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诗集,得大奖,还登上央视综艺,这对少女姐妹花靠什么激发创作天赋?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有这么一对00后姐妹,不仅创作了一千多首诗,入选了诸多著名诗歌选本,还出版了两本自己的诗集,受邀参加各种综艺节目。
这么独特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我们与这对00后诗人姐妹的爸爸聊了聊他的家庭教育观念。
去年,一组“孩子们的诗”,在网络上热传。这些孩子用质朴的语言,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点滴诗意。
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一对来自深圳的00后诗人姐妹——15岁的姐姐姜馨贺,11岁的妹妹姜二嫚。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妹妹二嫚不满7岁。
过去的一年里,她们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不仅受邀参加《天天向上》《放学别走》《童声朗朗》等综艺节目,而且合著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灯 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被评为“深圳年度十大佳著”。
今年,第二本诗集《雪地上的羊》也刚刚出版。
姜馨贺(左)、姜二嫚(右)参加《天天向上》
别看这对姐妹只是00后,却已经是创作了1000多首诗的“资深小诗人”。
从两、三岁的牙牙学语开始,馨贺和二嫚就开始了诗歌创作。
一开始,她们还不会写字,父亲姜普元就将女儿的童言童语,或是一些随想记录下来。现在,作为女儿“诗歌秘书”的姜爸,为女儿记下的即兴诗句有40多本。
她们的诗歌不仅先后入选《中国诗歌排行榜》《新世纪诗典》《中国先锋诗歌年鉴》等著名诗歌选本,还荣获了第25届全国鲁藜诗歌奖,这是中国诗歌作品的最高荣誉。
诗集《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面对越来越多的赞誉,姜爸表示,女儿并不是什么神童,只是普通的女孩。自己无非是按照孩子最本真的需求,引导她们用诗歌记录生活,保护好她们的童心。
他相信,在人充满写实色彩的一生中,更应该有诗意的成长。
“我从没想过要培养一个作家或诗人,因为孩子的成长不是家长可以设计和规定的。但是,一个和诗歌走的很近的孩子,更靠近成长的本意。”
好奇于姜爸是如何引导女儿用阅读与写作,去开辟一片诗意的田园,外滩君和这对00后诗人姐妹的父亲姜普元,聊了聊他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如何守护孩子的一颗童心。
01、牙牙学语的“小诗人”
当姜爸第一次在医院里,通过仪器听到了女儿的胎心,他决定开始写《成长笔记》,记下学说话的过程、童言童语、以及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大约在馨贺三岁,姜爸带她去家附近的莲花山公园。女儿突然跑过来对姜爸说:“你知道吗,小蝴蝶好捉,大蝴蝶不好捉。”
“为什么呢?”
“因为大蝴蝶呀,经历了太多往事。”
这句话让姜爸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回到家里,一字不落地记在了《成长笔记》上。当天晚上,他无数次在脑海中回味,这诗一般的语言。
没想到,这居然成为一场与诗歌结缘的美好开始。后来翻看《成长笔记》,姜爸发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话,只不过之前没有敏感地意识到。
比如,在馨贺一岁半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她自得其乐,不断重复的一句“小白鸭,歪歪歪”,姜爸认为,这种重叠复沓的语言,正是诗歌的雏形,他更愿意把这称为女儿最早的创作。
就这样,在他的用心记录和引导下,牙牙学语的“诗人”有了越来越多绝妙的创作,仿佛天使般的语言。
他发现,在早期教育里,诗歌和文学是孩子心灵的母亲,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孩子身上宝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和质疑精神,都深藏其中。
“如果我们用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它,它可能会长大;反之,如果用一种轻视或者忽略的态度,它就慢慢地泯灭了。”
渐渐的,姐妹倆把诗歌当成一个朋友,有什么想说的话,或者有什么好玩的见闻,就写下来。这个家庭里,随时会冒出一句“我有灵感了”“我也有灵感了”,这是姜爸最爱听的声音。
在童心的保护上,姜爸认为,不能将孩子保护在岁月静好的“温室花房”里,而是毫不避讳社会的真相和现实,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和理性思考。
因此,姐妹俩小小年纪,却写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早熟的诗歌作品。
姐妹俩在诗集首发式上
姜馨贺十一岁时,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雪地上的羊》,这也是她们第二部诗集的名字。
在这首诗里,当街宰羊的现实,被馨贺用诗的语言,安放在天真、善良的童年记忆里。
作家、诗人伊沙曾这样评价:“她们的诗有同龄人难以达到的经验,也有成年人所缺失的语感。读她们的诗,总觉得有一双小小的翅膀,在那么一瞬间,会扇动自身内心蒙尘的角落。”
02、创作,是最好的学习
在大大小小的诗歌分享会上,常有慕名而来的家长向姜爸讨教,怎么教孩子写诗?恨不得有一套“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创造诗歌意境”的写作技巧。
姜爸直言,技巧性的学习,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
日常生活中,他经常和女儿讨论,这首诗好在哪里?这句话妙在何处?还会反复品读,在文本中感受语言的美妙。就这样,从小培养起女儿对文字的敏锐直觉。
馨贺小时候,被安徒生童话中一段老房子的描写文字所吸引的故事。
“有座房子已经很老、很破败,眼看着就要倒了。但是它之所以还没有倒下来,是因为它还没有想好,该往左边倒呢,还是该往右边倒。”
五六岁的馨贺,对这段描写赞不绝口,多次和姜爸津津乐道。姜爸很欣慰:女儿已经触摸到文学殿堂的门环了。
正在写作的姐妹俩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对一个句子进行颠来倒去的分析,这种语文教学其实与真正的文学教育、审美教育是相悖的。我们不妨在阅读和创作中学习,研究怎么去创新表达方法,怎么把一个句子写得精彩。”
在姜爸看来,诗歌写作,正是这样一种对文字的“创新和尝试”。就像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写诗也是一种表达的欲望和本能。
但是,想要点燃孩子的创作热情,最重要的还是丰富的生活体验,“如果生活极为干瘪、乏味,何谈创作的灵感?”
于是姜爸尽可能地像一个庄稼汉,带着姐妹俩走南闯北、翻山越岭。
他清楚,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像农作物一样,肆意抽芽。
有了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积淀,灵感自然会在脑中徘徊,诗歌的创作水到渠成。姐妹俩创作爆发的时候,可能一晚上写二十多首诗。
二嫚早期著名的诗“灯/ 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还有《光》,都是回山东老家创作出来的。
深夜,姜爸带着她们闲逛,她拿手电筒到处照,就写出了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私下里,一家三口不仅读诗、写诗、还评诗,能就一首诗,进行热火朝天的讨论。
有一天,姜爸突发奇想,何不把这种日常化的讨论,变得更正式?
就这样,他们创建了“三人评诗”这样一个家庭栏目。
每天选一首诗,进行评论赏析,并在姐妹俩创办的公众号——“AA糖00后”上推送分享。其中,除了有现当代诗人的诗歌,也有一些是读者投稿。
《放学别走》节目中,姜二嫚与撒贝宁聊语文
未来,他们还计划用每年出一本评论诗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对1000首诗的点评欣赏。
“交流和评论是最好的学习”, 姜爸相信,评诗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更有效的学习,这不仅需要她们对作品有更深度地阅读,还要能将赏析的语言付诸文字,做到有理有据。
03、阅读,是写作下的“冰山”
“你可以不写作,但你不可以不阅读”,姜爸表示,女儿的诗歌创作,就好像是小小的冰山一角,阅读和生活,才是下面那座巨大的山体。
因此,在姐妹俩的阅读上,姜爸毫不含糊,坚持“撒泼读书”。在他们的家乡话里,“撒泼”就是努力拼命玩命的意思。
从姐妹俩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放学和周末,他都会领着女儿来到离家不远的深圳中心书城,徜徉在美好的阅读时光里。家和书城之间,隔一座海拔一百多米的莲花山。每天晚上10点书店关门后,他再领着女儿翻一座莲花山回家。
为了完整地记录女儿的“阅读史”,姜爸还专门设计了一个阅读登记表,记录女儿每次去书城看了哪些书,包括书名、出版社、作者、内容梗概和阅读心得。隔一段时间,他就在《成长笔记》里做一次盘点。
当然,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姜爸认为,“聆听也可以是一种阅读。”
姐妹俩小的时候,姜爸常常读给孩子听。两三岁之前,给她们读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绘本,四岁左右开始读纯文字小说,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追风筝的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百年孤独》《昆虫记》《夏洛的网》,甚至在这过程中,姐妹俩慢慢学会了认字。
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阅读过程中传递出来的真情实感,也会在孩子的内心泛起涟漪。
读到扬·马特尔笔下的少年派,独自漂流在海上,在母亲生日那天,生死未卜的少年派面朝茫茫大海喊道:“妈妈,生日快乐!”
读到《追风筝的人》结尾处,那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排比,“我追……我追……我追……”姜爸会感动地不能自已,任凭泪水挂在脸颊。
去年,姜爸还为妹妹二嫚读完了《红楼梦》整本书。意犹未尽的二嫚,又忍不住去翻看原版。
姐妹俩还曾一度迷上聊斋故事,古籍出版社的《聊斋志异白话版》,上下两部四五十万字,他也全部为孩子读完。
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家长可能没时间为孩子朗读长篇,姜爸建议,可以通过妙趣横生的音频节目,比如评书,先吊吊孩子的胃口。
有一年,姜爸给女儿买了一套中国传统经典评书,有几十部古典名著,长达3600个小时。孩子听了整整一年,听到入迷处,为了节省时间,连上洗手间都是一路小跑。
也许,有家长会纠结,是否要把关阅读内容,只挑选最经典的名著?聊斋这类“怪力乱神”的小说,真的能给孩子看吗?
姜爸却从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在他看来,“如果限制给孩子看的阅读内容,就好像一定要给孩子喝‘净化水’,让他生活在真空的世界里,丧失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正如著名诗人金子美玲的一首诗《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要相信孩子有着向往明亮那方的原动力,大胆地将阅读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04、在东海岛,放牧“童年”
不知什么时候,女儿二嫚开始梦想着,拥有一匹马。可是身在都市,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匹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姜爸决心为女儿圆梦,他要做一个在城市里放牧孩子的人,放牧女儿的童年。
于是,他四处打听,还上网查找可以养马的地方。去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们踏上了外婆的故乡,位于雷州半岛东部的东海岛。这个200多平方公里的海岛上,宛如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白天,姐妹俩迎着海风,在田埂间欢快地骑三轮车、攀爬古戏楼;晚间,则躺在楼顶上看漫天繁星,体会到什么叫“手可摘星辰”。
“如果搬到这里生活,养马的问题不也解决了吗?”于是,姜爸和全家商讨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和女儿搬到东海岛生活一年。
因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东海岛上有很多闲置的土地,父女仨人甚至在这里拥有了大片海滩,和属于自己的五亩土地。他们种上花生、玉米、西瓜、香瓜、水稻......接下来,还要在这里养一匹马。
正在骑马的姜二嫚
在这期间,馨贺有一首诗《墓地》这样写道,“早晨,骑三轮车出村子,路过一片墓地,妹妹突然大喊,你好墓地!”
这首充满生命感的诗歌,被选进了很多诗集。
“未来,孩子们一定会生活在城市里。可是,如果她们的童年,没有这段野趣自然的田园时光,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在姜爸看来,诗歌只是成长的副产品,最大的收获,是孩子丰盈的心智、情感、思想,还有她们的健康体魄。
当然,令人艳羡的“田园牧歌”,也需要付出很多代价。比如取一次快递,要到七八公里的镇上;村里只有两个小卖部,四分之一的时间要用来外出采购。
除了生活上的不便,还有姐妹俩在学业上的“牺牲”。也许在大多数家长眼中,这一年是“荒废”的一年。但是,姜爸的眼光却很长远,他相信学习是终生的。
“在这个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浪潮里,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淹没’,穷其一生,也读不完所有的书,上不完所有的学。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找到这些答案,孩子才能‘浮出水面’ 。”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 女儿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她们要做的不是世俗眼中的“学霸”,而是快乐的终身学习者。
因为第二部诗集的出版,还有纷至沓来的诗歌活动,父女仨已经离开东海岛将近一个月。出发前,他们亲手种的玉米还没有长穗,现在岛上的居民打电话过来,说玉米已经可以吃了;田里的西瓜也已经熟了,该摘了......
而在诗的田野上,姐妹俩也在耕耘和收获着。
面对越来越多的赞誉和期待,姜爸常对姐妹俩儿说:“如果你们真的,有幸成为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大诗人,我会为你们骄傲。假使不是这样,那也不要紧。
因为那些真心喜欢诗歌、哪怕只是曾经喜欢过诗歌的孩子,他们不一样。”
(部分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AA糖00后)
编辑:青柠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