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究5】“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

2018-02-02 丁初敏 代玉海 等 规划师杂志

点击蓝字关注规划师杂志公众号

本期主题: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更新作为国内城市化进程新的增长点,已成为持续有影响力的命题。在此背景下,各大中城市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运动。为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及时总结、梳理各地城市更新实践的成功经验,2017年6月30日,《规划师》杂志社与日照市规划局联合举办了以“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规划师》·日照经验交流会”,征集到来自于全国的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本期“专题研究”栏目选发部分主题报告及获奖征文,从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实践、开发区转型、城市更新制度设计、日照城市更新实践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规划界同仁提供参考。

【专题研究5】

“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

日照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丁初敏,日照市金禾博源生化有限公司代玉海,日照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瑞森在《规划师》2017年第10期撰文,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量的积累和产业规模趋于饱和,城市对于“质”的诉求愈发凸显,人居环境、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等成为城市更新的新主题。日照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接待基地,其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村有着特殊的文化和空间定位。文章通过分析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民俗旅游村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将“微更新”理念融入到宏观层面的滨海旅游总体空间发展、中观层面的村落自身更新与改造以及微观层面的建筑特色塑造与文化挖掘中,试图为滨海城市民俗旅游村的更新改造带来一些启示,并为其他民俗旅游村的更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俗旅游村;“微更新”;更新改造;日照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0-0158-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丁初敏,代玉海,赵瑞森.“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 [J].规划师,2017(10):158-162.

  一   

日照市民俗旅游村发展历程、现状及更新困境

(一)民俗旅游村发展历程

日照市以渔家乐为主题的民俗旅游业开展于1999年,截至2017年共有30多个沿海村开展了渔家乐民俗旅游,经营户达3000多户,形成了区域性的民俗旅游村规模。整个渔家乐的接待范围从日照市北部两城到南部岚山区,海岸观光线长达64余公里——北部以国家海滨森林公园为核心景区,中部以靠近第三海水浴场的王家皂村、乔家墩和前后滩西等渔村为主体。此两部分区域均位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成为日照市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大本营”。以“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干渔家活、品渔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已成为日照市特色旅游品牌之一。日照市民俗旅游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发展初期。自1999年开始,由于外来游客的增加和接待能力的有限,日照市为缓解旅游旺季住宿难的问题,从王家皂村开始让村民将自己的住处改为民宿,以接待游客。这是山海天民俗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开发模式为政府指导下的被动式开发,呈点状发展;民俗旅游村保留了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渔村形态,由渔户自主经营,未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

(2)发展中期。自2002年开始,在政府的主导下民俗旅游呈团簇状发展,由单一的住户接待逐渐发展为以民俗旅游村为形式的接待,渔家乐的出现也吸引了部分外地人的涌入。同时,民俗旅游村的发展逐渐出现内生力不足的问题。

(3) 发展中后期。当前,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市场内需力的增加,民俗旅游开发出现“内卷化”现象,整体呈现片状开发的经营模式。民俗旅游村的同质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管理的不足与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产生矛盾,民俗旅游村的发展出现停滞。

(二)民俗旅游村现状

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作为日照市民俗旅游的“大本营”,在沿海区域分布了约12个民俗旅游村(图1)。

1.总体格局

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总体沿海岸线呈线状分布,各村落布点均质,但缺乏宏观视域上的系统性,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区域内的沿海村庄独享滨海旅游红利,而内陆村庄却未有效地利用依山傍海的自然优势。

2.空间特色

现有的民俗旅游村是以典型的本地村庄为主,建筑呈行列式布置,空间缺乏特色,不符合民俗旅游的未来发展定位。现状住宅组织不再依据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是基于日照间距等居住功能进行考虑。村落中虽然也存在着宽窄变化的道路系统,但是仅保留了交通功能,使得村落的场所感和层次性都大大降低。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渔家乐为扩展经营空间,采取城市宾馆的建设模式,抛弃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对游客的吸收力大打折扣,传统风貌的延续性也被割断。

3.文化内涵

山海天民俗旅游村落位于山东龙山文化范围,传承着太阳文化和海洋文化。当地渔民在渔业生产、日常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如开光、上扛、插重旗及拿行等,当地居民具有粗犷豪放的个性,形成了许多特色的文化风尚。虽然多数民俗旅游村是由原村庄转变而来的,但是并未展现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服务内容过于单调,仅局限于提供住宿或餐饮,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习惯等文化价值的挖掘。

4.设施建设

山海天民俗旅游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共设施仍较为缺乏,尤其是休闲游憩设施、健身活动场所及旅游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多数没有做到雨污分流;缺乏能源供应设施;环境治理严重落后于城市发展。

5.社会经济

山海天民俗旅游区以本地人口为主,社会经济结构简单,但缺乏稳定性,主要经济业态为渔业和旅游业,辅助业态为农业和手工业,旅游收入成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且旅游旺季的收入填补了休渔期的无收入。

(三)民俗旅游村更新困境

通过对山海天民俗旅游村的现状调研,总结出山海天民俗旅游村存在总体格局缺乏系统性、公共空间缺失、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及产业发展单一等问题,面临着快速更新和循序渐进改造的困境。如何能够保持民俗旅游村的发展活力,如何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成为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面临的主要难题。

传统城市更新更多的强调“大拆大建”,对文化空间特色区域保护不足,破坏传统肌理和历史风貌,致使文脉缺失。随着“人本主义”思想对城市更新的影响与日俱增,城市更新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需要重点关注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二 

 “微更新”理念概述及更新改造策略

(一)“微更新”理念概述

吴良镛认为城市是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有机体,承载着物质和文化双重内涵,城市可以通过有机更新来保护城市建筑和传统文化。“微更新”理念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下应运而生,其将局部、微小、单体的改造和城市全域范围的宏观思考相融合,试图创造一种“内外相生、上下联动”的模式。已有的“微更新”研究强调满足公众需求,通过创新资金来源、开发模式、社区培育及组织架构,达到平衡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的目的。此外,还有融合城市触媒理论、空间功能自组织理论来探索“微更新”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微更新”理念强调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和规律,把握系统的核心问题,且在不同的城市其具体策略会有所不同。

民俗旅游村凝结着城市发展、村民增收和旅游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多重客观需求,可运用“微更新”理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进行更新改造,强调居民和城市的上下互动,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地域特色的维持有着现实意义。

(二)“微更新”理念下的更新改造策略

1.宏观层面:确定总体空间发展模式

宏观层面主要是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来探索“微更新”,确定总体空间发展模式来引导城市更新,包含自上而下的全规划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微更新”模式,旨在平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两方面的诉求。对于民俗旅游村而言,宏观层面的“微更新”改造策略包括对城市居住、旅游、经济功能区的塑造和空间尺度的控制,实质是面域尺度的总体控制,应当促使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互配合,形成系统的社区、文化、经济和空间更新机制。

2.中观层面:对各村庄进行更新改造

中观层面强调从村庄的角度进行更新改造,通过对村落、社区的地理位置、肌理组织和文化特色进行分析,寻找一种能平衡公众参与、建筑设计和文化挖掘的改造方式。对于民俗旅游村而言,中观层面的“微更新”改造策略包括村庄梳理整治、村庄原址重构和异地重建等“以线带面”进行更新改造,织补城市脉络。

3.微观层面:塑造建筑特色和挖掘民俗文化

微观层面的“微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内生动力,强调村落建筑特色塑造和文化挖掘,结合城市触媒理论,提取城市村落中的建筑元素,并以某个或某一类建筑的更新改造作为引导开发的核心,促使城市结构逐渐完善,起到“以点及线”的效应。对于民俗旅游村而言,微观层面的“微更新”改造策略包括挖掘村落建筑形式、结合民俗特点、联系城市的轮廓及开发旅游的要素。

 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实践

基于“微更新”理念的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是一项从整体到局部的系统工程,宏观层面对滨海旅游总体空间发展模式的确定、中观层面对于村落自身的更新与改造以及微观层面建筑特色的塑造与文化挖掘,倡导在不同层面的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都尽可能地考虑使用者的需求,由传统“大拆大建”的模式向渐进式、适应式的城市更新模式转变。

(一)宏观层面——滨海旅游总体空间发展模式

宏观层面,在确定总体空间发展模式时,考虑到民俗旅游村个人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两方面的不同诉求,笔者认为将传统自上而下全规划模式融入自下而上“微更新”模式,是保障规划得以实施的关键。

1.自上而下全规划模式

传统自上而下的全规划模式是当前规划实践普遍采取的模式,重点考虑规划体系的延续性和区域整体的协调性,自上而下地对规划对象提出宏观导控。

采用自上而下全规划模式确定的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总体空间布局,能够充分利用滨海资源优势,沿海建设核心旅游度假带,并沿核心旅游度假带向内陆纵深发展多个旅游配套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通过生态带进行适当分隔。该总体空间布局的功能分区明显,分为滨海旅游核心区、城市生活区和生态区,原住民通常被安置到统一规划的生活居住片区,与旅游区相对分离,旅游业态多以滨海度假酒店群、大型养老度假社区等为主。但这样的布局造成了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破坏了原村落的历史文化,容易造成各地滨海同质化现象,无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图2)。

2.自下而上“微更新”模式

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民众对保障自身利益的意识逐渐提高,开始对城市规划自下而上地提出微观调整要求。自下而上“微更新”模式注重利益主体的自身发展需求,推进有效的公众参与。

采用自下而上“微更新”模式确定的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总体空间布局,保留了若干特色村庄,以继续发展渔村特色旅游;选择性迁村并点,植入性发展综合旅游组团;空间整体格局与生态基底基本不变。该总体空间布局保留原生态基底,无明显功能分区,内部交通多以功能性道路为主,旨在加强各区块的联系;其开发模式以渐进式营造为主,倡导住宅就地改造升级,保留和维持当地传统风貌;旅游业态以民宿、精品酒店等小型业态为主,并与原住民生活区融为一体(图3)。

融入“微更新”理念的规划模式并非忽视自上而下的全局观,而是在自上而下全规划模式中,通过自下而上“微更新”模式的辅助,在保证最大化利用滨海一线优质资源、发挥旅游等相关功能的集聚效应的同时,注重保护村庄原生态,营造出有别于一般城市片区的特色空间。

(二)中观层面——民俗旅游村自身更新与改造

基于“微更新”理念的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在中观层面倡导以梳理、整治村庄为主,兼顾异地重建和原址重构两种方式。

1.村庄梳理、整治

对于规模较大、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近年来新建房屋较多的民俗旅游村,采取部分保留、翻建的方式进行改造,有重点地进行局部改造,避免“大拆大建”,改造的重点是继续完善当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服务。具体而言,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建设,并配建休闲娱乐设施;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旧房,留出空地,营造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使整体环境整齐美观(图4)。该模式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中的大陈家村为代表。大陈家村现状房屋多为近几年新建的建筑,建筑成行列式布局,是典型的北方村庄格局,整体村庄肌理较为清晰,对外交通便捷,内部道路较为规整,因此采用梳理、整治的改造模式。

规划对区内交通系统及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拆除部分建筑,保证交通通畅,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拆除村庄内部建筑质量较差的房屋,重塑渔村内的公共空间,打造重要的公共建筑节点,以传统的建筑尺度、新建造方式和新材料打造新空间,营造空间记忆(图5,图6)。

2.村庄原址重构

村庄原址重构一般分为两种方式:①保留原始肌理,重塑原始风貌;②在原址上依据民俗旅游村发展需求,重新建造适宜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建筑空间形式。

山海天民俗旅游村多采用第二种方式进行改造,以新的建筑形式取代原来村庄行列式的布局形式,延续原来的村庄民俗旅游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正在改造中的王家皂村就属于该种方式。王家皂村素有“日照民俗旅游第一村”之称,是日照市沿海地区第一个试办家庭旅馆、开展民俗旅游的村庄,且发展基础好、发展空间大。在民俗旅游发展遇到瓶颈后,经过专家多次论证,日照市采取统一拆迁、统一安置及统一发展模式的改造方式,在王家皂村地理位置最优的区域建设民俗旅游小镇,以带动民俗旅游的提档升级(图7)。

与一般的“城中村”改造不同,规划对民俗旅游小镇的建筑高度控制严格,主体建筑为三层,局部为四层和五层,确定了“商住一体”的建设方案:一层到三层为商铺,四、五层为度假公寓,房间可灵活组合,所有商铺均由村民自主经营。同时,规划交通以圆形广场为中心、沿步行街向四周呈放射状布局,绕市政道路设置出入口,有效提升小镇的通达性,缩小民俗旅游村前后排经营效益的差距(图8)。

3.村庄异地重建

村庄异地重建的集中居住社区模式打破了一村一落、一户一居的旧模式,实行并村建设、集中居住,大幅度地优化和集约经营土地资源。集中居住区建成后,旧村址腾出大量土地,使大批土地连接成片,有利于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合理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为新建滨海沿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提供可能。但该改造方式的弊端是原有村庄肌理被破坏,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被改变。

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中的董家滩村基本采用村庄拆除、重建集中居住社区的改造方式。原董家滩村位于日照市泄湖和水上运动基地北侧,紧邻大海和万平口,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土地资源。从全市旅游发展整体布局考虑,该用地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是旅游发展用地,根据日照市“城中村”改造计划,结合董家滩村实际情况,规划将董家滩村整体搬迁到太公一路以北地区(图9)。

村居改造采取村企合作模式,董家滩村以村庄占地和村庄预留地开发权及收益权为合作条件,换取合作方给予安置楼、储藏室、沿街物业和拆迁补偿款等补偿。同时,考虑到原住民未来的经济来源以及对旅游特色村的管理经营,合作方对在村庄原址新建的东夷特色旅游小镇的村民也进行了产权补偿。

(三)微观层面——建筑特色塑造与文化挖掘

微观层面对于建筑特色的塑造与文化的挖掘是“微更新”理念的本质,强调对民俗旅游村的特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吸引游客,利用石材、木材和芦苇等当地材料新建公共建筑及精品酒店等功能建筑,使当代的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形成对话。

在空间方面,注重对传统空间布局方式的传承与优化,确定合理的功能布局、丰富的空间组织;在风貌方面,注重传统建筑风貌的维护与更新;在结构方面,注重现有结构的修复和新结构应用的结合。建筑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对文化的挖掘与解读,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内具备良好的历史人文优势,渔盐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太阳文化及农民画等传统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要素需在建筑特色塑造上予以体现,实现空间体验与文化底蕴的匹配。

 结语

日照市民俗旅游村的有序更新是城镇化进程的一部分,既能维持良好的海滨城市空间秩序,又能延续传承特色的民俗文化;既能保证村落的空间秩序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又能保证村落在微观层面上保持自身特色,使以“渔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村得以可持续发展,达到“旅游富市”的战略目的。

本文从“微更新”理念出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微更新”的更新改造策略进行了探索,并选取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作为案例,重点考虑“上下协同”的“微更新”模式。目前,“微更新”研究的成功案例不多,本文只从三个层面对“微更新”实践进行了分析,但是随着更新实践的不断丰富,以及智慧城市、弹性城市等理论的丰富,“微更新”将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17年10期

“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

更新与改造探讨》

 

转载须知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需开白名单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新书推荐|《城市观察》,不只是观察……

【世界城市日专栏4】多方参与的综合性城市更新策略与机制探索

【世界城市日专栏5】基于骑行时空数据的共享单车设施规划研究

实施导向下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方法探索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低影响开发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需求导向的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探讨

中德城镇群城镇等级与发展资源差异比较研究

基于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影响机理及布局模式研究

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发展与规划策略研究

绿野之州: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

【专题研究1】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治理实践

【专题研究2】新时期苏南典型开发区转型发展关键问题与对策

【专题研究3】公共政策导向下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更新制度设计与空间策略

【专题研究4】城市更新形势下日照主城区建设强度研究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