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居 | 楼乘震:钱穆故居:永远的课堂——台北文化名人故居之二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关注


钱穆故居



永远的课堂

——台北文化名人故居之二

文 | 楼乘震

  从东吴大学的校门一直走到底,可见一个红色大门的幽静院落,进门的坡道旁有一块圆形的大石头,镌刻着隶书“钱穆故居”四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素书楼”。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1895年出生于无锡,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联大,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他是中国近现代著述最丰富的史学家之一,一生留下《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学概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五十七部学术著作。被誉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代儒宗”

  1956年钱穆先生在香港与胡美琦女士结婚,应台湾当局的再三恳邀,1967年钱先生偕夫人迁居台北。他们踏勘后选址在翠林幽谷的外双溪自建屋舍,胡美琦女士亲自设计绘制了屋舍图样。蒋经国听闻此事,就要去图纸交阳明山管理局办理施工。第二年,钱穆夫妇搬入新居。钱穆在无锡七房桥旧宅有七间五进,第三进即“素书堂”。父辈在这里设塾授课,钱穆与同族兄弟在这里描红开笔。钱先生为感念母亲养育之恩,将此楼命名为“素书楼”,自那时起,钱先生在此居住了二十二年。

  进了大门,右边是车行道,我们沿左边的步行石阶向上,红枫树、黄金竹、山茶和苍劲黑松夹道相迎,而且都有物种的吊牌。据说这花草雅石都是主人多年布置的心血,步道两旁的红枫、屋后的竹子以及庭园里的茶花都是钱夫人所栽种。钱先生有诗曰:“一园花树,满目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这正是先生人生境界最佳写照。

  素书楼完全依照当年的原貌陈设。一楼是客厅。从搬入素书楼开始,钱先生应中国文化大学聘任史研所教授,在家授课,每周两小时,1986年钱先生辞去文化大学教职后继续讲课两年,至1988年秋因病而停止,整整二十年。客厅就是教室。学生按辈分与先生同坐在用餐的大圆桌一周,旁边的沙发上则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钱先生的门生中,有人坚持二十年连续听课,从学生听成教授,又带着学生来听课,或坐在厅内一隅。师生如同家人,曾出现“五代同堂”之盛况。而对于他们,钱穆从来是“英雄不问出处”,并且,他的教学也不以升学荣达为目的,而是着重在普及中国传统的礼仪教化。更有东吴大学的学生或老师借近水楼台之便来听钱穆的课。钱先生总是神采飞扬,让听者领略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也难怪每每座无虚席。钱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经学大要》以及《双溪独语》等著作皆是任课所述。

钱穆故居会客厅


  1986年钱穆生日那天,他在素书楼里为弟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并留下最后的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当年先生向围坐身边的弟子作最后赠言的感人一幕,已经定格为黑白大幅照片,挂在客厅的墙上。两旁是“台湾联圣”张佛千所拟对联:“大宗师逍遥游九万里以意/素书楼著述计八千岁为春。”

  长条几案上仍按钱穆生前原样摆放着朱熹的雕像,墙上挂有用朱熹所书的“立修齐志”、“读圣贤书”、“ 静神养气”的碑刻拓片制作的对联,以及1974年钱先生八十寿诞时蒋介石题赠的红“寿”字轴,张其昀题写的“一代宗师”、钱夫人的画作老师金勤伯送的《攀桃图》。

  客厅对面原是钱夫人的画室,现在辟为多媒体展示厅。据介绍,故居每月举办文化讲座,已有多位大陆学者在此演讲。

  二楼是书房和卧室。通往二楼的楼梯旁,挂满了钱穆先生各个时期与家人、弟子等人的合影。其中有一张照片是1940年夏天,钱穆与钱伟长叔侄二人的合影,据说特别吸引大陆参观者的眼球,而台湾人很少知道。

  书房三面临窗,另一面是顶天立地的书柜,先生藏书甚丰,现已分别捐给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或赠门生故旧,或由夫人收藏。书房窗口挂有钱先生墨宝“新春来旧雨 小坐话中兴”。据介绍说,每年辞旧迎新时,钱穆总爱提笔亲写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但那次却破例将这幅墨迹留存下来。几个陈列柜里则分别陈列着钱先生自幼喜好的竹箫、围棋、生前所获的文化奖章。书桌上一个小放牛的镇纸下压着一封钱先生给余英时先生的信,由于钱先生晚年视力大减,虽用钢笔书写,字写得很大,却非常漂亮。

  在书房和卧室之间有个小小的“钱穆先生代表著作展”,几个陈列柜里则分别陈列着钱先生著作的各种版本、《朱子新学案》手稿复印本及手稿和钱穆先生的年表。

  卧室内只有简单的两张单人床、床头柜、小梳妆台和放衣物的五斗柜。梳妆台一角有个系着一对无锡大阿福的中国结挂件,给卧室增添了几份喜气。墙上挂着钱夫人为祝贺他八十大寿而特作的松鹤图。

  书房和卧室外的走廊很宽敞,一边放着两把藤椅,据介绍,夏天,钱穆通常是一把扇子,在这里乘凉。下雨天也在这里散步。

  1990年,九十五岁高龄的钱穆先生不愿时任“立法委员”的陈水扁指控他霸占公产,于6月1日,毅然搬离了素书楼,住到台北市杭州南路自己家里。就在同一年的8月30日,钱穆先生抑郁而终。在生命最后的三个月,素书楼庭园内的树木萦绕在他的脑际,清晨,他总是望着窗外问夫人:“树呢?大树怎么不见了?”

  钱穆先生渴望祖国能早日统一,他曾立下遗言:如果人不能回去,也要葬回去。钱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依照钱老的遗愿将他的灵骨安放在台北永明寺,等待着归葬大陆。同时,钱夫人在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俞家渡石皮山选地建墓,在1992年1月9日归葬。墓中随葬着钱先生部分精品之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语新解》《国史大纲》《新亚遗铎》等。著名学者钱伟长夫妇等也参加了葬仪。墓碑正中刻 “无锡七房桥钱穆先生墓”。右侧刻:“钱穆先生字宾四”。下分列两排小字:“生于民前十七年农历六月初九戌时/殁于民国七十九年农历七月十一巳时。”

  1992年,台北市立图书馆将“素书楼”改为纪念馆,供民众参观。2001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东吴大学经营,并于2002年3月重新开馆,定名为钱穆故居。2011年起改委托由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经营管理。除文物保存与展示之外,也致力推广人文学科研究风气,出版刊物、购置藏书、举办文化讲座、读书会、研讨会、纪念音乐会、儿童读经班等活动,目前,连园丁在内在编员工有四人。故居多媒体展示厅可出租举办会议等活动,庭园开放拍摄婚纱照和举办茶叙等,酌情收费。故居旁的人文茶坊则向访客提供餐饮并不定期举办“茶艺研习”等活动。

本文选自《点滴》2012年第5期

更多精彩请点击:

故居 | 楼乘震:胡适的终点——台北文化名人故居之一

分享 | 愿今后岁月流逝见遍人情世故,仍能初心不改——巴金故居精彩留言整理

阅读专题 | 曹禺:“一颗苦闷种子”的成长记

中秋特辑 | 中秋的意义,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文人笔下的中秋与月亮

资讯 | 巴金的家,也是上海的文学之家——“上海文化”品牌短视频(巴金故居篇)开播啦!

阅读专题 | 老舍:一位“出身不名门”的大咖


编辑:张瑞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