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完这张图,我不再知识焦虑了

曹将 曹将 2021-01-22


老规矩,如果时间不够,请直接下载下面这张图:



当然,如果希望更深入了解,欢迎阅读全文。


- 我是分割线 -


我现在读书真的很慢。


慢到什么程度?半个小时,阅读的内容可能只有三到五页,加起来也就两千来字。

这肯定会被列入很多大师的反面案例。

对他们来说,一本书,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知其大概。

——不过,我并不懊悔。

我想分享一下阅读的过程。

01   信息输入


最近读的一本叫做《打开》,作者是周濂,人大的哲学院教授,书的主题是西方哲学史。

在第 110 页,作者讨论了“苏格拉底的灵魂助产术”。


这是一套哲学方法:反诘法。包括四个步骤:反讥,归纳,引导,得出定义。

但关于更详细的解释,文中就没有太多说明。

于是,看完这章,自己还是很纠结。

02   信息消化


于是开始百度。

首先是定义,“反诘”到底是什么意思?

得到的答案是:追问和责问的意思。

百度百科定义

但后面的几个操作又具体指代什么呢?

通过知乎、百度、搜狗微信搜索,终于在一篇文章里找到了大致的解释:

公众号文章《苏格拉底反诘法 / The Socratic Method》

跟《看见》一书里的顺序和表述有所差异,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表述更容易理解,于是会倾向于采用:

1.质疑。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中,并承认自己的无知。

2.催生。启发或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3.归纳和定义。是学生逐步明确定义和概念。


03   信息连线


到这一步后,我开始了下一步:这个方法到底该怎么使用?

我开始回想自己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还真有!

记得有一次我和别人讨论收入问题,当时提到了一个词「财务自由」。大意是:希望能够在 40 多岁的时候实现财务自由。

对方马上问了一句:你理解的财务自由是什么?

我当时愣住了,但表情不能慌,于是马上在大脑中搜罗出一系列关键词句,比如:净资产要到多少万,而且还要有稳定的「睡后收入」(躺着赚钱的收入,比如版税)。

于是他继续问:那你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我盘算了一下,发现如果目标是 100 分,那现在是 10 分。

他继续问:那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你还要走哪些事?

……

也就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我确实理解了自己要达成这个目标,还有多远,还有哪些事要做。

——第一件事就是将「40岁」改成「50岁」。

好了,有了上面这一步后,自己对这个操作有了感性的了解。

04   运用实践


了解还不够。接下来我会去想,到底该怎么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呢?

对于运用,首先是要明确场景。从已有信息中,可以判定它有两个典型场景:一个是教学,另一个是辩论。在教学中引导他人来得出知识,在辩论中引导他人走向自己的观点。

那如果是教学,这时候我就想啊,假如我要教给对方如何学习结构化思维,这时候该怎么提问?

  1. 如何定义结构化思维?

  2. 那你觉得这个定义是否准确?还有没有没有囊括的内容?

  3. 你觉得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如何定义「好」?

  4. 可不可以举个例子?

  5. 在这个例子里,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他人感受到了「结构化」?

  6. 可不可以总结几个关键词?

  7. 如果以后运用,你会怎么来操作?


咦,好像还真的可行哎!

于是,到这一步后,自己算是对这个概念有点懂了。

05  总结


我将这套阅读(学习)方法总结为下面这张图:


它包括四个步骤:

1.信息输入。既阅读的过程。

2.信息消化。对每个概念进行理解,如果有不懂,就通过外部渠道补充。

3.信息连接。与既有的相关信息进行联动,找到自己身上的案例。

4.运用实践。明确可适配的场景,并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


如果只是速读,「反诘法」肯定是看过即过了。大概率只会留下一点尘埃,被丢弃来大脑的沙漠中。

而通过这套学习路径,它走出模糊地带,慢慢变得清晰;又由于有了思考,它找到了运用场景;再加上一点实践,变成了可操作的路径。

所以,我并不为自己读书慢而感到愧疚。

毕竟,不懂的不搞懂永远都不会懂。


-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  -


- 个人能力拼图 -


- 捷径上手指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