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篇依然是周六的“饭后甜点”,送上一些碎片化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01 学习苹果打造自己的竞争力生态。
Mate 30 发布后,很多人唱衰苹果,比较常见的评论是:iPhone 除了生态系统,其他的已经落后太多。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企业里:你看,新人进来,比老人更懂新时代的新需求,更能加班,更能吃苦,还没有家庭的牵绊,你老人还有什么资格留下来?第一,在各种基础能力上,肯定不会差太多,同时还有一两项保持领先。这就类似苹果今年在摄影上下功夫,追上安卓机皇一些;而在芯片上,持续保持领头羊的状态。第二,除了基础板块,还有就是一系列差异化的能力。比如基于前几年的同事关系经营、合作方维护,建立了信任圈,保证能更快的响应,更融洽地开展项目。这几点类似于苹果与各种开发者相对良性的互动,保证了他们能在这里持续获利,继而有更多差异化 APP。第三,让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形成合力。比如沟通能力、逻辑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带来强大的展示能力;又比如靠谱、对企业的忠诚和领导力,能带来上级的信任。这就有点像苹果的各硬件协同,通过「隔空投送」「iCloud 同步」等,让硬件之间的距离拉进,共同促成生产力的提升。总之,一个领导考虑是不是替换掉一个人,肯定不只是看他某个能力板块是否低于其他人,而是一个综合的评价。而对于一个置身于苹果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很难因为某款机型与其他产品比差了点,就放弃它。这是自己招了助理之后的感受。刚开始时,布置了任务,他们总是难以做到令人满意。我就气啊,有时候也会说一些狠话,比如「丑!」「怎么这个也不会!」。但是有天,助理跟我说:我真的不会啊,可不可以教一下?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对啊,为什么我会假设他们都知道啊?如果我交待一个问题,没有把成功时的样子说清楚,别人达不成我要的目标,那也不能怪他吧?因为做培训相关工作,接触了一些领导力的课程,越来越发现:很多问题,并不一定是员工的问题。作为领导,如果不能把上面的指示翻译成员工能理解的语言,并设定好时间节点,把控好关键环节,最后员工出了差错,他也难逃其咎。这当然不是为员工找借口,但既然通过了招聘进来,员工的底子大概率不会太差。剩下的,就是好的引导,好的培养,否则——领导的价值便大打折扣。
03 感觉自己厉害,与真正厉害是有差距的。
第一层是自己感觉与自己实际。我们容易被自己感动,总觉得做出的一点成绩就足够撬动地球,实际不知道,支柱可能有洞,一不小心就断了。第二层是自己感觉与同伴感觉。因为在同伴看来,你很可能是因为做的事本身是肥差,自然能出彩。第三层是自己感觉与领导感觉。在他的高度来看,你的厉害,只是蜗牛之间多了一个壳的距离,兔子一步就跨过去了。
04 不要小看大学专业的作用。
休年假期间,认识了一位驴友。他是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学的是数学。他说以前只是觉得,专业就是让自己有了个谋生的饭碗。但是,工作了 10 年,越来越发现它更大的影响是底层逻辑。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他一定要知道来龙去脉,然后在合理的框架下,去推导进程。如果中间有某个地方存在漏洞,就难以说服自己。接着他的案例,我说自己正相反。我学的是统计学,我的逻辑是:面对一个问题,我会先去找到各种相关的问题,然后归纳出一个通用情况,再来补充特殊情况。最后我们发现,这就是两个底层逻辑的差异,他是「演绎法」,我是「归纳法」。因为有大学四年的刻意训练,最后导致我们的思维路径的差异。
05 说不说是你的事,听不听是他的事。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些可怕的「应该是」,比如:但是,正是这些模棱两可的「应该」,让我们一不小心就触雷:①他不知道,结果因为「没通知到位」,最后惹来生气。
②他的语气里也是犹豫,结果理解错了,只能道歉。
③越级汇报最终影响了信任链条,大家都不开心。
所以,很多时候,即使觉得多此一举,还是该汇报就要汇报。保持信息对称,才能稳固信任。
以上。
晚安好梦。
-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 -
- 工作多年后的感受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