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才是改变命运的开端!To少年的你:面对校园里的“恶”,可以这样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字弟弟”+金马奖影后,这样的组合出现在近日被疯狂刷屏的电影《少年的你》中。影星自带的火热流量让大家迅速关注到这部影片,同时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影片本身所反映的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校园霸凌。
(图片来源于@电影少年的你 新浪微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校园霸凌,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的暴力行为,这类行为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并对其他同学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困扰。
校园霸凌有两个特点。首先,施霸者与受害者之间力量差异悬殊。施霸者会利用自己身体的强壮或掌握对方的某些短处、把柄等,去控制或伤害对方。其次,霸凌行为经常重复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要在校园“作恶”?从施暴孩子方面来看,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常常会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偏差以及情绪不稳定的表现。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却不强,当遇到问题时,会做出比较冲动的行为。
这些孩子的家庭也许也存在较多问题。孩子的家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大多也是比较冲动、暴力,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有过暴力行为;他们的家庭往往存在某些优势,这会让孩子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和掌控他人的欲望;此外,当霸凌事件发生后,施霸孩子的父母可能并不当一回事儿,这就让孩子认为“以后可以继续这样做,反正我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从受害的孩子方面来看,这些孩子的性格往往是内向、胆小、孤僻、缺乏自信,他们总是习惯于默默地、被动地接受着,不知反抗,更不知求助,而面对不幸的遭遇时,他们的感受常常是“我怎么那么倒霉”、“都是我的错”、“我要忍着”……
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处理孩子被欺负的事情时,常采用消极抵抗、躲避的方式,甚至和自己的孩子说“惹不起躲得起”、“以后尽量少和他们接触”等。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连最亲的人都不是他们的“靠山”,所以自己活该被欺负。久而久之,孩子会渐渐失去对世界的好恶判断,终生受伤。
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而在校园里,“未成年”变成了一个强而有力、畸形的“保护壳”,责任被顺手推舟丢给家长,家长也是“一头雾水”,说不明白,最后问题又回到孩子身上,同时孩子确实“未成年”,于是霸凌行为往往不了了之。
同学漠视、学校老师无能为力、家长不关心……这些社会性的原因都滋生着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
所有的孩子都是老天赐予家庭的礼物,家长、社会、学校都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孩子本人也需要学会一些技能来“抵抗”校园霸凌。
大声喝止:第一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大声喝止不可以打人!一般情况下,迫于语言上的震慑,小孩子间的打打闹闹都会停止。要记住,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发声才是改变命运的开端!
及时求助:在语言劝告后,如果对方仍然动手,这可能是恶意伤害。此时单纯的警告已无意义,建议孩子在自己无法阻止暴行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借助其它力量来保护自己,比如告诉老师、向好友或父母求助,甚至可以打电话报警。
学习自卫:在家长和老师协调后,对方依旧反复欺凌,建议孩子学习一些正确的自卫方式,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则。我们的善良,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不是一味忍让,不是懦弱承受。在遭受欺凌时,要懂得聪明地自卫来保护自己。
多交朋友:请鼓励孩子多多结交朋友。朋友是最好的帮手。很多被欺凌的孩子,平常都形单影只,身边若有一群好友相伴,被欺凌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他们。无论何时,遭受暴力威胁,不要独自默默承受。当然,这不仅仅是言语上的保证,大家请务必落实于行动,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身边,理解、接纳、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且第一时间和对方家长以及校方取得联系,进行及时处理。
此后,还要进行后续追踪。因为霸凌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它会经常重复发生,所以父母和孩子间一次有帮助的对话也许并不能解决整个问题。家长应当多多与孩子讨论相关的事宜,了解后续情况进展,持续地给予支持,确保自己真正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
在发生校园霸凌事件后,学校需要直面,而不是为了声誉掩盖实情,私下调停。当事件的严重性被大家所认识的时候,才能被公正地处理和对待。当然,在平时的教育中,需要引入相关的德育培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
如果孩子因长期受到霸凌导致抑郁、低自尊、社交困难、焦虑和恐惧等其他问题,并且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会行为、学习功能时,请记得带孩子寻求专业医疗心理帮助。
尽管表面上施霸孩子的行径是“可恶的”、“可恨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同样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关爱,重要的是需要找到施霸行为的根源,帮他们解决、克服情绪和人格中的缺陷。
面对校园霸凌,
直面它、了解他,才能解决它!
愿我们的孩子,
心存善良、身有力量,
接纳世间美好,直面人生坎坷!
科普支持: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乔颖 副主任医师
更多阅读☞
身体出现红斑、鳞屑且容易反复发作,小心TA来了!| 世界银屑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