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指《中国诗词大会》内容太浅显,这个上海的初二男生不简单!

2018-04-09 王静宇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三四岁的时候,父亲的一本《唐诗选集》将朱琦带进了古典诗歌的世界,从此,他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越发着迷。


  • 小学二年级,父亲去世。他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但睁开了一只眼睛。


  • 无论考场作文还是语文课堂写作,他从来不会感觉无话可说,甚至经常出现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太多,短短800字容纳不了的情况。读书让他自信,让他变得更有力量。


《中国诗词大会》考察的只是阅读量

 

上海曹杨二中附属学校八年的朱琦,是一个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极其热爱的男生。从《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到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异同,再到诗词格律,只要说起古诗词,这个略显腼腆的初中生,眼睛里都会烁着自信的光芒。


因为喜欢诗词歌赋,他对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便有所关注。只是他的评价与很多媒体的一味赞美有所不同。


在朱琦看来,《中国诗词大会》确实增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曝光度,有助于诗歌在大众之间的普及,引起了一场全民“背诗热潮”。但另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涉及的内容十分浅显,它考察的主要是诗歌的阅读量,或者说背诵量,以及对于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再深入一些的内容涉及得就比较少。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武亦姝,在第二季第八场的填字题中,在关键的节奏点,二四六的位置,她选了一个平仄就不正确的字——“时”,将这句诗误写为“如何四时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根据七言诗的格律,既然对句第四字是平声的“家”,那么出句对应的第四字应是仄声字,而武亦姝选择的“时”是平声字,显然错了。正确答案是“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从这个细节看,虽然她能记诵很多诗词,却不太了解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

 

朱琦说,《中国诗词大会》目前涉及的只是阅读量以及基础的一些内容,但是如果真的深入的话,一是不一定所有人都对此有兴趣,二是节目如果要承载更深入的知识内容,也需要大量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的人士来支持,这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的。


这样说来,朱琦会不会去申请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呢?听到这个问题朱琦就笑了,他说自己读诗的目的不是背诵,阅读量虽多,但从未刻意背诵,因此,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自己可能没有什么优势。他说“我喜欢创作,如果有一个《中国诗词创作大会》,倒可以和各个志同道合之人较量一番。”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但睁开了一只眼睛

 

朱琦与诗结缘,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父亲的一本《唐诗选集》将他带进了古典诗歌的世界,听着那些充满韵律的诗句从父亲的口中吟诵出来,朱琦觉得每一个字好像都充满魔力,无比动听。


在父亲的有意指引下,只有三四岁的朱琦常常会丢下手中的玩具,依偎在父亲身旁,听他读诗、讲诗,然后和父亲一起吟诵诗,这样的时光常常是一下午或者一晚上,在朱琦的记忆里,这最初的启蒙充满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味道。


但人有旦夕祸福,小学二年级,父亲的去世,让曾经那些最平常的场景变得遥不可及。


朱琦说,他很喜欢顾城八岁的时候写的一首诗“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首诗是描写杨树的枝条被砍掉以后会留下一个疤痕,这个疤痕就像杨树的眼睛一样。


这首诗让朱琦很有感触,父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但是父亲为他在成长的路上点亮了一盏灯,让他睁开了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书籍,从此也代替父亲一直陪伴并始终温暖着他。


朱琦看书的时候总是十分投入,一看就是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因为看书忘记写作业是常有的事,妈妈为此有些忧心,唯恐因此影响了课业成绩,但朱琦说,自己的学习成绩从来没有让妈妈操过心。

 

从汉赋到唐诗到宋词,再到人物传记、中外历史,朱琦往往能从一个很小的点,深入挖掘下去,看到一个很大的世界。


书越读越多,心中不断累积的情感也需要一个出口,朱琦想到了创作。


最初的创作没有什么技法可言,只是随心而作,然而,这样的创作并不能让朱琦感到满意。


课堂上,很多老师教不了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在家里,只有初中文化的妈妈也爱莫能助,朱琦只能埋头于书籍之中去寻求答案。


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和赵薇的《赋学微义》等有关诗词创作基本技法的书籍让朱琦爱不释手,这些书籍为朱琦揭开了诗词格律、辞赋等这些深奥问题的神秘面纱,书中的精辟见解也往往让他深有感触,反复思索。他将这些诗词技法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来。




赋得秋风生桂枝


秋风香一缕,无语桂枝生。

孤访隔云月,长离流欲城。

千年尘染树,万里梦馨程。

夙愿何时达?无违悦己贞。


这是去年朱琦在上海市中小学生古典诗词创作比赛中作的一首试帖诗。


试卷给出两个题目,“赋得清露点荷珠”和“赋得秋风生桂枝”。尽管题目看似是写时令景色,但朱琦最终选择了托物言志,写桂香高洁的同时,吐露自己的心声。最终摘得一等奖桂冠。


这首诗语言比较浅近,颈联“千年、万里”,把历经时间和距离不朽的坚贞意志体现了出来。尾联的“悦己贞”,更是揭示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取悦谁,只是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心意。



读诗的目的从来不是背诵

 

诗如其人,朱琦就像他自己诗中所写的那样“夙愿何时达?无违悦己贞。”


朱琦说自己读诗的目的从来不是背诵。读书,不是为了成绩,更不是为了在人前炫耀,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温度会思考的人。


相对于现代大多数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朱琦更喜欢斋藤孝在《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中提倡的深阅读,因为只有深入的阅读才能逐渐越过浊水,潜入精神深处的清流中去。


因此,朱琦从不一知半解的阅读,他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


对于书里的一个不甚了解的名词,或一个不甚熟悉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他都会紧紧抓住,或请教老师,或查询资料,或翻阅书籍,直到全部理解为止。因此,他读一本书花费的时日往往比较长,但是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内容和知识。



 深阅读相较于对日常网络繁杂信息的浅阅读来说,最大的区别是——在阅读中经过深入的思考,在阅读后进行知识的转化输出。只有经过思考和转化,书中的知识和思想才能融入自身,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朱琦对于这一点深以为然,他认为读书的意义就是能够让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并提升自己思想的纵深度。因此,每读完一本书,他都会通过与人交流、写读后感、写书评等各种方式,将阅读的书籍转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他认为,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才能称之为“读书”,否则充其量只是“看书”而已。

 

朱琦的语文老师潘荷芬认为,现在很多学生读书都很功利,也没有时间去读书,像朱琦这样愿意花很多时间去深入钻研一首诗、一本书的学生,是非常难得的。



高中生称他为“前辈”,粉丝不相信他是初中生


朱琦还喜欢动漫,但是和现在很多人喜欢的“很萌很Q”的动漫不同,他更喜欢年代久远甚至日本昭和时代的一些动漫,比如1984年的日本动漫《北斗神拳》,1988年的动画电影《阿基拉》等,这些动漫普遍都带有一种时代背景下灰暗的科幻风格。


朱琦喜欢动漫,和其他人消遣娱乐的心态不同,他会去深入了解动漫背后的历史文化,去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六年级,朱琦接触到东方project,被其中蕴含的古今、中西融合的绮丽文化深深打动,作者太田顺也在作品中可以从日本本土神话传说谈论到未来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其渊博的知识让朱琦很是钦佩。


朱琦在这里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常一起讨论动漫、讨论诗词歌赋。其中有一个高中生一直称呼朱琦为“前辈”,因为朱琦年龄虽小,但在诗词创作上却让他甘拜下风。

 

朱琦还很善于将动漫和诗词创作这两个爱好结合起来,在哔哩哔哩网站上,他会发表一些自己创作的诗词,有时候还会给喜欢的动漫人物写角色诗。


在今年年初,他参与了东方project粉丝圈里的一个活动策划,事后,他根据活动的策划过程写了一篇《华灯宴赋》,在粉丝圈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华灯宴赋》部分评论


目前,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朱琦已经有了近600个粉丝,有些粉丝并不相信朱琦是一名初中生,“你真的是初中生吗?”“你说你是研究生我都会相信的!”对于这样的留言,朱琦最初会一一解释,但现在更多的是一笑而过。


让朱琦感到开心的,并不是这样空洞的赞美,而是切实深入的文学讨论,无论是中肯的点评,还是对不足之处的指正,朱琦都会一一回复,并认真思考。


朱琦说,在哔哩哔哩网站上,读他创作的诗歌的人,不一定多,但是文章的收藏量和阅读量比值是非常高的,这说明那些读了他的诗歌的人都很喜欢他的文字,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他说读书应该放慢脚步

 

朱琦说,读书让他自信,让他变得更有力量。


大量的阅读是他诗歌创作的知识来源,也是灵感来源。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语文课堂写作,他从来不会感觉无话可说,甚至经常出现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太多,短短800字容纳不了的情况。

 

朱琦认为读书应该带着问题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去思考。对于古典文学,应该由简入深,不要急于求成,一下子扎到最深奥的书籍中去,不好消化吸收,还可能会打消阅读的积极性,而是要根据个人的基础,选择一些难易程度适合的书籍,然后再逐渐加深。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他为同龄初中生推荐的书籍是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朱琦说,他不建议大家去读什么“唐诗宋词必背几百首”,因为“必背”一词就暴露了这类书的本质,诗歌只是背诵下来,是没什么用处的


朱琦从未计算过自己读了多少书,他认为庞大的阅读量不一定有意义,不了解其中的深意,一知半解地读,是无法将书中的营养吸收进自己的身体里,成为自己知识网的一部分的。


因此,他读书很慢,很慢,他认为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的语文老师潘荷芬说,“像朱琦这样阅读,才是正路。”


未来,他还会这样读书,边读,边思考,边创作。朱琦说,只要能有所收获,慢一点也没关系。


编辑:静雨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