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点语言小札吧!作文不知不觉就得心应手了 | 名师教你写作文

毛荣富 新读写 2020-09-3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他所说的“海洋”并非“题海”,而是说要让学生亲密接触经典作品,在优秀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


学一篇文章,就要揣摩、咀嚼和品味其语言。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者,先得成为一名优秀的读者。


如何写出好作文,听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毛荣富教你一招。全文刊载于《新读写》杂志。


      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言为心声”的话。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写作文就是写语言。


      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汪曾祺则说得更为彻底:“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思想内容同时存在的,且不可剥离的。语言浸透了内容,浸透了作者的思想。


      对语言进行审美,是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审美就是要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组合起来,形成审美判断和审美领悟,产生审美快感,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语言的学习只是偏重于理解,而理解如果没有想象和情感的参与,就失去了感情特征和潜力,成为在抽象概念中游离的逻辑思维,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也就所难免了。审美观点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情怀、感性和理性、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写语言小札,首先从课文的语言开始。学生一旦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主动去语言的海洋里游泳,他们的灵性就很快得以释放了。以前的语言学习,都是听老师的讲解,其实,对于语言,学生最有自己敏锐的感知力和个性化的鉴赏力,最应让他们自己来品味和赏玩。教师可作示范,大可不必越俎代庖。


      《荷塘月色》中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个句子一般不会引人注意,有个女同学就这句话写了两篇语言小札。


      一篇是关于其中的“羞涩”一词。


      她说,“羞涩”这一词语用得太妙了!那含苞的荷为何羞涩呢?我想,也许是它暂时还鼓不起勇气去展示自身的美,有点不好意思;也许是它还不能落落大方地接受人们投来的充满艳羡的目光,有点羞答答的;也许是因为它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怕被人窥见了自己的秘密,觉得怪难为情的;也许是在众多俏丽的姊妹中顿生相形见绌之感,怕被人取笑……


      女孩子是最容易羞涩的,原来她是把自己特有的羞涩的心理体验用在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上去了。老师只是会把“羞涩”简单地说成是拟人手法,但经女孩这样来品味它,便顿生一种美感和情味,阅读的快感来矣。


      另一篇小札写的是这段语句中的“白花”。


      她说,一般人在这里不会用“白花”而用“荷花”一词。其实,那是不够准确的,唯有用“白花”,才能传达出色彩,和后面“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相对应,这便是直觉语言,而非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言。她说这是直觉语言,也说得太好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要贴近生活,多用传达直觉的语言,少用概念化的词语,才能给人以鲜活的印象。


      这两篇语言小札,我将它们作为范文推荐给学生,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写作语言小札需要有自己的发现,需要不拘一格地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需要有在细微之处辨析语言的能力。课本中的名家名篇中多有这样看起来平实朴素却很有回味余地的语言,不是套用一下现成的语言知识就能算是解决问题的。


      品味和赏玩语言,就是与文字相拥而舞。它需要融入个人的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需要展开丰富的审美联想,由眼前的词语生发遐思妙想,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它需要有文化底蕴和审美眼光。书读得越多,越能深入体悟文字语言的精妙和独有内涵。



     写语言小札,就是对语言进行审美,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发现。


      语言小札的写作,可以在阅读中随手拈来,偶有发现,即可下笔。有了语言意识,生活中所见的店名招牌、景点石刻、题词楹联、墙上标语……都不只是点缀或符号,有些大可赏玩品味一番。有的内容可以直接写入作文,这样也就拓宽了写作的路子。


      这里有一例。有一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一篇满分作文的开头是这样的:“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再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悠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凡的力量。”


      单是这一开头,就很吸引人了。“风沙渡”,小店之名也,走进考场之前才见到,作者却能将它赏玩得兴味盎然,并在文中生发开去:“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

      文中还说“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看,临考之前,路过一家小餐馆,见其招牌恰好与作文题《拒绝平庸》有联系,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两相激荡,致使文思奔涌。


      有次让学生写“   最美”,有位学生别出心裁地写了一篇《浪费的时间最美》。文中说:

      到鼓浪屿,见一家咖啡屋的墙上写有“时间是用来浪费的”一语,眼睛一亮,赏玩之余,终于悟出:浪费的时间最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写的几乎全是被浪费的时间:泥墙根捉蟋蟀,三味书屋后园折腊梅,课堂上画画儿……可正是这些浪费的时间成了先生记忆中的瑰宝。浪费的时间,其实不能说是“浪费”,实属人生不可少的闲暇,是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用来调整、放松和享受生活的任人安排的空闲时光。


      既然语言即思想、精神,那么对语言多赏玩、多品味,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心灵魂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语言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思想更深入、精致,情感更丰富、细腻,观察思考问题更周全,从而带动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还能激发其萌生喜爱文学、艺术的兴趣,促进其追求积极进取的审美生活、诗意人生。
      
      拿起笔来,写点语言小札吧。全身心地悠然从容地到语言的海洋之中游泳,观赏景,舒展双臂,划水蹬腿,上浮下潜,采撷珠宝。你一定能收获满满。写作,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得心应手起来,或许会成为你之所长。

照例,来看看毛荣富老师点评的范文——


《词语的温度》

顾仁荣

      有则故事:医院心脏外科一例手术发生手术意外,病人死于手术台。死者家属认为与医生的不负责任有关,拒绝将尸体移出手术室。手术室主任非常恼火,他告诫家属:“必须将死尸移出手术室,不然会引起手术室的污染,危及他人生命。”

      话是有理,但无法说服家属,他们说:谁敢动尸体,就要谁的命。医务处长出面谈判,仍未能奏效。最后院长直接与死者家属对话。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一场毫无希望的僵局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解决了。

      说是“莫名其妙”,其实并非如此。院长是这样说的:“医院是国家开的,有责任我们也跑不了,但是对于死者的遗体,我们应该予以尊重,越是有争议就越是要妥善保护好遗体,这才有利于做后续工作。”应该说,院长的话,与前两人的话大同小异。不同的是,院长更尊重死者和家属,态度更好。其中用了“遗体”一词,可能起的作用很大。 


      事后家属说:主任是个不通情理的家伙,冷酷无情;处长只知道打官腔,不值得信任;只有院长是真诚的。

      原来,同样是对死者,手术室主任用的是“死尸”,医务处长用的是“尸体”,而院长用的是“遗体”。比较一下这三个词,讲是“死尸”,毫无同情心。“尸体”是个中性词,但也缺乏情感。而“遗体”虽然也是个中性词,但是它比较庄重,体现了对死者的尊敬,因此,较容易被接受。尽管解决问题不一定是一个词汇的功劳,但是,院长更尊重死者和家属是不争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无独有偶。某县出现过城管三改标语的事。

      在该县城的大十字街头,每天清晨都挤满了设摊叫卖的摊贩,严重影响了交通。城管部门在此刷了一条醒目大标语:严禁在此设摊。大家视而不见,而且情绪对立。

      几日后,将标语改成“请小贩勿在此叫卖”,语气是客气了些,但情况仍无明显好转。又过数日,标语改成“您在此经商有碍交通”,这条标语就比较有情味,再加上得当的疏导措施,面貌很快就改变了。

      三句话给那些商贩们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第一句无称呼,没礼貌,冰冷的。第二句称“小贩”,是中性词,语气也客气了些,但有公事公办的味道。第三句称“您”,让人有亲切感,“经商”一词也含有尊重之意,最后又诉诸理性,自然就容易被人接受。


      我们有些商场内贴有这样的标语:为严防盗窃,店内有监控摄像头。去台湾旅游,见到的却是这样的一句话:请您保持微笑,本店装有摄像头。两者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前者看了让人不悦,好像顾客都是贼。而后者却让人感到温暖,虽然也达到了提醒的效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词语,甚至每个标点的运用都要求准确无误,否则意思就不 同,或表达不准确,或表达错误。在一堆同义词中选用哪一个,是很费思量的,但只要有了一颗仁爱之心,所用词语就会显示出一种温度来。
【点评】
联系生活中的用语来谈,辨析细致。文末“但只要有了一颗仁爱之心,所用词语就会显示出一种温度来”一语堪称点睛之笔。


《茶联赏析》

刘玉尧

      现在,许多人感到生活无趣,幸福感缺失,原因何在?是缺少时间还是缺少金钱?好像都不是,我想起了那些颇有生活情调的茶联来。


      “邂逅相逢,坐片刻不分你我;彳亍而来,品一盏漫话古今。”原来,偶然相聚的片刻喝茶乃是一种缘分,茶客们共话古今乃是愉快的精神交流。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原来,忙里偷闲、苦中取乐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啊。


      类似的茶联还有很多,如“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一双脚行不尽世间路,莫慌张,暂停履;七尺躯能担当古今事,且放下,可吃茶”,多么让人感到亲切和温馨啊。


      在现代人看来,喝杯茶绝非高档消费,但在劳苦的平民眼中,却是片刻的享受。他们有一种闲适的心情,在辛劳之余便能放松自己,寻觅到乐趣。


      “白发任教双鬓改,黄金难买一生闲”“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以前我总觉得文人雅士才有闲情逸志。其实,从这些茶联可以看出,那些终年劳顿的平民又何尝没有这种闲适之情呢?


      在急功近利、物质第一的今天,若有人请你去喝杯茶,你也许会说:“我哪来那闲工夫!”有的人也许还会想“清茶一杯,有何档次”。其实,拥有了一份闲适的心态,才能体验单调中的丰富,才能发现寻常中的美,才能放飞想象,甚至还能孕育创新。


      记得那次去杭州,一路上行色匆匆,马不停蹄,赶到九溪,看到古亭上有副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玩赏之余,我忽有所悟,于是剩下的时日,优哉游哉地逛起西湖来,由于换了一种从容娴静的心态,这时才感受到西湖的美和游玩之乐。

      看来,在人生路上,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一份“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闲适心态。不能总是大汗淋漓地直往山顶赶。闲亭小坐,也许能别有一番意趣;驻足远眺,也许能顿生喜悦之情。
【点评】
茶联,乃传统文化的奇葩。从赏玩茶联中联系现实,悟出观点,可谓独辟蹊径,言近而意远。


《可否让“转折”传递正能量》

廖文剑

      照直说,我并不喜欢“但是”这个词。

      无论在它前面堆积了多少美好的词语,碰上它之后,就像碰上了盐酸的污垢,冒些泡沫便没了踪影,而人们记得的总是“但是”后面的内容,如同一个人好不容易爬上高坡,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但是”这个陡峭的下坡,便不由分说地把你一下掳到谷底。如: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切勿骄傲自满。


      这地方的风景美,但是,离城太远了。

      这女孩身材相当好,但是,皮肤黑了点。

      “但是”几乎成了不祥之先兆。只要它一现身,气氛即大变。“但是”让你打个激灵,立即把“但是”前面的温暖忘记了,只好抖擞起精神,准备迎接扑面而来的“转折”。所以,我特害怕老师的作文评语中出现“但是”二字。

      不知“但是”在最初使用时,对它前后两部分是不是一视同仁?古文中的“而”“然”就相当于今天的“但是”,而整个句子并未因“转折”而让人产生泄气、伤悲的感觉,相反,还能给人以一种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予之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这些句子中的转折似有一种提神和警策的作用,且能把人的思考引向深入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但是”的本意不过是强调还有另一面。遗憾的是,日积月累的负面暗示,使得“但是”这个预报一出现,就抹去了亮色,陷入了泥淖。

      走笔至此,忽想起两个名句: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句中虽无转折连词,却含转折之意。它们之所以深受世人喜爱,就是因为具有一种正能量,能给人带来激励、鼓舞和希望。
【点评】
凭借敏锐语感,发现并指出习惯用语中存在的问题;活用有关的语言知识,遂使这篇短文言之成理,内容丰赡。


《散发着书香的语言》

朱悦悦

      我愿把简洁优雅的书面语言称作书香语言。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举出两例:碧螺春原是一种野茶,生长于太湖东山的碧螺峰石壁,有一年长得特别茂盛,竹篓里装不下,采茶人就把它放入怀里。谁知茶叶沾着热气,透出阵阵异香。“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有人嚷了起来。从此,这种野茶就被叫做“吓煞人香”。到了明代,宰相王鳌觉得此名不雅,遂改其名为“碧螺春”。

      五粮液的名字由清末四川文人杨惠泉所起。

      饱读诗书的他,面对科举考试的废除,很是抑郁。一日宴会上,一酿酒老板带来一罐倾注十多年心血的“杂粮酒”。酒一打开,满屋喷香,令人陶醉。这时独杨惠泉不语,忽然他抬头问酒的主人:

      “此酒何名?”“老百姓称之为‘杂粮酒’。”“何故?”“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五种粮食之精华酿造而成。”杨说:“如此佳酿,起名不可随意。此酒既然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称作五粮液?”“五粮液”遂名扬天下。

      就凭着“碧螺春”“五粮液”这两个散发着书香的名字,这茶、这酒的身价便会陡然提升。联想到天津狗不理包子,虽名闻遐迩,然其名不雅,且有歧义,令人遗憾。

      书面语言是美的,但一味地堆砌美词艳句并非真正的书面语言。

      老舍、朱自清等大家的书面语言,堪称炉火纯青。但老舍说:“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

      朱自清也说他一天只能写五百字。

      叔本华尝谓:“思想贫乏、心智混乱的人就会拿些牵强附会的词句、晦涩难解的成语来装饰自己,就像那个并无俊美威仪而企图以服饰补偿这一缺点的人。”我曾追求文字的华美而忽视对思想的锤炼,对情感的净化和提纯,从而走了段弯路——文字朴素简洁,实乃思想的清晰精微和情感的真挚纯朴;文字的优雅从容,实乃精神的高屋建瓴和游刃有余。


      我写过“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既充满智慧,又十分幽默有趣,让人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又受到教育的漫画作品”这么一句话。老师看了,大笔一挥,改为“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智趣兼备、寓教于乐的漫画作品”,这,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问他,如何才能让写作语言散发书香?老师说了八个字:勤读多写,善悟活用。
【点评】
这篇小札是篇好的随笔,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读之有味,让人喜爱。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