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广角】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布局模式与规划标准研究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贺传皎 陈小妹 等 规划师杂志 2021-01-15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作者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贺传皎,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规划师陈小妹,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赵楠琦在《规划师》2018年第6期撰文,针对产城融合空间尺度和规划标准的研究不足,文章首先通过解读产、城、人关系,梳理产业和人口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并以此为桥梁建立基于产城融合基本单元的多层次空间布局模式;其次将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分为就业圈和生活圈,总结提炼各类就业圈内建筑规模比例、配套设施类型等规划标准;最后结合深圳市龙岗区实践,将产城融合基本单元、空间布局模式和规划标准等作为评价标准,指出龙岗区现状及已有规划在落实产城融合理念方面的不足,并提出规划对策。

[关键词]产城融合;空间布局模式;规划标准;深圳市龙岗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6-0086-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贺传皎,陈小妹,赵楠琦.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布局模式与规划标准研究 —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规划师,2018(6):86-92.

产、城、人的关系解读及空间需求分析

(一)人与产:支撑与拉动的关系

一方面,人作为劳动力支撑着产业发展。劳动力体系包括科研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其中,科研技术体系包括初、中、高级研发设计人员及科学家等人才;生产体系包括普通工人、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及企业家等人才;服务体系包括普通服务人员、专业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及企业家等人才(图1)。

另一方面,人作为消费者拉动产业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同时也需要根据人口结构层次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对于低收入人群,主要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消费聚焦在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上;对于中等收入人群,需要注重其消费的品质和多样化需求,其在文化娱乐、交通等领域的消费会增多;对于高收入人群,需要满足其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在消费上注重个人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相应增加奢侈品消费、艺术收藏、教育培训和金融消费等。综上,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就业和居住人口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高度与结构(图2)。

(二)人的空间需求:多层次住房与配套设施

人与城的核心关系是人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希望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住房是一个人和城市最紧密的联系。人们购买了城市的住房相当于购买了城市发行的股票。城市的发展和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房价中。因此,对于低收入的无房者,无法通过房屋增值来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而中高收入的有房者,可以分享城市发展红利,归属感和根植性也较强,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图3)。

人的空间需求与城市供给主要体现在住房、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等方面。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属于交通敏感型,出行半径较小,一般以就业地附近的出租房或宿舍为主。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属于成本敏感型,一般可以承担城市非核心地区的自有产权住房。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属于配套敏感型,一般选择配套环境质量较高的城市核心地区(图4)。

(三)产业空间需求:多元空间要素导向

产与城的关系是产业发展的路径和高度决定城市发展的路径与高度。随着世界产业呈现“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边界模糊、新兴产业涌现”等趋势,产业在布局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分散性,空间选择更注重科技、成本和服务等要素的投放。根据产业空间要素需求差异,匹配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使要素需求相似的产业链环节聚集在同一空间,发挥空间要素促进产业集聚的最大作用,增强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的对应关系(图5)。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在时间维度应推动产业与城市同步升级,避免因时序错位引发的产城不匹配问题;在空间维度应以人和产业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挥城市作为空间载体的支撑作用。以产业和人的升级带动城市空间与功能的升级,促进城市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形成产、城、人的良性互促 ( 图 6)。

二  

 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布局模式

(一)产城融合的空间尺度与融合度

对产城融合的研究离不开空间尺度和融合度问题。空间尺度主要受城市空间模式、出行方式影响,如以低密度开发、机动化出行为主的城市及以高密度混合开发、步行或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两者在功能布局的空间尺度和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方面有明显不同,产城融合的标准也有所区别。在融合度方面,可以借助职住平衡比例衡量产城融合度,在城市范围或都市圈范围可能实现职住100%融合。在城市内部的小片区,一方面,受市场选择的不确定性影响,没有绝对的职住平衡;另一方面,城市各种功能受区位条件、地租水平影响,遵循一定的布局规律,不管是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或者多核心模式,都基本以中央商务区为中心,周边是轻工业区、商贸业区和住宅区,外围是大型工业区,各片区主导功能明确,为主导功能服务的配套功能健全。因此,产城融合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主导功能片区的融合目标各不相同。

(二)产城融合基本单元规模与类型

对于高密度混合开发城市,应在15 分钟步行范围内配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基本服务与公共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生活圈与就业圈。在 15分钟就业圈内,通勤人员可以步行到达餐馆、咖啡厅、地铁(公交)站、银行、实验室、公寓宿舍和文体中心等基本服务设施点。以 15 分钟步行 1000m 推算,可以覆盖 3km²左右的范围,因此笔者将 3km²范围作为产城融合的基本单元,在此基本单元内构建合理的功能比例、专业化的生产配套设施和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促进产城融合目标的实现 ( 图 7)。

产业内涵与人口差异决定了产城融合的空间类型,将空间要素作为桥梁促进产业空间要素需求与城市空间要素供给相匹配,建立产业与空间对接平台。一般而言,就业圈主要包括商务园、科技园、工业园和创意园等。其中,商务园位于城市各级中心区内,其决定了城市对内服务与对外辐射的能力,主要吸引成本不敏感的企业总部、金融前台等高附加值服务型企业;科技园位于城市中心区周边或城市外围地区,决定了城市的创新引领能力,也是支撑商务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临近高校、科研院所,主要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总部、研发部门、样品生产部门,以及金融、互联网技术开发部门,它们对成本较敏感;工业园位于城市外围地区,其产业基础影响产业及城市升级方向,园区内以规模以上生产企业为主,它们对成本非常敏感;创意园对成本较敏感,同时又受城市中心区的人气与活力吸引,因此一般分布在中心区附近的旧工业区或城中村内,创意园影响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质。城市通过提供专业化空间、针对性设施和成本可控空间,满足不同类型产业与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表1)。

(三)多层次产城融合空间布局模式

遵循产城融合发展规律,以产城融合基本单元为基础,构建“基本单元(3km²就业圈、生活圈 )—片区 (20 ~30km²)—行政区 / 组团—市域 / 都市圈”多层次空间布局模式,引导实现职住平衡比例目标,作为合理配置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基础。

在基本单元层次,科技园、商务园以专业的技术、管理及服务人员为主,通勤能力较强,职住平衡比例目标为30%。工业园以产业工人为主,通勤能力和出行距离有限,职住平衡比例目标为60%。

在片区层次,以 20 ~ 30km²的空间范围作为产城融合片区,机动化出行时间为 30 ~ 40 分钟,片区内按照TOD 开发思路布局若干就业圈与生活圈,使就业圈与生活圈沿公共 ( 轨道 )交通线呈珠链式间隔布局,促进更大范围的就业与居住平衡,片区内职住平衡比例目标为40%。根据主导功能差异,片区可分为服务主导片区和产业主导片区两类。服务主导片区围绕铁路、城际和轨道换乘的综合枢纽站,主要布局商务园、综合服务区及居住区,辅以科技园、创意园和工业园等,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对区域中心服务功能的支撑作用,为周边其他功能片区提供高等级的市级或区级服务。产业主导片区围绕城际、快线、轨道和公交换乘的城市中心站 ( 辐射范围、站点等级略低于综合枢纽站 ),主要布局科技园、工业园,辅以商务园、大学园和居住区,片区内配备基本服务设施,高等级服务由服务主导片区提供(图8)。

在行政区 /组团层次,发挥不同等级公共 ( 轨道 ) 交通的服务职能。加强各片区间的联系,强化内部聚合力,行政区层面职住平衡比例目标为60%。

此外,对于区域影响力较强的核心城市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增加区域层次的产城融合布局。根据核心城市的通勤范围和影响力划定都市圈范围,在都市圈内实现100%的职住平衡。都市圈内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同城化发展。

三 

  产城融合基本单元规划标准

(一)就业圈内建筑规模结构

为确定产城融合基本单元用地结构,需根据职住平衡比例目标,以各类建筑对应的人口规模与人均建筑面积比值为基准,明确产业建筑、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服务建筑四类建筑规模比例的建议值。科技园、商务园内的产业建筑、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服务建筑比例宜控制在60∶30∶7∶3,而工业园内的宜控制在70∶25∶3∶2 。

(二)就业圈内配套设施类型

就业圈内配套设施包括生活性设施及生产性设施。生活性设施是满足就业人口日常生活需求的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生产性设施是为产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各类机构或平台。在就业圈内布置配套设施时,一方面结合就业圈产业转型及就业人口层次提升趋势,引导生活性设施升级、生产性设施完善 ( 表 2);另一方面根据就业圈的用地性质、开发规模及人均建筑面积指标,确定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并按规划人口,合理配置各类服务设施。其中,商务、科技和行政服务设施可根据就业圈实际条件和发展需求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配置。

 深圳市龙岗区产城融合规划案例

深圳市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龙岗区作为深圳市传统的产业大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园区规划理念落后、“三来一补”经济和房地产业发展过快,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节奏不深圳市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龙岗区作为深圳市传统的产业大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园区规划理念落后、“三来一补”经济和房地产业发展过快,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节奏不同步,半城半村特征突出,产城分离现象严重。近年来,市场主导的城市更新导致了居住和产业空间成本不断上升。面对为产业和人口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空间、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的双重挑战,规划以产城融合基本单元为对象,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评价现状及已有规划是否符合产城融合的空间标准,并探索规划优化对策。

(一)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划定

龙岗区产城融合基本单元的划定遵循步行优先、边界清晰、功能明确和便于管理四项主要原则。以3   km 2 左右的就业圈与生活圈为基本空间范围,以主干路网、河流和山体等作为分割边界,基本单元内某类或某几类功能相对集聚。同时,为便于后续规划实施,基本单元的划定不跨街道和园区管理范围。根据以上原则,规划将龙岗全区划分为64个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即就业圈或生活圈 ),作为辅助判断产城功能匹配情况的规划研究范围。

(二)产城融合基本单元现状功能评价

根据单元内现状工业、商业服务、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建筑的配比情况,将64个基本单元分为产业单元、居住单元和产城低水平混合单元(图9)。

产业单元是指在开发时序上先工业化再城市化,即先产后城地区。在建筑比例上表现出工业建筑占比较大 ( 大于 60% ) 的特征。城市化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区域内产业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失。单元内以产业工人为主,缺少居住人口。龙岗区共 11 个单元 ( 面积为 34km²) 属于此类,约占全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19%。

居住单元是指跨越工业化的城市化片区,即超前城市化地区。在建筑比例上表现出居住建筑比例较大 (大于65% )的特征。单元内房地产和各类配套设施先行建设,但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就业岗位不足、产业空心化、职住严重分离。2000年后,龙岗区在地铁建设、大运会举办和城市更新政策等利好的带动下,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客观造成了居住空间集中连片,承担了大量其他片区外溢的居住需求。龙岗区共 30 个单元 ( 面积为 91km²) 属于此类,约占全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9%。

产城低水平混合单元是指早期村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的城中村和工厂混杂区。在建筑比例上表现出工商类与居住类建筑规模大致相当的特征。这类单元产城融合度较高,但产业、人口和空间质量普遍偏低。全区共23个单元(面积为 59km²) 属于此类,约占全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32%。

(三)产城融合基本单元空间布局评价

基于 TOD 开发思路的理想产城布局模式应是就业圈和生活圈呈珠链式间隔布局,以促进就业和居住平衡。从龙岗区现状布局看,沿轨道线分布的基本为单一的居住单元,缺少适度混合的就业空间,产业经济活力不足,削弱了城区的集聚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也导致产城分离,且潮汐通勤客流给轨道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图10)。

(四)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已有规划评价

根据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建筑规模比例指引,评价拼合后的法定图则规划建筑规模结构。其中,规划已优化单元指现状产业单元内规划居住和配套设施建筑比例增长超过10%或现状居住单元内规划工业和商业建筑比例增长超过10%的片区,即规划改善了现状功能单一、配套不足、职住分离的问题;规划恶化单元指现状产业单元内规划工业和商业建筑比例增长超过 10%或现状居住单元内规划居住和配套设施比例增长超过10%的片区,即规划加剧了单元内功能单一、产城分离问题。

(五)产城融合空间方案及规划对策

(1)明确基本单元主导功能。

规划基于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和理想的产城融合布局方案,结合精明增长、TOD开发等模式,综合叠加产业基础、用地潜力、规划功能、空间成本和交通条件等影响要素,赋予 64 个产城融合基本单元五类主导功能,包括科技园13个、工业园20个、大学园/创意园2个、商务园 / 商贸园 8 个和居住区 21 个,每类单元按照相应的规划标准落实产城融合的功能要求和配套设施标准。

(2) 片区层面适度混合布局就业圈与生活圈。

根据轨道规划,龙岗区将形成2个综合枢纽站、3 个城市中心站、2 个地区枢纽站,以及多个主要换乘站。针对不同线路站点定位,调整优化空间功能,使就业圈与居住圈合理分布在各等级交通枢纽上。在片区 ( 街道 ) 层面,每个街道布局 0 ~ 1 个商务园、1 ~ 2 个科技园、1~4个工业园、1~3个居住区,促进面积为20~30km²的片区层面就业与居住的适度融合。

(3) 匹配产业升级与空间成本上升速度。

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龙岗区空间资源紧缺,成本不断上涨留给现有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十分有限。因此,除将成本中等的科技园和人才安居房作为触媒空间吸引创新产业与人才,提高产业竞争力与承租能力之外,还需控制产业与居住空间成本,为产业顺利升级争取时间(图11)。

结语

产城融合理念已提出多年,但是在城市规划领域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空间尺度、功能布局和规划标准等方面还缺少深入系统的总结及理论研究,以往研究多关注于一般综合性规划内容。本文通过解读产、城、人关系,梳理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需求,并以此为桥梁建立基于产城融合基本单元的多层次空间布局模式,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深圳市龙岗区产城融合规划中,对产城融合评价标准和规划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龙岗区产业结构偏轻、空间约束偏紧,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经验数据难免具有特殊性。谨希望文中提出的产城融合基本单元类型、布局模式与规划标准等思路,能够为各位同仁在规划中落实产城融合提供借鉴。


来源:2018年06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核: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8年06期

产城融合基本单元布局模式与规划标准研究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

【规划师论坛6】面向城市治理的北京朝阳区街区设计导则编制

33岁的《规划师》杂志改版:打造“全领域”规划类期刊

《规划师》2019年“规划师论坛”栏目主题新鲜出炉

【规划师论坛5】城市更新治理视角下的土地增值利益再分配 —— 广州交通设施用地再开发利用实践思考

【规划师论坛4】城市治理价值塑型导向下的佛山近期建设规划创新

【规划师论坛3】城市非正规性及其规划治理的中外研究比较评述

【规划师论坛2】后增长主义时期社区社企合作空间治理 模式的思考

【规划师论坛1】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国治理型城市更新模式 —— 空间利益主体角色及合作伙伴关系重构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