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音乐剧,用文字记录生活:这位女生像追星一样读书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小时候喜欢读书纯粹是因为好玩,是一种乐趣;后来读书是为了放松,是一种消遣;现在,读书完全是因为喜欢,是一种生活方式。”对袁艺书来说,书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她的生活。
“就像追星一样读书。”袁艺书这样形容自己读书的过程。从一本书出发,将相关的书籍、影像资料等联系起来阅读,不仅能加深理解、扩大知识面,还能在阅读一本书籍时,由此及彼,带读其他的知识或书籍,向四面八方拓展开去。
她尤其喜欢那些能调动脑子思考的书。她认为,思考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
袁艺书拍摄的“生活一景”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九(5)班的袁艺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4月16日,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朋友圈里很多人还在争论“该不该惋惜”,微博上#我们都是阿莫西林#登上热搜时,袁艺书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巴黎圣母院起火了。一颗火星,就足以推倒屹立的高塔。一边是八百年,一边是一瞬间,从时间上来看,却是弱小者咆哮起来吞噬了强大者。或许这正是其令人唏嘘之处。于是在回家路上,我开始思考。
梧桐下,老人坐在轮椅上抽烟斗。他目光平静地望着远方,不时挪动托着烟斗的手,吐出缭绕的烟雾。
一只猫摊开四肢,在一旁的石头上打着盹儿。它眯着眼,肚皮微微起伏,白色的毛被太阳晒得几乎发出金光来。
草坪上是一群小娃娃。领头的那个五六岁的样子,手里紧紧地攥着一瓶泡泡水。她迎着风跑的时候,泡泡整齐地一个个飘出来,那几个小娃娃就兴奋地伸出手去,想要把泡泡抓在手心里。
然而当太阳落山,老人的烟丝会抽完,猫咪会醒来,娃娃被牵回家,是吗?
时间点点头。
它们是脆弱的、细碎的,没有石头的外墙,没有坚固的立柱。就像老人的烟雾、猫咪的鼾声、孩子的泡泡那样,会飘散在风里。
但时间并不打算让我就此绝望,它说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生命的轮回,王朝的兴衰。没有什么能在汹涌的时间里站稳脚跟,一个人也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上一秒的我已经死去,下一秒的我却是新生。如果是这样,那么所谓美好可能就是在永恒的“变”之中极短暂的“不变”吧。
巴黎圣母院将会浴火重生,正如科隆大教堂那焦黑的墙是它复活的印记。那终归只是它过往的一个片断,它还要继续向前去。
我又想起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瞎聊。那时我问曹越,“你觉得,知道自己死亡的确切时间,和不知道自己究竟何时会死去,哪个更可怕?”
他蹙眉沉思了片刻,抬起头来呵呵一笑,“我选择快乐地活着。”
沉思猫 袁艺书/摄
01、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
袁艺书从小生活在上海,上海这座充满着未来感,同时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座魔力之都,但在袁艺书心里,这里是她美好而又温暖的家乡。
每天放学回家,她总是绕路走静安公园。“太阳毫不吝惜地从梧桐树叶间倾倒下来,在地上洒上一朵朵细碎的光影。天山歌舞团的爷叔阿婆在路中央跳舞,旁边摆着的音箱播放着新疆的民族音乐,他们和往常一样着盛装、打手鼓。不时,有行人加入他们的队伍,一道欢乐;也有人坐在长椅上,饶有兴味地欣赏。只消从他们旁边走过,就能浸入那自在的空气里……”
翻开袁艺书的朋友圈,类似的随笔文字数不胜数。喜欢摄影、热爱写作的她,看似大大咧咧,其实十分擅长观察生活,经常在朋友圈记录下生活中看似寻常的点点滴滴。一只猫、一朵花、一个人……都能成为她笔下的主角、图中的一景。
春天里的小生命 袁艺书/摄
“这样的记录很有趣,同时也很有意义,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就好像拥有了一架时光机,能随时回到过去,经历当时的故事,体会当时的心情。”袁艺书说,“如果不去记录下来,那些瞬间就会转瞬即逝。”
时间是流逝的,但写下的文字却是永恒的。马上就要初中毕业的她,最近常常会在朋友圈里记录班级里发生的趣事,等以后毕业了回头再看,这将都是她非常美好的、宝贵的回忆。
02、像追星一样读书
袁艺书极其喜欢逛书店,有空的时候,她经常在书店一待就是一下午,看到喜欢的书往往会忘记时间。甚至,同学过生日她最喜欢送的礼物也是书。
袁艺书的阅读习惯得益于父母从小的引导。从绘本开始培养兴趣,然后不断地买书,再加上父母的以身作则,让她从小就爱上了读书。
《哈利波特》系列是她从小就喜欢的书,提起这套书,袁艺书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套书中一个个精彩有趣的故事伴随了她的整个童年。小学二年级第一次读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就像哈利波特一样,收到了魔法学院的通知书,从此开启了另一个世界大门。
现在为止,袁艺书已经将《哈利波特》这套书中文版读了5遍,英文读了1遍,电影看了至少2遍,还特意去了哈利波特主题公园,
“就像别人追星一样,不过我追的是书。”袁艺书笑着说,“我还买了一件巫师袍,这是我买过最贵的一件衣服。”
不仅如此,她还穿着巫师袍去建投书局参加“哈迷”活动,为哈利波特庆祝生日;去听哈利波特电影交响视听音乐会;还曾以“《哈利波特》和科学的关系”作为科普英语演讲的主题,并获得了一等奖……
穿着巫师袍,参加“哈迷”活动
这套书袁艺书反复读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是认认真真地精读。
“读第一遍时,你可能只是被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但是当你重读第二遍、第三遍时,就会发现,故事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甚至人物的名字也包含着隐喻,有些故事作者早早地埋下了伏笔。而且《哈利波特》也有一些主题十分深刻,人物形象也十分饱满。”袁艺书认真地说道。
很多人长大以后就不再爱读儿童文学之类的书籍,觉得太幼稚,应该读一些深层次的书。她认为,读深层次的书没有问题,但儿童文学并不是只给儿童阅读的浅薄读物,真正经典的儿童文学是经得起一读再读,反复推敲的,而且每一次读都能让你有不同的收获与启迪。
《哈利波特》就是如此。虽然它描写的是一个魔法世界,但归根结底讲述的还是有关人性的故事,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都有很多经典的发人深省的语录或台词,里面的人物形象也是复杂饱满的。
正如教父小天狼星说的:“世界不是分为好人和坏人,每个人内心都有光明和黑暗,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选择,知道我们究竟是什么人。”袁艺书对书中的很多细节、电影中的很多台词都如数家珍。
除了主要角色,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家养小精灵多比”。
“家养小精灵”一生只能为一个家族服务,只有从主人那里得到衣服时才能够获得自由。但大部分家养小精灵都认为那样做是可耻的,他们都心甘情愿地做奴隶。只有多比不同。他很高兴能获得自由。
这让她联想到了现实生活。我们生活中,从不缺乏这样的人。他们对于一些陋习或者加在自己身上的某些禁锢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从不反抗。真正的奴隶,都是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而多比不同,她认为,多比能够分辨善恶、追求自由,要求自己基本的权利,他的身体虽然是奴隶,但心灵上是自由的。
袁艺书穿着巫师袍进行科普英语的演讲
提起不同版本的《哈利波特》,袁艺书说,各种形式中,她更喜欢英文版的图书《哈利波特》。原因有三:
1、电影会对原作有一定的改编,会对原版书籍进行再创作。
2、中文版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是翻译不出来的,有些内容直接音译,背后的文化涵义或多或少会有所损失。比如俏皮话、人名的隐喻等一些语音上特别好玩的东西。
3、因为本身对语言很感兴趣,如英语、法语,因此更喜欢读英语版的,而且读英文版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去学习英文写作,书中那些地道的英语表达,能让自己写出的英语文章会更加生动、好玩。
“就像追星一样读书。”袁艺书这样形容自己读书的过程。的确如此,喜欢一本书,她会去挖掘书中的很多细节、伏笔,研究和这本书相关的东西,去看改编的电影、音乐剧,看书评,去了解该作者的其他书,和同学老师深入交流等等。
袁艺书读其他的书,也是如此。从一本书出发,将相关的书籍、影像资料等联系起来阅读,不仅能加深理解、扩大知识面,还能在阅读一本书籍时,由此及彼,带读其他的知识或书籍,向四面八方拓展开去。
李政道图书馆 袁艺书/摄
03、艺术没有好坏,但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
袁艺书很喜欢音乐剧。她最喜欢的音乐剧是法语版《摇滚莫扎特》。
顾名思义,《摇滚莫扎特》就是用摇滚结合歌剧的方式致敬莫扎特的一生。在这个舞台上,他是绝对的主角,但也不是唯一的主角,实际上每个配角都有很丰富的内心活动和自己的歌曲,但大部分都与莫扎特有关。
至于为什么要用摇滚的方式来创作莫扎特的歌剧,制作人Dove Attia和Albert Cohen说:“我们认为这是最好的方式。莫扎特是位真正的摇滚明星,历史上第一位敢于反叛主流的独立音乐家。”
于是这部改编于莫扎特自己曲目加以原创的摇滚音乐剧就诞生了。只要听了剧中的音乐,就一定会着迷,音乐剧中那种燃烧生命的表演,让人不得不感动。
袁艺书听第一首歌的时候就感到十分震撼,从此入坑,一发不可收拾,《摇滚莫扎特》她已经看了四场。
“法语版《摇滚莫扎特》从莫扎特17岁开始讲起,直至他35岁英年早逝,再现了脱离神童光环后的莫扎特闯荡音乐界时面临的机遇、诱惑、和重重波折磨难。但是剧情没有落入心灵鸡汤的俗套之中,它很真实地告诉我们苦难就是苦难,你就是要去经受这些苦难。”袁艺书介绍道。
法语版音乐剧《摇滚莫扎特》
讲述莫扎特一生的音乐剧有很多版本。另一个比较出名的版本是德语《莫扎特》。对比来看,她认为这两部音乐剧对莫扎特形象的诠释差别很大。因为德国人是一个一贯比较严谨的,且哲学家辈出的民族,因此德语《莫扎特》更多的是从哲学意义上,更冷静、严肃地来展示了莫扎特的一生,剧情严谨,带有日耳曼民族的深刻哲思。
袁艺书举例说道:
“比如,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将莫扎特天才一般的音乐才华具象成童年的‘小莫扎特’,童年时候的‘神童莫扎特’一直与一身白衣的青年莫扎特如影随形,莫扎特与父亲争吵时,‘神童’莫扎特写谱子;莫扎特遇到了《魔笛》的导演,‘神童’莫扎特在写谱子;莫扎特受到了亲王的接见,‘神童’莫扎特也在写谱子。甚至有一个场景是‘神童莫扎特’用羽毛笔戳破了莫扎特的手臂。
‘神童’这个称谓,伴随着莫扎特一生。德语《莫扎特》用比较意象化的手法挖掘莫扎特的内心,是一部比较内化和走心的作品,它表现出了莫扎特的音乐天赋给他带来的好处,但也表现了这个天赋带给他的弊端。
天才成就了莫扎特,天才也带走了莫扎特。”
德语版音乐剧《莫扎特》
看完音乐剧,袁艺书立刻找来费利克斯·胡赫的音乐传记小说《莫扎特传》和198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莫扎特传》来充实相关的知识。
无论是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还是德语音乐剧《莫扎特》,或者小说、电影版本的《莫扎特》,在塑造莫扎特这个人物时,都会突出其某一面的特质,使得这四个莫扎特的形象,虽是同一颗种子开出的花,却绽放出四种不同的色彩。
对比了很多人笔下的莫扎特,以及他们塑造的莫扎特,袁艺书认为,每一个莫扎特都是不同的,我们似乎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真正的莫扎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过,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眼中的莫扎特也是不同的,这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一件事。
对于更喜欢哪一个版本的莫扎特,袁艺书认为,艺术没有好坏,但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她更喜欢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因为它十分有新意,对于一个大众化的神童形象,用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诠释。也正是因为看了这部音乐剧,袁艺书开始喜欢上法语。
04、读书是什么?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小时候喜欢读书纯粹是因为好玩,是一种乐趣;后来读书是为了放松,是一种消遣;现在,读书完全是因为喜欢,是一种生活方式。”对袁艺书来说,书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她的生活。
《夏日终曲》也是她很喜欢的一本书。
《夏日终曲》封面
大热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唯美的影像呈现了一场夏日爱恋。相较于电影,其原著小说更多保留了主人公精妙的心理描写。
袁艺书先读了中文版的书,看了2遍电影,然后又去听了英文版的有声书,在她看来,这本书无论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文笔都很优美。而且,虽然描写的是同性恋题材,但作者安德烈·艾席蒙并没有特意强调这是同性恋,而是当做一段很纯粹很单纯的异性恋来描写,这和其他描写同性恋的书是不同的。
直到现在,袁艺书对书中的一段话还记忆深刻,“书中的主人公埃利奥和奥利弗分别20年后又重新相遇时,有一段话是这样的:“Twenty years was yesterday, and yesterday was just earlier this morning, and morning seemed light-years away.”她说,“作者用一句看似矛盾的话,把埃利奥细腻的、矛盾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了《1984》的话剧版,袁艺书翻开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1984》,这两本书让她印象十分深刻,让她学会思考,学会用不同的视角辩证地看这个世界。
看了《三体》,她对书中提出的“射手”理论、“农场主理论”、黑暗森林理论十分感兴趣,也让她有了更开阔的视角。“我们所确定的真理、规律也许只是玩笑,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
她说,“对人性的描绘是科幻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幻,最终还是谈未来的人。就是因为有了未来的人,和其他东西的碰撞,才会有科幻。科幻小说描写的都是未来的世界,但最终都是会回归于人性上来。”
《三体》
看完《悟空传》,她对《西游记》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们的人生,就是这场冠名为西行的苦修。在这漫漫西行路上,我们只能在如来的掌心里兜兜转转,偶尔一个筋斗,却失望地发现自己永不可能越过众神的边界。但我们反抗,因为我们是自己的神。”她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在她看来,所有的小说最开始是看一个故事,到最后都是在看自己。每看完一本书,她都要问自己,这本书给我带来或者留下了什么东西?
她尤其喜欢那些能调动脑子思考的书。她认为,思考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对于那些不能带来思考,甚至没有什么价值的书,她认为没有再读的必要。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在阅读上,她也曾走过弯路。
刚上六年级的时候,很多同龄人看《花火》,看言情小说,有一段时间,袁艺书也很痴迷。但没多久她就发现,这些书看的时候很开心,但读完之后总觉得看完就忘,留不下什么东西,而且也没有什么意义。
现在回头看这一段迷茫的时间,袁艺书觉得庆幸,广泛地阅读之后才能知道经典的可贵。就像她说的,“该摔的跤总是要摔的,该走的弯路总是要自己走一遍的。只有摔了跤,走了弯路,才能真正了解哪条路是对的。”
“看书可以为我在纷扰的世界里留下一方安静的小天地,看《哈利波特》时,我可以进入魔法世界玩一玩;看《莫扎特传》时,可以去莫扎特的世界里体会他的一生;看《偷影子的人》时,好像跟随着主人公一起感受他的爱情、友情和亲情……读书可以让我经历不同的人生。”
袁艺书说,从小时候看书,一直到现在,虽然看书的类型在改变,但其实读书的目的或者说本质并没有改变,都是为了看书而看书,因为喜欢而看书,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看书。
05、读书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量的阅读让袁艺书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显得游刃有余,她的语文、英语等科目的成绩在年级里更是名列前茅。课内的学习、课外的阅读、和同学师友的交流碰撞,让她初中四年收获满满。
谈及读书的方法,袁艺书说,自己喜欢的书她往往会反复读。
第一遍,会跟着作者走,把自己代入故事中去,关注故事的情节,尤其是看外国小说时,如果名字记不住,一定要马上往前翻;
第二遍,会把自己“摘”出来,站在外面看,更加关注文笔和细节,因为她认为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多余的,看小说时更要留意书中的每一处伏笔。
另外,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去思考。书是思想的载体,阅读是与作者的对话,书读多了,我们会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时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和同学老师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促进深入的思考。
除了写小说,她认为写作是不能编造的。尤其是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她现在写的作文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生活,也许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小事,别人可能很少注意,但表达的都是她真实的情感。
现在的她,最盼望的就是暑假快点到来,因为最近囤了很多书,她期待着暑假能有大把的自由时间沉浸在书中的世界。
除了看书,暑假里,她还想去学英语、法语,去看音乐剧,去交朋友,去摄影,去学钢琴……袁艺书这样计划着。未来有无限可能,她想一一去尝试。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袁艺书特别喜欢梵高的这句话。“终究有一天会有人看到我的那团火。”她扬起笑脸,自信地说道。
推荐的书:
《哈利波特》 【英】J.K.罗琳
《霍比特人》 【英】J.R.R.托尔金
《当你到达我》【美】丽贝卡·斯戴德
《1984》 【英】乔治·奥威尔
《动物农场》 【英】乔治·奥威尔
《美丽新世界》【英】阿道司·赫胥黎
《夏日终曲》 【美】安德烈·艾席蒙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