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师论坛3】基于 IP( 知识产权 ) 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营建方法研究

郭湘闽 杨敏 等 规划师杂志 2021-01-1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主题:特色小镇规划与实施

【编者按】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同年10月公布了首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017年8月又公布了第二批276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从各地特色小镇的开展情况看,存在建设同质化、产业功能弱、持续能力差等问题。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特色小镇规划与实施”为主题,在研读特色小镇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我国现阶段特色小镇的开展情况,总结了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实施经验,探讨了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规划师论坛3】

基于 IP( 知识产权 ) 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营建方法研究

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郭湘闽,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杨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彭珂在《规划师》2018年第1期撰文,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特色小镇已成为当前凝聚新兴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新型发展区域。其中文化型特色小镇因与其他特色小镇类型的内在差异,面临着发展模式的根本性挑战,需要解决文化内容生产与空间规划设计相结合的难题。为此,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审视传统文化型特色小镇营建方式存在的问题,提炼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并结合华侨城甘坑客家文化小镇总体策划实例,提出以文化IP为核心的营建方法。该方法预期能够突破文化型特色小镇在空间与产业融合营建方面的瓶颈,探索一条推动文化IP与高新科技及新兴媒体传播相融合的创新发展道路。

[关键词]IP;文化型特色小镇;营建方法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1-0016-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郭湘闽,杨敏,彭珂.基于IP(知识产权)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营建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8(1):16-23.

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及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营建获得了很大关注。例如,万达集团斥资 15 亿元在贵州开发的丹寨万达旅游小镇,就是通过对当地少数民族风情的集中再现,并与旅游市场进行嫁接,从而获得了社会和市场空前的关注。然而总体来看,当前文化型特色小镇仍处于初级的空间“修旧如旧”阶段,营建方法主要包括复原带有传统文化符号的建筑,或对现有建筑进行“穿衣戴帽”以营建特色文化氛围等,其中既缺少深层次的文化产业内涵,也缺乏文化内容的实质性生产。因此,在初期投入巨资营造出“红火热闹”的局面之后,如何才能维持这类特色小镇持续的吸引力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形之下,国外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营建模式更为多样化,也更为注重实质性的文化产业植入。它们的营建重点不仅局限在传统文化领域,更拓展到了富于时尚色彩的新兴产业方面(如动漫文化、奢侈品文化等)。例如,意大利晖谷小镇以体育文化作为主导产业,结合当地风格独特的天主教堂、村庄、牧场以及各种野生动 ( 植 ) 物,打造成体育文化产业的综合休闲体验营地;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是 3D 电影《蓝精灵》的拍摄地,它把电影剧本与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全球知名的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法国普罗旺斯系列小镇将农业和文化完美结合,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集聚到该地区,以意境营造和文化巨匠的魅力为基础,结合高科技手段,形成新兴文化产业集群;法国格斯拉小镇作为香奈儿 No.5 的原材料产地,将工业旅游与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香水文化,凭借香奈儿 No.5 的品牌效应成为举世闻名的特色小镇。这些小镇共同的经验均是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以促进根植其中的特有产业链乃至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且将产业的营造与小镇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形象相结合,注重对小镇文化品牌的塑造。

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对文化型特色小镇的研究。首先,有不少学者关注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特殊规律性。例如,赵佩佩等人结合实践对特色小镇规划的基本属性、核心要求、规划重点与模式创新进行了总结提炼;厉华笑等人从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等角度对特色小镇规划进行了思考;郑甲苏基于“文化 +”发展战略的角度,讨论了以文化产业为发展思路的特色小镇的规划方法与措施;张鹏等人从小镇建筑风貌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小镇规划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与方法;闵学勤从精准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小镇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智库化、小镇运行机制平台化和网络化的创新发展方式;吴小平等人以海口市演丰镇为例,对全域视角下的镇域总体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其次,一些学者指出了文化与空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产业培育应处于特色小镇营建的重要位置。例如,陈立旭指出,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新文化凝聚力的培育,增强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王梦飞论述了区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谢青青等人探索了旅游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培育、空间形态建设、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建设路。Nicola Boccella等人的研究认为创意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是经济增长与地方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对于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方面,有关以文化为核心的营建方式的文献尚不多见;并且,在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运营方式中,对于文化品牌和要素的凸显、产业链的延伸扩展、优质文化内容的传播方式等深层次问题尚未触及,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文化型特色小镇营建的核心内容。为此,在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营建中,应走出就空间设计空间、就文化谈论文化的误区,而应从深层次上探索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内在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要突破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发展困境,还需从文化型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与空间规划的双重维度来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归纳总结出切实有效的营建方案。

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内在发展规律探究

(一)以IP为核心的品牌价值营造是文化型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

文化型特色小镇对于公众的吸引力在于其独特的标志性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蕴含在特色小镇当中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大的消费价值,是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发展初期品牌意识淡薄,我国很多文化型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不健全,保留的只是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表皮”,而缺乏对其内在“灵魂”的营造,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相互模仿和粗制滥造上,无法推动文化品牌的扩展和传播,很难持续地创造经济价值。

在全球文化产业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美国和欧盟等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高度重视提炼并突出核心文化品牌和产品。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其增加值超过了其他传统产业,增长率普遍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图1),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平均为5.26%,约3/4的经济体在4.0%至 6.5%之间;2009 ~ 2012 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高于同期 GDP 年均增速 2.9 个百分点;2008~ 2012年,英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5个百分点;1986~2010年,新加坡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其中,IP作为文化产品价值的标志性地位日益凸显。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即知识产权,具体到传媒文化业,更多的是指著作权或版权。但在互联网语境下,IP更为广义的含义就是指那些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符号化要素当前正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以个体为单位的自媒体日益兴盛,文化产业只有极力突出自身品牌的差异性与辨识度,才能在激烈的营销资讯汪洋中不被淹没。在这个意义上,成功的IP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拥有多维度产品变现的能力,同时支持多媒体时代的跨平台传播且自带消费者流量。这些特性很好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所以IP越来越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

以备受欢迎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例,在全球票房的统计中,IP系列作品电影获得了最高的累计票房,在票房最高的电影中,70%由动漫 IP 所改编。每年好莱坞超级英雄IP系列电影数量只占 10%,却能创造 80%的利润。此外,好莱坞的IP在游戏和衍生品方面也创造了巨大利润,IP衍生品收入在美国本土IP总收入的占比呈现出逐年升高的态势,至 2016 年 IP 衍生品收入达到了美国本土文化IP总购入的25%(图2)。又如,在日本动漫产业中,著名的IP形象柯南,除了派生出动漫、手办等一系列衍生品之外,以柯南为主题的旅游特色小镇也受到追捧,每年迎接着来自全世界的柯南爱好者。

(二)文化 IP 与科技传媒相融合的新型产业链是文化型特色小镇的根本依托

积极融入高新科技手段对于增强文化型特色小镇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新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今后我国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指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成为今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对文化进行再创作,通过发展虚拟现实、无人机、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所能延展的文创、旅游及体验类项目,开发数字娱乐产业和商业。预计到 2020 年,数字创意产业目标产值将达到8万亿元,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经日趋明显。

IP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与高新科技融合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产业角度出发,与各类以实体产业为依托的生产型特色小镇不同,文化型特色小镇是以“虚”的文化内容生产而不是以“实”的物质生产为主体的。它往往以“无中生有”的文化产品生产为特征,通过筛选具有市场传播价值的文化内容进行包装再造,直至转化为实体产品,将文化价值转化成商品价值。所以从营建手段来说,探索新型的表现与传播方式很有必要。当代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因此,新型产业链条的针对性设计研究对于激活并保持该类型特色小镇的活力至关重要。

以我国为例,基于优质 IP 的“文化—科技”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其基本的生产模式是由上游文化内容制作团队全程紧盯 IP 创作,围绕文化 IP 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内容 ( 故事 ) 大纲,再加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行二次创作开发,将文化产业的价值由初始的文学领域传导至动画、影视、出版和游戏等多种产业领域中,进而IP文化品牌及具体产品的发行与推广就能通过新兴媒体传播的渠道聚集目标受众,从而实现商业价值(图3)。

现今,已经不乏文化 IP 与科技融合、传播获得成功的实例。例如,“初音未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IP,不仅2500张演唱会门票在瞬间被抢购一空,当晚更有超过3万名忠实拥护者通过付费网络直播观看了整场演出。此外,《Pokemon Go》作为增强现实(AR)RPG手游中的典型IP,先后获得五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并风靡欧美,成为“上线一个月以来收益最多的手游”可见,文化IP与高新科技、新型传播手段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

(三)基于IP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营建思路

从根本上说,文化型特色小镇是以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基础、以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的优质产业聚集地。文化型特色小镇与普通特色小镇的区别在于把文化功能作为其生产内核,不仅强调传统文化的形式传承,更突出其作为支撑小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柱和主导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型特色小镇不仅需要表现文化,更需要“生产”文化,以文化产业在其中的扎根发展和文化产品的输出为特征。而这是与一些传统小镇只是围绕历史风貌复现或者文化旅游开发等目标进行营建的根本区别。因此,评价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营建是否成功,不能仅以表面上的空间环境改造为标准,而应以深层次的文化产业根植状况作为标准。

(1) 突出 IP 在空间营建中的独特标志性。

首先,原创性的 IP 是文化型特色小镇营建的灵魂。综观世界范围内的超级文化IP,核心要素是其自身所展现的自我价值,它们通过自我价值的沉淀,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同理,离开本土原生土壤的文化型特色小镇将是缺乏生命力的。当前文化型特色小镇文化特色的营造要么普遍过于平淡化和同质化,要么趋向沿袭和复制,缺乏塑造原生性品牌的“胆魄”。而IP作为一种强调独特性的文化符号,恰恰需要突出本土意识,应尽量从本地发掘而不是从外地移植文化内容。

其次,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营建需要与IP的原创属性紧密绑定。一般而言,一处特色小镇受到传播范围限制,影响范围较小,影响力多局限在周边地区,无法吸引更多对小镇文化有认同感的潜在消费者。而一个优质的原创IP具有高传播、高认同和强生命力的特点,恰好能够弥补特色小镇在宣传营销辐射范围方面的缺点。

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营建原则就是在线下的实体环境中尽力采用各种环境空间设计手段,将优秀的IP文化内容与目标消费者搭建起视觉、触觉及情感等多层次的联系。对于一个IP的模式开发,往往要从表现风格、人物设定和故事架构等方面入手,通过优质的呈现形式和新颖的故事元素,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IP产品,使之具有更强的品牌冲击力和使用黏性,拉动文化型特色小镇的“粉丝经济”。

(2)突出IP的产业链引领属性。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立足的根本,在IP塑造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其作为先导要素与后续产业链条的整体生态系统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产业链的大部分领域均可看作是IP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层面上衍生出的不同产品形态。以IP作为龙头能够带动上游的艺术创作领域,中游的影视娱乐、媒体网络领域,以及下游最具经济价值的文化旅游领域和文化衍生消费产品。其中,文化与其他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极大地拉动旅游产业(如住宿、餐饮、购物、交通、会展等)、服务性产业(如金融、物流、零售、印刷、传媒、动漫等 ) 以及相关制造业 ( 如纪念品制造 ) 的发展。因此,IP 引导的全产业链融合,一方面给特色小镇的旅游、会展、零售和文化产业等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完备的产业链和齐全的产业功能,构成了文化型特色小镇有效运营的重要条件和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评价一个 IP 对于文化型特色小镇营建的价值高低,不应单纯评价其个体价值,而是要综合考量其能够带动的产业链条长度和深度,如能够拉动多大规模的产业体量。一个富有价值的 IP 是带动文化型特色小镇产业的DNA,不仅能够提升小镇旅游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更能够将影视动漫、游戏娱乐、演艺展会、衍生消费品和文化旅游等一系列新型产业串联集聚,极大地促进小镇的经济发展(图4)。同时,IP能够通过与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使特色小镇的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依据建筑与环境营造的空间氛围中,还能通过数字媒介等高新技术“黏住”其他产业,或者渗透到其他领域。

基于IP的华侨城甘坑客家文化小镇营建实证研究

基于上述理念,华侨城甘坑客家文化小镇成为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研究样本。因其在文化IP打造方面的成功经验,甘坑客家文化小镇在 2017 年凭借“IPTown”的创新发展模式,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入选了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 (该年全国仅有 8 个特色小镇获此殊荣 )。笔者所在团队有幸参与了其中的总体策划研究工作,通过实践,切身认识到以文化IP为核心的营建理念的适用性。以下本文将对该项目进行介绍。

(一)项目概况

甘坑客家文化小镇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该区域连接东莞、广州和香港,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小镇所在的甘坑区域内有山地、河道、湿地、水库、古村落和城市绿道等环境资源,地形起伏较大,整体呈谷地形态。小镇已有350多年的客家文化历史,总面积达311.2hm²,拥有 300 多户原住民。在产业空间上,区域内有以华为为龙头的板雪岗电子信息业基地、华南城商贸物流基地和李朗珠宝产业基地,周边创新产业环境活跃。综合来看,甘坑客家文化小镇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甘坑客家文化小镇原先的规划开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空间基础。首先,原规划确定了甘坑发展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定位,并从空间和土地整理入手,建立了引导小镇有序开发的思路。其次,结合现状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重新规划路网。再次,植入客家风格建筑,形成主要空间焦点,以谷地风貌为依托,以客家风情为主题,恢复了一条千米客家景观长街。最后,在整体空间上梳理生态景观结构,突出小镇原有形态,形成丰富、统一的建筑语言 (图5)。在产业方面,原规划也进行了梳理,建议依托旅游业发展休闲、度假、文化、商业、餐饮、住宿、住宅和娱乐产业。

总体来说,通过对道路、建筑、空间和产业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原规划打造了浓郁的客家旅游小镇风貌(图6)。但从实践看,小镇的产业发展跟预期目标之间还有一定距离。根据对现状问题的分析发现,小镇的规划思路需要作出一定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采用以文化 IP 为引领的复合战略,而非依靠旅游的单一战略。

原规划以旅游业作为文化型特色小镇的产业引领,与其他类型的旅游小镇并未有实质区别。小镇的经济发展完全依赖于旅游业,受游客流量的影响较为严重。同时,从传统规划的实施效果来看,仅仅靠恢复传统风貌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与吸引力,单纯的客家文化表现并不足以构成小镇吸引游客的“兴奋点”。

结合IP的设置需求,需要充分考虑到甘坑客家文化小镇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发展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深圳作为新兴城市,缺乏深厚的文化氛围,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外部营建环境可以说存在先天的不足。如何打造小镇的文化IP内容,唤起“移民城市”居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是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其次,甘坑客家文化小镇地处原深圳的关外地区,乏人问津,距离特色小镇的集聚效应差距很大。如何利用周边的优势资源,营造出小镇的特色吸引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也就是说,以何种元素作为特色小镇本身的IP才能形成更大的影响力,IP与怎样的形式结合才能覆盖最大范围的受众群体。

(2) 采用产业先行而非空间先行的规划思路。

特色小镇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产业问题,而传统规划围绕空间展开的思路已不再满足需求。当前甘坑客家文化小镇的产业过于单一且产业链条不完善,应该转向产业先行的思路以培育新兴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

以 IP 为核心的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营建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其基于IP的独特标志性和产业引领性,形成“由IP引领产业—产业形成功能需求—功能需求决定空间布局—基于空间布局构建文化特色—文化特色反哺IP价值”的营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文化、空间和产业三方面的融合,使IP的价值流动形成闭环,不断促进文化型特色小镇的文化价值提升。

(二)以文化 IP 为核心的新型规划营建方法

经过详细分析之后,项目组秉持以文化IP为核心的理念,从产业与空间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甘坑客家文化小镇进行了重新规划,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努力筛选和建立原创IP

经过比较选择之后,规划最终确定从本土文化环境当中去提炼甘坑客家文化小镇特有的文化IP。鉴于甘坑地区具有较好的客家文化底蕴,且小镇内依旧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客家传统建筑,并曾以生产客家凉帽而闻名,规划确定提炼出客家的凉帽元素作为IP的原生物,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客家小凉帽姐妹”的原创IP。该IP以客家凉帽和人物为原型,以亲切、可爱的形象成为甘坑的象征(图7)。

在规划前期,项目组在文化IP营造的源头上建立了IP设计实验室,进行原创 IP 挖掘及培育。“小凉帽”IP 的核心要素是客家凉帽自身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客家文化与匠人精神。通过对故事大纲的构思,创造了充满“真、善、美”意象的“小凉帽”IP形象。“小凉帽”IP人物及其故事所展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自我价值,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和受众。同时,通过发行“小凉帽”绘本,在虚拟的故事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充满童话趣味的甘坑客家文化小镇的平行时空(图8)。

“小凉帽”核心 IP 的建立充分发掘利用了深圳整体都市和区域的本土特质 — 深圳作为著名的移民城市,拥有高达 1800 多万的外来非户籍人口。因此,华侨城在这个小镇中所提出的“新客家人”概念,不仅彰显了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更迎合了广大深圳新群体共同的心理认同。据此,整体规划方案转为以实体环境整治和虚拟IP的结合为切入点,力图全面传承和再现客家文化的特色神韵。

2.采用文化IP+新兴技术+新型传播方式的产业链融合发展途径

首先,甘坑客家文化小镇以“小凉帽”IP为核心,以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VR)为手段,融合传统产业形成了相当丰富的产业生态链条。产业链的起点是对“小凉帽”绘本、动画影视等进行的内容生产,以打造优质IP为目标;以IP为纽带将小镇的客家文化向文化创作、出版、教育、影视和游戏等领域渗透,进行文化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同时与动画、VR、3D 打印、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结合生成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将小镇的产业布局进行纵向延伸。此外,利用深圳良好的高新技术背景,发展包括数字集成与芯片研发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将程序软件与硬件设备结合应用于小镇的旅游消费产业中;围绕“小凉帽”IP的各项主题产业等构成产业链的下游,通过IP的附加价值,使得甘坑客家文化小镇的传统产业也获得巨大的收益,即实现IP的全产业链开发(图9)。

其次,甘坑客家文化小镇采用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传播方式。在线上,选择以文化IP与VR技术相结合的开发途径,发展虚拟文化产业,利用IP来为VR内容导入流量,从而实现经济收益在IP的运营传播过程中,通过创建“客家小凉帽姐妹”的表情包、动画、游戏、红包活动以及小说和绘本的多种文学方式等,实现最大程度的网络平台传播,扩大关注度。在线下,采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研发了“小凉帽姐妹与白鹤”的情景演示产品,并在小镇内部设置“小凉帽”主题 VR 乐园,使消费者能够更方便地体验到IP的内涵,进而扩展了IP的传播途径。

3.“小凉帽”IP与空间规划深度结合的规划方式

首先,在规划层面对特色小镇现状进行摸查。依据自然生态格局,小镇自然形成五个区域,即“山、田、园、谷、城”。此外,规划对小镇的现状交通、土地利用情况、土地权属信息和各片区建筑状况进行归纳整理,设置了四大分区(图10,图11) — 生态公园体验区、核心文化休闲区 (内部将工业与居住功能迁移,置换为商业和文化旅游功能)、客家文化展示区(将原有工业部分升级,打造新型工业厂区,承接数字文化产业的制造功能 ) 和居民生活服务区 ( 承接小镇的社区功能,打造集中居住地)。

其次,通过整治建筑空间营造客家生活氛围,改善整体环境。规划结合小镇各部分的空间特色进行合理分区;从江西等地引入“状元府”“寿字楼”等代表性的客家建筑,在其中营建具有浓厚传统氛围的室内环境;重新建设“凤凰谷”等特色传统建筑群落;通过古建筑构件融入等方式,将现有建筑改造成为具有浓郁传统建筑韵味的群体;保留碉楼、老火车站等客家人群入驻时的历史建筑元素;复原重建甘坑客家文化小镇的入口门楼;采用“七都 116”等具有历史韵味的区域名称,强化人们对传统客家文化的记忆(图12)。

再次,围绕文化IP深度开展小镇的全面设计。规划通过文化IP的再度包装,增强了特色小镇的整体性。同时,将“小凉帽”IP元素植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及商品中,增强文化IP品牌的渗透性,使甘坑客家文化小镇与“小凉帽”IP紧密联系在一起 ( 图 13,图 14)。此外,规划围绕“小凉帽”主题,全方位建设亲子休闲娱乐系列项目,开建国内首家原创主题 IP 亲子农庄 — “小凉帽”农庄以及“小凉帽”主题酒店等,以便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 IP 形象的故事和魅力 ( 图 15,图 16)。

最后,策划主题性的文化大事件,推进小镇的IP运营。①甘坑客家文化小镇与凤凰卫视合作,将凤凰谷设为“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的永久会场,成为第十三届中国 ( 深圳 )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分会场。②甘坑客家文化小镇投资300万元,举办“小凉帽国际绘本大赛”,扩大了IP的国际影响力。③通过“文化周末”的设立,形成节庆活动规律,吸引广大体验者形成固定的到访和参与小镇活动的习惯。

这一系列围绕IP的文化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甘坑客家文化小镇迅速从以往默默无闻的小镇跃变为深圳本地的文化旅游热点 ( 图 17)。相比华侨城集团进驻初期每日不足 1000 人的客流量,小镇目前的平均日流量达到了 3000人以上,在周末以及节假日期间甚至高达2万~3万人。此外,甘坑客家文化小镇的营销公众号已拥有5万多的固定订阅者,文章内容的阅读点击量超过了20万次。

由此,甘坑客家文化小镇在传统空间营造的基础上,利用“小凉帽”IP形象,凸显了小镇客家文化品牌,收获了大批对历史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消费群体,也带动了小镇的亲子消费。这种基于IP营造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文化型特色小镇营建方法的局限,将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性地绑定在了一起,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生态系统。

结语

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营建方式复合度相当高,需要同时兼顾文化产业与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特色小镇与文化IP的全面融合,需要首先具有创建自身IP品牌的强烈意识,并通过与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的接轨,实现对IP的挖掘、孵化、传播和运营,在虚拟和实体两种环境中同步营造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这将超越当前片面注重表面空间装饰的同类小镇营建手法,塑造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特色小镇建设方法。

华侨城甘坑客家文化小镇的实践证明,以IP为核心的营建方式是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基于IP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营建方式,不仅能在竞争激烈的区域发展中树立鲜明的个性品牌,更能够促进特色小镇建立自我造血、自我营养的丰富产业体系。为此,牢牢把握住IP的核心及其开发规律,就有可能为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可行的新型路径。

来源:2018年1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郭敬锋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8年1期

基于 IP( 知识产权 ) 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营建方法研究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精选

【规划师论坛1】“上”“下”结合的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路径

【规划师论坛2】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