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聊的景致没完没了,所以我们才通过阅读向生活抗议 | 阅读明星

王静宇 新读写 2020-09-3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读书时思考的过程让她在浩繁的文字森林中获得一种披荆斩棘的快感。


  • 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程天慧同时也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她说,“阅读给我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和憧憬。”


  • 写作和阅读一样,是她会坚持一辈子的事情。


上海市宝山中学高二(6)的程天慧真正爱上阅读是进入初中后,小时候的她只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看书就像走马观花,只能记住故事的大致情节,而现在,她更喜欢反复品读一本好书,在每一次品读之后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样的思考过程使她在浩繁的文字森林中获得一种披荆斩棘的快感。


余华的《活着》是程天慧正式接触的第一本纯文学作品。



余华纪实的写作手法以及对福贵这辈子“生于金盆看似繁,一生沧桑复谁知,妻离子散终一人,唯有老牛伴孤身”的描写都在她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也让她对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以及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可以说是程天慧阅读文学之路的敲门砖。


程天慧最喜欢的作家除了余华,就是王占黑。


王占黑是一个青年作家,她的《空响炮》一书获得了首届理想国文学奖。该奖项由阎连科、金宇澄、唐诺、许子东、高晓松五位评委共同选出,颁奖词中写道:“90后年轻作家努力衔接和延续自契诃夫、沈从文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朴实、自然,方言入文,依靠细节推进小说,写城市平民的现状,但不哀其不幸,也不怒其不争。”



在程天慧看来,“不哀其不幸,不怒其不争”这话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谓好的不必称扬,所谓坏的也不必指摘。


王占黑老师的小说好在哪呢?程天慧认为,好在平等的看待社区各类老人,敬视普通人的生活;好在不批判地叙述他们的故事。普通人庄严、忠实地活着,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命运即是责任。就像沈从文在写给张兆和的信中所言:“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


暑假的时候程天慧参与了上海国际文学周,在作家书店里听了一场王占黑老师的讲座,她的声音就此刻在了程天慧的脑海中。程天慧说,后来再看她的书,感觉是她本人在口述一般,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


王占黑写的多是老社区文学,让程天慧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去黄浦老城厢的时候,鱼腥味、嘈杂的叫卖声、叮铃铃响个不停的车铃声,屋子上随意摆落的龙门阵让她联想到王占黑,“我想象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王占黑一定会充分利用这块土地,描绘出发生在这里的平凡琐碎但充满韧性的普通人的日常烟火。”



程天慧说,在这个年代有很多层出不穷的网红作家、营销作家,例如大冰、张皓宸等,在这个信息时代,当他们靠着这种鸡汤模式的风格和暖心的人设“哗众取宠”的时候,还是有那么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在认真地思考,严肃地书写,比如王占黑的“社区文学”,班宇的“北方文学”,王若虚的“文字帝国”等等。


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班宇的‌《冬泳》,王占黑的《空响炮》等,都是她十分喜欢的作品,值得一再品读。



在程天慧看来,写作离不开阅读,当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自发地激发自己创作的欲望。


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程天慧同时也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她说,“阅读给我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和憧憬。比如我看一本小说,看到某个感兴趣的情节或人物,我会思考,如果这个情节我来写,或者我来塑造这个人物,会不会和作者有不同的角度,我会怎么写?这也是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无形中的切磋和启发。”


热爱写作的她,也获得了不少奖项。


她说,写作和阅读一样,是她会坚持一辈子的事情。


程天慧看书比较慢,她认为走马观花似的看书,看过就忘,没有什么意义。读书还是要静下心来,读不同类型的书要有不同的思考。如果喜欢小说、散文之类的书籍,可以抓住一个作者多看几本他的书,综合分析他的写作特点以及时代影响。


而面对比较有深度的议论、思辨的书籍,程天慧更喜欢从书中提及的现象入手,而不是空谈所谓的哲理思维。这种类型的书阅读起来的确要比文学类的书籍枯燥,但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和思辨能力。


程天慧最近很喜欢读《人生与社会思辨录——名著的启示》,这本书从一些国内外名著以及戏剧入手,从人生和社会哲学两个角度,挖掘出名著与思维哲学之间的关联,让她深受启发。


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里说,生活是做工低劣的产品,每一天都充满了重复,无聊的景致没完没了,所以我们才通过阅读向生活抗议。在程天慧看来,读书的意义就是如此,读书可以让自己避免成为一个无聊的人,努力成为一个精神丰满的人。



《城市的声音》


程天慧

 

“上下扶梯注意脚下,诶呀手机等一下再看啦!”每天早上在虹口足球场地铁站换乘的时候,总能在自动扶梯上听到这座城市的声音---一个身着蓝绿色马甲,腰上挂了个小型扩音器的退休老大爷。

 

我每天早高峰都会路过那儿,老大爷和别的学生兼职假期志愿者不同,一个是因为年纪大了,这是从他稀疏地中海上还飘了点雪看出来的。他的蓝绿色马甲里面的衬衫,虽然褪了点颜色,但袖口一定是整整齐齐整理干净,就像为老克勒。另一个就是他总随心所欲地“自言自语。”会在仅有的几句标识语里面自己加一点声音词,显得和蔼可亲。


他的声音感觉是从胸腔里出来的,还带着清晨的问候。好比“上下扶梯,请紧握扶手啊!”最后一个字的音,必须是上扬的,给人提个醒儿,再说出后半句“注意脚下,别看手机了!”后半句的感叹语气,比起警戒,用教育来形容大概更合适。


我经常在听见他的声音后,将视线离开手机,抬头,和他打个照面,每次看到这慈祥的笑容,听到不失幽默的声音,仿佛为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早高峰开启了缓慢模式,声音慢了,紧促的焦虑感也就少了。

 

有一次听到他的声音,当我抬头和他用微笑打招呼时,我注意到他的腰包上多了个徽章,叫佩琦的卡通人物。我猜想,这一定是他的孙子或者孙女,在他脱去这身城市志愿者的工作服后给他别的。他别着佩琦去做志愿者,也一定是希望在这个为城市发声的岗位上多一些小孩子的声音。


我总爱胡思乱想,会不会有路过的小孩子看见,亲切地喊他佩琦爷爷?但有点可惜的是,他只在早高峰做志愿者,因为下了早高峰,他要去带孩子,成为孩子的佩琦爷爷。而此刻,他就是这座城市声音。

 

再后来,每当地铁站里出现外国人,他会用吴语式的英语,在小喇叭里说,“care  for ,care  for!”这可能是他仅会的一两句英语,老师大概就是佩琦徽章的主人,说话的时候他总是挂着笑,他一定很骄傲自己能为这座城市发声。


在这座城市的地底下蕴藏着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而在虹口足球场那个站台,他的声音,即这座城市的声音。

 

地下的声音来自那位老爷爷,那地上的声音不得不提一下那位老阿姨了。

 

随着上海垃圾分类条例的施行,几乎每个小区的垃圾站都安排了几个自告奋勇的老阿姨。她们戴着印有“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字样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垃圾钳,在每个垃圾投放点等待着人们扔垃圾。


而我小区的这位老阿姨,帽子下压着一头酒红色的头发,太阳大点儿还会戴个墨镜,平跟的皮鞋还会发出“哒哒哒”的声音,手指甲上的指甲油也一指不落。她是我们小区最时髦的老太太,本以为这把年纪了应该在家闲着,看看电视喝喝茶,谁知道闲不住的她来当了垃圾分类志愿者,换了个身份显然多了几分敬畏之气。

 

“你是什么垃圾?”

 

最忙碌的是早上的七点到八点,上班族出门带上垃圾扔掉,但老阿姨的重重关卡可不是那么好过的。先要询问你扔的是什么垃圾,得到回复后还不能着急扔,用垃圾钳捣鼓一下垃圾袋,看看所说是否属实,如有不属实,老阿姨机关枪式的教育就要上线,“诶呀侬个则是饲垃圾,纸巾是古垃圾,侬哪能帮伊搞粗特了?”(诶呀你这个是湿垃圾,纸巾是干垃圾,你怎么把它搞错了?)


挑出不同类的垃圾然后再扔到相应的垃圾桶里,最后如果是湿垃圾,那么垃圾袋还要额外扔到干垃圾里面,这叫干湿分离。一大早上的第一道关卡,就从这座城市的声音,老阿姨的“你算什么垃圾开始?”

 

老阿姨虽然人时髦,但却不嫌脏。偶尔遇到屯了很久垃圾才扔的,果皮菜叶都已腐烂,她还是按照规定一个个检查,叮嘱每个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这是她唯一能为这座城市做的,就是用她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发声。

 

我后来还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听到这座城市的声音,居委会阿姨在过年前,一家家上门叮嘱出门注意门窗水电的谆谆问候;乔家栅里弄的平兴饮食店的爷叔老板,和食客聊天发出的爽朗笑声;有身着绿马甲的退休老奶奶所担任的交通协管员,守护这每个十字路口的秩序,那哨声是这座城市的声音。


在这座城市里有着那么一群退休老人,他们素昧平生,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发声,这些声音把这座城市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就像每次路过地铁站我都会想起那位佩琦爷爷,我也期待这在这个地铁站听到这座城市的声音。每次扔垃圾我都会自觉分类,就像耳边回荡着这座城市的声音。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创造者,是见证者。


他们生于这儿,声音也终将长久地留在这儿。


【推荐书籍】


《活着》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冬泳》班宇

《空响炮》王占黑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时间的玫瑰》北岛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人生与社会思辨录——名著的启示》米琴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