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清玄 |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片月光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有报道说,本年度“最大最圆的超级月亮”也会现身天宇。巧的是,今天是元宵节,也是雨水节气。新春、皓月、雨水,这大抵是今年元宵节的最佳注脚。而2019年在立春与除夕重合之后,雨水与元宵又相逢,是否也在预示着新年万事皆好?


圆月在天,也见证万家的团圆。想起作家林清玄的一席话,有月亮的时候,内心就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


      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


      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



      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


      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今年元宵节巧遇超级月亮,月亮距离地球最近出现在2月19日17时03分,两者只有356872千米,为全年最近。满月最圆(望)出现在2月19日23时54分。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版本较多。在《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中,余世存是这样解读的——


      汉代吕氏之乱就是在正月十五被周勃平定,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正月十五之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宵即有夜的意思,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元宵从一个特定日子,内涵不断扩大,包括食物名字。


元宵是滚出来的


      元宵节跟佛道也有链接。


      元宵燃灯的习俗据说跟道教相关,这一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赏灯的习俗与佛教有关,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逐渐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传统。


      无论如何,元宵节自汉代开始不断扩大内容。


      就节日长短来说,元宵节在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汤圆是包出来的


      跟元宵节链接的古代名人除了汉文帝(命名元宵节的人)、汉明帝(赏花灯的创始人)外,还有很多人的言行事迹值得一说。


      汉武帝与元宵节有关系,据说在东方朔的建议下,汉武帝成为正月十五祭天神的倡导者。


      东方朔在冬天皇宫中遇到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听其悲惨身世后,决定设计让元宵与家人团聚。东方朔为此在长安城制造流言,百姓们对正月十五前后长安会发生大火一事深信不疑,“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汉武帝问东方朔解决之道,东方朔认为,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女元宵做的汤圆好吃,不如让元宵做好汤圆,皇帝焚香上供,同时,令京城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再令长安城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就像满城都是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天神了……


      故事的最后是,元宵跟家人团聚,人们把汤圆叫做元宵。


      当然,这个故事应该是后人编造的,因为汤圆(又称浮元子)在宋朝才出现。不过,人们对这一故事也深信不疑,把多智、幽默的东方朔当做“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擂沙圆,没有汤的汤圆


      元宵节有“团圆美满”之义。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的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他们还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


      乐昌公主后来被皇帝赐给了杨素,杨素对乐昌极为宠爱。元宵节时,徐德言在街市上看到有人叫卖那熟悉的半片铜镜,因价高无人理睬。徐德言就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杨素得知此事之后,深受感动,让徐德言、乐昌公主二人终于得以团圆。这便是“破镜重圆”的典故。杨素也成为“成人之美者”。


      宋代的贾似道镇守淮阴(今扬州),有一年元宵节时,他的门客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贾似道为此成了“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有关元宵节时对联的故事也多传奇,据说有一年王安石进京赶考,在路上过元宵节,见有人家门前高悬走马灯出对招亲,“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没有对出,记在心里。


      到了京城,考官出联测试王安石:“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被取为进士。返乡路上,听说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


      如此巧合,成就了王安石“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两大喜事


      宋代的文学家陆游还记录了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游观,吏人遂书榜谒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



      元宵节不仅有闹剧,也有惨剧。有一年南京人出灯谜,有一个巷子的人出了一个画谜,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妇人抱着一个西瓜,谜目要求猜当地一句俗语。结果被人猜破,谜底是“淮西妇人好大脚”。这是南京人讥笑当时安徽女人的一句俗语。


      微服私访以为与民同乐的朱元璋大为恼火,以为是暗讥皇后马氏。因为马皇后就是淮西人,并且有着一双特大脚。朱元璋第二天派兵把这条巷子里的人都杀光了。朱元璋成了“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袁世凯复辟时,听到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就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


      后来又想,“汤圆”—“汤袁”,不成了“汤煮袁世凯”吗?于是再次下旨,全国将“汤圆”改称“汤团”。


      当时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后来有人还做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袁世凯利用权力把自己跟元宵节做了链接。



      人心希望热闹、团圆、狂欢,尽管元宵节里会有恐怖事件、杀戮、战争,但我们的古人仍把这一节日过得庄重、热烈,他们过元宵节有今人未必理解的在世感。而通过曹雪芹等伟大作家的总结,我们的文化也从节日中获得了极高明而中庸的教益。


      是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最繁华、最热闹的时刻和场面总伴随着不祥和悲哀,欢乐之后总是深深的落寞与不安。但我们人类在人生百年中,仍会年复一年地、一代一代地努力,搭起长棚,创造出繁华、欢乐来。


今年元宵节,故宫打破“传统”,94年来第一次举办灯会,看一眼“上元之夜”的故宫,太美了——



      所以今晚,就算看不到月亮,也去温一壶月光下酒吧,去获得“超级月亮”的引力,让它蓄积着,在人生至暗的时刻释放出一片光。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