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d|基因泰克及FMI等团队发表NSCLC患者风险分层的ctDNA模型
肿瘤治疗的巨大挑战之一是确定哪些患者可能从特定的治疗中获益。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是一种通过血液对患者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实时评估的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抽血帮助医生改善对患者的管理,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已有研究表明,ctDNA的变化与治疗反应相关。特别是在转移性癌症患者中,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和ICI-化疗联合治疗(chemo-ICI)等系统治疗期间,治疗反应和生存时间与ctDNA水平的变化有关。目前,由于样本量小、研究设计非随机以及最适合预测生存结局的ctDNA采集时间点和汇总指标尚未明确,仍不能将ctDNA动态变化作为生存期替代指标。
近日,Genentech(基因泰克)公司团队联合Foundation Medicine(FMI)公司团队及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 longitudinal circulating tumor DNA-based model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in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的文章。研究团队分析了466例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长期动态监测ctDNA样本,发现ctDNA可对接受chemo-ICI的NSCL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并预测患者的总生存期(OS)。治疗期间的ctDNA变化与治疗反应相关,将其与放射成像相结合,可为达到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的患者提供更精细的风险分层。研究团队使用机器学习联合多个ctDNA指标建模以预测OS,最终构建了可对NSCL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ctDNA模型。
研究团队对Impower150 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登记的1,062名患者的基线血浆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对涵盖394个基因的超1.25Mb基因组进行了测序。通过FoundationOne Liquid CDx和定制化panel分析、评估治疗时间点,以跟踪ctDNA对治疗的反应变化(图1)。最终,研究团队在5个时间点对466例IV期NSCLC患者的311个基因进行了高灵敏度纵向ctDNA检测。
研究团队评估了基线ctDNA的预后价值以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基线ctDNA阳性患者中,ctDNA水平中位数为64 MTM(每ml血浆中平均肿瘤分子数),中位平均等位基因频率(AF)为1.4%;ctDNA阳性患者可以通过ctDNA水平中位数进行风险分层(图1b)。在包含临床特征在内的多变量Cox回归模型中,基线ctDNA水平被证实是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研究发现,ctDNA水平通常随着治疗时间点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由RECIST标准评估的第6周治疗反应与纵向ctDNA动态相关。早期放射学肿瘤评估的风险分层显示,第6周SD患者与PR患者相比,具有更短的OS(图2b)。治疗第3周期第1天(C3D1)的ctDNA评估显示,与ctDNA水平低于检测限(LOD)的患者相比,ctDNA水平接近或高于LOD的患者具有更短的OS(图2c)。
通过将C3D1 ctDNA风险评估与RECIST第6周治疗反应相结合,研究团队发现其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风险分层。SD患者可分为SD/ctDNA高风险组与SD/ctDDNA低风险组(图2d),第6周PR患者也可分为PR/ctDNA高风险组和PR/ctDDNA低风险组(图2e)。此外,将放射成像与ctDNA检测整合,可以改善早期治疗时间点基于成像的风险分层,从而有可能为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信息。
由于在C3D1时间点OS的模型性能最好,研究团队选择C3D1的OS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最终筛选了5个指标作为主要ctDNA特征构建C3D1-OS-ctDNA模型,其中包括与MTM、检测到的突变数量和总cfDNA浓度相关的特征(图3b),通过训练数据集对其进行拟合,最终模型的c-index为0.67 。该模型可将NSCLC患者分为高风险患者(分子进展性疾病,mPD)、中风险患者(分子稳定疾病,mSD)和低风险患者(分子反应,mResp)(图3e)。通过Kaplan–Meier分析,研究团队证实了该模型的预后价值(图3f)。
在具有可评估C3D1血浆样本的保留数据集中,研究团队对C3D1-OS-ctDNA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其准确分离了不同的风险组。在第6周SD肿瘤评估的患者中,该模型预测表现同样良好(图4b),能够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mPD)和低中风险组(mResp + mSD),并识别高危PR亚组(图4c)。
进一步,研究团队在外部患者队列(OAK临床试验NCT02008227)中进一步验证了C3D1-OS-ctDNA模型的有效性(图4d)。结果显示,该模型可有效区分mPD与mResp + mSD患者,c-index为0.69。上述结果证明了C3D1-OS-ctDNA模型在NSCLC的多种治疗和环境中具有潜在临床实用性。
图4. C3D1-OS-ctDNA模型在外部队列中的表现。来源:Nature Medicine
为探索C3D1-OS-ctDNA模型是否可以提供治疗效果的早期信号,研究团队比较了不同治疗组之间的ctDNA mResp的比率,并将其与第6周左右评估的RECIST反应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了对比。实验组患者接受ABCP治疗(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或ACP治疗(阿替利珠单抗+卡铂+紫杉醇),对照组患者接受BCP治疗(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
分析结果显示,ABCP组ctDNA mResp率在为33.9%、ACP组为34.8%、BCP对照组为29.7%,ctDNA反应本身比第6周的RECIST或PFS具有更高的真实发生率(图5c)。上述结果表明,在检测药物疗效信号方面,ctDNA机器学习模型可能比早期放射学评估更有用。ctDNA检测可能具有作为早期终点的实用性,以支持真实临床环境中的早期决策。
该联合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ctDNA模型,可以对接受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的NSCL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预测其OS。该模型应用前景广阔,在未来的临床试验过程中,有望为筛选免疫治疗或联合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文章通讯作者Genentech公司肿瘤生物标志物开发和医疗事务主管Katja Schulze和执行董事兼肿瘤生物标志物开发高级研究员David Shames表示:“该研究系首次在大型随机III期临床试验中系统监测ctDNA纵向动态变化。文章从多个维度反映了ctDNA水平,整合了与预后相关的ctDNA特征,并深度探究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哪个时间节点的ctDNA数据指导意义最大。”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过程中监测ctDNA可作为很好的影像学补充手段,及早了解患者是否对治疗有应答,有助于医生改善对癌症患者的管理。”Schulze和Shames补充道,“该研究还发现,ctDNA可能有助于识别新的生物标志物,或可为处于I/II期药物开发环境中的患者提供生存获益。”
·END·
课程推荐
热文推荐
专访复旦大学徐书华:中国大人群基因组学研究大有可为,期待多方协力共筑精准医学发展基础
专访华大智造蒋慧:大人群基因组研究成全球热点,DNBSEQ助力科研转化应用
Cancer Cell综述 | 空间分析技术“照亮”肿瘤微环境研究
肖传乐/侯春晖团队建立HiPore-C技术,揭示三维基因组的单分子拓扑结构多样性和细胞异质性 | Nat Commun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