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40年来,跟你健康有关的20件事,你都知道吗?

改革开放40年,是上海卫生健康事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40年,更是市民健康获得感满满的40年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与文汇报社联合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推选活动。经过基层推荐申报、入围项目遴选、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推选产生了“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个个在全国具有创新、引领意义。


  ◆  ◆  ◆  


40年筚路蓝缕,40年攻坚克难,上海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对经济建设、民生保障和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树立“上海典范”


1988年,全城动员、防控“甲肝”;2003年“非典”,周密部署、防治有序,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2013年,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立即启动联防联控和应急预案Ⅲ级响应,成为全国典范,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充分肯定抗击重大传染病的“上海模式”。“非典”拉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序幕,15年来连续四轮建设,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优到精”的飞跃。


上海建成国内最大城市院前急救体系。开通“962120”康复专线,构建水陆空立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标准化的医疗急救体系。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6公里,每3万人口拥有1辆救护车,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为历史最好水平。着力提升卫生应急保障水平,成功保障APEC峰会、世博会、进博会等大型活动。由东方医院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为全球第一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按照“均等、基本、惠民”的原则,市民可免费获得12大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上海预防接种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9%以上。



上海率先设立妇幼生命救治网,即“5+6”市级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五轮“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一系列控烟令,打造“无烟世博”、“无烟上海”,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二、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上海模式”


上海始终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结构、优布局、强基层、补短板、升能级,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能级。


一是建立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一、二、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开业,成为沪上首家落户郊区的三甲医院;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华山北院、市六东院相继开业,新华崇明分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中山青浦分院和金山医院不断提升能级和水平,让郊区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三是强基层,率先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从1997年起连续13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全市共有注册家庭医生8291人,按常住人口达每万人口3.3名,已实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满意度连续两年居“沪上十大行业服务质量测评”首位。有630万居民与医疗机构“1+1+1”签约,区级医院和社区门急诊总量占全市的60.1%,居民就医重心下沉。


四是补齐短板、整合资源。针对儿科资源短缺,建立覆盖全市的五大儿科医联体;部分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和老年护理机构;推进医养结合,在28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建设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创设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模式,让生命“最后一站”充满温情。


五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遴选推广一批“简便验廉”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市24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中医科。在全国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


三、打造医学学科和人才高地,形成“上海品牌”


1994年,设立医学发展基金,大力推进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人才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梯队建设计划;1999年“医苑新星”选拔100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临床医师重点培养,启动“上海卫生系统领先学科建设计划”。通过不懈努力,培养了35位两院院士,造就了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等16项优势学科和38个临床医学中心,成为国际国内一流的疑难疾病诊治中心。王振义院士、王正敏院士、陈赛娟院士、葛均波院士、樊嘉院士、郑民华教授等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性突破。


人才培养,既要“顶天”,立足国际前沿;也要“立地”,夯实基层基础。2006年起,上海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10年又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制度上保证临床医师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超过1.3万名住院医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其中1500余名全科医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住院医师规培“上海模式”在全国推广,专业规范培养医生的国家制度正式建立。


四、改革创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上海经验”影响深远


1994年,上海提出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制定医药费用增长率控制标准,改善收费结构,降低药品、检查收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当年,上海医疗费用增长势头即得到有效遏制,这一举措也为上海职工医疗保险的平稳出台创造了条件,被中央领导高度评价,堪称卫生政策的经典案例,政策思路被全国多地沿用至今。


进入21世纪,上海坚持公立医院姓“公”,着力形成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实施医药分开,全面实现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零加成,破除“以药养医”;规划引导,形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分工的良好格局,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创新监管,建立大数据支撑、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综合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预算约束和绩效考核,不断提升现代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决整治“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切断药品与医院、医务人员间的利益关联;重构秩序,构建签约服务,逐步建立有序转诊和上下联动就医流程,改善和优化医疗服务、提升健康医疗内涵水平。


五、建设应用全民覆盖健康信息平台,体现“上海智慧”


“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于2011年启动,现已建成“1+1+16”的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地区。打造“上海健康云”平台,提供家庭医生签约、体检、预约转诊等全程健康服务管理。“闵行捷医”APP提供区内分时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智能导诊、排队叫号等服务。


全市积极推进“健康+互联网”发展深度融合,支撑政府管理精细化、医院内部流程再造和患者服务改善,实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与患者就医体验“双提升”。全市各区建设影像、临床检验、心电三大诊断中心,组建“互联网+”区域集约化医疗服务中心,让居民在社区检查,由上级医院诊断,方便就医,降低负担。


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国际国内卫生援建,亮出“上海名片”


从《急诊室的故事》、《人间世》到《听·院长说》《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上海相继推出多部“全国首创”医疗纪实电视作品,实现收视率多次同时段全国第一、视频点击量数亿人次、豆瓣网评分9.7分等骄人记录,引导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上海精准健康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口七省区市健康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新疆喀什二院和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模式全国推广,上海城市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1975年起,上海承担了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至今已派遣医疗队员1748人次,开展诊治近600万人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中国-捷克中医中心”,该项目是全国卫生领域第一批“一带一路”项目。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确立了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四十年卫生改革发展成就斐然,更给我们留下宝贵启示:要牢固树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理念,始终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永远把人民健康放在心上。

要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全面健康促进,把健康融入万策,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

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基础,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以学科和人才建设为龙头,把医学科技创新和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紧密结合。

坚持科学整合卫生资源,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健康效用。

坚持创新运行机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补偿机制。

坚持“互联网+健康医疗”,推进“人工智能”运用,探索大数据应用,满足个性化、精准化健康医疗服务需求。

坚持加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全力打响上海健康服务品牌。

我们将大步迈向“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新时代,努力建成以一流医学教育、一流医学科研、一流医疗服务体系、一流医学人才队伍、一流医疗保障制度、一流公共卫生服务、一流应急处置网络、一流国际交流合作“八个一流”为内涵的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  ◆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1. 上海成功抗击“非典”等传染病,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1988年“甲肝”,上海全城动员,积极防控。2003年“非典”,上海周密部署、防治有序,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和国务院督查组3次督查。2013年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上海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和流感流行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充分肯定。有效抗击重大传染病的“上海模式”,成为全国典范,获得国际认可。“非典”拉开本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序幕,15年连续四轮建设,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在硬件、规范、标准、能力等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优到精”的“质的飞越”,取得了“专业发展、百姓获益、社会满意”的社会效果,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成果经验辐射全国,同时打造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和人才高地,提升国际影响力,保障上海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上海多措并举,聚焦“安全、规范、有效”,着力推进“标准化门诊建设、规范化接种管理、温馨化接种服务”,预防接种工作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9%以上,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疫情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上海首创省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人群盲率降为全国最低的0.32%。率先发起“慈善光明行”活动,惠及边疆、偏远地区患者。上海眼病防治模式已在全国推广,获益人群超1亿。200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应对各类传染病、保卫城市公共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眼病防治中心、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陀区中心医院


2.上海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医联体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加大投入,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000余家,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改变巨大,软件服务不断改善,市民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201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进医联体改革工作,瑞金-卢湾、新华-崇明两个区域医联体试点相继启动。经多年实践,本市以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为主要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已组建医联体50余个。“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覆盖全市,为儿童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实现用药、诊疗、培训标准化,获中央充分肯定;居民自愿与一二三级医疗机构“1+1+1”签约组合服务覆盖全市,构建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相融合的健康服务模式。“新华-崇明医联体深化改革试点”已成全国首个“以健康为中心”的紧密型医联体,为崇明岛70万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全程健康服务保障。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妇幼保健处、规划发展处


3.上海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提升能级、让家庭医生守护市民健康”,上海走过了20年“强基层”之路,1997年起连续13年建设,投入18.6亿元,建立覆盖全市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1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至2017年6月,家庭医生制度2.0版覆盖全市,600多万市民有了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优先预约转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等配套措施相继惠及。市民满意度连续两年居“沪上十大行业服务质量测评”首位,国家高度关注上海家庭医生制度,体现医患真情的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严正的“51把钥匙”入藏国家博物馆。华东医院率先成立“双向转诊办公室”,预约、分诊、挂号、就诊、收费“一门式”,提出“做社区医生背后的医生”全新理念,做好强基层的“帮手”、双向转诊的“推手”、诊治疑难重症的“高手”。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静安区卫生计生委、华东医院


4.上海大力推进郊区三级医院建设,让郊区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为优化医疗布局、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本市开展了近年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郊区三级医院建设项目,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市各区实现全覆盖,达到每个郊区至少有一家公立三级综合医院的目标,让郊区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2006年,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开业,成为沪上首家落户郊区的三甲医院。2012年,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华山北院、市六东院相继开业,新华崇明分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中山青浦分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也不断提升能级,对缓解郊区居民就医困难并辐射长三角发挥积极作用。医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显著提升,近五年,已累计服务门急诊患者4000多万人次,住院患者60多万人次。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市第一人民医院


5.上海大力加强医养结合和老年护理,积极推进康复医院转型

上海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医养护送”全程服务,推进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发展进程,增加老年护理服务资源供给,提高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水平,打造医养结合和老年护理“上海模式”。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护理站、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为三大托底,老年医学专科和区域老年医疗中心为两大支撑,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为一大引领的“3—2—1”三级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2017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内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共3.3万张。开展“医养护送”全程服务。静安区1995年首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其经验在全市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推广,作为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服务,体现上海城市温度。2014年,全国卫生系统首家由二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的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正式成立,补齐了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康复医疗的短板。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率先成功转型,四年来共收治患者4万多人,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静安区卫生计生委、杨浦区卫生计生委、市第一康复医院


6.上海倾情支援七省区市精准健康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上海卫生系统秉承大爱无疆、医者仁心,按照“中央要求、当地需求、上海所能”的原则,持续精准施策,对口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云南、贵州遵义、青海果洛、湖北夷陵、重庆万州等七省区市健康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新疆喀什二院和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模式全国推广。新疆喀什“三降一提高”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交流案例,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与赞誉。本市对口帮扶35家西部贫困县医院能力建设明显提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连续7年入选国家医疗队,赴贫困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在全市首次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考核中,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成绩名列前茅。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医政医管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7.上海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率先开展控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初,上海以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普及,消灭血吸虫病并持续巩固成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发生与流行,成功推动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培养健康生活理念。上世纪90年代,上海率先探索在特大型城市开展国家卫生区建设,并首先实现建成区全覆盖。2003年,上海全面启动特大型城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前瞻践行“健康融入万策”理念。时任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高度评价的上海经验“社会共治,群众参与,健康之道”,在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期间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上海1986年创造性地设置4月15日为全市“劝阻吸烟日”,1994年出台控烟行政规章,2008年确定“劝阻吸烟”为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施行《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这是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后首部由省级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控烟法规,当年成功实现“无烟世博”目标。2017年《控烟条例》修正案贯彻实施,上海“屋檐底下全面禁烟”时代到来,场所吸烟发生率降至16.3%,上海市政府被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


8.上海持续打造学科人才高地,提升医疗服务能级

学科人才是医学发展的源动力。1989年,设立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银蛇奖。1994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学科人才建设计划。通过20多年不断努力,形成以临床医学中心和领军人才为龙头、重点学科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优秀医学青年为基础的医学学科人才发展体系。临床医学等11个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位于全国前列。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等16个优势学科全国领先,肿瘤免疫与癌基因组学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六医院全球首创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等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剑指亚洲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王正敏院士带领下,在国内首先建立现代功能耳外科体系,自主研发转化国产首型多道人工耳蜗,极大减轻患者负担。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聋病诊疗中心。瑞金医院郑民华在全国率先运用腹腔镜技术,将微创的火种带到中国,使“微创比例”成为衡量外科学科先进性的客观指标之一。更小伤口、更短时间、更好恢复,“钥匙孔手术”成为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典范。为全国培养千余位腹腔镜手术医师。微创外科历经30年发展,成功推动中国外科“二次革命”。2015年,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开业,这是全球首家质子重离子医院,中国也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该肿瘤尖端治疗技术的国家。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市质子重离子医院


9.上海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妇幼健康水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妇幼健康已持续12年达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2017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37岁,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婴儿死亡率3.71‰。上海率先在国际上设立妇幼生命救治网,即“5+6”市级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保健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五色法”服务管理,实现母婴保健、妊娠风险干预、疾病筛查等均等化服务;在国内率先发布儿童、妇女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两个专项规划,全覆盖构建五大儿科联合体、“两癌”疾病筛查等健康服务网。上海经验得到国际组织充分肯定和赞誉,已在全国推广。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妇幼保健处、市妇幼保健中心


10.上海率先实施“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全国推广

作为医改的基础性人才工程,上海2010年率先推行“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创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模式,建立全市性“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公共平台,从制度上保证了临床医师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至2018年上半年,共有1.3万余名住院医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其中1500余名全科医师全部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高票当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医改新举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上海模式”在全国推广,培养“好医生”的国家制度正式建立。

2008年,嘉定率先开展免费定向培养本土“科班”乡村医生;2012年,嘉定在全国率先试点,探索“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2014年全市推广,为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经验。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嘉定区卫生计生委


11.上海加快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上海不断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三级网络,并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服务模式,基层中医药固本培元,强筋健骨,建成一张覆盖全市240余个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树立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医药示范中心与特色项目品牌,造就一支中西融合的居民健康守门人队伍。百姓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中医服务,中医药在维护居民健康、助力“健康上海”建设中作用更加凸显。上海2001年创造性地提出: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推进中医药继承、发展和创新。龙华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首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并迅速在本市和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目前,本市共建有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形成一支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高水平队伍。

目前,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医药的“朋友圈”。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落户上海,确立了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目前已有39个成员国和7个工作组,并已发布31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实现中医药国际标准“零的突破”。今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预览版(WHO ICD11)首次将传统医学列入该分类系统,这对于中医药走向世界、进入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险系统具有标志性意义。

推荐部门: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12.上海在全国首创少儿互助医疗保障模式

199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联合创建“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它是全国首创的少儿医疗保障制度,并以其互助共济模式在省(直辖市)际范围运行的保障制度中独树一帜。和以往保险公司商业运行模式不同,其纯公益、可持续性强、缴费标准低、支付范围广,是上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成果。22年来,每年有220余万名少儿参保,参保率达98%,其中包括约70万名的非沪籍少儿,打破“城市与农村”、“户籍与非户籍”两个“二元结构”,被广大家长称为“生命绿卡”。

推荐部门:市红十字事务中心


13. 上海“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影响深远,全面破除“以药养医”

上世纪90年代,为遏制过快增长的卫生费用,上海在全国首次提出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以创新医院运行机制,把有限的卫生费用花在刀刃上,使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为职工医保制度顺利出台奠定基础。调整医院收费结构,降低药品、检查收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此举得到中央肯定,引领全国医改。在此基础上,上海设立医学发展基金,不断向医学学科和人才高地进军,“百千万”人才工程、120个重点学科建设、33个临床医学中心选拔等,20多年来一批优势学科迅速发展,为一流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夯实基础。

进入21世纪,上海延续“总控”政策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公立医院药品价格零加成,挤出药价虚高“水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同时,上海“四轮驱动”,探索药品采购“质量优先、以量换价”,严控不合理医药费用增长,改革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实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推进医院调整内部运行结构。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处、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14.援外医疗搭建中非友谊之桥,海外中医中心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卫生援外工作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挥了积极作用。1963年,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第一支医疗队,上海选派了3名专家参与医疗队组建工作,由此开启上海援外医疗历史。自1975年起,上海承担了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至今已派遣医疗队员1748人次,驻扎当地艰苦边远地区, 开展医疗诊治近600万人次。援摩医疗队员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赞誉,被誉为“真主派来的好医生”。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捷克赫克医院合作共建的“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于2015年成立,成为中东欧地区第一个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中医医疗机构。该项目是卫生领域第一批“一带一路”国家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在马耳他、泰国、美国、毛里求斯先后建立中医中心,摩洛哥中医中心也进入筹建阶段。中医药国际品牌不断增强影响力、辐射力。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外事处、上海中医药大学


15.上海建成国内最大规模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从一张“担架床”到“上天入地”的立体救援网络,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经历40年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在机构规模、设备配置、服务能力、业务总量等均处全国领先地位,院前急救能级不断提升。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救护车总量达816辆,约每3万人口拥有1辆救护车;全市拥有急救分站157个,平均覆盖半径约为3.6公里。自2018年4月开通“962120”康复出院专线后,院前急救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急救平均反应时间降至12分钟,为历史最好水平。为保障城市运行和人民健康安全,上海着力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应急保障水平。2015年建成了全球首支由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由上海市东方医院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市医疗急救中心


16.上海在全国开创疾病预防、卫生监管改革先河,完善医疗质控体系,推进“放管服”改革

上海开创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之先河,成立第一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集疾病防控、检验评价、应用科研、技术服务、综合防治与健康促进等功能为一体,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上海在全国率先消除血吸虫、丝虫病、脊髓灰质炎、疟疾等疾病,率先建立“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1996年上海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卫生监督机构、2001年起实施卫生监督综合执法,着力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走出一条综合监管的专业卫生监督执法道路。从游泳池水质到公共场所空气质量,从医疗质量安全到医疗废物监管,经历APEC峰会、世博会、进博会等大型活动检验。

上海为百姓健康医疗打造质量保障体系,在全国最早开展质量控制中心建设,率先建立专业监管最全面、质控标准最完备、医疗机构覆盖最广的医疗质控体系。63个市质控中心、285个区质控小组,监管5000余家医疗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广医疗质控的“上海模式”。浦东新区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2002年,在全国率先在理发美容等行业试点推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的告知承诺。经16年推进和完善,目前在公共场所7大类19个行业实现全覆盖。该制度在全国推广,减少申请者往返多次的办证成本,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推荐部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健康委监督所、市医院协会、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


17.上海健康信息化助力医改、惠及百姓

“上海健康信息网”经7年探索与优化,已建成“1+1+16”(1个市平台、1个医联平台和16个区平台)的市、区两级平台,汇聚超过10亿份的门急诊诊疗记录和超过1600万份出院病人的海量数据,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地区。基于市区两级平台,全面推进设社区综合改革,开展“1+1+1”签约、转诊、处方延伸等业务协同服务;建设“上海健康云”统一服务门户,提供规范的慢病管理服务,极大提升了慢病管理水平和患者体验。健康信息化已成为“新医改”分级诊疗、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药品供应、医保支付、综合监管五大制度建设最重要的支撑,极大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健康管理模式转变。智慧医疗、网络预约、移动支付……市民更多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医疗服务。

2005年至今,闵行区以信息化为引擎,驱动医改,打造移动智能就诊“捷医”平台,居民就诊有序、社区配药便捷、双向转诊通畅、基层能力提升。“制度+科技+管理”的医改“闵行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2017年,闵行荣膺国务院关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支持地区。

推荐部门: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闵行区卫生计生委


18.上海开创全国“医研产”自主创新模式,实现中国“智”造,攻克重大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打通“医—研—产”创新链和产业链,使之无缝整合,同创新医疗企业成立专门的诊疗新技术转化中心,通过国际化研发平台,打造全新转化医学研究和产业化基地,探索高度统一的协作模式,持续研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疗新技术。葛均波院士团队主持研制了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樊嘉院士团队研发的两项全球首例(试剂盒与检测系统)让肝癌无所遁形。医院多个科室携手“上海联影”,致力于研发国产医疗设备领域的“C919”,结合临床应用,使国产医疗影像设备在国际市场积极拓展。医疗设施设备的国产化,每年至少为患者节省十多亿元支出。

瑞金医院王振义及其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一门四院士”创建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方案被国际公认为“上海方案”。历经八年艰辛实验,王振义院士找到全反式维甲酸这一药物,并在临床应用成功。此后,陈竺、陈赛娟、陈国强院士深入研究,系统阐明全反式维甲酸诱导AP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机制原理,使肿瘤诱导分化疗法由之前纯粹的临床治疗经验,发展成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但使我国白血病基础研究开始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也为人类贡献了肿瘤治疗新方法。王振义院士放弃申请专利,使每位罹患APL的病人都吃得起这一特效药。

推荐部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19.上海推动儿科医学事业发展,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申城

上海力举措施,推进儿科医学事业发展,儿科医疗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1998年,上海市政府与世界健康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儿科医联体建设,率先建立妇幼保健中心。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组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成为上海首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中心拥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儿科疑难病诊治中心、新生儿医学中心、小儿心脏中心、儿童血液肿瘤中心等已成全球最大诊治中心之一。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一批临床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福泽儿童。中心组建儿科疑难危重病、出生缺陷、血液/肿瘤、新生儿、感染与免疫、儿童保健与康复六大临床医学中心,打造儿童疑难危重疾病诊疗“核心高地”,领航我国儿科医学发展。

推荐部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0.上海率先在全国探索用电视纪实手段引导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急诊室故事》《人间世》《健康演说家》《本草中华》《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听·院长说》,上海相继推出多部“全国首创”医疗主题纪实电视作品,实现收视率多次同时段全国第一、视频点击量达数亿人次、豆瓣网评分9.7分等骄人记录,率先提出“医媒关系是医患关系的基础”“用理性医媒关系引导良性医患关系”等一系列观点,在全国卫生健康传播领域形成独特的“上海现象”。

“医者敞开心扉,媒体善意呈现”,上海医学界和传媒界联手打造直面生死、直击人心的精品力作,实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同频共振,共同构建健康的医疗行业舆论生态,开启医者敞开心扉、患者尊重关爱、媒体真情表达的良性互动新时代。

推荐部门:上海广播电视台、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宣传处、市第六人民医院等

(上下滑动查看)


更多阅读☞

为什么12年来他们都打这个电话?TA跟你的健康息息相关!

等待雪花时,让这些暖心提示陪你丨大雪

“十月萝卜赛人参”,到底“赛”在哪里?丨民俗健康新解

天一冷,疼疼疼!我该怎么办?

冬季防肺炎,这几种疫苗你都认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