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京浙专家读报告丨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理君 学习有理 2023-08-28


二十大报告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奋进新征程,如何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让人民更幸福?一起听听专家的见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赵建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独立选择的绿色发展道路,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的时代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动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呈现出三个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落脚点是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的限定性条件。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是目的和结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条件和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程度决定了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只有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尤其是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顺应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换言之,只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建成美丽中国,才能实现整体性的现代化。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发展是我们推进现代化进程乃至解决其他问题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生态要求,必须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为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诉求,特别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因此,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出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充分认同。中国推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效克服了西方传统现代化进程中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滥用自然资源为代价而创造物质财富的发展通病,彻底改变了西方传统现代化进程中“征服自然”等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充分缓解了传统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两种现代化的差异其实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价值观的本质不同。西方现代化尽管仍然有着空间、效率、市场、规则等可借鉴之处,但不能全部照搬,也难以引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西方现代化的明显缺陷在于,它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资本统治从根本上规定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性和命运。西方现代化追求富裕,但不可避免伴生出两极分化;西方现代化生产追求规模效益,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不可持续的基础上的;由于资本逻辑追逐利润最大化使然,必然走向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遵循丛林法则,实施零和博弈,给世界不断地带来暴力、冲突和恐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系统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路径,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未来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世界。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已经确定,目标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现在是我们万众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了。我们要坚定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信念,做到以下五个必须:必须正确认识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实施科技创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深入推进污染防治,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必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共谋人类文明的和谐永续发展。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 | /

将生态文明先行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

孔凡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肩负着“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重大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全方位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探索,为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将生态文明先行优势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领跑优势新使命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浙江秉承“勇立潮头”的弄潮精神,发扬“干在实处”的优良传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全国领先的实践创新做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为全国样板并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省,率先部署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区域中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年持续上升,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浙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新时代新征程承担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02

以制度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走在前列

浙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以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创新为抓手,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现代化为根本动力,继续深化“两山”转化改革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统筹推进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制度创新和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立“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率先全面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率先实施河长制、交界断面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制度,率先建立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率先试点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制度,创新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排污指标量化管理及企业刷卡排污等系列减排制度,率先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编制实施《浙江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和《浙江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规划、重大制度和重大政策,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性成果,构成了体现浙江特色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和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举、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为奋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和污染防治升级版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新时代新征程承担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任务积累了宝贵的制度经验。

03

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先行优势向现代化领跑优势转化新征程



中共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在把生态文明建设先行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方面,加快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新时代新征程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巩固再提升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决胜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以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固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集成升华、迭代升级为新的更高水平的浙江实践,推进先行优势向现代化领跑优势全面转化。


第一,推进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改革,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水平。加快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支撑适用、协同配套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能力建设,完善监测监控技术体系,强化监测监控质量管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升级迭代,全面提升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能力。



第二,推进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政策创新,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制领跑优势。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调机制、推进机制和督查机制,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订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完善与“绿色指数”挂钩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第三,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河口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立足能源资源禀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四个维度,着力构建高质量的低碳工业体系和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体系低碳转型、农林牧渔低碳发展以及建筑全过程绿色化,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战略,完善政策法规和统计监测体系。


第五,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系统长效的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研究。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和集成示范。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筑高生态文明领跑优势转化决策支撑平台。


【作者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制作:章忻| 监制:潘如龙 肖国强

编辑:章忻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往期更多精彩

1+1京浙专家读报告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几步要走稳走好

1+1京浙专家读报告丨共同富裕怎么干?要把握好这些内容

1+1京浙专家读报告丨如何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

1+1京浙专家读报告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两点很重要

滑动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