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春困”了吗?让健康行为帮你“突围”!| 民俗健康新解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这句民间俗语,大家都知道,似乎一年四季,人总要犯懒。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春困”,到底是不是偷懒的借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春困”是有原因的。在寒冷冬季,人体受到低温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随之闭合,可以减少热量散发,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进入春季后,气温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的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也不断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必然就会不足,于是我们会感到困倦思睡,似乎总觉得睡不够。因此,“春困”是一个自然现象,但“觉得春困”或者甚至因为“春困”想多睡一会儿,就是“懒”的体现。我们绝不要以此为“挡箭牌”,名正言顺地“躲懒”。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破解“春困”,首先,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守睡眠时间,尤其要注意规律作息,如果没有好的作息时间,任何季节都会觉得很困。每天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晚上11点必须上床睡觉,睡觉前不要刷手机、玩游戏,让大脑逐步进入安静的休眠状态,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疲劳性失眠,这是应对“春困”最重要的一点。中午可以小睡一会儿,也许可以减少“春困”,但不能睡过长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破解“春困”,还有更好的法子。觉得困的时候,做一做“公健操”,马上会“满血复活”;喝一杯咖啡或沏一壶茶,既养生保健,也消疲解乏;春天来了,阳光明媚,午休的时候出去走上一圈,绝对比趴在桌子上睡觉更能够“消困”,一来可以消食,二来动一动,更有助于提升下午的工作效率。
科普支持: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
顾沈兵 博士
更多阅读☞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老人要有“聪明糊涂心”|民俗健康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