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师论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州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黄慧明 龙闹 等 规划师杂志 2022-04-24


本期主题: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编者按]2018年,国家成立了自然资源部,明确其“负责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负责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职能,并要求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在国家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阶段急需探讨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为主题,探索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理论、方法、策略和机制等,重点介绍了福建省厦门市、广东省及广州市、山西省襄汾县等地区的实践,以飨读者。

摘要

作者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慧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龙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晖,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吴婕在《规划师》2020年第17期撰文,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的重要要素,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基于城市湿地生态效益的分析,结合广州城市湿地保护建设实践,探索多尺度的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路径,提出从城市尺度构建湿地生态网络、从流域尺度布局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及从场地尺度营建特色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修复;湿地;流域;广州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7-0020-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黄慧明,龙闹,李晓晖,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州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策略研究[J].规划师,2020(17):20-25.


0 引言


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中,深刻地总结了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将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上升至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2018年,党和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成立自然资源部,负责深化统筹新时代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负责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并要求重点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整治修复国土空间要素,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目前,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力度,优化国土开发利用格局,已经成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与森林、海洋一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城市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关键对象,尤其对于水资源丰富与水网格局多样的岭南地区城市,湿地发挥的多样生态效益十分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以系统的生态修复思路与技术方法开展岭南地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对于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湿地这一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系统类型,暂时还缺少与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的多尺度生态修复理论框架与指导方法,这为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以广州为例,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岭南地区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模式与技术路径。


城市湿地的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


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自然系统。城市湿地不仅为社会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与生态功能,还在维持地区及其以外的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关键的生态作用,如改善水质、调节洪水、控制侵蚀、保护海岸线和运输营养物。

城市湿地对于国土空间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城市湿地是由特殊的生境、多样的湿地生物群落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为各种涉禽、游禽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及营造了良好的避敌场所,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城市湿地创造了具有美学吸引力的空间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场所、教育教材和研究机会,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湿地能调节区域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湿地具有渗透和蓄水的作用,能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湿地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不合理的城市开发行为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污染严重和功能退化,削弱了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在湿地生境退化和功能丧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更是亟待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策略、技术支撑与保障措施


2.1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策略

我国存在多种类型的生态修复模式,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城市双修”及流域综合治理等。不同修复模式各有侧重,为综合开展城市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大背景下,城市湿地生态修复应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要素的交互作用,进行国土空间全域要素的协同治理。

(1)在生态修复方式上,应强调系统性。

以往我国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对象通常是某一具体、单一的要素,而单一要素的整治可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一定的干扰,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湿地生态修复应思考并理解国土空间内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只有充分认识生态系统下各要素的属性特征,遵循其运行规律,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城市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2)在生态修复范围上,应考虑完整性。

目前我国的生态修复工作多以行政区划边界为修复范围,机械分割式的管理容易造成自然资源和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合理而有效的修复工作应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打破行政边界对生态过程的割裂,从生态系统全域角度进行战略统筹、整体设计。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下,流域作为一个区域范围内单元结构完整且整体性较强的生态系统,应成为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单元。

(3)在生态修复手段上,应具有针对性。

不同地域的湿地生态资源差异性较大,不同区域的生态问题也不尽相同。应根据实际研究区域的本底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梳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修复需求,结合地域特色,重点围绕关键的生态要素确定系统修复的方法与措施,合理确定相应的布局、规模及时序安排,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

(4)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注重动态性。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在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应综合考虑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修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过去、现在与未来生态系统的服务水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和手段,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切忌简单粗放、急于求成。


2.2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措施

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背景下,如何支撑与保障生态修复,特别是如何建立作为城市生态修复重要载体的湿地修复工作支撑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广州国土空间规划与湿地生态修复研究工作实践,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措施。

(1) 结合湿地专项调查,建立修复数据库。

借助国土“三调”契机,进行城市湿地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全市重要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网络,识别湿地生态系统关键节点,建立受损湿地生态系统基础数据库和湿地生态修复对象名录,为科学保护、有效修复湿地打好基础。

(2) 划线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与用途管制体系。

将城市重要湿地资源、湿地公园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体系,按照最严格要求进行管控,禁止建设性、开发性活动,设置项目准入清单,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源头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3) 引入综合整治思路,以流域为对象落实生态修复。

针对生态环境现状和规划定位,在划定流域管控底线的基础上,以流域为范围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研究,以土地利用现状为依据,结合生态要素特征,因地制宜地提出系统的湿地生态修复思路和措施。

(4) 纳入管理实施平台,推动特色湿地公园建设实施。

将生态修复项目库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实施平台,落实重点建设项目,推动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与周边城市同设计、同建设、同部署,从实施制度上保障项目落地。


广州城市湿地保护建设实践


3.1 城市湿地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

岭南地区因丰富多样的地貌、水文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及不同地区所处的城乡建设发展阶段各异,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广州是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湿地类型丰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应结合研究区域的湿地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围绕关键的地理环境和湿地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例如,岭南自然水网地区的河流型、基塘型湿地生态修复重点需从区域水网格局恢复入手,着力构建达到自净功能的湿地生态网络体系;丘陵岗地地区的湖泊山塘型湿地和近海地区的滨海滩涂、沼泽湿地需从流域水文条件入手,在流域尺度下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作(表1)。


表1 岭南地区城市湿地类型及其特征


3.2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路径

基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生态修复思路,本文提出广州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图1):首先,从现状分析入手,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评价,结合相关规划、理论案例研究,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并制定生态修复目标。其次,从区域、流域和场地3个尺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相关工作。其中,在区域尺度进行流域分区,识别水系廊道、湿地斑块和湿地机制,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在流域尺度识别重要湿地生态空间,实施流域土地整治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场地尺度结合地形、水系、植被、活动等特色营建,建设一批湿地公园。最后,将湿地生态修复相关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加强规划管理实施平台的建设。

图1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路径框架图


3.3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策略与内容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基于提升城市湿地生态功能的目标,广州从区域、流域和场地3个尺度开展具体工作。

3.3.1 区域尺度——湿地生态网络构建

通过对广州城市湿地生态要素的识别,得出三类对于城市湿地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的要素:湿地基质、湿地斑块和水系廊道。通过对每一类要素进行系统识别与分析,将三类要素叠加得到城市湿地生态网络。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网络,最终达到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目标。

(1) 依托城市水系研究,构建水系廊道网络。

城市水系廊道的连通和保护对于改善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快速城市化导致广州部分水系被侵占并产生黑臭等问题,应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系特征,形成水系生态廊道并加以保护与控制,以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升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根据径流分析和水安全格局分析,形成三级水系生态廊道:一级水系生态廊道是由主要水系形成的区域水系生态廊道,是保障广州城市生态安全的命脉,是整体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流溪河生态廊道、增江河生态廊道等;二级水系生态廊道主要为汇入一级水系生态廊道的重要支流,包括石井河生态廊道、白坭河生态廊道等;其余水系为三级水系廊道(图2)。

图2 水系生态廊道分布图


(2) 基于GIS径流模拟识别湿地斑块和基质。

广州城市湿地基质主要包括两类:北部水田湿地基质和南部滨海湿地基质。前者由于长期淹水,其土壤环境和调蓄功能也最接近于自然湿地系统,可有效调蓄地表径流;后者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主要为基塘。在GIS平台中叠加基本农田分布数据和现状土地覆盖数据,根据GIS模拟径流过程,叠加各流域和现状高程数据,添加主要潮水位数据及洪水位数据,识别湿地基质(图3)。

图3 湿地基质分布图


广州城市湿地斑块也主要包括两类:生态湿地和水库陂塘。前者是指块状湿地所构成的景观格局基本单元;后者是指利用低洼之地汇集周边水源而形成的池塘,是调节江河流量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GIS中进行径流分析,叠加分析现状水库、坑塘分布情况,根据每个流域的暴雨径流量数据与流域内大型水体滞蓄量,计算得出各流域所需的坑塘调蓄容积,建立阻力面,识别距离潜在径流较近的湿地斑块(图4)。

图4 湿地斑块分布图


(3) 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湿地生态网络。

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结合广州生态格局特征,依托湿地斑块、水系生态廊道和湿地基质,构建湿地生态保护网络(图5)。沿现状河流、水系构建三级水系生态廊道,严格保护廊道形态,逐步改造恢复生态驳岸,保证水系廊道的连通性。尽可能保留现有湿地斑块和基质,重点保护城市建成区内的湿地斑块,规划建设成为湿地公园,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

图5 湿地生态保护网络图


3.3.2 流域尺度——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布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流域生态系统尺度上,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非点源污染,主要通过影响流域生态系统,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以流域为线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统一治理研究已经成为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方向。

流溪河是全流域均位于广州境内的河流,其干流长156km,流域面积为2290km²,是广州自然资源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山水脉及生态库。然而,快速城市化对流溪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造成了较大冲击。中下游工业企业聚集,流域水污染问题严重,生态敏感地区的城乡建设对水源地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景观风貌的塑造产生较大影响。应通过流溪河流域重要价值区域识别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进而在流域尺度上开展湿地生态修复行动。

(1) 流域重要价值区域识别。

基于河流的水文连续性、营养物质运输的连续性、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各类资源的重要性,识别流溪河流域内的关键价值区域,重点识别河流弯段、交汇处、水源保护重要区域、水文生态重要区域和游憩价值重要区域的分布。

(2) 流域尺度湿地生态修复。

首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细化流域内的“三区三线”管控,注重城镇开发边界的紧凑连片,将重要价值区域优先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区,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将农村、耕地等区域纳入农业农村发展区,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图6)。

图6 流域底线管控图


其次,基于流溪河流域用地现状情况分析,确定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是河道周边用地的整治。依据遥感影像判读和现场调研,将沿岸两侧1km范围纳入重点生态修复区域,整治区域内的工业用地、采砂场及低品质的违法建设用地等,腾退出生态湿地空间(图7)。

图7 流域重点生态修复区域分布图


(3) 全流域“碧道”工程建设。

开展全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按照流域生态安全划定水生态功能分区,针对源头地区确定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从上、中、下游分级、分类型开展“碧道”工程:上游源头地区修补山林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中下游平原河谷地区重点保护河流岸线,进行周边小流域治理,控制缓冲区的开发建设活动,修复河漫滩湿地(图8)。

图8 流域水环境修复治理示意图


3.3.3 场地尺度——特色湿地公园营建

场地尺度的湿地生态修复按照湿地生态演替理论,分析湿地退化的机理和过程,确定主要影响因子,以自然修复为主导,辅以人工措施,实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良。广州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地域文化特色,积累了相关案例经验。

(1) 海珠湿地。

海珠湿地是河涌和基塘复合型湿地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其前身为河涌和万亩果园,随着广州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万亩果园及周边地区逐渐被城市、工业区、村庄包围和侵蚀,引发了环境污染、河涌淤塞和生境退化等问题,果林面积由原来的2万多亩(约13.33km²)缩减至1万亩(约6.67km²),严重影响了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地区的人居环境品质。海珠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始终坚持“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结合特色的感潮河网、垛基果林进行生态修复。

一是结合水文特征,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海珠湿地的“自然解决方案”是利用珠江潮汐水位变化规律,联通珠江后航道,疏通湿地内39条河涌,形成“滩涂缓冲区—坑塘蓄滞区—潮道净化区”三级感潮河网,恢复自然潮汐水文过程,依托潮汐动力实现水体的自然循环,加强湿地雨洪调蓄功能;配合华南小微湿地植物底泥净化技术与食藻虫等生物净化技术,提高水体交换和自净能力;增加面积为0.5km² 的湿地水域,全面恢复丢荒果林,以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图9)。

图9 海珠湿地感潮河网生态修复示意图


二是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手段,恢复垛基果林湿地景观。整合动物、植物、农业、水利、景观、规划、测量和信息技术八大专业,采用22项创新技术恢复湿地生机;恢复垛基果林湿地风貌,建设果基农业示范基地;对原有退化、受污染的果林进行清淤整改,恢复果基农业排灌系统,通过专业、科学的管养,让百年老树重新挂果;通过水系清淤、管网截污和食藻虫水生态修复等手段,修复生态环境;打造昆虫旅馆、水鸟岛和生态浮床等特色生境,恢复生态链(图10)。

图10 海珠湿地垛基果林生态修复模式图


(2) 大观湿地。

大观湿地是湖泊山塘型湿地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原先是排洪河道、水库和高压走廊,周边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大观湿地生态修复是从天河区水系整治开始,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确保生态安全格局与山水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一是营造具有岭南本地特色的生态动植物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运用生态修复学的理论和技术开展场地设计,依托河谷湿地生境的动植物群落特征,大量应用低维护成本的乡土植物,科学布局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能净化水体的水生、湿生及地被植物,为动物提供更多栖息地,营造生态化、多功能的景观。

二是构建城市湿地生态廊道,修复湿地生态功能。通过地形塑造,修复场地内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利用排洪河道、水库及高压走廊,因地制宜地形成一条城市湿地廊道,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水体建设湿塘、雨水收集塘和雨水湿地等,调蓄、净化周边用地的径流及雨水,有效缓解周边内涝,并回补地下水,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可休憩游赏、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充分发挥湿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综合功能。

(3) 南沙湿地。

南沙湿地是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原先为珠江入海口滩涂,海陆界面物质交换频繁,为湿地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生境。但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咸潮上溯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农业活动、开发建设等人为干扰,其存在较高的生态退化风险。南沙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始终注重保持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和土地的原始状态,吸引了大量的候鸟来此过冬,并且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逐年加大了对湿地的恢复、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力度。

一是积极引种选育红树林,修复特色湿地生态景观。筛选并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逐步营造具有南沙特色的湿地生态景观。为了保护、恢复南沙湿地资源,结合市青山绿地工程和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引种、选育适合南沙湿地独特环境条件的红树林品种,同时开挖水道和绿岛,逐渐形成初具规模和特色的“林区绿岛+红树林”的湿地景观。

二是修复与监测多样湿地生境系统,营造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的重要节点。针对水鸟栖息、觅食和繁殖习性,以红树林、芦苇荡和浅滩等多种生境组合营建适宜水鸟停驻的生境系统,吸引黑脸琵鹭等珍稀野生水鸟“安家入户”,增加种群数量,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的重要落脚点,同时建设南沙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站,开展连续的生物多样性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效应的定位监测,获取有益的数据,为南沙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 结语


统一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是国家对生态修复工作的战略性重构。这项工作不是对原有工作的简单叠加,而需要从空间统筹、系统修复和部门联动等方面形成合力,综合施策。国土空间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作为一个体系,工作基础相对较好,但在法治体系、理论研究、政策架构、制度规范、技术标准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和短板,整体上仍处于学习探索、实验实践的起步阶段。本文基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思路开展岭南地区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研究,希望能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王青

终审:杨一虹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0年17期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州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专题研究】巴基斯坦瓜达尔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

【专题研究】面向2050年的瓜达尔城市发展路径探讨

【专题研究】政府公共财政约束下的巴基斯坦瓜达尔城市空间方案演变研究

【专题研究】瓜达尔港城协调发展思路与方案

【专题研究】巴基斯坦瓜达尔市城市安全规划策略探讨

【专题研究】瓜达尔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困境及创新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