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探讨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柳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明,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海礁在《规划师》2017年第5期撰文,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研究是从城乡内部生产要素流动的视角探讨城乡外部功能结构如何合理规划,进而实现城乡公正、平等发展。文章首先辨析了景观生态网络与城乡一体化网络、景观生态连接度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城乡一体化网络和城乡网络连接度的理论依据;其次,从城乡要素流动空间视角,探讨城乡一体化形成的内部机制,识别并构建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再次,基于网络连接度对城乡一体化网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体系。这一框架是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的具体技术路径,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可计量性使得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目标的确定和规划方案的评估具有可衡量性,也使得城乡一体化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关键词]城乡网络;连接度;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规划框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5-0095-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柳清,陆明,刘海礁.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探讨[J].规划师,2017(5):95-100.
一
城乡一体化网络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提出
借鉴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网络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城乡一体化网络和城乡网络连接度是运用学术理论嫁接的方法,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网络、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理论研究应用到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当中,景观生态网络与城乡一体化网络均是依据研究对象在过程和功能上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网络结构;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与城乡网络连接度都是强调研究对象内部要素在网络结构中的连接程度;二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因此,景观生态网络相关理论研究可以运用到城乡一体化网络理论研究中来,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评价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是编制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的基础,对于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与未来走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景观生态网络与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
在复杂的人工城市景观系统中,为维持城市居住、生活、生产空间与城市自然、城市社会属性间的平衡与协调,建立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该网络研究对象是景观中的生态源彼此之间进行物质转换、能量传递或物种迁徙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廊道,景观生态网络是将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在生态功能与过程上建立起联系的一种结构模型。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是描述物质、能量或物种在景观生态网络中流动情况的评价指标。
(二)城乡一体化网络与城乡网络连接度
城乡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点是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本 (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技术、企业家才能与信息等生产要素相互流通。城乡一体化网络则是以城乡生产要素动态流通路径识别为视角,将市、县、镇、乡、村、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空间上抽象表达为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系模型。城乡网络连接度研究对象是城乡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中流通程度的评价指标(表1)。
(三)城乡网络连接度对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的意义
城乡网络连接度是描述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社会功能结构中整体流通情况的指标,以此来判断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的方向和任务。衍生于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的城乡网络连接度概念除了具有一般意义的网络连接度特征之外,还具有其他鲜明的特色,使其对于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 城乡网络连接度作为一种理论和观点,不仅强调城乡生态系统网络的连接性,同时兼顾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空间与政策等各个子系统层面相关要素流通的连接性,拓展了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的内涵。城乡网络连接度是衡量和评价各类要素在城乡间流通情况及当前形成的城乡一体化网络是否完整的关键性判断标准。
(2) 城乡网络连接度具备明显的空间可计量性,使其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和城乡一体化规划方案评价的方法之一,对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 — 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无障碍流通进行有效的衡量和直接的把握。
(3)城乡网络连接度对于城乡一体化目标达成还具有一定的预警性,它可以充分显示地区内部城乡间生产要素流通的情况,对于未建立起连接或连接性弱的地区之间应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与政策6个层面上构建适宜的社会功能结构,以促进生产要素的流通。
(4) 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可计量性和城乡生产要素流通程度的可比较性,在使其具有能够将城乡一体化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衡量手段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而城乡网络连接度评价及分析使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得到提高。
二
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识别与构建
(一)源地的识别
景观生态学中将能够促进景观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称为“源地”。源地景观具有维持景观功能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及空间拓展性。在城乡一体化网络模型中,城乡生产要素流通源地为各个市、县、镇、乡、村、屯,它们不断提供各类生产要素并维持其流通,因此市、县、镇、乡、村、屯的存在是各类生产要素流通的物质空间基础。
(二)生产要素流通路径的识别
借鉴景观生态学中的“源—汇”理论,在城乡一体化网络中,“源”是对城乡间各类生产要素相互流通产生促进作用的因子,“汇”是对城乡间各类生产要素相互流通产生抑制作用的因子。首先,在空间上对各类因子的分布情况进行空间表达,构建生产要素流通阻力面,各类生产要素需要克服来自不同因子的阻力方可实现流通。其次,分别综合考虑研究区域范围内当前促成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资本转移、技术溢出、信息与企业家才能溢出的影响因子,在空间上进行强度评价和分布分析,根据评价和分布结果确定生产要素流通过程中的“源”与“汇”。
影响因子的识别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运用相关关系计算分别算出与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资本转移、技术溢出、信息与企业家才能溢出有关的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系数,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由P值表征,P值小于0.05时;显示两变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程度由R值判断,R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以此来筛选影响因子。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探讨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故对于各类生产要素流通的影响因子暂不作详细探讨。
最小累积耗费距离是指从“源地”经过不同阻力的空间表面所耗费的费用或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基于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代价距离模块,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来识别当前各源地间( 即城乡之间 ) 生产要素流通情况,主要考虑的因子为源地、距离和阻力,公式为:
(三)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模型的构建
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并进行适当的修正,通过识别城乡各类生产要素流通影响因子,确定扩散阻力面,寻找城乡间生产要素扩散最小阻力通道 (即流通路径),进而构建基于市、县、镇、乡、村、屯的源地和基于生产要素流通路径的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模型(图1)。
三
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评价
(一)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总体状态评价
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总体状态评价方法是运用网络连接度评价表达通式,计算上述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中城乡间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情况,并根据城乡网络连接度大小情况对城乡一体化网络总体状态作出评价( 图 2)。根据以下公式的计算结果,并权衡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获取城乡一体化网络连接度总体状态的评价结果,具有直观性、可比较等特点。
(二)城乡一体化网络发展协调性评价
通过上文的分析,判断出城乡一体化网络连接度情况和总体状态,如果城乡间仅仅建立了联系,却在发展中逐渐表现为不协调,即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则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判断城乡一体化网络发展协调性,协调性是城乡发展中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当着力解决的要点。城乡一体化网络发展协调性分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图3)。
(1) 根据城乡一体化网络概念及共生概念的契合性,依据源地间所具有的连接线数量和方向 (即与之相连接的生产要素扩散路径的数量和方向 ),提出如下城乡关系的共生性定性分析内容:城乡之间可能属于共生关系,也可能属于非共生关系。城乡非共生关系指双方独立存在,城乡之间没有连接关系;城乡共生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损害共生3种类型。互利共生的判断依据是城乡之间形成双向联系,均从对方获益,如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能获益;偏利共生的判断依据是城乡之间形成单向联系,其中一方因联合而得益,另一方虽未得益也未受害;损害共生的判断依据是城乡之间形成单向联系,其中一方因联合而得益,但另一方却因联合而受害。
(2)选取反映城乡差距的对比指数,如根据城乡恩格尔系数、城乡劳动生产率、城乡交通通信支出比、城乡文教娱乐支出比、城乡收入水平及城乡环境质量指数等参数的对比,从若干侧面衡量城乡间的差距。
(3) 根据以上两个步骤,就可以得到城乡一体化网络发展协调性情况:一种情况是城乡一体化网络发展相协调,另一种情况是城乡一体化网络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相协调的判定标准为城乡间建立了互利共生关系,且城乡差距较小;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判定标准为城乡建立了偏利共生关系或损害共生关系或非共生关系,且城乡差距较大。协调性分析是认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具之一。
四
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
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包括如下几个主要环节:
(1) 城乡一体化网络的构建,由识别出的源地和生产要素扩散路径构成,是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的基础。
(2) 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计算,诊断出当前城乡网络连接度状态,进一步进行城乡一体化网络之间关系的共生性和发展协调性分析,得出连接度与协调关系情况的不同组合,根据不同组合结果,确定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的侧重点。
(3)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确定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目标,以实现劳动力转移路径优化、土地流转路径优化、资本转移路径优化、技术溢出路径优化、信息传播路径优化和企业家才能溢出路径优化为最终目标。
(4)为促进城乡间各生产要素流通,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城乡之间互动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功能结构,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与政策六维度上构建市、县、镇、乡、村、屯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系统,即进行“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分别进行城乡经济一体化网络规划、城乡社会一体化网络规划、城乡文化一体化网络规划、城乡生态一体化网络规划、城乡空间利用规划及相应的政策实施规划,提高城乡一体化网络连接强度,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公平、合理流通。
(5) 规划方案评估,即通过城乡网络连接度计算结果,评估优化后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连接度,若评估通过,进行最终的规划方案实施;若未通过,则需要反复重复第二、第三和第四环节。可以发现,在以上规划框架中,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环节皆与城乡网络连接度密切关联(图4)。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5期
《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探讨》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
【规划师论坛3】成都市温江区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建设及作用探讨
【PM】协同规划、三维聚合、渐进改革 ——“多规合一”的工作框架探索
【PM】城市非建设用地“控用结合”规划方法及广州市从化新城实践
【PD】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以汤阴老城为例
【PD】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海陆共生规划策略——以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