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流程变简易,私人诊所会暴增吗?
无论是审批流程缩减还是医生职称提升,归根到底,私人诊所最需要的是获得留患者信任。
《财经》记者 信娜 实习生 张子瑞/文 王小/编辑
6岁的女儿因着凉开始发烧,家住北京郊区的王薇坐不住了,决定带孩子去看医生。摆在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小区门口的北京水岸祐邻诊所,开业一年多,步行只要几分钟。另一个是4公里外的清华长庚医院,一家三级公立医院。
北京水岸祐邻诊所是微博大V于莺创办,她曾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生,在微博以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圈粉超过400万。
自2015年私人诊所首次政策解禁地域限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仅4年,像于莺一样离开公立医院创办私人诊所的医生渐渐增多。2019年5月13日,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布《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下称《意见》),简化了私人诊所的审批流程。不过,提高了从业医生的门槛——诊所医生需达到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
这些变化将率先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0个试点城市实行。在6月底前,试点城市需配套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三个月后,启动试点。最终的结果也将作为其他城市诊所发展的参考。
“离家近,方便”。 是患者选择私人诊所的主要原因。王薇对在私人诊所就医过程也很满意,相比大医院,“不需要排队,医生解答也很耐心,孩子没遭什么罪”。 私人诊所在各地兴起,成为“王薇”们的新选择。
一个城市理想的医疗模式是,私人诊所渗入城市“末梢”,数量甚至可以超过公立医院,成为基层医疗重要一环。
增开诊所审批变备案
现在,王薇是诊所的会员,在一个400多人的微信群里,她发送10元红包,便可随时咨询诊所医生。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去诊所看病仍然是陌生领域,诊所也少。
中国诊所的官方定义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住院病床(产床),只提供易于诊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类似的诊所在英国、日本等国遍地可见,去诊所就诊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日本私人诊甚至多过便利店。2015年日本官方统计资料显示,全日本有8400多家医院,却有10万家诊所和将近7万家口腔诊所。
在中国,推动私人诊所才不过几年。2013年,于莺离开协和医院,一心想开自己的社区全科诊所,却四处碰壁。那时,诊所选址还需要满足卫生区域行政规划。两年后,国务院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10年)》,首次解禁诊所地域限制。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
现在,中国共有登记在册并实际运行的诊所近22万家,平均每省拥有诊所超过7000个。其中,2018年1至5月新增了7000家诊所。
尽管对诊所的地域限制小了,但开诊所的难度其实仍然不小。于莺曾在微博上抱怨,“审批太麻烦了”。
这次发布的《意见》中,将诊所设置审批改为备案制管理。也就是说,想要开办诊所,只需向所在地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得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即可开张营业,省去了中间繁琐的审批环节。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看来,简化程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诊所发展,尤其是连锁化和集团化的经营模式,促使诊所快速落地。
至于是否如外界所言,诊所数量会出现井喷式增长。丁香诊所负责人杨泽方并不看好,“一纸文件能做到的很有限”,并不是有了政策就遍地是黄金。对诊所来讲,最重要的是想清楚如何运营。
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对《财经》记者分析,变审批为备案仅仅只是简化了程序,实际上诊所标准并未降低。
“好医生”才是关键
王薇愿意继续去私人诊所看病,最重要的一点是医生“靠谱”。
“从重点审核设备设施等硬件调整为注重对医师资质和能力的审核”,这是此次《意见》中一处引人注目的变动。
在诊所(不含中医诊所)执业的医师要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而原卫生部制定的诊所基本标准对申办诊所医师的资质要求是,“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
前后之差,对诊所从业者的要求更高了。诊所医生类似门诊医生,提供一对一服务。在徐毓才看来,二级以上医院的门诊医师原则上也必须具有主治医师资格。诊所采用同样的标准,也是为生命负责的一种制度安排,可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最新数据,中国登记诊所平均执业人数为2.6人,其中,医师平均为1.4人,护士平均为1.2人。杨泽方坦言,过去,处在医疗服务底端的诊所不被重视。一般只有进不了好医院的医生才会去诊所,从整体上来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有欠缺。
徐毓才分析,让公立医院里医生走出来全职开办诊所,也许绝大多数医生舍不得那个“编制”,因为编制就是金饭碗。如果按照新的从业标准标准,也许现存很多诊所甚至会关门歇业。
能否有符合标准的医生成为诊所“升级”的关键。《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生全职或兼职开办诊所,兼职的医师要满足多点执业要求。
“允许医生多点执业是很大的帮助”,一位广州诊所经营者对《财经》记者称,其所在的诊所共有20名医生,均为当地公立医院的在职医生,利用空闲时间来诊所工作。
《意见》允许诊所自主定价,主动按公立医院价格收费并符合条件的诊所,支持按照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2015年,国办已发文要求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然而,不同城市落实效果不一。于莺曾提到,在北京、上海开家诊所申请医保基本是不可能的。
上述广州诊所经营者仍在考虑是否建立对接医保的系统。“有些诊所的现有收入中,医保贡献比例不足10%”,对于常见病来说是否纳入医保差别不大。需要持续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多,接入医保才更划算。
新型诊所的定位更强调医生的专业服务价值。在“能不开药尽量不开药,能不检查尽量不检查”的理念之下,诊所的经营模式似乎与既定的医保“游戏规则”并不相融。
现有医保体系下,盈利需要靠药品和检查,或者需要量的积累。而“我们现在收入的70%来自医生的服务或诊疗费”,杨泽方分析,一个医生一天看几十个病人,每个病人几分钟,这与我们强调医生的服务价值相冲突。
(本文中王薇为化名)
大家都在看
◤活粒为《财经》杂志 科技与健康团队 的新媒体项目,坚持独立、独家、独到,合作/爆料请联系:yingxin@caijing.com.cn◢
《财经》旗下健康领域深度报道专栏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