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什么最有利于大脑开发?记忆的秘诀是什么?关于大脑不可不知的九大误区

2018-02-13 洪兰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学外语越早越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些似乎都是我们经常听到且深信不疑的常识,真的是这样吗?根据台湾著名脑科学家、心理学家洪兰教授最新研究,这些观念都是对大脑认识的误区。


“学什么最有利于开发大脑?”“记忆力训练班有效吗?”“孩子起步晚了还有办法补救吗?”这些都是所有中国家长最关注也是最纠结的问题。


经常看到父母花大价钱给还没上学的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若孩子还是学不好,则会怨天尤人地抱怨孩子不够“聪明”。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期望普遍非常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们不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


本文为大家罗列了人们在对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方面常见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身体的左半部分掌管右脑,右半部分掌管左脑;“偏脑”的人会变傻


我们都知道,左脑掌管逻辑思维、语言、运算,右脑掌管情感、艺术感知和创造思维。有一种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那就是:左边的肢体活动能带动右脑,右边的肢体活动能强化左脑。因为人们通常较少使用左手,所以会造成右脑不够发达。


英国有一位小儿科医生,追踪了500名水脑症的儿童智力发展直到他们30岁。他发现,幼儿的脑是同步在发展的,没有右脑先启动再带动左脑的任何证据。如果孩子幼时一边的大脑有损伤,通常正常那边的脑会把受伤的功能接收过来处理,对智力都没有很大的影响。


解剖学上的观察也证实了上面这位医生的实验,人的两只眼睛的左半部投射出去是右视野,右视野到左脑;两只眼睛的右半部投射出去是左视野,左视野到右脑。并非右眼到左脑,左眼到右脑


正确观点:大脑的左右部分是相连的、合作无间的,只要连接左右脑中间的桥梁——胼胝体没有被剪断,信息的交换就是快速无碍的,左右脑的功能也是可以互补的。



误区二:人的大脑只利用了10%,还有90%有待开发


很多人从小被告知,人的大脑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开发。有人追踪到这句话的来源,原来这是一句来自20世纪初美国世界博览会上一个摊位的广告词,并非科学实证。


现在要反驳这个谬论非常简单,因为脑造影的研究与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直接看到这个人在思考、记忆、说话、听音乐时大脑的工作情形了。


实验发现,盲人在摸读盲文点字时,他的视觉皮质(掌管视觉机能)被触觉区域(掌管触觉机能)召唤过去用了。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视觉皮质就会开始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


大脑中分管不同区域的皮质都可以“互通有无”,如果一个区域不作为的话,就会转化为其他功能。所以,大脑怎么可能放任90%的机能不活动呢?


以下这张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区域其实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黄色的部分是额叶,也具有大脑发展中最高级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听觉值......



人的大脑重约三磅,占我们体重的2%,但大脑在思考、工作时却用到我们身体20%的能源。当它用到相当于它自身十倍的能量时,不可能只有10%的部分在工作,而听任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正确观点:大脑的神经是“用进废退”的,常用的区块也会因此而增大,长久不用的地方会被挪作他用。可见,大脑不是颐养冗员的地方。 


误区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美国最近有一个实验,请大学生到实验室来学杂技团的抛球。


先扫描一次大脑,然后让他们练习到能同时抛接三个球,并达到持续一分钟不落地才可以停止,这时再扫描一次大脑;受试者回去休息三个月,不碰触球,再回到实验室来扫描一次大脑。


当实验者把三张不同时期的大脑图摆在一起作比较时,很明显地看出:第二张图的顶叶掌管空间运动的地方有些特别活化,血流量增多,区域变大;持续三个月不练习,那个地方又缩小了。


这些大学生已经超越了青春期,所以这个实验很清楚地指出:人类大脑可以因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内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它内部的机动性很大,会随时因市场需求而调配人力。


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都可以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越多接触新的东西,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寿命就越长,存留的细胞就越多。


正确观点: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经验、新事物的刺激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脑。



误区四:记性不好是智力有问题


有些人的记忆力似乎很差,别人一目十行,他却十目一行,于是便觉得自己智力有问题。


千百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


从来没有人刻意要求婴儿去背诵一些东西,但只要处于一个充满语言的环境中,每一个宝宝都会有意无意地竖起耳朵听着身边人说话,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并说出许多词语


其实,任何记忆都需要有一个“输入——消化——再输出”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课程不能排得太满的原因,安排太满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去做主动的联想,只能被动地不停接受信息。这正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很会做填空题,可是一改换情境便目瞪口呆,不会作答的原因。


正确观点:记忆的秘诀就是熟悉和放松。在轻松愉快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情境下经常重复,才是最有效的记忆手段。


误区五:学外语越早越好


法国的一名研究人员发现掌管第一语言的大脑区域都在左边,但是第二语言就很零乱,因每个人的经验而不同。他的8个受试者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地方是有6个人都共同活化的。


以目前所有的研究看来,母语的学习是有敏感期的,技能的学习,如运动、乐器、舞蹈等也有敏感期。敏感期的早晚,目前并无定论,大部分认为在青春期之前,但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并没有敏感期。


亚都饭店严长寿总裁,他没读过大学,没专门学过英语,后来通过自学和工作中的应用,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正确观点:学习第一语言时,已把大脑中学习语言的机制启动了,所以就不存在学不会的问题了。



误区六:识字量大,阅读能力就一定强


有研究发现,在学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学时会表现得优于其他人。到小学二年级时,在学校的表现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在读书学习的态度上却有显著不同,他们比较被动,对书本不感兴趣。再往后,往往状态更不如意。


其实,真正善于阅读、喜爱阅读的人,光是认得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心理词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问人等方式来解决;但如果没有心理词汇的积累,即使认识了书上所有的字,也不一定能读懂书中的意思。


什么叫心理词汇?简单地说,就是词语的非字面含义。中文有很多词语,从字面看不出它的意思,如“光棍”“风流”等。有时添加一个字又常常会改变原有词的意思,如“天花”跟“天花板”。虽然只多加一个“板”字,但如果孩子不知道天花板是什么,即使这三个字他都认得也猜不出意思来。省略一个字也是一样,如“地理老师”跟“地理师”就不一样。


正确观点:心理词汇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对话、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建立起来的;是在读书给孩子听,或是给孩子讲故事时建立起来的。


误区七:“讨厌某科(某老师) ”是不想学习的借口


“孩子有一生的时间需要学习,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于一时一刻,但是情绪处理不当,会使孩子厌恶上学,甚至产生负向人格。”台湾脑科学家、心理学家洪兰教授研究得出,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主动的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想要对某项知识或技能感兴趣的时候时,大脑就会像海绵吸水那样不由自主地吸收;这也就是为什么偷着学反而学得更快。


同样的道理,想要让某人改掉某个缺点,绝对不要在他面前刻意强调他的行为有多讨人嫌,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从而生出报复式自尊,也就是情绪障碍。


正确观点:大脑观念与行为的关系参见下图



误区八:只要足够努力,什么都能学好


人的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举个例子,空间能力好的人往往语言能力不怎样;语言能力好的,空间能力常较差。也就是说,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都好。


爱因斯坦的脑在他死后捐了出来,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他在掌握空间的顶叶聂叶交会处的确比别人大15%,他的脑细胞也比别人多。但是爱因斯坦到三岁才会说话,如果生活在现在,会被认为语言迟缓,他的私人书信及日记被公布后,有人认为他是阅读障碍者。


下图是一组四胞胎的大脑结构比对图,可以看出即便是同样的血缘、同样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体的大脑结构仍有明显差异



正确观点:每个人的大脑和基因里都已经写好了他的长处与短处,在生活中,一个人最愿意去做的、做起来不感觉吃力的,往往就是他最擅长的项目。与其经营自己的短处,不如发扬自己的长处。


误区九:玩耍、看闲书是学习的天敌


很多家长,甚至一些教师都会认为,喜欢体育和社交活动,以及看“闲书”都会减少孩子复习做功课的时间,因而经常会有主课老师侵占体育课、活动课,家长撕掉孩子课外书的事件发生。


不过,根据医学实验结果显示,当人在运动时,会刺激多巴胺、血清张素、正肾上腺素这样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而正是这些是促使神经连接的关键


拿老鼠做实验显示,有运动的老鼠负责记忆的海马回比没有运动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经细胞的树状突和突触增加了25%。运动还使大脑年轻。有运动的二岁老鼠大脑与六个月大的老鼠一样年轻,有运动的老鼠大脑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与DNA比较少。

当孩子在玩团体游戏(不是电脑上的联机对战)的时候,想象力在发挥,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游戏还能促进情商的习得和社会化的形成,在游戏中,孩子会学到:如果你太凶,就没有人喜欢跟你玩;太懦弱别人就要欺负你。


儿童游戏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经过提取后,能帮助神经分叉快速地生长。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认为,21世纪竞争的必要条件是:快速吸收讯息的能力正确表达意思的能力


说话是本能,阅读是习惯。阅读会改变大脑,阅读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眼睛一分钟看字668个字,说话最快一分钟250个字,阅读比说话快3倍。


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重塑他的大脑。阅是将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如果满足于课内知识,思维就容易受到局限,无法养成宏大的格局和思辨精神。


正确观点:仔细观察我们认为聪明的人,必定都是“会学又会玩”的。


编辑:艾彼



部分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共生主义、无书。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