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八)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在本市卫生健康系统,
有一大批祖国怀抱里成长的名医,
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
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
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自身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
是广大青年医生成长的动力,
也是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市卫生健康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宣传活动,其中“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征文活动共收到全市卫生健康系统116篇征文,现选取部分获奖作品予以刊登,以弘扬名医们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快跟着小编的步伐,
走近第8位名医,
听听他与共和国共成长的感人故事~~
王正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正敏:
我和我的祖国
70年漫长征程,书写着新中国从贫穷弱国蜕变为富强大国的壮丽篇章:从工农业基础建设薄弱到工农业共同繁荣,从全社会物资贫乏、文化待兴到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从各行业核心技术被列强垄断到各行业自主创新力迸发……新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一代代人民的艰苦奋斗,见证着一代代共产党员在各行各业身先士卒、拼搏奋进,以热情投身事业,将青春奉献祖国的崇高精神。他们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拼搏。
有这样一位老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他刻苦钻研,在临床医疗与教学科研上,贡献杰出;他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甘为人梯,桃李遍天下。他领衔的团队实现了“人工耳蜗”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造福了我国广大的聋哑人。他是中国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爱岗敬业、爱国奉献的一个缩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创新拼搏的一个代表,他是新中国成长的参与者,是医学事业发展的见证人。
艰苦奋斗:甘做行业奠基人
建国初的中国,经济落后,医疗条件极差。1955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以后,王正敏院士一直就职于母校附属医院上海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当时的医院没有电梯,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手术洗手没有热水。除了基础设施落后,王院士所在的耳鼻喉科,虽是全国最高学府著名科室,其水平与国际水准存在明显差距。可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由王院士代表的一批党员医生,积极发挥骨干作用,与同事团结协作,不计名利地投入工作。凭着榔头、凿子这样简陋的手术器械,他们挽救了很多生命,包括颅内并发症的病人;凭着土法上马、自力更生的精神,他们攻克了当时的许多医疗难题,通过与医疗器械厂、研究机构的合作,联合研发生产了深低温冷刀、电测听机、喉动态镜和争光霉素等。
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党安排到哪里就去哪里,这就是当年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的信念。为了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王院士和医院同仁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每3、4年要下乡一次,一去就是一年。金山、青浦、江西都有王院士踏足工作的痕迹。作为医生,在临床的战场,他们任劳任怨,解决病人实际需求,以青春燃起星星之火,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牢记使命:学有所成不忘报国初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年轻而默默无闻的王正敏配合他的老师,为一位政府要员做气管切开手术。出色的手术配合,不仅使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更重要的是让老师对中国医生的专业技能留下深刻印象,让他获得了成为教授第一助手的机会。由于优秀的表现,教授安排他到英法两国游学,并为他落实了交流学习的经费——2000瑞士法郎。然而对于来自当时贫穷落后中国的王正敏来说,2000瑞士法郎是一笔巨额的财富,但他省吃俭用,只花费了600多法郎并将剩余费用和账单全部交给教授,由此传为了一段佳话。不慕钱财的王正敏用他的人格彰显着中国的“国格”。学成归国之际,他将对方提供的两年津贴,共计2万多瑞士法郎购买了全套耳科显微手术器械带回国,开启了他在国内开创耳显微外科、颅底外科和听觉医学的漫漫征程 。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科技进步奖国家级三项、省部级14项。
回国后,王正敏将自己所学全然报国,并且无私带教,对学生倾囊相授。在他的传、帮、带、教下,耳显微外科和颅底外科以及听觉医学,在全国发展迅速。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的耳鼻喉科团队稳步壮大,达到连续九年排名国内第一。正是许多像王正敏一样牢记使命,彰显国格的知识分子,使得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各行业注入了新活力,趁着改革的浪潮迅速发展,中国逐渐重登世界舞台中心。
自主研发:新时代赋予“国格”新含义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我国医疗资源快速增长,医疗服务领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药物、新技术、新仪器的出现打破以往许多的不可能,帮助患者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但是许多先进的新药物、技术和仪器往往由国外团队研发,国内患者需要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更有许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只能放弃。医疗行业的科技产品只有自主研发拥有自主成果才能够直接降低相关医疗成本,帮助我国患者获得更优惠的医疗服务。在此新背景下,自主研发已是新要求,也是必然要求。
在我国实现人工耳蜗自主研发生产之前,患者需要花费20-30余万元使用进口人工耳蜗。王正敏院士所在的团队专攻聋哑疾,二十余年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人工耳蜗,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如今国产人工耳蜗只要7万元左右,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使得更多的患者得到了医治的可能。“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科研强不强,要看实物,科学需要理论和工具,我们医学也是要有工具的。我们不拒绝人家先进的东西,但也要有我们自己的。”在座谈会中,王正敏院士勉励青年医生,在新时代要以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医疗工具”来捍卫国格。该项目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必须学习发扬老一代党员的优良传统,继续坚持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事业中时刻发挥创新精神立足本职迈上更高的台阶,把党员的先进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为新时期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金迦力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眼科研究院检查中心技师
更多阅读☞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一)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二)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三)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四)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五)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六)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七)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