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中二女生堪称跨界阅读大王!她说自己是一个“痴人”,对读书的“痴”正在构成她人格的一部分

王凌风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她为了排解青春期的伤感迷茫而走进心理学,从畅销书转向大部头的经典理论著作。她读美学,带着研究的眼光发现了艺术与历史的密切关联。


  • 她不像有些同学单纯地把文学当故事来看,而是会对每本书都加以思考,能说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看法。她喜欢写读书笔记,“只有一字一句地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从书中读到了什么”。

  • 她读哲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却意外地发现“除了自己的看法以外,另外还有许多存在且合理的观点,它们同样是有价值的。”

读心理学——流行VS经典

 

就读于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高二年级的周思涵,和许多同学一样,也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书本,但她却认为自己真正进入阅读是从青春期开始的。


她说:“小时候看书比较被动,拿到什么就看什么,或是通过广播、电脑来听书;进入青春期后,我才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自己找书看。”


生性细腻敏感的她在青春期时曾一度患上神经衰弱,经常会有很多负面的想法,让她觉得自己像个“异类”。


她至今仍记得那些灰暗的日子:“那时候我经常感到莫名的伤心、痛苦,父母批评我太‘作’,我有时也会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有问题,因此很苦闷。”


为了求证自己到底“正不正常”,她背着父母悄悄上网做心理测试;有些心理网站上会推荐流行心理读物,如《FBI识人术》《CIA识人术》《心想事成的法则》,她觉得很有趣,看起这些书来很快。


直到有一天,她在一本当时非常流行的心理书上看到:“当一个人撒谎时,眼睛会不由自主地往左瞥”,可她分明记得不久前刚在另一本同类书上看到“人撒谎时眼睛是往右瞥的”。


这让她对畅销书产生了怀疑,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她上网搜索权威观点,在此过程中“无心插柳”地发现了许多经典心理学著作,如《精神分析入门》《梦的解析》《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经过一番对比,她更倾向于阅读这些大部头的经典著作。


在她看来,畅销书往往“只知其然”,直接告诉你诸如怎样试探别人、怎样表现自己之类的快速操作方法,但你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经典著作则“知其所以然”,你会通过书中的大量理论和案例联想到自身,然后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畅销书往往喜欢给读者灌输观点,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经典著作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判断,让你看到每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好”与“坏”有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经典著作内容更丰富且更有包容性。



读心理学最大的收获,在于她从书中得到了理解与安慰。


凡是父母、朋友甚至连自己都认为是“不正常”的种种想法与行为,她都能在不同的书中找到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及与之对抗的办法。这些书增长了她的见识,使她明白自己所认为的种种“怪异”,其实只不过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她以前一直觉得忧郁是不健康心理,常常为此感到自卑;看了相关书籍,才明白抑郁与童年创伤有关。


此后当忧郁再度袭来时,她便努力回忆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并告诉自己,现在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想办法解决引起忧郁的问题,等到问题解决了,忧郁也就不治而愈了。


如今的周思涵觉得,人越是迷茫、失意的时候,就越需要读书,有些问题自己想不通,总有一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读美学——小我VS大世界


周思涵曾经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无暇顾及周围的世界,因此很容易陷入个人的小情绪、小得失之中难以自拔;想要突破“小我”,就要多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美学是观察世界的一条途径。于是,她决定读美学。


她读过《美学散步》《美的历程》,也读过《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每一本美学书她至少要读上两遍,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枝“竖着开”,了解不同时代各有哪些突出的艺术形式,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例,唐宋时期以诗词为代表、元朝以杂剧为代表、明清时期以小说为代表,各有不同;


另一枝“横着开”,探究同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与特点,以中国古代的绘画风格为例,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多肖像画,五代至两宋时期则转向描绘市井生活,到了明朝则又以山水画见长,颇值得玩味。


她通过读美学史发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繁荣与式微,和社会生活的演变、历史朝代的更替都不无关系。为了弄清来龙去脉,她又捧起了一本本厚厚的史学著作,如中外社会史、戏剧史、文学史、宗教史等。


读得越多,周思涵的视野就越开阔;知道的东西越多,她的格局也就越大,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内心。最近,她在研究人脑与人工智能的差别: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我们今天所做的任何事情,将来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唯一无法被取代的,是人类的感知。因此,审美能力是人类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读文学——阅读VS写作

 

作为一名自带文艺属性的“中二”女生,周思涵最爱读的还是文学书。


语文老师程涵悦说,周思涵是一个非常用功,同时也很有思想的学生,老师推荐的每一本书她几乎都会看;她不像有些同学单纯地把文学当故事来看,而是会对每本书都加以思考,能说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看法。


读《诗经》《楚辞》时,她会比较不同地方的诗歌具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从而发现南北文化的差异:南方文化天真质朴,崇尚人与自然的融合,充满浪漫主义幻想;北方文化沉郁大气,更偏重现实。


她还发现了古人与今人生活方式最大的不同:古人注重的美感与仪式感依靠自然,比如古人常常佩戴花草来装扮自己、许多仪式与节气有关;而现代人追求的美却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上,少了些许自然纯朴的气息。

 

读《老子》《庄子》与《论语》时,她从作品对“孤独”的阐释中读出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差别: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要建立和谐有序的人伦关系,所以认为孤独是负面的状态;道家主张回归人性本真、崇尚个人体验,所以认为人需要孤独,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成为完整的自我。

 

读《红楼梦》时,她从荣国府与大观园主人公身上读出了成人世界与青春王国最根本的差异:成人向外界寻求存在感与价值感,比如贾政苦苦追求仕途经济;而青春王国里的少男少女向内心深处寻找生命的体验,她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读《边城》时,别人欣赏湘西小镇的风土人情,她透过秀美的白塔看出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读《三三》时,别人认为女主角三三与白脸男之间没有爱情,她却觉得白脸男是三三青春梦想的寄托,所以三三的确是爱他的


读《羊脂球》《茶花女》时,别人看到的是底层女子的不幸命运,她则更欣赏这些女子不重物质重精神的可贵之处;


读《小王子》时,别人感动于小王子对玫瑰忠诚,她还领悟到了想要感受到爱的力量,自己必须先学会付出爱。

 

…… 

周思涵每读一本书都能有所收获,要归功于她“以写促读”的习惯。


比起摘抄好词好句,她更喜欢写读书笔记,虽然有时也会写得很辛苦,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写作。


“如果只读不写,就总会觉得心里的想法不知该如何表达,思绪是混乱的;只有一字一句地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从书中读到了什么。如果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那么我会再去看书,在哪儿‘卡’住了,就说明哪儿还没有读懂,应该重新再读。”


她闲时时常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前看过的有些书,我现在正在重温,读完之后我会再写一篇读书笔记,跟以前肯定大不一样。”




读哲学——感性VS理性


周思涵现在正在攻读IB文学课程,这是一项国际通用的课程,比起国内的语文课,IB课程更注重写作,尤其注重批判性思考,因此对思想的逻辑性要求更高。


周思涵觉得自己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在读书时常常会沉浸在感动中而导致被作者的思想“带跑”,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混为一谈;有时思维过于发散,抓不住重点。升入高二以来,她在老师的建议下开始读哲学,以便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


她的第一本与哲学有关的书是《形式逻辑》(逻辑学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对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逻辑的她而言,诸如“内涵”“外延”“限制”“扩大”“属概念”“种概念”等专业术语常常让她头大,她规定自己每天要读一个章节并搞懂里面的所有概念,认为自己学会了就做一做书后的练习题。


“想要学习新知识就不应该排斥做题,做题是检测自己有没有真正搞懂的最好方法。”她说。


读了《形式逻辑》之后,她写文章不再出现以前常有的文不对题、“脚踩西瓜皮”的情况了。


她还看《哲学导论》,这本书由将近100位大哲学家著作的选文汇编而成,她说自己现在没有太多时间仔细研读不同流派的哲学著作,但很希望对每一位著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都能有所了解,因为这可以帮助她从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学会更全面、更客观地看问题:


“感性的人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义事物的好坏;而理性的人则很少直接给事物贴标签,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会承认除了自己的看法以外,另外还有许多存在且合理的观点,它们同样是有价值的。多接触不同的观点,我看问题时就能有更多方面的参考。”

 

但周思涵依然以感性自得,尤其是在读书这件事上,她甚至说自己是一个“痴人”。


她最喜欢明朝张岱的古文《湖心亭看雪》,文中写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她曾经写过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讲述自己向往这种“痴”的境界:

 

“如果现在前往湖心亭,还看得到一个痴人吗?还有人愿意欣赏未曾变过的景色,抱着一种对冷静与孤独的渴求,来到湖心亭,平静地热一壶酒吗?读了这篇文字,我真切地有了一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我不能清楚地描写出我受到了什么样的感动。或许在我的身上,有一种痴,随着我年岁的增大而渐渐发作、扩张,在我看不见的角落里逐渐构成我人格的一部分。”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