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五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入围名单出炉!快来选出你心中的十强→

健康上海12320 健康上海12320 2022-10-24



由上海市医改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医保局指导,由解放日报社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协办的第五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今(16日)起接受网络投票。


第五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各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踊跃推荐、积极申报,共收到57家单位推荐申报的63条举措,经过专家严格遴选产生了26项入围举措。筒子们快来投票,选出你心目中的“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吧



自2017年开始,上海市率先开展省级十大医改创新举措评选,全市各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踊跃推荐、积极申报参加五届十大医改创新举措评选,累计申报362项,经专家严格遴选后的获奖、入围举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全方位展示了上海医改的突破性进展和积极成效,更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居民就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01“沪惠保”为上海参保人再增加一份高额普惠保障

申报单位:上海市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着眼于为参保人重病大病再增加一份保障,上海市医保部门在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上海银保监局、市大数据中心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推出了上海首款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沪惠保”紧紧围绕增强家庭抵御医疗支出风险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依托大数据,注重数据赋能,切实推进信息共享,是探索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实践。


“沪惠保”推出后,其不限年龄、职业、户籍、健康状况,覆盖人群广的产品特性,以及投保便捷,投保渠道多,赔付速度快、等待时间短的理赔操作特点深受民众欢迎。2021年4月首年推出后,共739万多上海市民购买了该保险,创全国惠民保产品首年参保率最高和参保人数最多两个第一。



02创新构建立体医保智能监控体系,织密扎牢基金安全“防护网”

申报单位: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监督检查所


以打击欺诈骗保、保障基金安全为重点,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建设医疗保障智能监管系统,具备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追踪三大功能,兼容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举报调查、飞行检查等多种监管执法形式,支持市、区医保部门监督检查以及定点机构自查自纠三级联动,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闭环医保智能监控体系。


建立了多卡聚集、机构信用风险等10多个主题模型,实现各类疑点的自动抓取、智能研判和快速预警,为精准打击骗保提供有力支撑。针对长护险居家护理、“互联网+”医疗、DRG/DIP付费等医保新业态,探索打造数字化转型场景新应用,进一步提升医保智能监管能级,加快形成医保数字化全方位监管格局。



03数字赋能,高效打造诊前诊后医患沟通桥梁

申报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医改工作,立足公益性办医宗旨,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基于医联工程打造多个便民服务场景,通过人机协同主动服务诊前和诊后各环节,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诊前,基于医联网建成“智能预问诊系统”并向全市医疗机构开放共享,候诊时即可通过掌上预问诊系统问答症状表现形成主诉,助力医生快速采集病史,提高医患沟通效率;诊后,深化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推出“医联影像云胶片”便民服务,患者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本人一年内的影像报告和电子胶片,还可以将电子胶片授权分享给医生作诊断参考,打通医患互认通道。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医疗,本市医疗机构呈现出“医生服务患者时间增加,患者就诊效率增加,候诊等待时间减少,门诊聚留人员减少”的“双增双减”效应,高效打造了医患沟通桥梁。



04建立健康影响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助力健康“上海”建设

申报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项目通过研究借鉴各国健康影响评估和我国卫生学评价、健康影响评价经验,提出“建立适宜上海的健康影响评估地方法规”建议,并完成《上海市健康影响评估管理办法》、《上海市健康影响评估指南》、《上海城市健康影响因素和健康效应及代表性指标》、《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制度》和《专家库管理制度》等管理和技术文件起草。


目前,完成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工作(2项工程、1项民生政策),立法建议也纳入《2021年上海市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要点》,为本市全面实施政策、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康影响评估以及相关地方立法做好了前期技术准备,实质推动了上海市健康影响评估法制化进程。



05聚焦民生需求实现“上车即入院”,数字化转型重塑“智慧急救”体系

申报单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市急救中心精心聚焦民生需求,全力推进“智慧急救”建设,在“调度、救治、服务”三大关键环节创新突破、流程再造,打造“120”云调度、院前急救5G专网、医保实时结算、急救大数据中心和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五大平台,不断完善资源调配合理化、信息传输实时化、患者信息同步化、协同诊治精细化、急救衔接无缝化,实现“上车即入院”。


聚焦民生需求,在救护车上开通院前急救医疗费用医保实时结算,病家不用再为线下报销而奔波。利用生命体征与视音频实时传输系统,实现二线班高年资医师与一线医生协同开展危重病救治,有效提升急救质量与医疗安全水平。“智慧急救”体系正在为构筑上海新的战略优势、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有力维护公共安全、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而保驾护航。



06创新“融合诊疗”新模式:国际首创垂体瘤多学科融合病房“华山·金垂体”实践

申报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垂体瘤可引发神经功能障碍和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累及全身脏器,危及生命健康,个人、家庭、社会负担繁重。随着医学发展,传统单科诊疗模式对于垂体瘤及相关鞍区肿瘤等复杂疾病的诊治已逐渐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取得预期效果。


华山医院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体单位,2018年建立起国际首创的“华山·金垂体”多学科融合病房,该病房打破传统诊疗模式,形成了一站式深度融合新格局。病房及团队可为患者提供包括:门诊、住院及手术、延续性治疗、随访等的全流程、一体化医疗服务。在全方位融合下,诊疗“质”“量”持续提升,垂体瘤及相关鞍区肿瘤治愈率国际领先,患者满意率达到100%,实现了患者、医生、政府的三满意,医疗、教育、科研的三发展。


07构建现代医院智慧运营体系,助力健康上海建设

申报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瑞金医院通过构建HRP综合运营管理平台、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系统、RPA财务智能机器人、财务智能预测模型以及智慧缴费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经济管理效能。同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入运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层级和环节,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各分院区医疗服务、资源统筹、安防管理等实时数据可视化展现、智能计算分析、仿真模拟和智能决策。


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以精准的人员识别、分类、及时提醒和干预,精准化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医院数智化运营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2022年,医院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



08构建医务社工服务体系,助力打造儿童与家庭友好型健康服务

申报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社会工作部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政策指引下,以构建“儿童友好医院”为目标,通过多年来的“循证实践”积累和科学创新,形成一套专业标准化、创新活力型、本土可复制的儿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面向患儿、家庭与医务人员等不同人群,提供微观层面临床社工干预(如医疗救助个案管理、认知行为治疗、儿童游戏治疗、家庭治疗、自杀危机干预、儿童保护、儿童舒缓疗护与临终关怀);中观层面教育性、支持性、互助性团体工作;宏观层面健康促进和社会倡导行动。项目在改善患儿就医感受、提高患儿获得感方面能做到“分层干预、重点介入、社区预防”,撑起隐形的“社会心理”保护伞,助力打造儿童与家庭友好型健康服务。



09首创“5G智慧医养”新模式,化老年就医“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

申报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围绕老年患者就医需求,持续推进智慧医疗适老化升级。2021年3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以“老年友好医疗”为发力点,以“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以“互联网医院”为落脚点,与市民政局携手打造“互联网医院+养老院”智慧医养服务新模式。通过创新8大“适老”专属服务,使养老机构老年人足不出“院”甚至卧病在床,也可享受三甲医院专家“面对面”的优质诊疗服务。首批试点机构服务覆盖率达83.7%,就医满意度达99.2%。


该模式得到民政部及市领导的高度肯定,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次进行报道,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十四五”末计划将覆盖本市200家以上养老院,进一步深化医养融合内涵,提升养老院服务能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化“数字鸿沟”为便捷高效“数字红利”。



10开启智慧病房医疗服务新体验,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申报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项目明确提出“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思路,借助数据分析、物联网、数据集成等智慧手段对本院全科病房进行改造。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贯穿病区策划、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借助场景中台实现集多系统集成,构建涵盖智慧病房服务系统、智慧医疗护理系统和智慧运行管理系统的智慧病房管理系统,实现了以多部门统筹规划、联动管理实现病区从传统医疗模式向智慧医疗模式的转变,为提升医护和管理者工作效率,助力病区安全、高效管理奠定基础。


此外,项目团队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智慧病房建设团体标准》,也将为上海市级医院智慧病房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11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的“点、面、体”全方位中医医联体建设创新模式

申报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积极推动落实国家新医改建设医联体的重点举措,发挥三级医院的引领作用,全面启动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行分级诊疗,逐步缓解看病难。以架构一个以曙光医院为建设主体的组织网络,打造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医疗、科研、教学一体化、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医联合体为目标,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点、面、体”组织构架立体交叉的中医医联体创新模式。


项目加强“曙光”品牌的辐射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能力和专科水平,提高中医药服务患者的覆盖面和满意度,提供更为安全、优质、便捷、连续的中医药服务,为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贡献中医力量。



12依托长三角脉管病联盟,创新糖尿病足 “一站式服务”模式

申报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常因无处寻觅糖尿病足专科,辗转于内分泌、骨科、外科之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是国家卫健委、上海市重点专科,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由该科牵头于2019年底创建了“长三角脉管病联盟”,针对本地区糖尿病足患者就医难、基层专科人才匮乏等实际困难,建立“糖尿病足一站式服务网络”,成立了7个脉管病工作室及远程网络医疗中心,每年举办专业研讨、质控及学术交流20次左右,培养专业人才500余人,累计服务患者近200万人次,降低了糖尿病足截肢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缩短治疗周期。“糖尿病足一站式服务网络”满足了医患从科普宣传到防治体系的需求。



13社区开方三级医院审,构建区域智能处方审核系统

申报单位:松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让全区百姓享有优质便捷的药学服务,解决基层药学服务基础薄弱,临床药师紧缺等短板,2020年松江区探索建立“系统智能审核+药师审核”深度融合的处方前置审核系统。


依托区中心医院启动区域审方建设项目,建立区域大数据药事监管平台,全区使用同一个处方审核规则库,统一处方审核流程,实现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处方审核同质化、标准化,构建优质高效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系统运行以来,审核处方78.46万张,处方合格率由83.36%提升至95.67%,处方点评合格率由90.68%提升至99.53%,从源头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用药、无适应症用药,降低用药错失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区中心医院药事管理在全市质控考核中位列同级同类医院前列,促进区域一体化药事管理质量和药学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保障百姓用药安全。



14打造基于“个人健康画像”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长三角数字健康城区典范

申报单位:青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云(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青浦区数字健康社区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医防融合,全专结合为依托,基于上海市健康信息网长三角分中心已落地的长三角居民健康档案(含个人基本信息、签约信息、医疗服务信息、公共卫生信息、个人防疫信息、护理信息、康复信息、健康评估信息等),集成5G、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连接健康管理中心、社区家庭等各个场所,形成区域内居民“个人健康画像”标签(重点人群、公共卫生、近期健康问题、卫生服务活动摘要等),开展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健康管理服务的过程,从检测、评估、干预、监测四方面对人体健康进行管理,从而构建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社区健康服务生态系统,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集成医疗服务样板。



15区校联合,以社区运动健康师构建“体医融合”促进健康

申报单位:杨浦区医疗保障局、杨浦区卫健委、杨浦区体育局、上海体育学院


健康上海建设“体医融合”是难点之一。2020年杨浦区和上海体育学院“区校联动”打造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社区运动健康师”,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区医保、卫健、体育等部门打破边界,与体院在政策制定,经费设施投入,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整合。在社区组建“家庭医生+社区运动健康师(由体院专家团队组成)+社区工作者”的“三驾马车”,在对象筛选、运动干预方案制定、活动召集实施、随访评估方面分工协作。


两年来开展宣教160场次,受益市民6000余人次。对6个街道8个试点人群,共230名慢病、职业人群开展了2600人次持续精准的健康干预,取得显著健康绩效。推动7项运动康复手段获医疗技术认证,实现“体转民”,初步构建了多元参与运动促进健康的“杨浦模式”。



16夯实社区康复网络,提升康复服务能力

申报单位: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闵行区依托两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市率先完成“十四五”期间社区康复中心的目标。区内所有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统一场地设置、统一人员配置、统一设施设备、统一康复信息化建设,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基础康复项目上,打造了14家特色康复服务项目,形成区域康联体内上下转介和特色康复间转介机制,错位发展。


项目同时形成从局部到全覆盖、从儿童到全人群、从传统到智能化、从单一到多元化、从基础到特色化、从紧凑到康复港的社区康复网络体系,提升了社区康复能级,满足居民获得“家门口”多样化同质化智能化的康复服务的需求。



17数字化改造实现扫码代配药,创新规范路径

申报单位:闵行区医疗保障局


闵行区积极拓展随申码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化改造,创新门诊代配药规范路径。对代配药信息进行无纸化无感化登记,确保了代配信息登记高效准确,进一步提升群众日常代配药体验;通过预警布控和大数据分析,明确药品流向,对一人多卡、一卡多人、一人多机构、以及一卡多机构等四种异常代配情况进行精准预警,从源头防范收药贩药的欺诈骗保行为。


此外,打通与社区家庭医生之间的数据交互平台,方便高龄、失能等群众的正常代配。项目牢牢守住了人民群众“救命钱”的同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用药保障获得感。数字化代配药管理正不断在闵行区域内扩大应用,逐步形成一张覆盖全区的代配管理网络,为全市范围内医保代配药管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闵行经验。



18“本草光华”——中医药文化进社区沉浸式体验服务

申报单位: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为满足社区老百姓不断提升的健康生活需求,光华医院“本草光华”科普团队推出了“白大褂”变“美食家”,以药为食治未病—中医药文化进社区沉浸式体验服务举措,中医师和中药师在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本草光华”走进居民厨房,进行“药食同源”沉浸式体验,辨识体质,共同烹煮“中医养生餐”,定制个性化中医养生食谱,并制作公众号,定期推送所研制药膳食谱,将中医药养生与“美食烹饪”相融合。项目还走进社区,通过“听”科普讲课,“辨”中药实物,“做”养生作品(香囊、香薰等)、“品”养生茶饮等方式,全面体验中医文化魅力。目前项目已覆盖长宁区新华社区、华阳社区等,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



19打破医院围墙,跨前一步将心理服务送往校园、楼宇,做实精神卫生区域医疗中心

申报单位: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针对精神卫生就诊难及患者的病耻感等问题,从公卫三级预防理念入手,推进基层医防融合管理,长宁区精卫中心探索性健全覆盖全区公民办初中的“家-校-医-社”网络,率先在商务楼宇开设第二门诊部,持续12年开展面向大众的“心视野·心对话”论坛,主动将心理服务送到院门之外。年均服务未成年人超过2.2万人次,校园危机联合干预率和成功率、预防自杀和自伤行为成功率皆为100%,年均抽样满意度超过99%。



20十年磨一剑,打造有温度的“华山医院-静安”医联体

申报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


“华山医院-静安”医联体是“3+2+1”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即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二级医院及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统筹运行管理,合理有序配置区域医疗资源。十多年以来,“华山医院-静安”医联体举措经历了1.0版(输血期)、2.0版(造血期)、3.0版(献血期)、4.0版(换血期)等四个发展阶段。举措中,华山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发挥龙头作用;静安区中心医院上联下达,发挥纽带作用;社区卫生服务做好双向转诊工作,发挥“守门人”作用。


建设以来,医联体举措充分发挥了区域联动效能,真正做到了“顶天强腰立地”,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实现了社会多方满意,荣获“全国改善服务示范单位”、“全国典型案例”、“上海市医疗服务品牌”等荣誉。



21探索“互联网+医养结合”,构架一体化新服务模式

申报单位: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8年起积极构建“互联网+医养结合”一体化新服务管理模式,与辖区5家养老机构、2家日间照护中心合作,将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服务延伸至机构。


以“互联网医院”为载体,实现线上服务预约、图文视频问诊、在线无感支付、药品物流直达等智慧医疗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手段,为住养老人提供“健康宣教、预防保健、中医药服务、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七大服务内容,实现住养老人“医、护、康、送”全程健康管理。以“三床联动”模式为支撑,对病情发生变化的住养老人,提供“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病床-安宁病床”的无缝链接,发挥中心安宁疗护特色品牌优势,进一步探索医养结合延伸至社区、家庭,主动适应养老服务格局变化,努力实现高质量医养结合发展。



22数字赋能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医联体建设新模式

申报单位: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以宝山区创建科创主阵地和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为契机,借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紧密医联体的支撑,借力数字化赋能,搭建了互联网+智慧医院平台,成立了两大中心:区域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打造七大便捷就医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以“区域辐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医联体通过同质化管理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真正打通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此外,医联体打造面向宝山区、乃至整个上海北部地区有引领示范性的智慧区域医疗中心。



23“组团式”医疗服务模式,“高精准”对标群众需求

申报单位: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金山区区属医院在多家市级三甲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探索医疗联合体建设互惠共赢模式,通过引入各类优秀医学人才,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构建“组团式”医疗服务模式,为百姓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为建设成上海西南部医学中心打下基础。


牵头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基因检测联盟,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一体化临床基因诊断和生物治疗发展中心,科研临床两手抓,医疗资源辐射浙江地区。落实国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人民医院工作部署。援滇医疗队员带去新技术新项目、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诊疗活动,使云南人民足不出县享受上海金山同质化医疗方案。



24肿瘤患者5H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满足高质量多层次医疗需求

申报单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作为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的“医改试点项目”之一,近年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医疗需求,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复发、转移和重症肿瘤患者看病难,首创“5H”服务管理新模式肿瘤诊疗全程精细化服务。5H模式具体为:Hospital :多学科联合+个体化精准诊疗+心理舒缓;Home :家庭式温馨服务+个性化档案;Hotel :一站式门诊专业设置+ 品质化病房管理+以人为本流程管理;Heart :用心服务+艺术疗愈+爱心科普;Happiness :患者和医护之间身心愉悦的诊疗和工作氛围,医患和谐。


5年来,中心救治了全国近4000多位难治和重症肿瘤患者。2019年成为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肿瘤医协体中心,在全国30多家医疗机构推行实施,上海服务品牌走向全国。



25做令人感动的医疗:从医生集团到实体医院办医新模式

申报单位:上海冬雷脑科医院


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实现诊疗、健康管理一体两翼发展:专科诊疗+脑健康筛查管理的双重模式,满足中高端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就医及健康管理需求。医院配备多台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全套影像检查设备、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室,ICU病区配备专属CT。办医模式专科特色明显:脑科疾病为特色,逐步细分单病种,成立14个专病中心,提供多学科及全流程服务。同时实现学术科研创新:高度重视学术与科研,并与专业机构联合临床研究,始终保持技术先进。医院倡导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多对一医疗服务,全流程服务闭环,身心社灵全方位人文关怀,一次就诊,终生服务



26打造“医养康护健”五位一体的为老服务体系

申报单位:上海海阳互联网养老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海阳公司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在研究发达国家成熟的养老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打造“医养康护健”五位一体的立体型养老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与就医方面的需求。服务体系实现了“医养康护健”五位一体,使老年人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质服务。同时以“数字驱动养老产业,为养老产业赋能”为愿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智慧云养老服务平台,满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养老业态需求,为健康养老产业赋能,发挥养老行业标杆作用。



投票规则


1.网络投票时间:即日起至2022年9月20日8:00。

2.每位用户在投票期内只能投票1次,每次投票最多能选10个选项。微信投票将作为参考指标,最终结果还将结合专家评审。

3.本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更多阅读☞

打喷嚏就是有人想你了?可能只是冷热交替,你的鼻子有点不适应……

无籽葡萄能放心吃吗?不必谈“激素”色变!

白露已至,天气渐凉重保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