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崔永元幽默演讲视频:读书的目的是不糊涂

2018-01-29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多年来,崔永元凭借自己的博学多才,游走于各个舞台,虽曾备受争议,虽曾深陷泥淖,但他仍然坚守本心,贯彻着他的人生信条——任何事情都要做得好玩。一句“这些藏书,看不看有什么用,关键是你得有!”另类诙谐的方式高调‘炫富’,牢牢锁住在场所有人的胃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35e7zee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崔永元,1963年出生于天津北辰区,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5年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客串中国中央电视台策划《东方时空》等节目。)


以下是演讲全文:


樊登主持得不错,因为他是我的学生。大概在三年以前,他的生活都是走到哪儿都跟人说,我是崔永元的学生。三年以后,我经常和别人说,我是樊登的师傅。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变化,你知识不更新,你就得重新找一个寄托。我这次来,实际上是要求助于他的。因为,最近生活比较窘迫。


当时他跟我学主持人的时候,我一看就觉得他是个好材料,我记得我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用教你,你现在就可以在中央台上岗。你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持人,但是中央台主持人所有的毛病你都有。然后,我来教你把他们的毛病去掉,你就成了一个没有毛病的最优秀的主持人了。”然后,他跟我学了大概一年吧,他学好了。


最优秀的主持人是什么样的?就是根本不想干这行。他做到了。他从我那儿毕业就离开了,一直就去干别的。


我当时跟他说,我们做事不能太功利,我们要给别人一碗水,我们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得多读书,不要想钱的事儿。


但是,我作为他师傅口齿也不是特别清楚,他可能听成了“读书就是挣钱的事儿”。然后,他办了这个樊登读书会,特别挣钱。


这次我来是想跟他谈,你看师傅能不能在你那儿充当一点儿什么角色?每个月也能领一些固定的薪水?我今天可能没有什么跟大家分享的,因为我的读书跟别人都不太一样。


我刚才听前两位,我听他们讲的时候,我觉得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读书这么累,还读它干什么,倒是语文老师(我是讲书人百强选手)挺棒的。他让语文课好玩了。这也是我的人生信条,任何事都要把它做得好玩。好玩了,大家就愿意来,跟着你一起玩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


樊登读书会也是这样,(樊登)领着你们读书,你们不用读,就听他讲书,你们觉得很好玩儿,你们愿意跟他玩儿。


所以,读书一定要好玩儿,不好玩儿就没意思了。


1.读书带给我的幸福感


当年萧伯纳到中国来的时候,在上海是鲁迅先生陪他的。鲁迅先生觉得(萧伯纳)有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是胡子长点儿,个儿高点儿,就是这个意思呗。他觉得吃饭的时候肯定萧伯纳会主动拿出自己的书来,签上名,请鲁迅先生雅正。但是萧伯纳没这毛病,他就没给鲁迅先生签。鲁迅先生耿耿于怀,这事儿他写在了日记里。


但是,萧伯纳到北京,张学良就特别热情地招待他,什么烤串随便让他吃,他就给张学良签了一本书,以感谢张学良先生在北京期间的热情款待。


萧伯纳这本书现在就在我手里。你说看不看有什么用呢,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书,据我所知只有一本。类似这样只有一本的书,在我那儿大概还有上千本。


假如有一天,我把这些书全捐出去,做成一个图书馆,让在座的所有人加你们的亲朋好友一块儿到那儿免费看,我就成了读书界里面最有名的人了。那个时候就不用吹自己开了什么样的专栏,走了多少个国家。


你走一百多个国家,你有萧伯纳的签名吗?林语堂的你有吗?德龄公主的你有吗?张治中的你有吗?唐生智的你有吗?蒋介石的你有吗?我都有!


2.唤醒人们对于读书的兴趣


我的读书就是这样快乐起来的,然后我还教了很多的学生。教学生的时候,我从来不给他们开书单,说哪本书好,我也不告诉他们读书有什么乐趣。没意思!谁听你这个?你说读书有乐趣,还是谈恋爱有乐趣?肯定是谈恋爱有乐趣,谈一次有乐趣,还是谈五次有乐趣?当然六次有乐趣。


那么,怎么让大家对书有兴趣呢?


很简单,我在我的卧室里放了很多书,而且不是摞得很整齐,是参差不齐的,高的矮的低的。然后,我买了那种彩色的书签,就是你看到哪儿都用它粘一下。我没看这些书,但是我把书签全贴上了,显得我看书特别多。


只要有一个栏目来请我说,“我们要开播你给说几句”,或者“我儿子要结婚,你给说几句”,只要有说几句这活,我都蹲在那个书里面(坐着),这样人们看到我的同时就能够看到我身后有那么多书。他们就说,“哎呀!崔老师读书太多了,你看那书签夹子在里面,他的卧室里至少得有200本书。” 终于有一个人,有一天看明白了,说:“他那个卧室里老是那200本书。”


我就是这样让大家快乐的。



3.开卷有益就是对你有用


大家都知道我得过抑郁症,在2002年。抑郁症的特点是什么?书上写着呢,不高兴。这用你说,谁都知道。怎么高兴起来呢?不知道。


后来有一次,我的心理医生特别好玩儿,他给我50块钱,“你今天到翠湖公园去玩一玩,顺便数数有多少野鸭子,这个你心情不就放松了吗? 


我就去了,在那儿数野鸭子。首先观察这一堆,这一堆,两波。我在那儿数,12345678910……马上要数完了,“哗”“哗”飞来三个,完了!我先把这3个也数上,加上,一共107。接着,快步往那儿跑。可能跑得太快了,所有的鸭子

都飞起来了。又都到这边来了。所以,这一天我没有数成。


晚上回去,我的心理医生问,“多少只鸭子。” 我说没数成,它们来回跑。“明天你可以不可以再数?” 我说可以。第二天,我又到那儿数。第二天那个鸭子好像知道这事儿了,飞得更勤了,来回地飞。干脆就没有数清楚。我就很沮丧,回去了。


我的心理医生说:“你觉得你聪明吗?” “当然了,聪明绝顶。”


后来我的心理医生说:“你没那么聪明。” 我问为什么?他说:“上次有一个农民工跟你得了一模一样的病,我让他去数鸭子,给了他50块钱,他到那儿就雇了两个人,一个人给了10块,剩下30,自己在那儿喝茶,两个人数完了,他一加就出来了”,他说,“而你的50块钱,还在这儿。”


你看,这是读书读不来的知识。


他还告诉我,他为了当好心理医生,读了无数的书。他在德国留学的,他熟悉德国和日本两个流派治疗心理疾病所有的知识。他非常棒,算中国第一吧!

有一天,有个人来看他说,“你治好了我的病,现在我发财了,我来支持你,给了他一张支票。” 他一看,100万,心想,“哇,这是个好的案例,我一定要了解怎么治好他的。” 医生就问,“我怎么治好你的?”


他说:“你当时给我进行心理治疗——谈话。” “哪些话对你有帮助?”他说:“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一下让我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 “哪句话?” 他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我那个心理医生告诉我,妈的,我说一万句话你记住了这一句,居然对你还有用,这样传出去我都没法活。心理医生是最忌讳跟病人说这句话的,什么叫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街道居委会给人做工作说的话,但是居然对他就有用了。

我理解读书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意思,翻开一本书,它对你有用。


4.读书可以是快乐而有趣的过程


还有一个朋友更有趣,他是一个小车司机,天天给首长开车。首长很忙,要开会。他就只能在外面等。有时候这会开三个小时,他就要在车上等三个小时。


有的时候这个官员要田野考察,看看你们种田种得怎么样,房子盖得怎么样,给讲讲话,做做讲解。这时候当地都会送一些礼物,说:“你看我们这儿有一个特别古老的碑,是宋代的,这是一个拓片,我们送给你。”


领导拿过来就送给秘书,秘书拿过来就给他,他就都收着。收着也没啥用,有时候到晚上回家就打开看,看看觉得好像有点儿意思,然后他就不断地收集。他最后自己有了个图书馆。


当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出了两本专著,写的是汉人如何入滇的。中国的知识界评价:他的这两本专著弥补了汉人入滇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你看就是这么高高兴兴地读了书,然后让自己的人生有了乐趣。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读书变成一个快乐的、有趣的过程,生活的一部分,让它好玩起来,这样读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5.被遗忘的传统“素读”法


过去有一种读书方法,叫“素读”,现在没了。我真的体会到了,不会素读会闹出多大的笑话。


有一次,我的采访嘉宾是孙晓云,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研究家,我来介绍她的书,叫《书法有法》。


我一见到孙老师,就说:“看了您的书特别有兴趣,像书法这么枯燥的,书法史这么枯燥的,您都能写得那么有趣。” 她问,“你觉得哪一段有趣呢?” 实际她是觉得你们主持人根本都不看书,就会说好听的话。但是我真看了,我就说,“您说的那段特别好,就是讲书法是跟书写工具、纸、桌椅同步成长的。”


然后,孙晓云老师看着我特别激动,她说:“你从哪儿看来的?” 我当时就懵了。我说,“在您书里看来的。” 她说,“书里没这段。” 我真的懵了。马上就要开始录节目了,我说等一会儿,我再翻一翻。我就“哗”“哗”“哗”玩命地翻我的笔记,真的没有这段。怎么回事?我觉得简直就是闹鬼了!


后来,我去请教阿城先生。阿城先生说这种事经常发生,就是因为现在中国人不懂什么叫 “素读” 了。所谓 “素读” 就是让你别联想,你看别人书的时候不要联想,你就能读懂它字面的意思,这就叫素读。


可是我们现在不会了,只要打开一本书就浮想联翩。我们看一页、看一行、看一个故事,就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爷爷的经历,听说的经历,还有别人的传说全糅在一起。


最后,当做一个读书的常识讲给大家。


6.缺陷有时会变成优势


“素读”让我还想起了另外一个“速读”。美国有一个电影叫《雨人》,编剧是我的好朋友。


他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就听身后“唰”“唰”“唰”的速度,他回头一看是一个人在看书,速度非常快。他就暗示对方声音小一点,别人也在看书呢!


可是,他刚回过头来,又听见“唰”“唰”“唰”两边的书都在同时响。他回头再看,这个人同时在看两本书。他就不高兴了,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他就问这个人在干什么?那个人说在看书。那么快的速度,是在看书吗?他说对,我是两本书同时看。左眼看一本,右眼看一本。每一页看多少时间呢?他说最多3秒。今天看了多少书呢?他说,这一摞都是我看的书。能考你一下吗?我那朋友就翻过来一本书,念了两行,那个人接着背诵下去了。他就傻了!

实际上,这是个孤独症患者,“雨人”,但是他就是能看书。


我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雨人”。我们可能在这方面不行,但是在另一方面一定行。或许,我们没去过130多个国家,但是我们可以把我们自己的这个国家建设得比那130多个国家都好。(编辑:小皮)




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