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什么?

有理君 学习有理 2023-08-28



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主题为“创新争先、自立自强”。


如何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观点——


持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神十三”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我国深空探测实现了重大跨越;“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研制成功,我国具备了万米全海深谱系化的探测能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同时他深刻指出,当前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等。“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宏伟等人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科技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以创新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创新能力的竞争。在他们看来,科技创新生态培养要抓住创新主体和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两个方面。从主体的角度看,要加快新型研发主体和转化主体建设,特别要弥补好从实验室产品到工厂产品之间关键共性技术转化的短板和弱项,紧密衔接创新链条的上下游环节,破解经济和科技“两张皮”的困境。加快建设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打通科技人才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渠道。从科研环境的角度来看,他们指出,必须形成扎实的学风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如充分保障科研和管理自主权,积极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形成荣誉性激励与物质激励的脱钩机制;创造兼容并包、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鼓励年轻学者敢于独抒己见等等。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持之以恒。”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说。他建议,一要建立部门和机构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推进机制,挖掘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资源,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系统融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二要加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发挥主流媒体内容制作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与新媒体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等优势,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质量与效果。三要统筹抓好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工作,明确底线责任及突破底线后的处罚办法,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和负面规范约束并重,加强科学共同体自律与社会伦理、道德及法制他律。四要加强科学共同体基层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学术民主、开放包容的“微生态”。



青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更要继承优良传统、大力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从邓稼先等前辈身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获得者杨波感受到了理想信念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代青年生逢伟大时代,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结合自身团队研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经历,他呼吁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苦练本领、增长才干,聚焦专业领域、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在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制作:周宇晗 | 监制:潘如龙

编辑:周宇晗


往期更多精彩

外贸如何保稳提质?这两个方面要关注

如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再作部署稳经济!如何更好发挥金融的输血活血作用?

文化数字化,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滑动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