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触动心灵!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这四篇文章,出自四位中学生之手,题材、写法与表现主题各不相同,但都十分精彩,读起来感人至深。
文章将刊登于2019年1月号的《新读写》杂志。
《触动心灵的一幕》是中学生常见的作文训练题目,关于这个话题有很多可以写的内容,但怎样才能既把事情叙述清楚,又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范文一】
触动心灵的一幕
马瑞雯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
西塘水乡游人熙熙攘攘,游船往来不绝。夕阳的余晖照着小桥流水,照着粉墙黛瓦。我撑着小花折叠伞走下拱桥,忽见一把彩色的油纸伞在桥边滚动。
我下意识地弯腰拾起油纸伞,抬眼望去,一位老妪映入我的眼帘——她坐在拱桥边,手上似乎在活忙着什么。走近一看,呵,原来她正在认真地糊一把油纸伞,身边还撑着好几把花花绿绿的油纸伞。那么,我手中的这一把想必也是她的吧。
见她如此专注,我不忍心打扰,便把伞放在她脚下,停住脚步细细打量起她:她满面风霜,双目深陷却炯炯有神;一双手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沟壑,但却灵活有力,像一对上下翻飞的蝴蝶。老妪的眼睛始终盯着手里的活,仿佛周围的喧闹全都与她无关。
老妪的伞摊与周围人头攒动的精品店、小吃店形成鲜明对比,她的生意似乎比伞摊的氛围更冷清。不时有游客从她身边走过,但没有人停下来看一眼这个不起眼的老妪,和她那不起眼的纸伞。
“奶奶,你在这里糊纸伞干啥呀?”我耐不住好奇,终于还是开口打破了宁静的空气。“卖给游客啊。”老妪答道。“可是,这年头,谁还用纸伞呀?”我惊讶地脱口而出。“唉,这倒也是。我做了一辈子纸伞,可我的孩子们都不愿学这门手艺,说纸伞容易坏,还挡不了什么‘紫外线’,肯定卖不出去。看样子,再过几年,这手艺就要失传了!”老妪喃喃道,不知是说给我听,还是说给她自己听。
我不知该说什么,低下头观察老妪的动作,只见她十指翻飞,看得我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把油纸伞就在她手中诞生了——碧莹莹的油纸,浅粉的碎花,柔美的线条,纷繁的花样,做工精致考究,我不由得看得出了神。
“孩子,纸伞美吧。”老妪笑着说,“当年我也是这么喜欢我父亲做的纸伞,天天跟着父亲学。可现在,想教,都没人肯学了……”
我接过老妪手中的油纸伞,小心翼翼地把玩着。它收拢如棍,张开如盖;收拢时只是一个寻常的物什,张开时才发现伞面上竟绘着一幅明艳动人的春花秋月,那是现代都市中不多见的典雅与艳丽。它何尝不像它的主人——我眼前的这位老妪,她不仅是一个手艺人,更是一个“守艺人”,即使时过境迁,依然保留着一份古雅,坚守着最传统、最质朴的美。这种美在别人看来或许毫不起眼,但它竟触动了我的心灵。
老妪又开始制作一把新的油纸伞,依然是利落娴熟的动作,依然是认真专注的神情,依然是古色古香的色调与图案,在我眼中,这是西塘水乡一道最美的风景。古朴的石板路上、斑驳的白墙边,一个清瘦佝偻的背影,撑起了一份动人心魄的美丽。
【点评】古色古香的西塘古镇上,作者的心灵被一位老妪坚守传统、制作“卖不出去”的纸伞的行为而触动。本文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于使用了多处对比,比如老妪的纸伞摊冷清的生意与周围小吃店、礼品店的热闹形成对比;老妪苍老的样子与制作纸伞时努力专注的样子形成对比;游人对纸伞的忽视与纸伞的美丽形成对比。
这些鲜明的对比使读者越发深切地为纸伞的命运感到惋惜,也越发为老妪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而心生敬意。
【范文二】
触动心灵的那一幕
张月涵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
那天晚上,我们像往常一样围坐在餐桌前,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一边其乐融融地聊天,不知怎地谈论到爷爷每天接送弟弟多么辛苦。爸爸笑眯眯地对爷爷说:“您当然辛苦了,一大把年纪了还在马路上飙自行车,自己不安全,还容易伤着孩子。”
接下来的事让我不愿回忆,爷爷和爸爸争吵的话语在我的脑海中胡乱堆积在一起。只记得爷爷用家乡话大声喊着什么,我努力分辨,只能隐约听到他好像在喊“我怎么样不用你们管”之类的话,然后便怒气冲冲地夺门而出。
爷爷七十多岁了,总是留着长长的胡子,看上去是个地地道道的小老头;可他却像年轻人一样喜欢骑山地车,还骑得飞快,甚至下雨天骑车都不肯穿雨衣,说穿上雨衣就会减慢骑车的速度。
自从他骑车接送弟弟以来,家里人为这件事情不知道说过他多少次,他却总是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本来我就觉得他这样骑车怪危险的,没想到今天他居然还为这件事跟我们闹翻,我竟有些讨厌起爷爷了。
从那天起,爷爷果然再也没有和弟弟一起回过家。我开始莫名地担心起来:没有爷爷接送,弟弟怎么上下学?路上安全吗?
又过了几天,我按耐不住担心,下午从学校出来,估摸着弟弟也该放学了,便转身朝他的学校走去。走过弟弟校门口马路时,忽然从车流中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爷爷!他骑着车从我身边经过,自行车后座上还坐着刚放学的弟弟。我心头一紧,急忙追了上去。
爷爷似乎不像以前骑得那么快了,以至于我尾随在他们后面也没有跟丢。自行车行驶到我家小区前的一个路口便停了下来,弟弟从自行车上下来,手上攥着几个硬币,蹦蹦跳跳地走到路边小店买葱油饼。
我躲在小店对面的一堵墙后,伸出半个脑袋刺探“军情”。只见爷爷推着车,小跑着跟在弟弟身后,停好车,走到小店里,又买了一杯豆浆,小心地用手背试试温度,然后走到弟弟面前,蹲下来,笑盈盈地把豆浆送到弟弟嘴边。
弟弟吃完葱油饼,爷爷牵起弟弟的手,走出小店,把弟弟抱上自行车后座。一转眼工夫,自行车又开动了,这一次爷爷骑得更小心更慢了。看着爷爷的自行车朝家的方向驶去,我从墙后面钻出来,还能听到弟弟风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路上,看到爷爷的背影在夕阳下渐行渐远。
我愣住了。这一幕似曾相识,曾经爷爷也是这样骑着自行车载我上辅导班,骑着自行车天天接送我,骑着自行车为我们全家买菜......我这才发现,原来爷爷从未停止关心我们,他只是有点孩子气,有时有点小任性、小骄傲,不喜欢被我们识破而已。
风从耳边吹过,今天的风似乎比前几日柔和。我悄悄离开了。
【点评】本文看似质朴平实,却十分让人感动,因为作者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爷爷这一人物形象。文中用了许多语言来描写爷爷的行为,从爷爷与家人吵架后仍偷偷接弟弟放学、为了弟弟的安全把车骑慢了、细致地照顾弟弟吃东西,到记忆中爷爷一直坚持用自行车接送“我”、为全家买菜,呈现出一个脾气有些倔强但十分关心家人的爷爷,让读者读懂了作者笔下真实的爷爷,从而为之感动。
从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人物性格,可以使文章真实而生动。
【范文三】
触动心灵的一幕
陈怡菲
上海外国语大学苏河湾实验中学
“卖煎饼咯!五元一个.........”走到弄堂拐弯处,熟悉的声音又飘入我的耳中。打我记事起,家旁边就有这么个店铺——其实说“摊位”更贴切些。
大铁炉子和铁盘有一大半都延伸到屋檐外,低矮的木板桌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排排油炸果子,鸡蛋筐在另一侧,和木板桌一样堆得满满当当。
这个卖煎饼的老人总喜欢弄出点动静,每天早晨我出门时就能听到他那略带沙哑的吆喝,黄昏回家还会听到收摊时铁器碰撞发出的一连串声音,但我却从来没尝过这铁炉子烘烤出来的散发着腾腾热气的煎饼,因为总是被告知:脏。
不止我一个人知道它脏,街坊邻居都这么告诫自家孩子。我曾经看到有个阿姨远远跑来夺过孩子刚买的煎饼,扔进一旁的垃圾箱,然后从拎包里掏出纸巾把孩子的小手擦了又擦,卖煎饼的老人看到了,脸上有些尴尬,但什么也没有说。
残辉落尽的黄昏,我踏着满地枯枝败叶在弄堂里游荡,不知不觉又来到煎饼摊前。也许是因为那天心情不太好,我忽然对这个十年如一日重复劳动还不被人理解的老人生出一丝鄙夷,没头没脑地冲出一句:“这么脏的地方,没人会来买煎饼的。”
煎饼摊前传来老人的声音:“哪里脏了?你过来看看我在干什么。”
我走过去,只见老人面前放着一个大盆,半盆水清洌洌的,上面漂浮着好些个鸡蛋。老人从盆里取出一个鸡蛋,放在手中的一块白布上,轻轻吸干,然后放进鸡蛋筐里。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不一会儿,所有的鸡蛋都被从水盆里转移到了鸡蛋筐中。
“每个鸡蛋我都要洗过的,你说怎么会脏?”老人站起来,“你帮我看一下摊子,我到那边去换水。”说着,向公共水龙头走去。
一个个黄澄澄、水灵灵的鸡蛋安静地躺在筐里,旁边另一个漏水筐里摆着一棵棵鲜绿的小葱,在昏暗的天色下,看上去竟是如此亮眼。
老人端着一盆清水回来了,又开始清洗小葱。我脱口而出:“原来你这里还挺干净。”“人吃的东西,能不当心吗?”老人说,“可是别人都没看到,”我环顾四周,“就算你弄得再干净,别人还是不信。”
他抬头看看我:“没人信就不洗啦?搞卫生是我的本分。时间久了,就有回头客。”
我心头一震,瞬间仿佛看到了自己:苦学了那么久仍然只换来一张“6”字打头的试卷,没人相信我已经尽力了,有同学笑我笨,就连老师、家长都不再对我寄予希望……可那又怎么样?没有人相信我,我就该放弃吗?读书又不是为了作秀给别人看,努力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证明自己。
手捧着热乎乎的煎饼,回头望去,老人还在摊子上洗个不停。这一幕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带给我触动心灵的鼓励与慰藉。
指导老师 吕思静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妙处在于文中有“我”。作者为什么会被一个卖煎饼的老头触动心灵?因为她从老人联想到了自己,这样的感动来得有理有据、真实可信。作者不仅写出了卖煎饼老人勤劳、乐观、坚韧的优点,还通过老人的优点来反思自身,从而在文章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悟与成长。
写文章应该做到文中有“我”。除了罗列所见所闻,还应或含蓄或直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思考;除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经历,还应体现自己的心理变化、精神成长的过程。
【范文四】
触动心灵的一幕
韩雨馨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
傍晚,我被一阵嘈杂声的汽车声吵醒,走到屋外想透透气。天阴沉沉的,不时飘着细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几只燕子在低空飞来飞去追逐嬉戏,车主们目不斜视地往前行驶,没有一辆车停下来避让一下近在咫尺的燕子。
突然,一辆大货车从路边呼啸而过, 车身擦着燕子的翅膀。我的心一紧,不自觉地闭上眼睛,但只听“啪嗒”一声,我知道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一只燕子落到马路边,躺在地上,双眼紧闭,头贴着地面,嘴角渗出的鲜血染红了羽毛。它的翅膀折断了,身体不停地发抖,腿也不停地抽搐着。多可怜的燕子!它一定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车撞了,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一会儿,燕子就停止了抽搐,永远地沉睡了。
我正在叹息,忽然听见一阵“扑楞楞”的声音,又一只燕子从空中降落到地面。它看到它的伙伴躺在地上,伸长脖子啄了啄它的羽毛,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燕子警觉地环顾四周,再转过头来啄一啄同伴的脸,同伴还是一动不动。
那只燕子愣了片刻,接着小声地“喳喳”叫唤起来。一开始它的声音很轻,仿佛在跟同伴说悄悄话;它叫了几声,见同伴还没醒,终于察觉到大事不妙,放声大叫起来。“叽叽”“喳喳”,燕子的叫声如泣如诉、撕心裂肺,一声更比一声急促,像是在哭泣。
过了一会儿,燕子止住了悲鸣,它往同伴身边走了几步,咬住同伴的身体,吃力地向前拖动,翅膀不停地呼扇动,浑身的羽毛似乎都张开了。
这只小小的燕子试图用它瘦弱的身体带同伴离开,可以它小小的身体想要拖动另一只和它一样大小的燕子,实在太困难了。
它一步步倒退,想拖着同伴离开那个地方。它走几步就停下来,松开嘴,抬起翅膀拍拍同伴的身体,又用嘴啄啄它零乱羽毛,再伸出爪子试图抚平它。虽然同伴始终都纹丝不动,但它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着,试图让自己的同伴醒过来。
它发现同伴再也不会醒来了,停下所有的动作,站在同伴身边静静地看了它一会,然后慢吞吞地向前挪动,每走上几步,就回过头来望一眼它。它走得很慢很慢,每一步都显得十分沉重。
雨还在下着,天空更加阴沉了。我心灵深处的最柔软的地方被眼前这一幕触动了,一股温热溢出眼眶,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止不住地涌了出来,掉落在那只燕子拖着它的同伴走过的地方。
没有人知道,有一只燕子曾经在这里为了唤醒它的同伴,几乎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虽然它最终还是失去了它的同伴,却感动了一个路人,为它对同伴的情义而落泪。
灰蒙蒙的天空中依然飘着细雨,路上依旧车水马龙,又有两只燕子从远处飞来,不时发出“喳喳”几声,似在亲密地交谈。我停下脚步,挥手催促它们离开,看着它们并排飞上高空,一直没有分开。
指导老师 庞志茹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细节的呈现。燕子惨死时遍体鳞伤的状态、另一只燕子一遍又一遍试图唤醒同伴所做的努力、试图拖着同伴离开却又不得不放弃的经过,作者都描写得很生动、很详细,为文字营造出画面感,从而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一直燕子被车撞死的惨状,以及另一只燕子救助同伴的艰辛。细节描写中多处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者联想到自己的同类,从而更添几分同理心。
此外,文中还描写了细雨蒙蒙的天气、阴沉沉的天空,具有以景衬情的效果,使悲剧的表现力更强。
你被那一篇打动了?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