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6】哈尔滨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及 步行网络优化策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主题:社区共治与社区生活圈规划( 下 )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增强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社区,作为城市日常性服务和管理的基础单元,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落实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最后一公里”。为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应坚持民生至上,积极从社区共治的视角探索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新路径,规划与建设社区生活圈,构建高质量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社区共治与社区生活圈规划”为主题,特组织刊发一组文章,重点探讨社区共治和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理论、方法、实施路径与策略等,以飨读者。
【规划师论坛6】
哈尔滨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及
步行网络优化策略
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元,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梦石在《规划师》2019年第4期撰文,在“供给侧改革”和“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品质。社区生活圈规划是以有机更新的方式促进城市品质提升的有效方法,其中步行网络是社区生活圈空间组织的重要支撑。文章以哈尔滨道里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步行可达和便于管理3个方面内容,将哈尔滨道里区划分为15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通过全面的现场调研,从步行网络密度、日常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步行道路宽度及步行环境4个方面分析入手,梳理出哈尔滨道里区社区生活圈步行网络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步行网络品质提升的优化策略,希望促进研究区域向高品质的步行精品生活区转型,并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在其他区域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品质提升;社区生活圈;步行网络;哈尔滨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4-0018-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郭嵘,李元,黄梦石.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及步行网络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9(4):18-24.
一
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划定
(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涵
“生活圈”概念源自日本《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主要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分布不均、城乡资源差距过大等问题。社区生活圈是生活圈的核心圈层,与居民生活最为贴近。何浪等人研究发现,在 1 000 m 范围内人们会优先选择步行出行(步行时长约为15分钟);绝大多数居民对日常生活设施的平均步行容忍时间集中在 10 ~ 20分钟的区间内,舒适时间是10分钟以内,合理时间为15分钟。
本文中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指以步行15分钟可满足居民物质生活与文化需求为基础划分的生活范围。此范围内居民主要进行一些重复发生、频率较高的日常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基本服务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并且有便捷的步行网络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二)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分标准
本文以哈尔滨道里区三环以内区域为研究范围,研究区域位于哈尔滨西北部,东以滨洲铁路沿线与道外区为界线,西至三环路,南至哈长铁路沿线,与南岗区相连,北至松花江,与松北区为邻。至2016年末,研究区域常住人口为799 880人,面积为 34.68 km²,包括 18 个街道,是哈尔滨的商贸、金融、旅游和文化中心,也是哈尔滨的重要宜居城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步行可达和便于管理 3 个方面,以居民15分钟步行范围及其所服务的适宜人口规模为主要标准进行划定。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划定参考了国内相关规划标准(表1),将人口规模确定为5万~10万人,用地规模为 1.3 ~ 3.0 km²。为了方便管理,结合哈尔滨道里区的实际情况,将行政管理单元中的街道作为划分社区生活圈的基本单元,对于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不在以上划定标准范围内的街道,其中用地和人口规模小于划定标准的的可与邻近街道合并以符合要求,合并时应避免将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的街道合并为一个社区生活圈;用地和人口规模大于划定标准的街道,根据社区居委会的边界将其合理地拆解为一定数量的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不被大型河流、山体和铁路等要素分割,保证其相对完整和使用安全。
(三)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分
根据上述划分标准,首先将用地规模较小的的工程街道、斯大林街道、通江街道合并为工程—斯大林—通江生活圈,经纬街道、尚志街道、兆麟街道合并为经纬—尚志—兆麟生活圈,新阳路街道、抚顺街道、安和街道合并为新阳路—抚顺—安和生活圈,康安街道、建国街道合并为康安—建国生活圈,爱建街道、安静街道合并为爱建—安静生活圈;其次,由于工农街道和群力街道用地规模较大,分别将这两个街道均等地分割为 3 个生活圈,最终形成 15 个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图1)。这15个生活圈的现状人口与用地规模如表 2 所示。生活圈越临近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密度越高,其中城乡路生活圈、工农1生活圈、工农2生活圈、工农 3 生活圈、群力 1 生活圈、群力 2生活圈和群力3生活圈主要属于群力新区,其余是老城区,新区部分发展尚不充分,与其他生活圈相比人口密度较小。
二
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步行
网络现状问题
经过实地勘探,研究范围内现状步行网络如图 2 所示。其中,步行道路包括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和步行专用路(步行街、公园广场和景区内的步行道路、专供步行的绿道、横断面较窄的胡同、街坊路和小区路等)。
(一)步行网络密度偏低
高密度的步行网络有利于促进居民的绿色出行选择,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同时也有益于实现生活圈中日常各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的方便可达,步行网络密度计算方法如下:
(二)部分生活圈内日常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不佳
可达性同时反映各项日常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和步行网络的完善程度,本文以居民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菜市场、幼儿园、小学、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公共绿地等为日常服务设施典型代表,运用ArcGIS软件平台的网络分析方法对各项日常服务设施进行地理化、数据化及模型化分析,按2018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规定的各项设施与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步行时距计算服务范围来反映其可达性。首先将研究范围内步行网络和日常服务设施点转化为矢量数据,由于网络分析法只能对点的服务范围进行分析,而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是面状要素,且有些空间的形态为线型或者面积较大,所以将其边界手动转化为均匀的点,然后以道路网数据和交通阻力点建立网络数据集,设定步行速度为 1.2 m/s,交通阻力点如十字路口人行横道等,设置平均延误时间为 25 s,然后以时间属性作为网络分析的成本数据,计算各日常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结果如图3所示。总体上看,东部老城区生活圈日常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覆盖率比较高,较少有服务盲区,西部新区部分相应配套还不完善,数量比较少,且加上其步行网络密度也较低,各项日常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覆盖率都较低。
(三)部分生活圈步行道路宽度不足
研究通过调研社区生活圈中步行道路的宽度,主要将步行道路中有明确标准要求的城市道路两侧人行道与其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哈尔滨道里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城市道路中部分路段人行道的宽度未达到《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最小宽度 2.0 m( 图 4),其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的社区生活圈内,这是由于老城区在建设之初未经合理规划,或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车流量的增大,一味拓宽城市道路的车行空间,压缩步行空间,导致一些路段难以满足步行者的通行需求。
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路段的人行道被侵占的现象严重,主要有沿街建筑的台阶等压缩人行道、机动车违规停车占用人行道和杂物堆放占用人行道 3 种情况,造成某些路段实际的可通行宽度极窄,降低了人行道的通行能力,步行连续性也不佳,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且有些路段中人行道与机动车道未做明显的隔离,影响到居民步行安全。
(四)步行环境有待提升
(1)铺装损坏。道路的铺装设计不仅能够确保通行功能的实现,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增添一些审美功能。部分老城区生活圈步行道路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没有定期维护,很多步行道路的铺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且雨天容易积水,有碍行人行走,而新区的社区生活圈的道路比较新,路面情况相对较好。
(2)景观绿化单调。步行网络的景观 绿化既要考虑遮阴效果又要考虑整体的美感和细节的设计。哈尔滨道里区社区生活圈步行道路的景观绿化品质参差不齐,老城区生活圈的一些人行道通行宽度较窄,可用来进行景观绿化的空间也就较少,导致景观绿化形式单调,遮阴效果不佳;部分条件较好的路段,设置了小型景观节点,可供人们休憩和交往,使得步行体验比较丰富,趣味感较强。新城区生活圈整体情况优于老城区,景观绿化形式比较丰富,步行体验较佳。
(3)部分步行道路界面杂乱,活力不足。在步行道路的界面上,主要调研了沿街建筑的整齐程度、通透性和空间尺度。相关研究表明,整齐的界面更能给行人带来舒适的步行感受,而沿街建筑底层采用小尺度、通透和开敞的设计形式,可以提升街道活力。调研发现,各生活圈步行道路界面的情况有所差别,老城区生活圈的一些步行道路旁的建筑界面比较杂乱,一些商业设施较多的步行道路界面的通透性较好。整体来看,新区的一些生活圈通透性相对老城区生活圈来说较好,但是新区生活圈有些步行道路的界面尺度比较大,活力方面不如老城区。
三
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步行
网络优化策略
(一)提高步行网络密度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步行网络应该强化道路的通达性,为步行者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体现出对于步行出行的支持,同时加强慢行优先的支路建设及人行道优化,提高步行网络密度;步行网络密度较低的生活圈可以结合现状新建道路,并设置适合街道功能的支路宽度与断面。
由于一些生活圈可开发建设用地有限,故可开放公共建筑内部通道,开发建筑物周边空间,增加步行选择性,串通无名小巷,联通住宅周围道路,以提高步行网络的密度。
以新华生活圈为例,打通乡政街与康安路之间的断头路,开放大发生活广场、名媛养生会馆等内部公共通道(图5),以提高步行网络密度。调整后计算步行网络密度为10.83 km/km²,可达到步行II类区标准。
(二)提高日常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
日常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存在盲区,故应统筹考虑设施布局与步行网络建设。服务盲区若是由于日常服务设施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则可考虑对相关日常服务设施进行增补或布局调整,以提高其步行可达性。居民日常活动所需的服务设施作为居民出行的重要目的地,其步行距离是激励居民步行出行的直接因素,根据各项日常服务设施步行服务范围分析,通过合理增补缺少的日常服务设施,以减少到达设施的步行距离,提高居民步行出行的便捷程度,并形成不同时距的服务圈层,满足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有效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新华生活圈为例,圈内的各项日常服务设施的服务盲区都集中在东南区域,梳理生活圈内可挖潜空间发现,可利用东南区域厂房的大空间,将其改造为功能复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全面补充欠缺的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菜市等设施;在恒祥城小区西南部集中新建一所小学;部分厂房的民用房可改造为幼儿园等;现状南侧闲置用地在进行环保整治后,可用来打造一处15分钟级绿地;将新政花园小区和新华街道办事处门前改造为10分钟级绿地和5分钟级绿地。通过以上日常服务设施的增补,新华生活圈内日常服务设施服务范围基本能满足周边居民需求(图6)。
(三)保证人行道宽度,加强路权管理
人行道路宽度要满足步行者的需求,对于人行道宽度达不到标准的路段,在现有道路有路幅宽度约束的情况下,结合当前道路空间分配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通行效率。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缩减车流量相对较小的道路的机动车道数、清除路边停车带并集中设置立体停车等。
对步行空间影响较严重的自行车及机动车停车带应进行重新规划,流动性较强的路内停车设施应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城市管理部门保证巡查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对管辖区域内影响步行空间的店铺与摊位商品进行管制与监督,督促沿街建筑的相关责任人将阻碍通行的台阶调整至建筑内部,保证步行空间通畅;对影响步行空间的道路设施进行有效管理,其中所占空间较小的路灯、电话亭及候车亭等,应将其设置在设施带内,既能促进步行空间的拓宽,又能避免出现遮挡行车视线的情况;另外,所占空间偏大的道路设施可迁入到绿化带空间。
以新华生活圈为例,利民头道街和康安二道街的部分路段宽度不符合要求,由于这两处主要是居住区,路边有大量停车,并且部分路段人行道和车行道路未做明显的隔离,建议清除路边停车带,集中配置立体停车设施,拓宽并抬高人行道,以与车行道隔离,保证行人安全。针对道路被侵占的问题,应加强路权管理,重新规划阻碍通行的自行车及机动车停车带,在人行道较宽处增设停车带,在非机动车道一侧设置自行车停车位,以维持步行空间畅通(图7)。
(四)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
(1)铺装完善与设计。部分老城区生活圈步行道路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很多道路的铺装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故应重视维修和管理,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对难以隔离出独立步行空间的道路铺装进行“软隔离”,利用质地、色彩等对行人步行空间进行区分。部分地区由于行道树栽种时间较长,树坑多呈现裸露状态,使得步行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针对这种情况,在人口集中的地区,选择透水性良好的地砖对树坑进行处理,扩大步行空间,改善路面状况。重视人行道上市政井盖与路面的贴合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与处理,同时应使其外形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2)景观绿化优化。对绿化程度较低的路段应重点进行补植;对绿化尚不完善的道路可利用屋顶、墙面等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对绿化效果不明显的植物进行重植。现状良好的道路可选择多层次绿化方式,结合植物季相特征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建良好的景观绿化环境。及时修剪阻碍行人活动、影响行人视线和遮挡指示牌的植物;在植物类型的选择上,应避免选择可能对行人身体造成危害的植物。另外,结合现有空间,增设可供人们交流停驻的公共空间节点。
(3)激活步行道路界面。步行道路的沿街界面让人与建筑、空间甚至城市有了联系,舒适有活力的道路界面能使人们的步行体验变得舒适愉快。对步行道路的界面进行整顿和设计,激活建筑的沿街界面,合理配置建筑业态;遵循小尺度原则,注重建筑一二层界面的细部设计,增加吸引力;对于封闭小区周边建筑退线较大的情况,可以丰富建筑前区的设计。
以康安—建国生活圈为例对步行环境进行提升,步行网络如图8所示。选取新亭街、松树街、松苍街和建国头南道街的部分路段进行铺装优化,完善铺装,并对树坑进行处理;选取康安四道街、松苍街和建河头道街的部分路段进行景观绿化优化,对绿化效果不明显的植物进行重植,搭配休息座椅;选取共乐西头道街部分路段、新亭街部分路段和康安四道街部分路段进行街道界面改造,整顿沿街建筑界面,把控尺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设门、窗和栅栏等来增加建筑的通透性。
四
结语
本文以哈尔滨道里区为研究对象,从优化步行网络的视角出发探讨提升社区生活圈品质的策略:①提高步行网络密度;②提高各项日常服务设施步行可达性;③保证人行道宽度,加强路权管理;④营造活力舒适的步行环境。另外,由于社区生活圈基础数据的局限性,导致此次研究以街道边界进行社区生活圈划分,未对内部不同用地功能以及部分相邻街道存在公共资源的共享现象进行讨论,今后应了解居民真实的活动空间范围才能更准确地讨论社区生活圈的各类要素的规划需求。
来源:2019年04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9年04期
《哈尔滨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及
步行网络优化策略》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精选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