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调整生命的宽度| 疫情防控市民心理疏导18问(第二辑)
答:
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下面几个方法也许可以帮助你。第一,通过错题分析、重温知识点等方式,提升对学习的可控感。第二,设定一个个小目标,做切实的努力,达到目标时及时给自己鼓励或奖励。第三,建立踏实感来消除紧张。比如上网课时,双脚坚定地踩在地面;做作业前,把桌子收拾整洁;写下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完一条划掉一条……第四,跟同学、老师交流,努力探索上网课、在家学习的“别样风景”和“意外收获”。第五,和父母多沟通,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新冠疫情让家庭成员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相互之间的摩擦会增加,发生争执在所难免。作为子女,应该怎么做呢?尽量不参与、不卷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第一,空闲时和父母单独交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要知道,交流是改善的第一步。
第二,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运动、听音乐,或者寻求支持,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或好友,了解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得到帮助。
第三,请保持宽容。父母也有烦恼,会犯错。宽容父母的不完美,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当然,家长朋友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孩子情绪的“定海神针”,不将自身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共建和谐家庭。
答:
首先,察言观色。在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表情,是渴望的、无动于衷的、生气的还是害怕的?这可以增进我们对孩子的了解。
其次,身体力行。孩子不能回来时,多视频聊聊天;回来后,给他们拥抱,表达想念;花点时间陪孩子玩耍、看书。要知道,“做”比“说”更能将关心传递出去。
第三,知行合一。如果孩子表现出了生疏或厌烦,要耐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尝试去理解他们,并给予恰当的情感回应。
答:
根据孩子的表现,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如果是新出现的情况:回忆一下孩子首次出现问题的时间,之前发生过什么?之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找到改变的钥匙。第二,如果一直都这样: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和同龄孩子的差异等,了解他们的行为是否偏离了心理发展阶段。如果符合同龄人心理表现,可能家长需要调节自己的焦虑,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的表现偏离了其心理发展阶段,那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采用个性化的治疗干预。答:
首先要明确是孩子拖拉还是家长太急。如果是孩子的问题,先分析原因:是习惯还是新近出现的?是没兴趣还是周围诱惑太多?然后进行引导,比如早完成作业可以获得奖励。如果是家长的问题:第一,可以选择让其他人去和孩子交流,沟通效果会更好些。第二,自行调整,觉察自己急躁时用数脉搏、做深呼吸、脑子里叫“停”等方式提醒自己,让情绪平静下来,然后观察其他人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事后反思总结,看什么样的做法是最理性、合理的。答:
第一,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制定时间表,适时检查孩子作业。第二,眼不见为净。换个角度想,其实这些真实的场面每天都在学校里上演,只是你没看见罢了。孩子们一样在健康茁壮地成长,该学的知识也都没落下。第三,学会放手。不要总是紧紧地抓住孩子,有时松一点,会发现,原来孩子们完全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既然复工,就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吧。答:
第一,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生活作息表,合理安排作业和活动时间。第二,增加计时性活动,例如计时速算和拼图等,让孩子在限定时间内,有紧迫感。第三,营造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的环境。比如,让孩子在做作业时,把桌子收拾干净,无关之物放置妥当。第四,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其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五,奖惩结合。当孩子表现出色时,要及时表扬,调动积极性,建立良性循环;若孩子表现磨蹭,不要过多提醒,让孩子体验磨蹭带来的不良后果。第六,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良好习惯做孩子的榜样。答:
第一,了解自己吃饭没胃口的具体原因,是否活动过少、睡眠欠佳、在家吃太多、食物不对口味?还是确实一到单位饭堂就恐惧紧张?第二,如是后者,通过官方途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方式,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正确认知后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三,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判断自己是否过度紧张了。如是,当再次出现紧张情绪时,可以做深呼吸,给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喊“停”,还可做尝试,挑战自己的回避行为,克服恐慌。答:
第一,模式转换困难。很多沉浸在“悠长假期”模式的人心理和身体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节奏紧张的工作。第二,抵触情绪作祟。高强度的工作难免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和心理,并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第三,有“负性自动想法”。上级真的恨不得要我们24小时工作吗?是真实情况,还是仅仅自己的一个主观感受? 第四,恶性循环。白天工作做不完,压力大,焦虑情绪明显,影响睡眠,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精力下降,继续影响工作效率,导致恶性循环。答:
第一,可以试着通过几个方法提高睡眠质量:睡前一小时停止高强度脑力活动;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睡前洗热水澡,让身心放松;睡前不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如咖啡、茶等;在睡前进行放松训练或冥想练习。第二,审视自己的工作情况,是否一定需要熬夜,能否用白天时间提高效率。第三,如果经过自我调整,睡眠情况依旧不佳,并对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建议寻找专业人士帮助,比如短期服用助眠药物等。答:
能提前考虑到失业风险,说明有危机意识。工作的变动也是一种常态。失业,是一种危机,让你离开了“舒适区”,但可激发你的进取心和潜能,把握“危险”后面的“机会”。你可能会担心得失眠,焦虑得茶饭不思。可是担心没用!想想你能把控的事吧,做你能做的、有用的事,譬如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岗位胜任力,使公司裁员时不舍得裁你,所谓“有用才有位”;也可以抓紧学习其他技能,万一被裁员了,去尝试新的工作;或者变被动为主动,直接去就业市场寻找适合的工作,而不是等到失业以后再行动。答:
这是复工后很多人会有的感觉。较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使我们和同事有了身体和情感上的距离,“久别重逢”还真会有点不自在。每个人的行为、情感和人际交往方式在一段时间内会形成惯性。近期,我们亲密接触的是家人,对同事只是微信交流,甚至可能暂时没有任何联系。现在见了面要一下子“亲热”起来,的确会不习惯。同事通常是工作场景的一部分。和同事的“距离感”可能与复工后对工作的“生疏感”有关。更何况,复工后,我们还处于对疫情防控中。大家需要带口罩,避免身体接触,这也会造成“距离感”。接受这种感觉,给自己一段时间重新走近工作和同事。从擦身而过的一个微笑、一个热情的招呼开始,让情感升温,“距离感”自然会逐渐消融。答:
如果是因为刷手机影响了睡眠,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帮助你:第一,用一些小仪式提醒自己作息时间,帮助自己规律生活。比如上床前洗个热水澡或泡个脚、换上睡衣,晨起后做套操等等。第二,寻求帮助。让家人晚上11点时提醒你“该睡了”,或自己设置一个闹钟,到时停止刷手机,关灯睡觉。第三,睡前1小时就放下手机,或放在卧室外,至少不要放在床头;还可养成新习惯,比如睡前看书、听音乐等。如果是因为睡眠问题导致晚上刷手机,则可寻求专业帮助,先改善睡眠。答:
完全不出去确实容易“闷得慌”。可以建议家人适当减少外出,出去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和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回家后要将外套等衣物挂在通风地方,进行洗手消毒等。对于自己的恐慌情绪,也要学会放松身心,先从认知上正确了解目前的情况,外出时做好防护。在情绪上,可以通过正念(正念一种是有意识的、不加评判的觉察训练,旨在与情绪和压力共处,获得良好的调控能力)练习、冥想训练等,或是听听舒缓的音乐来放松,不要过度紧张。答:
尝试问自己,家人什么行为让你反应如此强烈?你发脾气是联想到了什么?如果能找到原因,对发脾气背后的想法进行调整,就能有效预防类似情况。如果无法调整情绪,或并无明显原因地频繁发脾气,则需考虑是否自己过度紧张了。如果这些情况影响到日常生活,并让你感到痛苦,还伴有失眠等其他症状,则需要去咨询医生。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官方微信服务号上开设了在线问诊服务,可以选择线上咨询,必要时亦可进行线下诊疗。答:
当下,为避免在医院里交叉感染,若非急症不要去“轧闹忙”已成共识。但若出现病情波动或药物不够等情况,还是要及时就医。首先,可尝试预约看诊。其次,可通过医院开设的网上快速问诊便民通道,先进行线上咨询,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去医院。第三,慢性病不易治愈,但可控制,坚持服药,是长期稳定的基础。因此调整药物前,请咨询医生。最后,建议大家积极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一些市民之所以不敢出门看病,还是和过度悲观、恐惧“被传染”有关。不良情绪本身会对慢性病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不要过分关注负面报道,不轻信传言,坚定信心非常重要。答:
感谢你待在家,为防控疫情作出贡献。第一,相信“宅肥”是最近大家共同的经历。请告诉自己,长胖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情。第二,尝试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并寻找恰当方法适度宣泄情绪,舒缓心理压力。第三,和好友倾诉困扰,寻求共鸣和支持。请记住,积极沟通和交流很重要。第四,将自身的能力、特长一一列出,全面了解和评价自己,寻找闪光点的同时,强化自信。并积极和自己对话,“虽然长胖了,但我仍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肯定自身的价值。第五,合理安排生活,开展适当运动。当你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时,你的行动力是打破“自卑”的最强工具。相信在体重逐渐恢复的同时,你一定会发掘出自己更多的魅力。答:
在这场全民抗“疫”中,每个人都是不同战场上的“战士”。要相信国家和政府的努力,相信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回到正常生活。疫情期间宅在家,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足不出户的日子,放下手机,与家人多些相伴,多些沟通,把平日里因工作奔忙而疏忽的家庭时光补回来。你可以想一想疫情结束后,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珍惜当下,保持每天的仪式感,坚持自我“唤醒”的状态,时刻准备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调整生命的宽度,拥抱这世间万物的美好。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不愉快的日子终究会过去,期待春暖花开,疫情散去,我们骑马踏花,看尽山河之绚烂!科普来源: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