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一直都在。”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4-02-11

11月8日

第24个中国记者节如期而至

华师每一位校园记者

一直用心记录校园点滴

用心用情讲好华师故事


  校园记者图鉴  


用话筒传递信息

以追问启发思考



记录鲜活难忘的片段

用内心和文字告白时间

传递着记者的专属浪漫



为漫画点睛

以文创亮色

用画笔绘制新闻故事

用创意点亮校园生活



用镜头代替言语

定格美好瞬间

心中有丘壑 镜头无界限



低头严谨校对

抬头引领创意

字字斟酌 处处规划

精心把握每一篇推送



不同的经历

相同的身份

这些华师媒体人

在不同的人生中

演绎着相同的坚持


  我们在场  


@鱼奇奇



从采编记者到校史写作,虽然是“从一个幕后到另一个幕后”,但是体验完全不同。记者需要“跑出去,放开胆”,而校史编写需要“坐下来,沉下心”。最初加入校史写作团队的心情是非常荣幸且激动的,能为学校90周年的庆典付出自己的小小贡献,这是多么特别的人生体验。


不过校史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给人的压力也会很大。还记得我在去年十月份刚开始写校史,当时又是89周年校庆推送的负责人,一边统稿一边抽时间看老校报搜资料来应对每周的组会,焦虑到疯狂吃汉堡和炸鸡。写作团队中有大部分都是新闻社的老师同学,仍然是在熟悉的氛围中“打工”,大家都相互扶持。老师们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们看稿改稿,伙伴们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也会互相分担些工作,然后还有越来越多新闻社的朋友加进来。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两段封闭改稿的时光,虽然每天大部分时间对着电脑改来改去,但是在汕尾时和伙伴们一起熬大夜看海,回来继续开会,在南海时和心怡姐宝然姐一起窝在房间改稿聊天吃饭……这种“始终同行,偶尔出逃”的感觉真好。


过程足够艰辛,经历弥足珍贵。在各位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也有幸能为华师90岁生日准备一份特别礼物,于我而言,这也给我三年新闻社记者体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乔羽林



我从高中起就想成为一名记者,这理想的起因是“我在生活中看到了属于普通人的真实,我希望通过文字来重现它们。”我立志一定要写出那种聚焦普通人、具有人文情怀、能真正打动人的故事。还记得第一次写人物稿时,采访到了一位考研的学姐。她跨专业、跨地区,从普通本科考研到了华师。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普通人在生活的泥潭中挣扎的真实,但我并不知道怎么把采访得来的只言片语写成真正的故事。


在采访后的两天里,我心里有各种犹豫,不知道该怎么起笔,默默把录音稿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有一天,当我真的看见她在我身前跳跃起来,打到那个排球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可以动笔了。文到末了我才放心,因为“这一瞬间的才情没有被浪费”。现在回看,那篇稿子可能说不上好,但是它在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很不一样的地位,只因我在这更加广阔的平台也可以写出如此温情的故事来。


@ASHIMMIA(赶ddl版)



虽然设计记者没有冲在90周年校庆的前线现场,但我们在幕后参与了一系列的文创设计、制图工作。其中最难忘的还是在期末周泡图书馆复习时,我接到了要赶制校庆第一批文创的万年历的消息。由于万年历很少有现成的模具参考与样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交给商家打样,因此给到设计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天。三天时间,从零开始设计出四校园的四个标志建筑,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务。但90周年校庆在际,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和其他几位设计记者朋友一起接下了这份挑战。


于是在询问完具体要求后,我放下了手中的复习资料,在图书馆打开了PS和AI,从新建画布开始做起。绘制建筑、渲染效果、听取老师的意见再度修改三四遍,终于在三天之内成功定稿,也在首批校庆文创集合推送中见到了四校园万年历的诞生(当然也没有落下复习)。虽然这份幕后设计工作很少能被看见,但我们也凭着“记者速度”,一直在新闻工作中不断努力进步。


@鹏鹏



还记得这个设计90周年校庆系列点心的工作是算突然接手,起初还不太熟练用AI工具,但幸运的是这段工作时间是在暑假的时候,比较有空余时间去摸索和学习。


一开始是没有什么灵感的,而且还不是很清楚这一系列点心所要求的形式,导致初稿做的奇奇怪怪。有时候甚至要一个3D的建模效果出来,自己一番摸索后掌握一些ai中的简单建模了,但完全足够去满足呈现效果的需求。然后经过不断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对比市面上还有其他学校做的点心月饼,之后确定以四校园标志建筑为素材去制作,同时增加了异木棉元素作为点缀。但由于加工原因线条不能太细使得许多细节也未能很好的呈现出来,这也许也是种遗憾。首先我是做出一个石牌正门仰视的角度去试一下水,发到工作群里小心翼翼的询问老师的意见。当老师说出这个还可以的时候,泪洒当场,顺势把其他的三个校园也做了。之后就是小修小改,让其变得越来越好。


记得自己设计的点心首次上推送是在九月初。自己辛苦做了半个月左右的东西做出来并被大家看到,很开心!但距离推送发出到点心上架出售隔了一个多月左右,苦等了很久。但没有关系,等待使得进到嘴里的点心更加美味。


@luka



谈到参与制作华师登上广州塔这篇推送,我想无论对谁来说,首先就是激动。能够在现场亲眼见证这一重大时刻,并且在最佳机位之一的大桥上记录下这一无与伦比的时刻,这对每一位华师学子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随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的压力。广州灯光秀作为华师90周年校庆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交拍摄好的素材,并且在结束后及时推出。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是不容许产生一点差错的。


记得当天我和小宜扛着拍摄设备中转3次地铁,之后步行一公里多左右才到达预定机位。由于对新设备的不熟悉,我们在咨询部长的同时一边手忙脚乱地调整参数和组装脚架,所幸壮壮赶来后最终顺利完成了组装和拍摄的任务。灯光秀结束后拍摄成员一边修图并上传素材,一边整理拍摄器材,我特别清楚的知道最后我们忙到了凌晨一点多,才总算松了一口气。虽说很累,但看到文章推出来的那一刻,我感觉付出的所有汗水都是值得的!


@万能日青(记者版)



“华师校庆要在广州塔亮相了?”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无比震惊,但很快地意识到重任搭在我们的肩上。时间很快到了11.4这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早早地来到石牌校园做准备,登记设备,机位分工……甚至连饭都没来得及吃,扛着很重的设备和脚架就直奔工作地点。到广州塔之后,我们早早地架好机位,等待八点十分的到来。


亮灯结束,人潮散去,但其实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工作刚刚开始。我们席地而坐,导素材,修图,剪片子,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大家的脸上都映着电脑屏幕的光。在户外工作进行后期非常不易,要和推送推出的时间赛跑,更要和电脑电量和网络赛跑,我们只能更快,力求把新闻第一时间送到大家手中。那天的活动结束后,直到次日凌晨十二点多,我们才结束工作。推送和视频顺利推出的那一刻,作为记者真的特别幸福!


@momo



最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10月25日的“冠军回家题”。从接题、活动延期到当晚现场编题,再到晚上11点多收到老师“推”的回复,每个环节都是我加入新闻社以来的“第一次”,第一次接现场题,第一次接和冠军、和运动员们有关的题,第一次在人声鼎沸的晚会下上后台编辑,第一次在陌生的办公室里和几十位朋友沟通、合作......


那天晚上,有一边随时关注群消息、一边从U盘里导入一张张现场返图的紧张忐忑,有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修改漏洞、不断打磨细节的疲惫,当然也有和冠军学姐近距离接触的惊喜。但回看这篇推送,最让我觉得珍贵的,是临近推出前一句句“收到”“已改”,是和新媒体伙伴们凑在一张电脑前的默契,是作为一位读者点开推送时自然而然却又有点莫名的幸福,还有一点儿下班回到宿舍后的好心情。


从加入新闻社成为一名学生记者以来,在越来越多的做题经历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在意做题的过程,在意自己犯过的每个失误,在意自己逐渐养成的编辑习惯,每次点开自己编辑过的推送,每个符号、每个空行、每张图片都让当时在电脑前的每个想法、每种情绪、每段回忆填满我的心,一颗记者的心。


@拾伍



今天在手球馆见到了钟南山院士,真的非常激动!在暑假的时候钟南山院士来过一次华师,但我当时在三下乡,错过了见面的机会,这次发展大会终于圆梦了!钟南山院士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八十多岁的人,步履从容,精神饱满,平易近人。我进场时正好轮到钟南山院士发表讲话。我一边记录他的话语,一边拍摄现场照片,听他提到小时候跳级的事情,也对华师建校90周年表示了祝贺。作为记者倾听钟南山院士讲话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希望以后我也有机会可以采访钟南山院士。


@Luminary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晚安华师的策划活动,得知有这个宝贵的机会在校庆的活动中接触校友们,担任盖章打卡点的工作者,我既期待又惶恐,期待能为校庆活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又惶恐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胜任这个工作,能否给校友们满意的服务。真正来到这天,我跟着学长学姐们搬运集章准备物资,大家的齐心协力,让这沉甸甸一路,变得充满欢声笑语。


摆放好打卡点的桌子和打卡所需的章和集章地图,我们便期待着过往的行人能为我们驻足,一开始我们还在担心点位会不会很冷清,毕竟行政楼的位置要比图书馆、蝴蝶亭等点位的位置要偏一些,所以一开始预留的集章地图也比较少。事实却是,在我们活动开始不到一小时我们的地图就已经领完了,每个点位的朋友们也一直在分配物资,为做好一件事同心协力的感觉真的很酷。那天帮大家盖章真的很充实,接待了很多校友,有幸福的小家庭,甜蜜的情侣,年迈但仍身体硬朗的老校友,听他们说起一些曾经的青春往事,听他们给我们的未来生活一些指引,看他们为盖章奔波但乐此不疲.....很幸运能参加这样难得的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回忆。


@Ada



我是一名观赛多年、近年开始学习的花样滑冰迷,有幸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参与到当时实习单位的采访报道工作中,采写了包括花滑在内的多项赛事和周边报道。隋文静和韩聪在花滑双人滑项目夺得2022北京冬奥第九金的时候,我激动得大哭,一边哭一边以最快的速度写出新闻稿。


冬奥后的一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能够和他们见面,我把冬奥时写的报道拿给他们看、向他们介绍。当时隋文静看得特别认真,还把报道拿给韩聪看,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夸奖让我很有成就感。


当多年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向大家介绍、传递这个体育项目的消息,展示这个项目的魅力。和喜欢了很久的运动员展示自己的作品,那一个瞬间觉得自己读新闻,想要成为一名记者,是无比正确的选择。


@爱喝奶茶



参与《南方农村报》的一个调研项目,以记者的身份对话村民、走访乡村,感觉收获颇多。山环水绕下,一个个村落是那么的迥异和不同,但又同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进着。当自己把村民们的心声落成笔墨,才发现文字是那么地有深度和故事。当今时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全媒体记者。从普通的采编记者,到成为采摄编评于一体的全能记者,用不同的形式去挖掘同样珍贵的真相。


@向日葵小姐



图片是我和我所设计的杯子的合影。其实在所有的设计记者当中,我只有制图能力尚佳,而绘图能力并不是最好的。一张简约而又可爱的设计稿纸,我修改了不下五次。自己的思索与听朋友们的建议,我一次次地打磨我的设计图,从线条到整体,再到颜色选择,尽管最后出图,与他人相比还有些差距,但我已得到我的收获,不仅是绘画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份我的“孩子”出生了的雀跃之感。


一名设计记者的感受和别的记者有不同之处吗?我想是有的。是每一个日夜独自奋斗的品味,是每一次制图后反思的沉淀,是每一次收到朋友建议的激励。身为设计记者,真的很骄傲!


捕捉热点‍‍

直达现场

我们一直都在

记录最温情的故事‍‍

呈现最真实的瞬间


  我们也在场  


理清目标 打破限制



在软件学院新媒体中心指导老师李阳看来,学生记者在校园媒体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报道的受众,需要接收来自校方的各类型信息;另一方面,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在思想引领与价值观传递等方面的建设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面临着新媒体日新月异带来的挑战,李阳一直在思考何谓创新,“创新这个词很容易被拿出来讲,但创新的前提是优质内容的供应,是保证大方向不出错的同时,对当下所有情境的融合。”李阳认为作为媒体人,最重要的是明确自身的本质工作与最终目的;在理清目标与方向后,限制便不再是限制。


对于学生记者这一群体,李阳由衷地表达了感谢,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与长久以来付出的努力给予高度认可;并希望大家能够不忘媒体人的初心,在未来继续为新闻宣传工作发光发热,在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希望我的报导能够帮到更多的人。”从业9年,郭翔宇仍然在新闻实践中步履不停,坚守着作为记者的职业理想。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学专业2014届的郭翔宇曾任新闻社社长,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新媒体部副主任。郭翔宇认为新闻社的经历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起点,给了他亲身探索如何做好新闻媒体的实践机会。他在新闻社的实践中开始学着怎么当好记者,怎么编一份报纸,怎么践行新闻人的严谨的精神。


从业这些年,郭翔宇奔赴现场报导过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包括发生在全国各地危险的自然灾害、面向全国甚至世界不同主题的展览,以及每一届的全国人大。他表示:“记者终究是需要直抵现场的工作。”正是因为在大学期间经历了校内校外的丰富实习,他养成了一丝不苟、恪尽职守的习惯。这对他后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对有意进入新闻行业的学弟学妹,郭翔宇的建议是:“多实践,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他提到,新闻行业中有句话叫“新闻无学”。新闻媒体的实践与学院里的理论学习是不同的,新闻领域真正的、最有帮助的学习在实践里。作为新闻人,要永远满怀希望,并且要永远在思考的路上。


谈及11月8日的记者节,郭翔宇表示这个节日并不是让他们放松的,当提起这个节日的时候,他们更多想到的是怎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多想起的是新闻人肩负的责任。


初心不变 青春回响



2020级本科生陈楚慧收到了暨大新传研究生的拟录取与几家知名大厂的实习offer。面对这些好消息,她直言自己在新闻学方面的热爱和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大学后,对专业认知的偏差让她时常感到些许被动,有时会怀疑自己的选择。不过她并没有对此失望,“我觉得热爱的东西需要自己主动去经营,很多知识、资源不会白白送到眼前”。通过自主学习和积极实践多种技能,她掌握了行动的主权。她特别提到一次某平台实习的经历,当时她进行着有关非遗文化传承的新媒体工作,这让她有了新的认知。“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社会看到某些先前鲜为人知的价值。”


如今,在新的实习工作中,她决定在一段时间之后结束眼前的工作,走出“大厂”,奔赴一个跨省的儿童公益项目。“这一次我希望能更直接地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初心跨越四年,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回响。


我从未有过后悔的念头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杨舒翔,自高中时期便对新闻采访充满兴趣,这使她在进入大学后便坚定地选择参加校园新闻工作,担任了华师学工新闻工作室采访编辑部副部长,开启属于她的新闻之旅。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她渐渐发现真正的新闻工作与她所预想的并不完全相同,现实中的采访工作更考验她临场发挥的能力,而后续的文案撰写工作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杨舒翔仍直言,“我从来没有过放弃或者后悔的想法”。


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杨舒翔对新闻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她也更加领悟到了新闻的魅力。于她而言,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新闻工作经历,莫过于国庆节对退伍军人的采访。那次采访使她了解到了真正的军旅生活,收获了从未耳闻的知识。她也切身地感受到新闻所给予她的契机,通过新闻工作,她得以接触到更多精彩的故事和丰富的世界。如今,杨舒翔对新闻工作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要做好一次新闻采访,需要新闻记者做足准备,保持好心态,与被采访者如朋友般真诚地沟通,挖掘被采访者背后的故事并加以传播。回望过去充满磨砺与挑战的一年,她已经从最初懵懵懂懂的初试者,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校园新闻工作者。


“希望未来我能做出更有亮点,更加新颖的新闻报道”,这是杨舒翔对自己的期望。在未来,她会继续保持对新闻工作的这份热爱,继续挖掘并报道更多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做好一名校园中的新闻工作者,在属于她的平凡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兼顾温度与深度



“用文字编织世界繁华,用笔尖记录世间生活。”带着对新闻记录的热爱以及自我成长的目标,基础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22级本科生林枝茂,在大一之初就选择了加入华南师大新闻社。一年多的学习和锻炼中,对于记者角色定位以及新闻认知,他渐渐在实践中收获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感受。“我们记者就是生活动态中处于一线的接触者、见证者和传播者。”在参加各类新闻活动中,成为记者的第一次采访任务仍然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我们采访的对象是校区军训中的一名教官,也是一名在役军人。”在深入与教官沟通交流后,林枝茂更真切了解到教官作为在役军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经历,聆听了他和烈士同伴的感人往事,心生无限感动与崇敬。


新闻需要兼顾温度与深度。一次一次写作、思考与沟通中,他不仅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在个人社会交往方面,我变得更加自信、更勇于表达。同时,在思想成长方面,我的思想逻辑也变得更加严谨客观。”


“我们在场,懂你悲喜,给你力量。”未来,林枝茂希望能够在新闻采写中继续向老师同学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当好校园记者的角色,一起传递校园的声音。


用耳倾听 用心聆听

全方位见证 零距离接触

华师校园记者在这里

为你记录华师每一场故事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杨谨宁 何铭杰 赖静瑶 李桐

余思彤 周悦 黎妍 梁杏钻 衣克拉木

邹雨翰 朱小丹 程翰仪 曾月融 魏优雅

摄影丨陈煜婷 陈榆斌 徐芷晴

黄云光 王俊博 张心畅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丨董乐怡 宋婉盈 曹婉婷 黎雯雯 王萌

供稿丨Ada 爱喝奶茶 向日葵小姐 鱼奇奇

乔羽林 ASHIMMIA(赶ddl版)鹏鹏 Luka

万能日青(记者版)momo 拾伍 Luminary

执行编辑丨杨谨宁 何铭杰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郑宇云

复审丨黄子响

终审丨陈正宏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一直都在。”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