到现场,病人的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不省人事。幸而急救医生反应迅速,技术高超,配合默契,好一顿抢救才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相信大家都不想看到悲剧的发生,拨打120的两大要素:地址和详细发病症状。请务必了解一下!
在急救车到达前,一些家属选择搀扶病人在路边等待,大概是为了让病人早一秒得到救治吧。但这种行为在急救人员看来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这种时候,绝大部分病患的身体状况都不稳定,谁知道随意走动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这种时候,家属就应分工明确,留几人照顾病人,并派专人在路口指引急救人员。而病人就在家中乖乖等待,切勿擅自走动。急救人员到达后,听从专业人士安排,积极配合救援,及时治疗。
像下图这种明显身体状况不大理想,或四肢乏力,或头晕目眩的病患,就不要搀着人家在外面等了↓
还有发生心衰的病人,就应该像这位奶奶一样,坐着等候急救人员,能缓解胸闷的症状↓
大部分病患在呼叫120时,都已经是十分危急的状况,有些甚至已经停止了呼吸心跳。这时如果身边有人具备心肺复苏知识,并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实施抢救,或许病患生还的概率就会多几分。
心肺复苏是针对病人停止呼吸和心脏骤停的情况,用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进行抢救的一种技术。作为一部院前急救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中心肺复苏的“出镜率”可以说是非常高,吴昕医生更是被称为“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的急救医生,由此可见心肺复苏在急救中的重要作用。
片中,在救治一位呼吸心跳均已停止的病人时,为保证病人的有效循环,急救人员立马采取胸外按压,并配合人工通气和气管插管。经过两三轮的交替,监护仪上终于出现了有规则的线条,病人的心跳回来了!
由此可见,学好心肺复苏,真的能救命!
本part最后再次循环播放这张史上最全120使用指南↓↓↓
中老年人常见病
有哪些“救命”数字?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病,一旦发作就有可能危及生命。但其实这些病都是有“黄金时间”的,只要掌握这些数字,挽回的可能就是一条生命。
这些数字请大家牢记:
脑梗→三小时
脑梗后三小时以内治疗,就能最大程度恢复脑细胞功能,甚至不留后遗症。
心脏骤停→4分钟
病人心脏骤停,并不是完全没有转机。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此时应听从专业人士安排,就近就医,争取更多时间。
片中一位77岁的老太太在家中摔了一跤,突发脑梗。等急救人员赶到时,老太太的左侧肢体已无法动弹。和家属沟通后才得知,老太太发病已超过了三小时。
急救人员一刻不耽误,立即抢救送医,但因为错过了脑梗发病后的“黄金三小时”,病人情况急转直下,生命垂危。所以病人一旦发生脑梗,千万不能耽误,要抓住宝贵的三小时,及时接受治疗。
另一位老人就比较幸运了,病发后家人立刻通知120。急救人员到达后,初步诊断其为心梗,随时会心跳骤停。急救人员为了这救命的4分钟,立马开通绿色通道预报,通知医院提前做好准备。最后,因抢救及时,这位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我们都知道这种疾病很“要命”,一旦病发,就是在和死神赛跑。记住这两个数字,这场比赛或许就能跑赢。
酷暑发烧,
应该“捂”还是“脱”?
很多人一旦发烧,就会“捂”为上,不论酷暑严寒,都裹得严严实实。虽然发烧一般都伴随着怕冷的症状,怕冷自然就应该再裹点保温。但在医生看来,这种治疗方法,并不是那么科学。
病人发烧,一定要让其降温和散热。在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本身就偏高,再这么一“捂”,冷气是进不来了,热气也散不出去啊。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像这位八旬老人又是中暑又是发热,将近40℃的高温,身上还裹着条厚被子,空调电扇更是不敢开。急救人员一到,立马掀开被子,拿来冰袋,为其散热降温。不然一直这么裹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空调的职责就是调节室内温度,不是家装摆设。该用的时候还是发挥它的作用吧,不然过热会引起中暑,过冷会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有一些病人自己本身在长期服药治疗,对自身疾病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为“久病”就能“成医”。一旦发病,想着能够自行解决,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加大药量。
从专业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药物不是食物,每种药都有自己的药性,有严格的用药标准和禁忌。盲目地加大剂量,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位长期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在血压突然升高后,隔一段时间就记录发病时间、心率和血压,可以说是非常仔细了。但经急救人员一了解,才发现老爷子“病急乱投医”,自行加大了药物剂量,同时吞下数种降压药,真是过犹不及。
老爷子是真的细心,但也是真的“糊涂”。希望每位病人在发病后能够及时就医,服用药品时严格遵从医嘱。
退休之后,有人选择环游世界,有人选择种花遛鸟,有人选择看书写字,也有人选择打牌搓麻。约上三五牌友,往牌桌上一坐,小酒一喝,香烟一抽,不知道多惬意。但这种生活方式,恰恰容易拖垮你的身体。
医生建议,健康饮食、积极运动、不吸烟、不喝酒、多出门呼吸新鲜空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就会上去,疾病自然远离你。
像下面这位正值壮年的53岁大叔,在牌桌上一坐就是通宵,手边香烟一支接一支,用他老婆的话讲就是“疯掉了”。虽然当时是“打牌加香烟,赛过活神仙”,但是这种操作会让你的心脏压力山大的。
什么样的养老环境
才能让老人健康长寿?
父母老了,自然是想子孙满堂,坐享天伦之乐。如何让父母安度晚年、健康长寿,也是为人子女一直苦恼的话题。
父母奉献了之前的几十年将我们养大,给他们创造舒适良好的养老环境,是每一个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家中有独居老人,即使不能每日陪伴,也应该定期打电话或探望。
像这位独居老人,老伴儿5年前离世,而他置身“垃圾堆”,患病多日无人问津,让人唏嘘。
还有一位独住出租屋的肺癌晚期患者,离异多年,妻儿对他不闻不问。抽了支闷烟后病发,打了31个电话却唤不来儿子。
这样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情感状况,对老人身体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当然也有这样一个94的高龄老太,儿子也已是七旬老人,为了照顾她,还把房子给卖了,每天都伴其身侧。家里的医疗器械齐全,俨然一个小病房。
即使身体不适,也有子女的爱与陪伴,助她渡过难关。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口号。虽说家中长辈健健康康的,才是子女们最大的福气,但是爱与陪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不要以为时间还长,父母还能等。在当下抽出一点时间,多一通电话、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陪伴,这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近期精彩回顾
【支招】最适合踏青的时节,膝关节不争气怎么办(内附义诊预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