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夺冠》到《女篮五号》,中国体育电影63年求索

罗冉峰 体育大生意 2021-10-02


体育大生意第2310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文|罗冉峰

体育大生意记者


过去,体育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几近空白,而试图重现真实事件的作品更加稀缺。在欧美市场,从原创到改编、从写实到幻想,取得商业成功和口碑成功的体育电影源源不断。中国体育电影的贫瘠,同时反映出中国电影、中国体育与海外同业的差距。


《夺冠》预告片


《夺冠》片头“龙标”显示,影片的过审编号是2020001号。《夺冠》上映后,也成为中国体育电影的“一号”作品。前所未有的商业投资力度、前所未有的讨论关注热度,再加上“中国女排”四个字本身在中国体育界代表的高度,中国终于诞生了一部富有话题、取材现实的体育主题商业电影。无论是中国电影艺术创作,还是中国体育形象建设,此刻迎来全新突破。





“可是当时的中国不需要冠军”


1957年,中国有了第一部体育主题的彩色电影——《女篮五号》。


这是谢晋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最终成为其成名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主要反映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人民对新时代的喜悦与期望。《女篮五号》延续了同一主题。篮球名将田振华(刘琼饰)在解放前后的经历,表现了曾被压迫的普罗大众,如何赢得自尊、收获幸福。


在解放前的上海,田振华曾赢得远东运动会篮球冠军,但日常只能给资本家的球队打球维持生计。由于没有答应球队老板的打假球要求,他被小流氓打成重伤,还与已定下誓盟的女朋友、老板的女儿林洁(秦怡饰)分开。解放后,田振华在西南军区担任篮球指导,之后被调到上海执教当地女篮代表队。他发现队中潜力最大的5号球员林小洁(曹其纬饰)正是林洁之女。随着女篮战绩蒸蒸日上,田振华也与林洁解开心结,重新结为眷侣。


《女篮五号》是中国首部彩色体育电影


从体育电影的角度来看,《女篮五号》没有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决战作为收官大戏,有点“反高潮”味道。更有意思的是,片名虽是“女篮五号”,但是林小洁基本没在正式比赛中展示身手。影片中的两场女篮比赛里,一场林小洁因迟到而被田振华压在冷板凳,另一场林小洁首发出战但很快重伤下场。


结局中,上海女篮集体前往北京,并获得出国比赛的机会。曾是运动健将的林洁,看着爱人率领女儿出战,满感安慰。期间谢晋安排了一场歌舞戏,女篮队员们在火车上施展音乐才华。这场以女演员为主的群戏,大概为谢晋日后拍出《红色娘子军》做了很好的铺垫。新中国运动员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得以表达,《女篮五号》完成了标准的宣传任务。


但《女篮五号》影史留名,其有关体育的内容依然充实。以比赛场面而论,《女篮五号》虽多用细碎的剪接表现比赛,却也有一些精巧镜头。例如上海女篮首战工人队时的一段攻防战。从上海女篮后场发动进攻失误把球交给对手,到迅速反抢,再到四次传球过渡后成功上篮得分,全程一镜到底。


《女篮五号》中,爱情元素比运动元素着墨更多


更重要的是,《女篮五号》点明了体育对新中国的意义。田振华批评林小洁不守纪律时,他回忆过去:“有个人为自己的国家争得了一个冠军,可是当时的中国不需要这个。他为了生活被老板收买了去打球、做广告,他像马戏团里的畜牲一样。”林小洁受伤后,她的男朋友陶凯(王琪饰)抱怨打篮球令林小洁考大学被耽误,更表示“蹦蹦跳跳”不能帮助建设社会主义。田振华的驳斥成为进一步升华。“如果我们能在世界运动会上升起我们的五星红旗、奏起我们的国歌,那么不管你是什么国家、哪怕你是反对我们的人也好,你得站起来,你得在我们的国旗下脱帽,你得考虑考虑在你面前是一个拥有6万万人口的国家!”


这两段台词,后者是主旋律作品中典型的家国情怀表达,前者则更注重表达个人尊严感。而这种尊严的实现,正是以一个团结、自强的新中国的成立为前提,否则即使是冠军也只能活得恍如畜牲。谢晋所阐述的体育的意义,最终还是与民族尊严的宏大话题结合在一起,但他同时找到了一个认同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切入点,从而让《女篮五号》摆脱了纯粹扯大旗、喊口号的窠臼,迸发出更容易激起观众同理心的情感力量。


张暖忻执导的《沙鸥》同以排球为主题,

摄于80年代,也是较有影响力的中国体育电影


遗憾的是,《女篮五号》为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开了好头,却在63年后依然属于该领域的重头担当。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体育电影发展脚步停滞。谢晋晚年又执导了一部姐妹篇《女足9号》。而这部千禧年作品的影响力,同样落后于导演本人的旧作,进一步突显中国体育电影断层之困。





“我不和他打架,我和他打赌”


断层的困境,曾藉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有所缓解。为配合奥运的欢庆气氛,演艺工作者也加入到奥运宣传行列,制作体育主题影视作品。2008年,广电总局、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体育总局五部委联合推荐了五部迎奥运优秀体育题材影片。


《加油,中国》和《筑梦2008》属于纪录片,相对于故事片来说是不同的创作领域,本文暂且不表。《买买提的2008》和《破冰》则口碑尚可,两者都涉及基层人物为体育事业付出的主题:前者聚焦边疆少数民族儿童如何参与足球,后者歌颂数十年如一日培养速滑人才的东北汉子。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主题曲《站起来》传唱甚广


最特别的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与《夺冠》一样,本片也拿到了当年“001”的过审编号。在五部推荐作品中,也以本片的商业包装力度最强:孙海英、胡军、吴大维等客串;成龙、王力宏、韩红、孙燕姿合唱的主题曲《站起来》,更是老百姓较为耳熟能详的当代主旋律歌曲。


更独特的在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改编自中国出征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是中国电影在改编真实体育事件方面的全新尝试。1932年,刘长春漂洋过海,代表中华民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只有刘长春一名运动员。刘长春出战了100米和200米短跑,悉数在预赛阶段被淘汰。但在饱受战火摧残的旧中国,刘长春能将中华印记留于奥运赛场,已足以载入史册。


与《买买提的2008》和《破冰》一样,《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口碑评价比较正面。然而前两者欠缺商业包装,只能被定位成“小众”;《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也未能承借奥运东风和明星效应崛起,当初曾豪言成为“中国体育电影第一人”的主演李兆林,其个人履历表上迄今仅有不到五部影视作品。


李兆林饰演的刘长春充满硬汉气质


李兆林形象硬朗,在《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也表现出刘长春的坚定顽强。有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作为底子,李兆林在有关跑步的表演中极具力量感。据报他还因为拍摄期间进行过数千次冲刺而落下后遗症,免疫力下降。然而这些闪光点和付出,都未能挽救影片基本默默无闻的状态。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失利,也许与部分“先天”限制有关。彼时已经习惯商业娱乐大片洗礼的观众,对“主旋律”有下意识的回避。之后在市场上有现象级表现的主旋律大片,多是积极借势名导、明星。相比之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在市场上的基础观众缘比较单薄。


另外,影片本身也有缺陷。改编自历史事件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反而比虚构的《女篮五号》缺少真实感。《女篮五号》自然地抒发出篮球队员们对篮球以及生活的热爱,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刘长春的出征之旅过于戏剧性。最典型的是一场船上打赌。前往洛杉矶的渡轮中途因风暴临时停靠檀香山,刘长春有可能赶不上奥运开幕式。刘长春需要说服其他原定前往旧金山的乘客,先让船只停靠洛杉矶,以节省航行时间。其中一名美国乘客拒绝,还侮辱刘长春是“东亚病夫”。愤怒的刘长春差点跟对方干架,最后提出“我不和他打架,我和他打赌”。刘长春在12秒内从船头跑到船尾,赢得打赌,这才让船只重新起航后直奔洛杉矶。


船上打赌一幕有戏剧性,但渲染力并不到位


打赌情节志在增加影片的矛盾张力,全片另有不少故意制造波澜的桥段,例如刘长春从伪满洲国逃亡北平的历程。与其说本片滥用戏剧性情节,倒不如直接说戏剧性有余、情感输出却不充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没什么商业反响,成片品质也不无硬伤,这次中国体育电影在改编题材方面的探索,可以说失败了。





“怕,就会输一辈子”


《女足9号》上映一年后,华语影坛诞生了另一部与足球有关的电影。不同于前者波澜不惊,《少林足球》堪称名利双收。


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延续其“无厘头”风格,影片从设定、剧情到人物,都全面保留周氏喜剧的夸张色彩。尽管观众承认,《少林足球》确实属于体育片,但用大力金刚腿射门和用太极拳守门,绝非现实足球运动的反映。周星驰无非借足球这个“胚子”,讲述了一个他最热衷的小人物奋斗故事。


《少林足球》以及周氏喜剧的夸张,源于香港电影业长期以来只放不收的创作旨趣。为了迎合市场,香港电影创作者时常在作品中将不相干的流行元素糅合,最终却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香港演员则几乎没有“明星架子”,扮丑、扮疯、扮傻、扮狠时刻入戏。奔放的风格令港产片在八九十年代的最辉煌时代号称“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即便内容粗糙却热闹非凡,令观众乐在其中。


《少林足球》聚焦于小人物


中国体育电影的新代表作,也建立在港产片的奔放路子上。2013年林超贤的《激战》,在体育描写上摒弃了《少林足球》的纯幻想风格,以写实手法还原综合格斗赛场的拳拳到肉;但思想内核上,《激战》仍然是港式故事——小人物从得意到沉沦再到回归觉醒,期间少不免来一番小市民式的弄奸耍滑。


饰演男一号程辉的张家辉,直至2004年拍摄杜琪峰的《大事件》才迎来演艺生涯转机。在此之前,他多在一些烂俗喜剧中饰演流氓、混混之类的角色,代表作有《赌侠1999》《中华赌侠》《赌侠之人定胜天》等一批王晶炮制的“赌字系”电影。后来张家辉逐渐在正剧中找到发挥空间,最终凭借2008年的《证人》首夺香港金像奖影帝。


《证人》同样是林超贤的作品。到了《激战》,林超贤要求张家辉找回一些赌片时代的影子。程辉在片中的外号是“贱辉”,他的“贱相”先后在懒懒散散地教大妈大婶打拳、指导徒弟林思齐(彭于晏饰)时摆师父架子、战胜最后对手后得意地说自己在地下赌拳中买了自己赢等桥段中全面发挥。


《激战》中“贱辉”初登场时,

其形象与张家辉早年饰演的小混混非常类似


不过《激战》的成功之处并非卖贱。与《少林足球》一样,《激战》把小人物奋斗救赎的过程描绘到位,才促使作品动人。当程辉在翻唱版《The Sound of Silence》音乐陪衬下苦练体能和拳法、当他带着断臂毅然求胜、当他教导林思齐“怕,就会输一辈子”时,“贱辉”证明,“贱”只是隐藏痛苦的面具,面具下是武者的斗心。而这个找回斗心的过程,构成了影片最引人入胜的主线。


男二号林思齐从花花公子变成穷光蛋再变成擂台斗者,是片中另一位完成成长的角色。林思齐的故事线既是充当影片中段的情绪爆发点,也是为程辉分两阶段走出心魔铺垫:程辉初期答应训练林思齐,已显示出他武者荣誉感初步回归,而最终重新踏上赛场,则克服了战胜自己的最后一道难关。


有成熟的叙事技巧打好底子,《激战》再在体育描写方面的投入笔墨,最终提升了其作为体育电影的整体价值。从细致还原拳手的每道训练课(体能训练、肌肉训练、步法训练、拳术训练、地面技术训练),到利用解说画外音来引领观众融入八角笼赛场气氛,《激战》的训练场面和比赛场面都尽显综合格斗魅力。至此,中国体育电影终于诞生一部商业成绩突出、体育场景还原完善、艺术色彩也处于上乘水平的代表作。


在《激战》告捷后,林超贤于2015年推出《破风》,主题变成自行车,其故事和运动场面的可看性继续保持稳健水平,主人公们的形象也保留着插科打诨的喜剧色彩。时至今日,两部作品常被视为中国体育电影金字塔上层的代表。然而,林超贤并未通过这两部作品解答一个问题:能成功平衡主旋律和商业需求的中国体育电影,什么时候能诞生?


目前商业最成功的中国体育电影《飞驰人生》,

韩寒执导、票房17亿,不属于主旋律作品


这个问题首先提出质疑:香港电影创作风格是否是“双刃剑”?一方面,小人物故事和夸张化演绎,有助于增加影片可看性,这是港产片风格的长处;另一方面,主旋律要求胸怀家国的大气,而港产片在描写小人物时热衷强调其庸俗趣味的手法,却很可能违背主旋律的主张。


这个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追问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的前景。欧美体育电影往往能兼顾主旋律价值观宣传和商业效益,反映出其娱乐工业体系以及体育产业保证的成熟。中国的相关行业,距离追上业界先进的一天有多远?





“那时候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心里有这个”


回顾上述三部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各有地位的作品,将揭示出《夺冠》面临的三重挑战:


《女篮五号》虽是体育电影,但在赛场氛围刻画方面相对失色。当代热爱体育的影迷,往往希望体育电影能还原赛场魅力。因此影迷对《夺冠》影片重现女排赛场辉煌的效果,抱有高度期待。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在体育改编电影这条支线遭遇滑铁卢。“中国女排”乃中国体育的“金字招牌”,体育界肯定寄望女排精神借助大银幕感染更多人。如何从历代女排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找准切入点,是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


《激战》的旨趣停留在小人物奋斗的格局上,而“中国女排”在国人的心目中地位神圣,庸俗化、闹剧化的叙事风格势必引发争议。身为香港导演的陈可辛,能不能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掌稳舵?


陈可辛、郎平之女白浪、郎平在片场,

白浪饰演年轻时的郎平


《夺冠》解决得最完善的是第一重挑战。


影片中主要有四段重要的排球实战情节,分别是除夕联欢会上老女排对江苏男排、老女排战胜日本首夺世界冠军、2008届女排不敌美国折戟奥运、2016届女排淘汰劲敌巴西重登奥运之巅。也许专业的电影研究者可以对比赛场面的表现力提出更多改善意见,但在大银幕上目睹朱婷、惠若琪、张常宁等国手本尊,上演扣球、传球、拦网,对普通球迷、影迷来说已经大饱眼福。其他三场赛事的战况也无冷场。《夺冠》的比赛场景还原度,当属中国体育电影的一线水平。


其余两重挑战的解决情况如何,一旦展开来聊,一定涉及到影片上映前夕的争议问题。这些争议导致了《夺冠》成片中一些明显的遗憾,却也可能反而帮助影片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从现时上映的版本来看,《夺冠》在完成了基础任务后,还带来惊喜。《夺冠》最终依然值得肯定。


基础任务是以中国主旋律电影中胸怀正气的格局,再现中国女排的筚路蓝缕。《夺冠》第一部分聚焦80年代“五连冠”老女排。预告片中浮夸度较高的争议桥段被弃用后,这一段情节更集中地展示老一代排球人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克服困难,影片氛围得到扭正。


吴刚饰演第一代教练


其中尤其精彩的是对第一代主教练(吴刚饰)的刻画。除了具备面冷心热这种常见的领导型人物形象之外,主教练在战略规划方面的能力也有突出表现,包括他用升高球网的方式应对美国采用科技手段分析对手的策略,以及他对陪打教练(彭昱畅饰)作用的深入分析。主教练带有一种经典中国战争电影中军事家指挥若定的气质,与80年代的背景氛围颇为契合,符合观众对当年体育人“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想象。


第二部分的北京奥运会折戟和第三部分的里约奥运会再创辉煌,则更贴近“新时代主旋律”。物质条件改善后,新一代女排要按照科学化、人性化的方式来培训管理,而经典的拼搏、坚持、团结的精神,也将传承下去。


《夺冠》的惊喜之处恰恰在于,从老牌主旋律过渡到新时代主旋律时,影片以发展的眼光提炼出“女排精神”的内核。80年代创业成就感人,但是运动员牺牲巨大。《夺冠》花了不少笔墨坦承这一点,例如有关郎平(巩俐饰)全身均是旧患的多处细节描写。另外,第一代教练的“铁腕式”执教方式,在21世纪也很难延续。而新时代的女排,没那么“苦大仇深”。第二代黄金一代的教练(黄渤饰)——也就是当年的陪打教练——多次勉励球员们敞开胸怀客观地看待胜负。郎平执掌国家队教鞭后,也提出沉重的历史包袱,让上一代人背就好。


巩俐和黄渤分别饰演两代传奇教练


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来看,官方对《夺冠》的一些创作思路持开明态度。例如影片有一定程度质疑旧时代方式,也有借角色之口直言世界冠军对国人的意义已产生变化。最终这些略带敏感成分的内容都保留在成片中。


不过只描写“变化”并不足够,影片还需要点明“传承”,否则无法体现女排精神历久弥新的价值。涉及这一点的关键情节很多,包括郎平与第二代教练讨论第一代教练当年的教诲。最重头的有两幕。首先是第二代主教练“探班”郎平的弟子。他们回到老女排走向世界的起点——福建漳州训练基地。第二代主教练指着墙上的斑斑球印,告诉新队员们这是三十多年前老队员训练的痕迹。“那时候我们打球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心里有这个(排球)。”这“忆苦思甜”的一幕,在主旋律作品中亮相频繁。但观众仍然能受用这一幕——除了发挥煽情作用之外,第二代教练的人格魅力也有升华。


另一幕更有新意。里约奥运会对阵巴西前夜,郎平听到训练馆传来噼啪打球声。场景从训练馆转变为80年代的漳州基地,老女排在挥汗如雨;场景又切回到训练馆,馆内空无一人——原来郎平听到的打球声,只是她的幻想和回忆。她的弟子们并没有为了备战翌日大战而主动加练。


在女排队员里约战前谈心一幕戏中,

本色饰演自己的朱婷上演炸裂演技


然而这并非批评新女排斗志不足。镜头一转,队员们在体育场的角落聚集,回忆加入国家队的心路,最后达成了明日拼尽全力一战的决心。这说明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表达方式。代际思维碰撞并不罕见,难得的是承认差异并挖掘共性。《夺冠》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努力,当影片提醒观众留意、关心老一代的牺牲时,也在强调“女排精神”始终维系于顽强拼搏的经典作风。


正是有这一段反思,《夺冠》不但在主旋律宣传方面继续立稳足,还能塑造出“女排精神”在不同代际的差异与共性,完成对这张历史级别的中国体育名片的合理解读。





结语:一场有意义的创作磨合


截至截稿时为止,《夺冠》票房突破3亿元人民币,早已超过《激战》的1.2亿。从外界反响来看,观众无论从影迷角度还是球迷角度,都给《夺冠》提出了多角度的评价。而站在产业角度来看,《夺冠》的诞生终归是中国电影产业和体育产业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它,又要在基调打磨、还原历史、商业化运作等等方面综合把控。所谓三重挑战,本质上反映项目主导者、项目创作者与项目受众的艰难磨合。


中国女排的传奇故事终于被搬上银幕


就目前的票房成绩、热议程度以及正面评价比例来说,《夺冠》的磨合效果已属正面。即使《夺冠》还没能成为那种与欧美一流体育电影比肩的作品,也做不到一下子壮大中国体育电影市场,本片仍足以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扎实立足。。而我们更期待的是,在这次磨合后,中国体育电影能开拓出更康庄的发展之路,从而令体育能借助银幕的魅力,在老百姓之间释放出更多豪光华彩。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长按图片·回顾往期经典


点击标题·阅读更多体育产业干货

PP体育内部信北美四大联盟

第38届体博会朱婷入驻抖音

Peloton市值暴增体育营销TOP10


-商务联系-

大生意君|微信号:tiyudashengyi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