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记叙文?形成清晰的结构意识非常重要。
在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副组长、静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肖朵朵老师看来,学会电影化思维,重视结构选择与情节安排,是引导学生写好记叙文的一个和有效的方法。
中国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基本上都在训练记叙文的写作,中考也是考一篇记叙文,且不外乎写人、记事两种题材类型。
在常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线语文教师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两种作文结构的套路,通常被称为纵式记叙文和横式记叙文。前者,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围绕一件事情,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后者,教师希望学生写出事件或人物的多个层次,多个角度。
这两种套路虽然概括了大多数叙事文本的结构特点,但教师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载体向学生讲解这些结构的外部形式和内部规律,不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培养学生在运用这些结构时的思维路径,这两种结构在学生头脑中就只有空洞而抽象的印象,很难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细致地呈现文本的内在结构链和逻辑链,更难以引领学生在记叙文中有意识地设置内容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也难以在记叙文的情节发展轨迹中暗设一条人物成长变化的脉络。
考虑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只考虑完成要求的字数,不偏题,以求得到一个基准分,教师必须向学生展示作文结构选择与情节安排的多种方式,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题材进行相应的选择与调整。这时,电影化的思维不失为一种能契合学生兴趣,同时也能形成可资参考的实施路径。
尤其借鉴电影的三种结构形式来指导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不仅能促使学生形成整体性的结构框架和更加明确的结构意识,更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写作思维训练。
01、三种电影剧作的结构形式
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内部并未建立一个有关记叙文结构形式的培养体系,同时,一线语文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的教学过程太少,这就敦促教师要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形成清晰的结构意识,引导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重视结构选择与情节安排。鉴于此,我们借助电影主流的结构形式,来厘清学生记叙文写作中的结构类型,以建立明晰的结构范式。
电影有三种基本的剧作结构: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小说式结构。
简单来说,戏剧式结构的情节线多呈线性,有着清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用电影编剧的专门术语来描述的话就是“建置——对抗——结局”),往往由一个中心冲突贯穿始终,因而各个段落和场景之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在矛盾的呈现和冲突的解决中凸显人物或主题。
散文式结构不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不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明显的开端、高潮和结局等结构要素,而是在比较散淡的情节中,通过块状的场景完成情绪的累积和意义的表达,或者通过几条情节线索的组合,在对比、层进、并列等逻辑关系中呈现主题,有着在纪实性的风格中实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平淡中融注深情的效果。
至于小说式结构,它的情节比较完整,但不一定追求情节的高度集中或情节结构的严丝合缝,因为它的重点在于刻画人物性格,所有情节、场景、细节都为塑造人物服务,从几个思维角度或几个思维层次多侧面、立体化地突出丰富的人物性格或品性。因此,小说式结构虽然有冲突,但没有连贯或统一的冲突;它追求情节性,但场景和段落之间未必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冲突、场景都因为人物的行动或经历而得以出现在影片中。
大多数商业片,如战争电影、武侠电影、动作电影等采用的都是戏剧式结构,整部影片围绕一个戏剧冲突而展开情节,体现出强烈的矛盾性、对抗性,情节也随着冲突的加剧而走向高潮与结局。
如好莱坞的“007系列”,其核心情节都是007要完成某一项任务,情节主线就是007在完成这项任务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过程。
还有《生死时速》(1994,美国)中,所有情节都围绕特警杰克与炸弹专家培恩之间的斗智斗勇展开,其情节主线是杰克赶上一辆被安放了炸药且时速不能低于50英里的公共汽车之后,如何应付各种危险的状况,还要营救全车的乘客。各种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影片大都是小说式结构。这类影片以人物的传奇经历为主要情节内容,由于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很难运用戏剧式结构,而是要通过各个事件的叠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多侧面的开掘。如《巴顿将军》(1970,美国),记录了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勇表现:在北非打败德军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元帅;在意大利凭借强硬的军事作风以及个人的虚荣,抢在英军之前攻克了敌人防线;在诺曼底登陆战中,巴顿因只负责“声东击西”,心中颇有抱怨。在这些主要情节之外,影片还表现了巴顿粗暴殴打士兵而引起各方不满,巴顿挑动美国和俄国人之间的战争等情节。可见,这部影片没有贯穿全片的矛盾冲突,各个情节段落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影片除了有主要情节之外(巴顿的战场表现),也有次要情节(巴顿对士兵的态度,巴顿的个人虚荣心,巴顿政治上的幼稚、情绪上的暴躁等)。这正是小说式结构的典型特征。所有的情节安排都是为了刻画一个更加鲜活立体的巴顿(桀骜不驯、威严傲慢、暴躁冲动、虚荣狂妄),而不是作为“战神”的空洞符号的巴顿。同理,影片《莫扎特传》(1984,美国)关注莫扎特天才般的音乐天赋与悲凉的命运,同时展现他才华横溢、单纯善良、放浪形骸、不拘小节、内心孤独等特点。还有影片《梅兰芳》(2008,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在艺术上敢于创新,在民族大义上具有凛然傲骨,但在私生活方面软弱犹豫等特点的梅兰芳。
至于散文式结构,在中国最具声名的可能要算《城南旧事》(1983)。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英子与秀贞、妞儿的分离;英子与小偷的分离;英子与宋妈的分离。这三个故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每个故事内部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在一种生活化的表现中让观众看到了一种情绪的叠加: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再加上英子最后和父亲的生离死别,以及英子一家离开故园北京的惆怅,影片中既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着力于刻画某一个人物,而是用一种“离别”的情绪统领全片,道出了一个儿童成长中对人生本有的“离别”命运的沧桑感悟。影片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范本,它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这三种电影结构形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在处理不同的题材,表达不同的主题,追求不同的观影效果时有着各自的长短。而且,许多电影也会在这三种电影结构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变奏,如在戏剧式结构中刻画人物,在小说式结构中体现散文化的舒缓,在散文式结构中融入一定的情节性,等等。但是,对于电影创作或鉴赏而言,这三种结构形式是前提,是基础。02、三种电影结构形式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启示
当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小的细节方面,如训练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通过细节的展开使描写更生动,如何使心理描写更有层次感,或者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如何注意角度与层次,在写人时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等等。这些技巧性的知识对于记叙文写作肯定是很重要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教师要注意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可能是用更具画面感,更有细节性的话语来描写一个场面,一次经历,或者心理起伏,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写记叙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要求也应更高。这时,教师应该有一种整体观,先从全局上指导学生选择文章的结构,再在细处落实那些具体化的写作要求。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至于只有动人的细节,却没有整体性的精彩或者主题上的深刻。具体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先要让学生明确作文的内容,是写人,还是记事,抑或状物、写景?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即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结构来完成这篇作文。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例,学生可以选择戏剧式结构,聚焦于人物为了某一个目标而奋斗时遇到各种障碍的情景,情节主体就是人物克服这些障碍追求梦想的过程。当然,写人的记叙文也可以设置成小说式结构,通过人物所遇到的几个事件,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多侧面,或者通过几个事例刻画出人物性格的核心特点。甚至,学生也可以选择散文式结构,重心不在于刻画人物,而是以人物为线索或契机,串联起几个有内在情感关联的故事。有了这种结构性的设想之后,学生在之后的写作中就更有方向性,能很快明确是记录人物追求目标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对读者的感染力,还是塑造一个更为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抑或表达特定的情感与思索。进一步论述的话,此前部分教师只是空洞地要求学生在写作文之前要列提纲,如明确开头、结尾写什么,中间各段写什么,却从来没有告诉学生先要明确写作的方向、整体性的结构选择,进而明确如何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内容安排。在记事类的记叙文中,学生既可以选择戏剧式结构,将某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事件用生动的语言写出来;也可以选择小说式结构,选择几个事件来刻画人物;更可以选择散文式结构,通过不同的事件来营造共通性的情绪,进而完成主题的表达。可见,不同的结构选择不仅决定了行文的风格,也决定了情节安排的策略,甚至影响了文章的节奏,更暗示了主题的建构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结构意识并非鼓励学生进行情节的虚构甚至细节的胡编乱造,而是希望学生在坚持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学会选择合适的结构对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取舍,使之符合特定结构的内在要求,从而能写出一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主题集中、立意深刻,同时又真实感人的记叙文。
03、实践举例
笔者曾布置学生完成一篇题为“我真的懂了”的作文。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先要完成对题目的深入理解,明白题目预设的思维过程:“我”以前以为自己懂了,但实际上没懂;或者以往只是浅层次的懂,没有看到本质和内涵,这一次是真的懂了,或者懂的层次进一步深入了。显然,这个题目要求写出一个成长变化的过程,写出学生认识上的深入,情感上的升华。在写作之前,学生要明确,这篇作文是准备写人,还是记事。假如是记事,学生还要决定,他将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谋篇布局。例如,学生准备用戏剧式结构来写这篇作文,他想起他的一段经历:“我”一周后就要参加全市的奥数比赛,但这时却遇上小腿骨折。由此,文章就构建了一个令读者非常关心的悬念:“我”会如何克服困难,“我”最后会成功吗?在这些冲突和悬念之中,作者还设置了一个对比:“我”一度对奥数比赛看得极为重要,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经过这次在困境中准备奥数比赛的经历之后,“我”终于明白,奥数只是一次比赛,只是人生的一次经历,输赢根本不重要,关键是自己在迎接这种挑战时磨练出的从容心态、达观心胸才是人生的珍宝。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小说式结构,写他重新认识父亲的过程:“我”以前认为父亲粗暴而冷漠,但是经过几个事件之后(父亲为了辅导“我”的英语,居然偷偷地在新东方学英语;父亲以前特别喜欢辣椒,但考虑到“我”的过敏体质,家里的菜从来没放过辣椒,父亲则偷偷地在他的办公室藏了一瓶辣椒酱;父亲虽然每天骑一辆电瓶车送“我”上学,但他却总是自信地面对那些开车的同学家长)。于是,“我”真的明白了父亲对“我”的爱,更明白了应该像父亲这样用自信平和的姿态去面对人生。学生也可以选择散文式结构来写这篇作文,撷取生活中一些彼此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冲突也非常散淡的事件,完成一种特定的情绪传达:“我”在池塘里捞了一些蝌蚪回家养,但没经验也没耐心,最后蝌蚪全部死了,“我”无动于衷。“我”妈妈为了“我”的身体,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起床,为我做营养早餐,并做好中餐让“我”用保温盒带到学校;“我”去森林公园时,缠着爸爸为“我”抓了几只螃蟹,“我”用一个塑料瓶装着准备带回家,“我”妈妈温柔地劝“我”将螃蟹放生,让它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自由生长。于是,“我”终于懂得,就像妈妈善待“我”一样,“我”也要善待每一个生命个体。可见,选择任何一种结构形式都可以成就一篇水平较高的作文,学生在选择这些结构时实际上也完成了粗略的构思,在编写提纲时也更有方向性。这相当于从高屋建瓴的高度对作文进行整体性的构思,明确作文的内容安排和主题表达,这对于学生在写作时实现结构清晰,层次合理,主题突出等境界是“事半功倍”的。
04、总结与反思
电影剧作的三种主流结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构思一篇记叙文时有更加明确的结构意识,并能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从而保证文章条理分明,主题集中。但是,在运用这三种结构时,我们除了要将特定结构的要求贯彻到底,更要注意这些结构的外部形式和内在要求,从而使文章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上都达到更高的成就。对于戏剧式结构来说,我们不仅要保证核心冲突的全程贯穿,更要注意冲突设置的节奏以及冲突解决的方式(例如,冲突的解决不能过分依赖于巧合或者他人的帮助),并在冲突的设置上体现一定的层次感。例如,“我”一周后就要参加全市的奥数比赛,“我”心里忐忑不安。这篇记叙文的核心情节是围绕“我”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在奥数比赛中证明自己而展开。在设置这些“困难”时,我们要体现一种层次感,即这些“困难”不能是同一种性质或者同一个水平的,而是必须体现一种递进和上升的过程。小腿骨折,这只能算是 “我”参加奥数比赛的外部困难,这样的困难一个足矣,后面不能再堆砌诸如发烧、手指痉挛之类的困难。我们需要在小腿骨折之外再安排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困难”,如“我”学习方法不得当,沉浸在疯狂刷题中不可自拔,缺乏对规律的总结,这可算是“内部困难”,需要“我”以更加沉静和更具反思性的思维进行学习。至于第三个困难,可以上升到“我”价值观上的迷失,“我”过分看重这次奥数比赛,为此忽略了父母的感受,甚至变得冷漠自私。当“我”克服这三个困难(小腿骨折、学习方法不当、内心偏执)之后,“我”不仅在奥数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我”完成了重要的成长,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沉静,更加达观,这才算真正实现了戏剧式结构的要求:在情节的变化中融合人物的成长轨迹。在小说式结构中,假如我们要写出人物的多个特点,也要注意层次的上升。
例如,写“我”的父亲,假如我们只刻画了父亲艰苦朴素的特点,于是选择了父亲穿的衣服很简朴,骑一辆旧的自行车上班,早餐只吃几个馒头之类的事例,这些事例之间就缺乏一种层次感,也无法凸显父亲性格的立体性。因而,我们在构思时可以挖掘父亲的几种性格特点:艰苦朴素、乐观爽朗、宽容平和。这三种性格特点就有着层次上的变化,体现了父亲对物质享受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然后再选择能证明父亲这些性格的事例,就可以使文章以一种更加明确的结构形式层层深入地完成主题的表达。即使是在散文式结构中,我们选择的不同事例之间虽然有着情绪上的共通性,但仍然要努力彰显情感强度或深度上的层次感,从而避免使文章的情感处于同一个层面的重复,而是可以在情绪的强度变化中带领读者进入更具回味的艺术世界。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一篇记叙文里设置三个有递进层次的障碍(戏剧式结构),刻画人物三个有递进层次的性格特点(小说式结构),表达一种情绪的三个上升层次(散文式结构),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至少是应该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只有掌握了这三种结构的要求与规律之后,学生写作记叙文时才能做到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立意有深度,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记叙文的情绪感染力和思想启发性。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分歧出很多支路,这些支路上的成功或失败皆是迈向终点的指路牌,似难非难的过程才是人生中难得的精彩。在我成长的岁月中,真正开始读一本有意义的书始于《平凡的世界》。我对它的感情一如既往,而且愈加强烈,它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我度过难关。当第一次走进琴房时,我看着别人飞速起伏的手指,听着那悠扬的旋律,我的心好像一下子像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一般。我愣住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崇拜。“我要考五级。”不知是哪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我说出了这一句话,俨然忘记了自己在钢琴方面只是一张白纸。我的声音虽然不响,但是却让在场的人都听见了。所有人都停下了正在飞扬着的手指,用轻蔑的眼神上下不停地打量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我的脸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变得通红,“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我的脑中突然跃出《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句话。是呀,孙少平在高中初次体会到了感情的坎坷,高考落榜后仍然有着对生活的期待。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这句话激励着我。凡事都不要等到后悔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我开始直视着那些人的目光,顿了顿,坚定的说了一句,“我可以!”当我的指尖真正触上黑键白键时,我知道,我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我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发现别的同学指尖下流淌出的,是清脆的旋律,向前向前,最终汇成一首动听的曲子;我的琴声却总是遇见石头和高山的阻隔,断断续续。我心中烦躁的情绪越来越烈,放弃的念头一度在我脑海中盘旋。“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着你的命运。”抬头望着书架上的那一本泛黄的书,这是在触及内心深处的我吗?望着书架上的这本书,它好似一位智者指点着我,点亮着我心中的明灯。我决定把这些曲子分开来,一点一点地练,先从音阶开始。开始,我只能慢慢地艰难地把音阶弹完,但是我知道,就这种速度和质量在真正考试的时候是过不了关的。我想去追求速度,却发现速度想提也提不上去,只要速度一快,我的手就会不听使唤,不知道弹的是哪个音。焦躁的情绪渐渐增加,心里对钢琴的厌恶愈演愈烈。“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妈妈好似不经意间说出那本书上的那句话。想着孙少平在高中时,家境是贫寒的,中午只能吃两个黑馒头,但是这也并没有让他失去对生活的渴望和活下去的勇气。这使我心中的烦躁情绪慢慢消散,对考级的欲望越来越坚定。于是,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多练几遍,慢慢地把速度拉上去。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真的是煎熬,好在我的曲子终于可以流畅地弹出来了。但是,我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东西在里面。打开钢琴家弹琴的视频,之前的我总觉得钢琴家弹琴时候的动作实在是太过于浮夸,感觉太做作。孙少安说过,“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心灵是否充实,心灵是否充实……我呢喃着这句话。我开始慢慢走进钢琴家的世界里,决定去尝试着体会这其中的韵味。慢慢地,我仿佛参透了音乐的灵魂,这可能就是心灵的充实吧。正式考试的时候,坐在琴凳上,脑子里不停地徘徊着这些旋律。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找回那种感觉。曲毕,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我终于明白,如果我有勇气去追求,所有的梦想都可能成为现实。披荆斩棘,踏过泥泞,就完成了一次尝试;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也完成了一次尝试;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又一次尝试的过程中,我努力不止。肖朵朵
复旦大学文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副组长、静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上海市静安区青年教育明星、“进华杯”上海市语文大讲堂“语文教学之星”、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静安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在《语文学习》《新读写》《读写月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静安区教育科研课题五项。
文章写得很有层次感,许多细节和心理描写也很到位,尤其将《平凡的世界》与“我”练琴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了情绪的饱满性和丰富性。但是,文中引用《平凡的世界》中的语句太多,导致文章的题目更像是“人生路上的一本书”。文章可以通过《平凡的世界》中的“事件”和“动作”来刺激“我”,感动“我”,鼓舞“我”,而不是一味地靠语言;同时,文章也要避免使《平凡的世界》成为万能钥匙,解决“我”的所有问题。具体到练琴本身,文章在一些细节上描写得比较专业,但练琴的动机和目的略显表面,似乎只是一时冲动,只是为了通过考级,未能在练琴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人生感悟,以便让读者意识到,“我”不仅通过了考级,更完成了一次自我提升。从结构来看,文章选择了戏剧式结构,即围绕着“我”如何完成钢琴考级展开情节。对于戏剧式结构来说,重点有二:一是人物为什么会有这个动机,二是人物在追求动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是如何克服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学习钢琴的动机开始于“我”羡慕别人弹琴时的那种优雅从容,这种动机比较表面,必须在随后的情节中有突破。在“我”学习钢琴时,遇到的障碍有这样几个:别人的轻视与嘲笑、钢琴技法本身的难度、心情的浮躁、在音乐弹奏中没有融入灵魂。这几个障碍的设置比较有水平,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感,挑战性一个比一个大。但是,在克服这些障碍时,我们遗憾地发现,每次度过难关,似乎都来自于《平凡的世界》的鼓励。这种处理情节的方式有点单调,而且比较外在,靠的是外在的刺激与鼓舞。通常情况下,依靠外力帮助人物战胜困难,这种方法只能用一次。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除了来自于别人的点拨与鼓励,更应该来自于自我的反思与认识的深化。例如,文章后面“我”心情浮躁时,就可以触发一个自我反思的契机,“我”应该在此时对自己提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琴?学琴对“我”意义何在?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我”身上的“弧光”就得到了体现,“我”超越了单纯的羡慕或者虚荣心而学琴,开始面向自我充实,自我突破,心灵的渴求来学琴,并把学琴当作一次自我的历练。至于最后一个挑战,本来可以有效地提升文章思想立意的高度。也就是说,文章在这里可以使“我”完成“顿悟”:从只为了考级,开始为内心的需求而弹琴;从只为了满足虚荣心,开始将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渠道,作为浸润心灵,重塑自我的重要手段。当“我”克服了这几个障碍之后,“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艺,而且“我”完成了成长,变得更加沉静、坚毅、超脱。这样,文章就有了两条“弧光”:“我”的弹奏技巧越来越纯熟,“我”的内心越来越丰盈充实。这篇文章对我们的重要启发就是:在选择一个戏剧式结构时,如果人物的动机开始处于较浅的层次,我们要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使人物一点点完成认识上的深化,使动机更具心灵和自我成长的意义;人物在克服障碍追求动机的过程中,克服障碍的方式不能全部来自于外力,也要来自于自我的反思与内心的力量,并在动机实现时,同时完成一条内心成长的“弧光”。初夏的大清早,我就被父母从床上拉起来,匆匆忙忙地洗漱,整理,出发。在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前,车子已经载着我们无声地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着。父母对于这件策划已久的事颇感兴奋,在前座滔滔不绝地交谈,我则无声地待在后座上,有些烦躁地看着窗外的常青树节节倒退。天已破晓,太阳一寸一寸地往上爬。手机里信号又显示低了一格,我收起手机,踏上老家陌生的石子地,硬硬的,踩上去凹凸不平。我慢吞吞地在后面走,父母在前面吆喝我快点,我不理,他们也只好不紧不慢在前面走。老家第一眼给我的印象是荒凉的,望过去全都是低矮的水稻,长着谷粒,也不饱满,微微地垂着头,似乎才从冬天的寒冷里缓过劲来,有气无力的样子。路旁稀稀拉拉地长着杂草,凑近了看,有几株明显被踩过,黄色的根茎贴在地面上,向我宣布它的生命摇摇欲坠。走过前面的桥应该就是老屋。说到老屋,其实既不是很好的那种小土楼,也没有什么时代的特色或历史的传承,就是普通的乡间小屋。小桥也不是名副其实的小桥,就是两块石板,连护栏都没有,用铁丝固定,下面有桥墩撑着,就叫小桥了。就连桥下的河也小得过分,顶多三米宽的一条小溪流,平缓地流动着。过了小桥,老屋映入我眼帘,还是一样的褪色的红砖,上面缠着绿色的不知名的植物,烟囱里照旧飘着袅袅炊烟。小时候,我在这儿待过一段时间。爷爷最喜欢在夏天阳光还缓和的早上,带着我,拿上鱼竿和爷爷特制的鱼饵,到小桥下阴凉的地方钓鱼。爷爷先在河里撒些鱼饵,来吸引河里的鱼儿,再帮我把鱼饵挂上钩,拿在手里一抛,总能抛到很远的河中央。在我的不断要求下,他会把鱼竿交给我,但总是自己蹲下身,我们就一起握着鱼竿,等鱼上钩。如果很久还没有动静,爷爷就会安抚不耐烦的我,先弯下腰刮刮我的鼻子,对我说:“苍天不负有心人啊”,再给我他早早备好的糖果,剥开糖纸,放到我嘴边,喂我吃下去。站在这块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上,我忽然驻足不前。父母敲敲门,门开了,爷爷奶奶互相搀扶着走出来,看到我们,很高兴地招呼我们进来。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我跨入老屋,悄悄地对老屋说:“我回来了。”再次想起那一幕,记忆中的场景未变,笑容依旧。只愿在时光的长河中,哪一天走累了,可以回头看看,因为此地有着我始终如一的家。这篇文章的文笔很好,观察很细致,写出了现实生活的诸多质感。但是,文章的节奏不对,也就是篇幅比例不对。文章既然想强调“我”对老屋的情感变化,前面写厌恶与冷漠是对的,后面对老屋觉得亲切温暖也是对的,但要注意这中间的篇幅安排。一般来说,前面厌恶与冷漠的部分最多占四分之一篇幅(现在占了将近一半),然后中间部分要通过几个事件或细节让“我”的情感产生变化,最后四分之一的篇幅就是“我”对老屋产生了温暖的感情。因此,这篇文章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是哪些事件或细节使“我”对老屋的感情产生了变化?既然题目是“我又想起那一幕”,看来只能写一个场景,那就将这个场景写得丰富有内涵,能体现“我”的情感有层次的变化过程。而且,为了使文章的过渡更自然,“我”不能突然就想起“那一幕”,要有一些铺垫和衔接。就文章中的“钓鱼”这一幕来说,当然也可以促成“我”的情绪发生变化,但是,在“我”厌恶老屋的背景下,“我”为什么会突然想到“钓鱼”这一幕,这要有一些暏物生情的细节。具体到“钓鱼”这一幕,现在只写出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这个体量和深度都不够。应该写得更详细,在钓鱼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爷爷对“我”朴素又深沉的爱,更从他身上看到一种生活态度(在生活中追求简单的幸福,对生活有一种满足感),可能还要让爷爷在钓鱼时教会“我”一些人生道理(关于耐心)。这样,这一幕才值得“我”念念不忘,才会让“我”改变对老屋的态度,并重新得到人生的启迪。文章选择的是散文式结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散文式结构的要点:不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通过块状的场景呈现情绪的累积和意义的表达;有着在纪实性的风格中实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平淡中融注深情的效果。为了体现散文式结构的精髓,我们要将文章的重心放在钓鱼的那一幕,这既是为了紧扣题目的要求,也是为了在钓鱼这一幕中,通过更加丰富的细节,使“我”在往事的溯洄中完成情绪的累积和爆发。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普通的场景中,我们描写的目的不能满足于将钓鱼的过程写得多么兴味盎然,而应“平中见奇”,在这一幕中融入深厚的亲情以及做事的态度,甚至是生活的一些哲理性感悟。初夏的大清早,天已破晓,太阳一寸一寸地往上爬。为应和父母的“回乡计划”,我踏上了老家陌生的石子地,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走着,父母在前面吆喝我快点,我不理,他们也只好不紧不慢在前面走。老家第一眼给我的印象是荒凉的,望过去全都是低矮的水稻,长着谷粒,也不饱满,微微地垂着头,似乎才从冬天的寒冷里缓过劲来,有气无力的样子。路旁稀稀拉拉地长着杂草,凑近了看,有几株明显被踩过,黄色的根茎贴在地面上,向我宣布它的生命摇摇欲坠。往前走几百米,是一座小桥,很小,桥下有老人在钓鱼,仔细看看,桶里有几尾老家的那种小杂鱼,几尾已经翻了白肚皮。他见我感兴趣,朝我点头笑了。我怔了怔,往事突然历历在目。我上小学之前的很多个暑假,爷爷最喜欢在夏天阳光还缓和的早上,拿上鱼竿和爷爷特制的鱼饵,带我到小桥下阴凉的地方钓鱼。爷爷先在河里撒些鱼饵,来吸引河里的鱼儿。他从不让我挂鱼饵,总是小心翼翼地把鱼饵捏成团,挂在“容易扎伤小孩”的鱼钩上。然后他再拿鱼竿在手里一抛,总能抛到所谓的“河窝子”里。在我的不断要求下,他会把鱼竿交给我,但总是自己蹲下身,我们就一起握着鱼竿,等鱼上钩。爷爷钓鱼很用心,常常不发一言地注视着水面,有时候我想他是不是在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我并不能如此安静,如果很久还没有动静,我总会不耐烦地拔河边水草往河里丢去,期望鱼可以快点来。每遇到这种情况,爷爷就拉住我的手,给我讲他的老掉牙的故事:“很久以前,李白还是个厌学的小孩子。有一天,他逃学去河边玩,……”在他苍老的声音中,我总感觉到某种不知名的力量使我平静下来。于是我也陪他等,等鱼上钩,等“铁棒成针”。钓完鱼后,爷爷总喜欢把很小的鱼放走。我看那小鱼明明已经竖了“白旗”,可刚回到河里不久,便摇摇尾巴,不见踪影。爷爷就笑着向我说:“别看它这样,它还是可以活的。”但他仍会把剩下的鱼提回家去,采些自己种的菜,伴着袅袅炊烟,开始散发出令人食欲大动的香味。有时我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要把一些鱼放掉,他就说:“囡囡,做人不可贪心。若把鱼赶尽杀绝,以后就没有鱼吃了。”他粗糙的手轻轻拍拍我的头,我也似懂非懂的继续享用着。我吃的时候,他总爱在一边看我大快朵颐,我问他要不要来一块,他总对我笑着摇摇头:“你能吃好我就放心了。”我从往事的回忆中回过神来,朝钓鱼的老人笑了笑,快步走向老屋。我敲敲门,爷爷奶奶出来了,带着熟悉的笑容,招呼我们进来。跨入老屋,归属感油然而生。我平静地等奶奶理好碗筷,等父母在厨房里大展身手,等爷爷钓的“大鱼”上桌。望着桌子上的鱼,我恍惚间明白,或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平静时光,等花开之绚烂,等叶落之静美,等记忆中的我,慢慢长大成人,挥洒下冥冥之中人生的因缘际会。经过修改之后,文章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紧扣了题目,“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那一幕”,而且在“那一幕”中,融入了深厚的亲情(爷爷帮“我”穿鱼饵,蹲下身陪着“我”一起握着鱼竿),做事的道理(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有所成就),做人的智慧(只有胸怀开阔,才能留有余地,得到长久收获)。通过这些情感和人生感悟的渗透,“那一幕”就不简单了,而是变得富有情味,富有哲理。有了这种铺垫,“我”从对老家态度冷淡,心生厌恶,到觉得亲切温暖,也就不显得突兀了。而且,为了使“我又想起那一幕”变得更为自然,文章也巧妙地安排了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位老人在河边钓鱼),使“我”触景生情,想起与爷爷在一起的“那一幕”,使文章的情感过渡更为自然(相当于电影剪辑中的连贯性剪辑)。当然,影片为了制造前后的对比(“弧光”),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夸大了对于老家的厌恶之情,这多少有点刻意。其实,对于久别老家的“我”来说,从城市里来到乡村,虽然不一定非常激动,也不至于心生厌恶,最多是兴致不高。而且,第二自然段对于老家风景的描写,固然营造了一种萧索破败的意境,但是,这种意境其实与文章要重点描写的“那一幕”的夏天景象有一定的距离,甚至文不对题,因而可以删掉。这篇文章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在选择散文式结构之后,我们对于文章的构思虽然可以不强调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是可以体现情节的散淡,但一定要记住,在这些看似散淡的情节中,其实有着内在的情感联系,有着“形散神不散”的凝聚力。如这篇《我又想起那一幕》,如果作者明确了要在文章中渲染对于爷爷的情感,就要注意使每一部分都围绕这种核心情绪展开,在开头就要强调“我”与爷爷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淡漠,待想起“那一幕”之后,“我”对爷爷的感情变得更加醇厚和深沉。通过这种设置,文章的前后变化比较明显,“我”的情感过渡比较自然,尤其是在“那一幕”的描写中,体现了情感有层次的递进关系,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写作方法。《电影化思维指导下的记叙文写作》,肖朵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以上内容节选自肖朵朵老师的《电影化思维指导下的记叙文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书。
本书针对中学生写记叙文的弊病,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审题立意、设置主题、选材组材、建构结构,刻画人物、润色语言,尤其在升格作文格调、获取作文高分上提出了好的技巧和方法。
而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教会学生从编剧的视角,以电影的视觉化思维来描写细腻的场景和感人的细节,设计富有哲理又饱含生活气息的对话,以蒙太奇思维建构引人入胜的情节。同时,本书中的作文点评,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供了具体的修改策略和方向,非常富有实用价值。可以说,这本书为记叙文写作提供了富有启发性且行之有效的思维路径和实施方式,使学生的写作有了清晰的方向。 第二节 利用电影资源,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径 /077 第一节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中主题表达的现状 /105 第三节 电影化思维对于记叙文主题确立的实施路径 /118 第一节 用动作描写和场景设置完成人物刻画 /156 第二节 三种电影结构形式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启示 /197第八章 命题写作训练——“我终于相信了” /247第九章 命题写作训练——“一次独特的旅行” /263第十章 命题写作训练——“我们的友情坚不可摧” /283附录一 教学案例:精心设置障碍,方能引人入胜 /317附录二 讲座实录:在电影鉴赏中掌握重复与对比的写作手法 /263对本书感兴趣,想要提高写作水平、打开写作思路的老师、同学和家长们,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