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曹杨二中男生不简单!他用文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王凌风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在他看来,文学作品是对历史的解释与补充,文学作品着重描绘人在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对人的影响;从文学作品中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思想观念,更直观地感知历史的变迁。他尤其喜欢读一些“以小见大”的文学作品。


  •   背诵的习惯为他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当其他同学在考场上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恨不得掏出手机“百度一下”时,他却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记在脑子里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如今的他,能够完整地背诵整本《论语》《孟子》以及许多其他“子集”中的经典语段。


  •  他所向往的,是古之学者那份“为人”的担当,因此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或作家,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去帮助、感染别人,使每一个人都有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全国“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中,诞生了一名双料冠军:有一名男生不仅代表学校荣获知识竞赛决赛第一名的佳绩,同时,他也获得了“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书法比赛一等奖。

 

      他叫刘旭钊,是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的高一学生。



      刘旭钊自幼与传统文化结缘,但他的学习与阅读经历,却和同龄人有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从阅读图像到阅读文字

 

      和许多同龄人早年阅读纯文学作品,有了手机后却沉迷于看图和碎片化阅读不同,刘旭钊的阅读启蒙是从图画、影音光碟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渐渐读起了纯文字作品,直到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字的魅力,一发不可收地迷上了阅读,手中的书越来越厚,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刘旭钊的父母是国画家,小时候,父母经常给他看各种不同风格的古代国画作品,他还记得曾经看过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山水画《匡庐图》《秋山楼观图》、南宋画家李唐描绘田园生活的《采薇图》《牧牛图》《策杖探梅图》,还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及吴道子画的一些神像。


      一开始给小旭钊看画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对画面作很多解释,而是让他静静地看一会,然后指着画面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每当小旭钊简单地说出类似“看到了一个人、一棵树、一头牛”之类的答案时,父母会指着画面提示他再仔细看:画中的人在干什么?树的叶子是什么样的?牛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地上还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


      稍大一点,小旭钊便学会了仔细观察,每看到一样东西都能很快用具体而精炼的语言说出它的特点,这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让他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古画背后的故事:那些怪模怪样的神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人们如此崇拜他们?那些古人为什么穿着和举止都与现代人不一样,他们到底是在干什么?还有那些山水、植物、花鱼虫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为什么古人这么喜欢这些东西呢?

 

      有时,连父母也无法回答他的问题,于是便从家中的藏书架上抽出一本《唐诗三百首》、一本《中国美术史》给他。虽然之前几乎没有看过大部头的文字读本,但书上的插图却让他感到十分熟悉、亲切。


      他看书的角度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是“看图读诗”,他是“看诗读图”。他发现,图片中具有固定形态的山水、植物、花鸟,一经文字表达,便有了截然不同的姿态。


      同样是山,既可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开阔,也可以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雅致;同样是林,既可以有“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的深邃幽静,也可以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轻盈活泼,是画面所无法带来的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还有《长恨歌》《琵琶行》《兵车行》这些叙事诗,也为他看懂国画中与人物有关的场景提供了灵感。再看《中国美术史》,才知道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唐诗中就连写景也有那么多不同的艺术风格了。


刘旭钊作画中

 

      凡是在画中看到感兴趣的景、在诗中读到感兴趣的人物,父母还会陪他进行“实地考察”。


      在故宫博物院,他亲眼见到了许多以前只在图画中看到过的文物,对中国古代的雕塑、器物有了更精细的了解;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他从诸多图画、文献中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唐盛世的兴盛与衰败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在成都武侯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在他心中渐渐鲜活起来,使他不由得萌生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的愿望;他也曾因为一幅以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为主角的油画而走进绍兴鲁迅故居,继而读起了卷帙浩繁的《鲁迅全集》……

 

      父母认为,欣赏任何形式的文艺作品,都必须建筑在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文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映,如果不了解历史,就脱离不了“小我”的审美趣味,就容易局限在个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小学时,他对战国时代的人物很感兴趣,父母便给他买了一套《少儿成语故事》的光碟。

 

      父母并不一味反对他看电影、电视,但会告诉他要有选择性地看,应该多看一些超越日常生活、能开阔眼界的故事片或纪录片


刘旭钊和家人(左)的自由行


从通读历史到通读文学

 

      从《成语故事》到《史记》《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哈佛中国史》,从《世界五千年》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极简二战史》《西方哲学史》《理想国》,进入中学后,历史一直是刘旭钊的阅读的一条主线。


      在学校开设历史课之前,他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脉络的梳理。很多人都看过《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这样的历史入门级读物,但很少有人能像刘旭钊那样把阅读课外书当一门功课来做。


      他读史书时身边总有纸笔相伴,会把朝代更替、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一一记录下来,制作成历史年表;再把每段历史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成果补充进去;还经常结合历史背景,写一些自己对朝代兴衰、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思考。

 

     他最喜欢的,是在历史年表旁边附上不同时期代表性文学作品名称与内容简介,然后去阅读感兴趣的作品,并在阅读之后写书评、读后感。这个过程被他称为“种草”与“拔草”。


      在他看来,文学作品是对历史的解释与补充,文学作品着重描绘人在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对人的影响;从文学作品中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思想观念,更直观地感知历史的变迁。


      他尤其喜欢读一些“以小见大”的文学作品,比如《边城》《呼兰河传》《文化苦旅》和金庸小说,从一个小地方、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中探索历史的大趋向。

 

      出于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兴趣,他几乎通读了“诸子百家”,一开始是老师推荐的《论语》《孟子》,之后是通过史书得知的《大学》《中庸》《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他还读了杨伯峻译著的《论语》、易中天撰写的《先秦诸子百家》、《说春秋》《后汉书》,以及继承、发扬了儒家思想的宋明理学。



      他有两个引以为豪且令他受益匪浅的阅读习惯就是在读“诸子百家”时养成的,一是整本阅读,二是背诵。无论打开哪本“子集”,他都要求自己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全部读完,并且看到“震撼”的语段,就会背诵下来。这样的读书方法帮助他养成了静心、耐心的习惯,也逐渐提升了阅读速度。


      如今,很多同学深受碎片化阅读的影响,看到长篇大段的文字就头痛,读的文字稍多一些、稍难一些速度就慢下来,以至于考试时常常审题困难、来不及完成试卷;但对于习惯读长文章的他而言,理解任何学科的考卷都不过是“小菜一碟”。

 

      背诵的习惯为他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当其他同学在考场上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恨不得掏出手机“百度一下”时,他却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记在脑子里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如今的他,能够完整地背诵整本《论语》《孟子》以及许多其他“子集”中的经典语段。

 

从传统文化到文人修养

 

      受父母的影响,刘旭钊对国画十分感兴趣,但父母却要求他在学绘画之前先学书法,因为在绘画中处处都要使用到线条,通过书法能学会掌握细条的轻重、粗细、弯折、布局。刘旭钊已经坚持练书法九年,除了运笔的技巧,书法带给他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感受

 

      平时练字时,他常常会抄写一些诸子百家或唐诗宋词选段,写书法给了他另一个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经典的机会。


      在阅读时,可能会因为对某些内容太感兴趣想先睹为快,或是对某些内容实在读不懂而产生了厌烦情绪,导致不求甚解;但写书法急不得,手上一笔一画慢慢摹写,心里一字一句细细默读,许多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见解都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他体会到儒家思想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主张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在能力有限时要做好自己,有更大的能力时则要懂得回报社会,这句话使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参照;

 

      他从道家的老庄哲学中学会了客观、理性地看待现实,“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这些话使他意识到当自己的主观意愿无法实现时,应审时度势,看清现实的真相后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一味刚愎自用、怨天尤人。因此,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一直用道家思想来调整自己心态;

 

      他在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对比中领悟到了坚硬与柔软的力量。相比法家的铁面无私、苛责严刑,他更欣赏墨家兼爱、非攻的人性温度,但后来却慢慢认识到墨家思想更偏向于打造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而法家思想更具现实意义,从而明白了这个世界需要柔情与温情,但也不可缺少外界力量对人的约束。


 和小伙伴一起参加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知识竞赛


      书写唐诗宋词名句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到诗词之美,进而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他背诗的方式很理性,不会因为一首诗就“冲动”地喜欢上某一位诗人,而是先了解其人生轨迹,集中背诵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后再作评判。这样的方式使他不仅积累了许多诗句,也积累了对诗人的了解,在写作中均有所体现。


      诗句使他的写作语言更具文采、美感,对诗人生平、经历的了解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写作与论据素材。他还师从父母的好友学习古诗词创作,参加过“上海市古诗文创作大赛”。

 

      对古诗词的涉猎还意外地为他开启了“红学”的大门,从品读《红楼梦》中的诗词到研读整本《红楼梦》。进入高中,他开展了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性学习,重点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从贾宝玉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物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个形象让他又爱又恨。他一方面喜欢贾宝玉的天真单纯,欣赏其在复杂险恶的社会中依然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贾宝玉太软弱,无法承担起作为一个儿子、一个公民的责任,就像他虽然有一颗向往美好生活、光明未来的心,但有时也难免会在遇到困难时想要退缩、放弃。

 

      他从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身上获得了精神的力量,学者克服自身的软弱。


      “从苏东坡豪迈洒脱的词作中,我读懂了他那颗坚强不屈的心。即使面对命运的不公、生活的坎坷,他依然保留着人格的光辉。这种光辉映射到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把前路照亮。


      对于一名文人而言,他自身或许不具备太多与黑恶势力直接对抗的力量,但他的大气豁达、自由洒脱是对自我最大的坚守、对现实最佳的超脱。”


刘旭钊荣获“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一等奖的书法作品


      刘旭钊说,自己虽然还不能算是一个“文人”,但一直十分向往古代文人的精神境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处处以文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文人的精神来滋养自己。


      他认为,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传播知识,让每一种的思想都能发挥它的价值。在他眼中,当今社会中所谓的“学者”“知识分子”数量庞大,但很多人读书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满足自己对名利的欲望,而普遍缺少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他所向往的,是古之学者那份“为人”的担当,因此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或作家,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去帮助、感染别人,使每一个人都有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