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读书总是这么慢?因为你没有想到这三点!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信息爆炸时代,面对浩繁的书籍,很多人常常叹息阅读力不从心,读书的速度慢得像蜗牛爬;但如果稍微读得快一点,却又怎么也“吃”不透。


那么,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世界级“大家”是怎样读书、写书的,也许能帮助我们突破“阅读速度”的瓶颈。


据研究,现在人类一天之内产生的信息足以刻满1.68亿张DVD,难怪如今市面上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即使我们一目十行,此生摄取的信息也依旧如九牛一毛。


于是,一个市场便应运而生——速读培训。他们通过训练全脑记忆力、提升专注力、拓宽视界等,能让你的阅读速度翻数倍。据了解,按照专业标准训练,最高级别可以达到15000字/分(数据源于百度百科),按每页千字算,大概就是4秒1页的阅读速度。


也许你看完以上几行文字,早已花掉了不止4秒的时间;你认为4秒1页的阅读速度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这还远远不是人类阅读速度的极限。


据说著名的经济学家泰勒·科文一晚上能看好几本书,他看一页书的速度几乎是别人看一个标题的速度。照他这样的速度,是1000字/秒,轻轻松松就超过了速读培训的最高级别,这根本就是非人类啊。


这么看能记住书的关键吗?有人还专门到他的博客去研究证实,发现他还真知道每本书的关键之处。


这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我们先用正常思维思考一下:阅读速度快到极端是什么情况?

就是你根本就不用细看书的内容,只看目录、标题就知道了他要说什么。

其实,这就是阅读速度惊人的真相。

有些影评家练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之后,看到电影开头,就可以预知结局,那是因为长期的积累、研究,他对导演的心理活动、个性、制作套路、技法早已熟知,所以可以预知。真正的快速阅读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这个结论,并非首创,就是泰勒.科文本人说的:你想要读得快的话,前提就是你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并且很久以前就开始读了,以至于现在你拿到这本书看到开头就能预知结尾了。


因此可以看出,泰勒.科文读这么快,实际上不是读,而是迅速筛选、过滤掉熟悉、已知的东西,而后挖掘出一点新东西。

那问题又来了:现在屏读时代,每天上班、下班、公交车、地铁、等人,甚至上厕所都可见低头阅读族。因此,现在人们的阅读量比屏读时代之前,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但为什么就没出几个科文这样可以快速“预知”的阅读达人呢?

那是因为在他们的阅读中,忽略了以下三个关键性因素。

01、构建知识体系

福特公司曾经一台电机出毛病,导致整个车间被迫停产。大批检修工反复检修,没搞定,又请了许多专家来察看,仍然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后来只好把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请来。

斯坦门茨仔细检查了电机,只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对工作人员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他们照办,故障果然被排除!生产立刻恢复了!

福特公司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不多,只需要1万美元。”

1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当时福特公司靠“月薪5美元”就可以吸引全美最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这一万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职员100多年的收入总和。福特公司的人大惑不解。

斯坦门茨于是开了个清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福特公司经理看了之后,不仅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

这就是有知识体系和没体系的差距,可以上万倍。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一系列专业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分类、排列或组合,每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准确地判断应该用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且知道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先后使用这些知识,每做完一步,就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第一,“知道在哪儿画线”。


普通人看到动物足迹就只知道这是动物的,不是人的,而有完整狩猎知识体系的猎人则看得出来这是什么动物,它的生活习性,出没时间,可能的去向等等,因此,他就能精准出击,比普通人更容易狩到猎物。


所以,有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新知识进入,该放在什么位置,已有知识该去向何方,都了然于心。这个体系就是树根,各种知识就是枝、叶、花、果,它们形成的整体是有生命,且紧密联系的。有完整体系的人熟知这些内在联系,所以常常经一叶便可知秋。

第二,练就眨眼判断的功夫。


学生时代,很佩服一位物理老师,上课从来都只带一个手写备课本,但很少看见他翻开过,就直接在黑板上哗啦哗啦出题,解题,计算,甚至连计算结果都是信手拈来。


更令人叫绝的是,各种抓破头皮也想不出解答的题目,拿到这位老师面前,多数情况下都是妙答。不仅妙答,还马上可以把这个冰一角下面的底座系统一一给你拎出水面——这是考你什么知识点,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这类题目的涉及到什么基本模型,有何特点,突破口在哪里……让你感觉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欣赏和品味一场思想盛宴。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这位老师的秘诀密就在于“体系”。这位老师之所以给学生特别厉害的感觉就因为他心中的这套物理体系非常之广、细、实,从知识点到题目类型,再到计算结果都有相应的体系、模型。因此,不管你是什么新题目、新问题,在他的体系中都是库存的老题目、老问题。


跟上面的例子联想起来,就容易理解科文的阅读神速了。真正的牛人,他们的阅读重点不在抓取知识材料,而是追求完善的知识体系,就算获得的知识再零碎,他心中也会把它们串联成一棵树,一个知识点就是体树上的某一个枝叶。当你将这棵树谙熟于心的时候,每次看书学习时就能迅速地一眼剔除那些“老面孔”,自然而然地只专注于获取新知识。


02、读常人之不能读


一个能够读懂深奥、晦涩的传世经典的人,一定能读通俗读物,但是一个只能读通俗读物的人,对前者则可能唯恐避之不及,那么阅读速度很快就会遭遇瓶颈。


只能读懂通俗读物,就相当于只能在城市平坦大道上秀车技。速度可以非常快,但是这个“快”归功于“路”好,而非车技。真正车技好的人,则往往出现在地势险峻,蜿蜒盘旋的山路上。


所以,当你炫耀自己一年能读几百本通俗读物,却基本没啃过几本“深奥”书籍时,这不是展示了你的阅读速度,而是暴露你的速度瓶颈,不是真正的“快”。

那经典是怎样帮助你提升“阅读速度”的呢?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他具备广泛的指导意义。它跟普通读物的差别,就如同世界地图之于城市地图。

一个出租车司机手里拿着城市地图,开上十年,尽管车速很快,但他还是在这座城市打转转;但有位60岁老人,拿着世界地图,骑个三轮儿,从江苏徐州进北京城进宣传北京“奥运”,到后来的伦敦奥运,再到这次里约奥运,也才用七年,行程65500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半,差不多环游了世界。

经典亦如此,它就是让你从固有模式中拔出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阅读、理解,可与通俗读物产生天壤之别。就像只懂金融技术的人只能在公司做个合格的操盘手,但是喜欢研究哲学的索罗斯则成了世界级金融大家。

这就是经典带来的另外一种“快”的体验,或者说对“快”的重新定义——它不是单纯以速度的量来衡量,而是以“效率”来衡量。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面对信息洪流,比速度,你只有被淹没的份儿,唯一能比的就是效率,比过滤垃圾的效率、抓取有效信息的效率……而经典就是行之有效的“选择指南”。

再打一个比方,跟着跑步快的人一起跑,不知不觉中你的速度很会变快;读书也像是一场跋涉,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提升自身的实力。多读那些一般人读不懂、读不下去的书,理解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理解能力越强,读书就越快。


03、想读得快,先慢下来


通常我们会高估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认为只要将一本书从头快速看到尾,就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了。但如果你了解牛人是怎样写书的,可能就没那么自信了。


艾伦·格林斯潘在写《动荡年代》的时候,有人剧透他只提供思想,句子中有大量的空白留给秘书去补充具体数字和细节;


托马斯·弗里德曼写《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时,有一个秘书团队支持;就连娱乐人物艾尔·弗兰肯写书讽刺美国政治,都有一整个研究生团队为他工作。

作者只用20%的时间完成书的核心内容,而80%的时间都是交给他的施工队添砖加瓦。

也就是说,你如果纯粹地追求阅读速度的话,最先进入你视野的多是施工队用80%的时间堆出来的砖头(论据、故事、案例、数据等形象、容易记住的东西),因此,你很容易跟真正的思想精华擦肩而过。

除非你能够慢下来,细细品读。

那到底是怎么个慢法?慢到什么程度?看看那些世界级阅读达人就知道了。

许多人都说钱钟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不算什么。更惊艳的是他精通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等多国语言。

据说,1979年他到哈佛访问,开会的时候,他的发言精彩、幽默,好几种语言轮番上阵,用了许多谐音、双关的语言游戏,把大家都看呆了,没有人想到当时的中国还有这样的人物。

但他本人其实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按他自己的说法,能有这样的成果源于两点:第一,好读书;第二,慢。


这个“慢”体现在反复阅读和认真做笔记上。他对于经典的书籍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边读一定会边做笔记,他的夫人杨绛说他做笔记很费时间,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因此,他的笔记也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添补。


这样的读书方法,刚开始时会费劲;但随着你读过的书越来越多,你却会意外地发现,你记下来的新知识越来越少了。因为昔日在你眼中完全陌生的内容,如今早已化为了你头脑中的常识;再下一本书中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你无须再花许多时间去识别它们,阅读的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了解了这些大师级阅读达人的功夫之后,你就会发现,现在流行的很多快速读书方法,其实不是教你怎样读得更快,只是教你学会了一种叫“快镜头”的技术,让你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通过“快镜头”在半个小时内看完。其实,多数情况下你啃的都是“鸡肋”。


而真正靠谱的阅读方法就是如此平淡,没有太多的技巧,但需要你花大量的心思与精力去实践。但这种“平淡”累积十年、二十年之后,却能带给你超乎想象的“阅读速度”。这种“快”源于你慢工细活构建的底座系统,它足够宽、足够厚,自然就快了,非关奇淫巧技。


可惜大多数都看不到十年之后,就更别谈二十年了。

编辑:艾彼



部分内容综合自公众号:新校长传媒。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