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后高考时代”怎么过?心理调适比身体放松更重要
多少个日夜寒窗苦读,终于等到高中生活的最后一场考试。过了高考日,一场持久战瞬间偃旗息鼓,但是很多考生并不能快速调整心态,而是惯性地进入了“后高考心理期”。我们也看到,一些家长高考前非常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而高考后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以为压力解除,孩子心理负担会大大减轻;其实,高考后我们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考生刚刚经历一场大考,其身心都经受了一场大战,此时考生最需要家长的心理支持和生活照料!
从持久的复习应战这一慢性应激,到高考这三天高强度的急性应激,对于一些考生而言,机体的应激反应已走到了衰竭阶段。一旦考试结束,应激源一解除,机体防御马上松了下来,此时免疫力下降,身心疲惫,一些考生可能会面临生病的危险。
这时候,考生最需要做的是休息和及时补充营养,而补充睡眠则是重中之重。
考生们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使机体复原到最佳状态!睡醒后,可以去自己最喜爱的饭馆吃顿饭、看场电影或参加一次音乐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犒劳。当然要提醒考生的是,一定注意松弛有度,适度放松而非沉迷游戏、暴饮暴食,过于放纵。
感觉身体被掏空?
少部分考生,感到考后有一种全身被掏空的感觉,空虚、无聊、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动力,这些可能提示自己有些情绪问题了,你需要好好休息,放松下心情,也可找同学或朋友倾诉一下三年来的苦与累。
实在调整不过来的考生,可以提前预约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也许可以更好地帮你舒缓情绪,处理高考带来的心理冲击。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经过及时治疗,多数都恢复得很彻底,很少会变成疾病,关键是及时地识别和处理。
至于考试成绩是好是坏,此时既然无法改变现状,能做的就只有放平心态、祝福自己。自感考试发挥不好的考生,也没有必要懊悔,在成绩没有出来之前,一切都很难说,过分自责也并不能赢得加分。
此时家长不要批评和责怪孩子,孩子能坚持迎战高考,而没有选择逃避,已属了不起。这时候孩子各方面都是最脆弱的时候,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增加陪伴时间,这是最好的心理支持。
成绩公布前,考生忐忑不安、忧虑重重,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家长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化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可安排一些旅游、家庭日活动转移注意力,避免长时间的焦虑反应。
成绩公布后,分数不理想的考生面临着选择的困难和自我的否定;有的考生看起来成绩还不错,自己却感到很失败。不管成绩理想与否,家长都应细心了解孩子自身对成绩的评价与实际感受,通过与孩子的直接或间接沟通,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存在明显沮丧、情绪持久低沉,家人要加强陪伴,与孩子共同度过困难时期,并加强沟通与照料。这时候,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有没有消极的想法,及时处理他的不良情绪,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去看医生。
建议家长:
在孩子面前,首先要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积极应对,为孩子树立具有良好心理韧性的榜样。
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对一些考生和家长而言,也是一件备受折磨的应激性事件。这时候要量体裁衣、反复推敲,多听听老师的建议。家长在给出意见的同时,一定要多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原则上,报志愿还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家长与老师只是他的军师或参谋。也许有的孩子看起来从小到大都没有主见,但经历高考的他可能已经长大,已今非昔比,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为自己人生规划做一次主,家长需要重视他的需求。
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少大学新生反映,父母过于控制,替孩子做主选择某学校或某专业,上学后,孩子不能适应新学校的生活或讨厌所学专业,甚至选择休学或退学。也许,孩子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对父母不满的表达。
高考,最终对每个考生总要有个交待。每个人的未来都不可估量,我们都需要迎接明天的日出,需要继续前行。
如果孩子累了,想歇一下,那就休息后再前行、再决定!家长不要着急催促,因为多数时候心理的痛苦也需要时间来疗伤。如果感觉被打击得很严重,调整起来很难,那其实如同被寒风吹感冒了,保暖治疗就可好。这时可以及时求助专业机构的心理医生,他们会很好地给予帮助,无论药疗、心疗,总会让你早一点摆脱痛苦,重新奋起。
相信经过高考的锤炼,每个考生的心理都会更加健康,未来都会是自己的人生赢家!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