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段话,明年依旧想听罗振宇的跨年演讲
昨晚,罗振宇再一次带来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围绕主题“基本盘”,展开了多个模块的分享。
对于自己来说,因为工作的原因,有一块重温了三遍,那就是第五部分: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
对该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得到下图:
01 三个关键词
如果对这部分进行浓缩,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
对这三个关键词再浓缩,得到的就是迎来掌声的金句:
“
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
”
先不谈对错,在面对这三个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
02 串联关键词
对于教育这件事,它背后有三个重要的相关方:老师、学生和组织者。共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那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有了归类后,下一步便是挖掘内部的方式方法。
03 老师与真实
筛选老师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因为一旦失误,浪费的是最宝贵的时间。
罗振宇在这里,打了个广告,举的例子是《泉灵的语文课》。
为什么她能教学好?答案是:她以前是央视记者,有最丰富、最真实的新闻采编经历,将这一块整合起来,便形成了课程的基础。
以上是事实。但为什么举张泉灵的例子?
一旦涉及到选择,那就对应了「标准」;一旦涉及到标准,那就要有「维度」。在这个案例中,维度有三个:
很明显,张泉灵作为央视著名记者,耳熟能详(亲切),经历丰富(经历),多次获奖(口碑),自然能让我们信服。
04 学生与禀赋
什么是禀赋?指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性格、能力等素质或者天赋。
学习的一个目的,是发现禀赋,并发展禀赋。
但是发现它并不容易,因为存在四种形式:
第一点和第二点好说,自己都知道;第三点可以通过跟他人沟通得到。最麻烦的是第四点。
那这该怎么办?
那就是试验。
比如罗振宇提到的案例:十一学校的戏剧课让学生参与到全流程,比如可以做演员、做导演、卖票、拉赞助、做海报,学生在体验中发现「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禀赋,继而发展这个禀赋。
05 组织者与点亮
要点亮一个人很难,点亮成年人更难。
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内容,它们成为了我们的知识、技能和三观。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接受新事物的阻碍。
比如,你要让一个人学习领导力,他会有各种理由来反抗,比如:
你看,你想点亮他,但人家觉得没必要。
那么,这时候组织者就必须考虑对项目进行设计,从而让对方「愿意」来学。
常用的方法有四个:
第一个是从认知上入手。
比如让他看看自己下属的评价,可能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结果自然会有所触动。——这个方法叫「被现实绊倒」。
类似的还有罗振宇提到的案例:两个家长比孩子的英文单词量,一个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已经不错,有了 1500 个,但跟另一个家长比,还差得远,于是有了「焦虑」,回去后肯定会加大学习力度。
第二个是从情感上入手。
比如他不想来学,但看到同级都来学,这时候就会觉得不参加的话,进不了这个圈子,这时候也可能会采取行动。
类似的还有罗振宇提到的案例:深圳大学会给新生邮寄校服,他穿着来报到的路上,会遇到校友,收获帮助和欢迎。这也是从情感上制造连接。
第三个是从荣耀上入手。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设计团队 PK ,通过自己的参与,可以为小组赢取荣誉。这时候,人内心的「比较心」便被激发,自然也会投入更多。
类似的案例是一位朋友参加「得到大学」后分享的:他们会让学员分享,但分享者需要提前提交选题和 PPT ,只有被筛选过的才能有机会站上舞台。所以,大家会因为最后能上台而感觉到荣耀。
第四个是从感官上入手。
比如在整个物料设计、 PPT 设计上,都让他感觉到用心,继而引发出这个培训还不错的感觉。
类似的还有罗振宇提到的案例:深圳大学还会给到新生一个 VR 眼镜,戴上之后可以提前看到学校的各种风景。这份用心,学生能感受到,继而产生出学校重视我的感觉。
这就是体验设计的魅力:通过环节的铺排、过程的把控、情绪的引导,把沉睡的人叫醒,把昏暗的房间点亮。
06 学习组织者的全流程
所以,分析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罗振宇内容背后透露的,是他们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
1.老师层面。
他最好知道自己的禀赋,如果不知道,帮助他找到。
通过四个维度来提升学习意愿,强化学习效果:
以上便是今年《时间的朋友》的观后感。
最后还是不得不佩服罗振宇团队制造金句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
晚安好梦。
- 系统性PPT设计全局思考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