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理科好还是选文科好?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2018-03-17 李跃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冰川思享库(ibingchuansxk)


到底理科好还是文科好,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一个人不管选择什么专业,关键是要修炼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用不断提升的专业能力来充当职业的“护城河”。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里,以调侃的口吻提到过一条著名的高校学科鄙视链。


他说,在大学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国语文学系瞧不起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系瞧不起哲学系,哲学系瞧不起社会学系,社会学系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的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而今,在这样一个科技越来越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人们生存景况的时代,文科生更是受到了理科生的全面碾压。


01.


不久前,一位据称是通讯专业的大学教师在微博上开涮文科生,引起热议。其大致观点是,


高中阶段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文科,并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理科整不明白,所以高中文理分科就完成了一次智力筛选;


文科生大学毕业即失业,理科生再差也可以找个拉线布网之类的活干;


文科完全可以自学,但理科不可能……


一种身为理科生的优越感与自得感,几乎从每一个字眼里漫溢出来。


据我的了解,他的这种论调,也是生活中许多人的观感,乃至是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这非常令人不安。


虽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也是部分现实,比如文科可以无师自通,我的一个大学朋友就读数学系,他的诗比许多出身中文系的写得更好;而中文系的要弄懂装在他脑袋里那些复杂的数学定律与公式,恐怕难如登天——但,这又能证明什么呢?


最近,复旦大学胡安宁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吴晓刚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指出,有钱人家的孩子更可能学 46 32203 46 14941 0 0 4098 0 0:00:07 0:00:03 0:00:04 4097科,穷人家的孩子更可能学理工科


胡安宁和吴晓刚两人通过分析由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调查”数据发现,家庭出身好的学生的文化资本更高,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在大学选文科专业。


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2017年12月出版的《英国社会学杂志》上。


也有专业调查显示,尽管理科生毕业起薪比文科生要高,但若将时间拉长,文科生的收入增长更有后劲。


这并不奇怪,理科重在创新,而文科重在积累。


按照理科生的严谨做派,在这里还有必要引入单位时间收入比的计算方式。


比如,相对文科生而言,以程序员为代表的理科男收入确实风光,但这一行业的劳动强度也是众所周知,他们的实际收入其实被各种加班加点给摊薄了。


更重要的是,科技发展往往以加速度运行,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非常快,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知识持续更新能力,很容易被淘汰。而一些文科专业可能恰恰相反。



02.


去年底,一位42岁的中兴工程师因被公司内部调整时通知下岗离职而跳楼,引起了朋友圈的巨大震动。


有报道称,40岁以上的工程师技术男,都非常担心失业下岗,因为公司往往愿意录用更年轻、学习能力更强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失业后很难找到薪水相当的岗位,很多技术男不得不转行做销售。


到底理科好还是文科好,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一个人不管选择什么专业,关键是要修炼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用不断提升的专业能力来充当职业的“护城河”。


多年前,曾经有人电话越洋采访过旅美学者薛涌。他说,当一个大学生过于急迫地追逐实利时,就丧失了大学教育中最宝贵的东西:理想性。


“你如果只为你的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那么你可能一辈子都会为你的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在风华正茂的时刻,一个人应该学会绕开自己生计方面的琐碎细节,关怀国家和人类的命运。”薛涌说。


这其实是在更高的视角下来看待文科教育的价值。


诚然,目力所及,是科技在改变我们生活的一切,从移动互联网到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无不见证了人类科技的伟大。


但是,人类毕竟是一种有血有肉的高级物种,永远也不可能进化成一堆机器元器件,那些饱满的情感、深邃而复杂的思想,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那位对文科生冷嘲热讽的大学通讯专业老师说诗词歌赋不具备生产力,我想问,如果没有诗词歌赋,没有人文精神的浸润,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怎样荒芜的世界?



03.


事实上,科技与人文本身就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而不是彼此割裂的。


比如,你说写出《梦溪笔谈》的沈括,到底是一个理科生还是文科生?


那些与科学包括数学相关的名著,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伽利略的《星际信使》和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等,大都是从人文精神、人文阅读的角度去切入的,你说它们是科技著作还是人文著作?


这涉及到一个关于加强通识教育的问题。


金庸小说里,一个人如果能打通任督二脉,便会成为绝世高手。


在文理分科的现实背景下,一个人要获得正常心智,也需要打通文科与理科的“任督二脉”,即在专业教育之外,突破学科间的各自为战和人为藩篱,认识不同学科特有的理念与价值,关注人类与社会历久弥新的价值、意义、理念、文化传统与共性话题,而不是停留在文科与理科的智力比较层面。


马云似乎曾经说过,不去尝试琴棋书画,保证三十年后找不到工作。这话也许有点武断,但背后的逻辑是值得考量的,那就是,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将在越来越多领域与人类展开竞争,人类剩下的核心竞争力,也许就是人文思想。


有没有思想,将是人类与机器人的最大差别——吊诡的是,智能机器展示的正是科技的力量,而这种科技力量正以这样的方式,向人文精神表达敬意。


编辑:小皮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