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54.你很对,可是我不听你的
每天用刷牙的时间,听一段社会心理学。大家好,我是开浩。
我们继续来讲态度改变的问题,有些家长在和开浩聊起子女教育和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时,开浩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父母其实已经很好的告知子女后果,子女也清楚后果,但是结果却并不好,让我们来说个例子。
比如大多数父母和子女的对话模型大致是这样的:父母说,你要不好好读书,以后看你能有个什么出息。子女就会给父母讲述不好好读书也能成为人上人的案例。于是,一边说不读书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一边说不读书也有可能导致好的结果。
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父母说的也对,子女说的也没错,但是却没有达成共识,宣告这一次教育或沟通行为失败。
在很多戒烟的劝阻中也有过这样的例子,人们只会强调吸烟如何有害健康,而拒绝态度转变的人,也从吸烟未必真的有害健康,或者对啊,我知道有害健康,但是我就是不改的角度去解释。
生活中大多数沟通无效,不是因为发起沟通的人说的不对,而仅仅只是因为对了,是无法改变对方态度的。往往对了的人,则会受到一种待遇,那就是:你很对,可是我不听你的。
实验表明,仅仅是引发恐惧的沟通(feararousing communication)确实能带来态度的转变,但是转变的力度,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日常沟通也是一样,容易惯性的认为,越是恐惧,那么为别人带来的冲击力越强,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会使劲渲染不读书的坏处,劝人戒烟的人,也会使劲渲染吸烟的危害,而带来的恐惧,则会事实上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适度的恐惧会唤起人们注意到中心路径,比如如果我煽动各位认知焦虑,那么我必然要为大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否则我这种制造恐惧和焦虑的沟通,反倒会引起反作用。
父母教育子女一样,渲染恐惧的笔墨减少,而重点是如何解决恐惧,比如子女学习成绩差,在教育的时候,对方知道学习成绩差可能会导致一个并不美好的未来就可以了,剩下的精力应该放在如何提升子女成绩上,比如和他商量什么时候学习,学习的周期如何,目标是什么,这样的合理安排,要强过单纯的恐吓子女。
有几位年纪不大的伙伴也在实验开浩的自律训练,我就遵循这一条效果,那就是不过分恐吓对方,点到为止,止于发现问题。
当然,我们也会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发生激烈的争执,但是一般这时候,我就会立刻把话题引导进入执行环节,事实上能缓解对方和我对抗的力度,还能够让对方进入改善自己行为的环节。
我们来总结一下,恐吓只是唤起对方思考的第一步,而不是改善对方行为的最终解决方案,重视恐吓后的解决方案,而非只是恐吓,才是沟通和交流中,改善对方态度,最合理的行为。
本节的概念就播讲到这里,感谢您理解今天社心的主要内容,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开浩御书房,我们下个工作日再见。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回顾
请输入标题 bcdef
关注公众号,并添加小书童
获得更多认知提升
请输入标题 abcd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