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居 | 楼乘震:林语堂:隐居草山编辞典——台北文化名人故居之三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蓝字关注“巴金故居”


 林语堂:隐居草山编辞典

   ——台北文化名人故居之

文 | 楼乘震

  从士林往阳明山上去的公交车都先路过东吴大学站,站名的括号里是“钱穆故居”,再向上到永福站时,只见站名下的括号里是“林语堂故居”。站名的这种标法给参观者带来很大方便,而且有利于故居的宣传。我们先到山腰的林语堂故居。大概在七八年前,采访时任台北市文化局长的著名作家龙应台时,就听她介绍过林语堂故居的改造工程,因此向往以久。

  蓝瓦粉墙,林语堂故居在公路一旁非常地醒目,蓝色的标牌上白色的“林语堂”和“故居”之间插着一个红色的像烟斗状的勾,如林语堂先生一样颇有几份幽默

  故居要售票,每位新台币三十元,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对折。门票是一枚精致的书签,图案是一个甲骨文的“凤”字旁有个小小的“林”字。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一个是出身闽南山乡中乐观成性的穷牧师的儿子,一个是鼓浪屿严肃的钱庄老板的女儿,鹣鲽情深,林先生毕生唤夫人为“凤”,也以“凤”作为家徽,表现了先生对夫人的深情。

  售票员是一位漂亮的志工(义工、志愿者)。 她说:林语堂是著名幽默大师,国外有不少人因林语堂而认识中国文化,吸引许多外国旅客造访,每月约有1700参观人次,欧洲、日本与港澳等地游客都慕名而来,近年来大陆的游客与日俱增。

林语堂先生的书桌

  故居是林语堂在国外住了三十多年后于1965年回台后所建,是他亲自设计。进了大门,穿过一个精致的小花园,可见一座融合西班牙和中式风格的四合院式建筑。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墙,上嵌紫色圆角窗棂,意境雅致。回廊里西班牙式的螺旋廊柱,又呈现西式艺术风格。在绿树掩映下,清新典雅,融合了现代感和古典美。天井一角是翠竹、奇石、游鱼营造的小鱼池。据说林语堂生前常坐在池边石椅上,享受中国文人“持竿观鱼”之乐。“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林语堂亲手设计的这座故居,成为他理想的现实版本,在台最后十年即定居于此。

  按照参观路线,先进入先生的书房。

  书桌上井然整洁,夹在台灯、放大镜和笔中间的还有一个分成三格的小碗,据介绍,当他写作时,这个碗里总摆放着牛肉干、花生与糖。抽屉也被拉开作为搁脚处。

  书桌右边放着一台英文打字机,他晚年对外声称“隐居”,却是花了五年时间,在这台打字机上完成了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的。全书共1700多页,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在1972年10月出版。当时已有七十七岁高龄的林先生对女儿说:“我工作完毕了!从此我可以休息了!”旁边的书柜里,二十多包汉英词典的书稿摆放得整整齐齐。展框中与《京华烟云》小说人物表放在一起的就是汉英词典手稿的一页“何”,稿纸上先生反复修改对“何”的各种解释,写得密密麻麻。

  在书房还值得看的是一旁小小的特展“林语堂的发明”。事实上,林语堂不只是文学大师、英文教育专家及语言学博士,他自幼即对科学、机械充满兴趣,也喜欢数学、自然科学及地理。这个特展充分展现林语堂科学的一面。展品包含“中文明快打字机”、“自来牙刷”、“自动打桥牌机”、“自动门锁”、“英文打字键盘”等模型、照片、设计手稿,以及申请专利的信函,由此可见林语堂的科学创意与发明巧思。展品中最令观众称奇的发明,是一台以“上下形检字法”为输入法的神通电脑终端机。它的“老祖宗”是林语堂发明的“明快打字机”。这是在1947年时,林语堂以他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设计键盘,花费12万美元请工程师制造出来的。“明快打字机”只有六十四个键,每字只须打三键,每分钟最快能打五十字,直行书写,能拼印出九万个汉字,而且不须训练即能操作,十分轻巧简便。可惜当时因中国遭逢内乱,厂商不愿生产,林语堂也因此濒临破产。后来,“明快打字机”的键盘曾授权使用于IBM的中译英机器,以及Itek公司的电子翻译机;林语堂过世后,神通电脑也以“上下形检字法”发明“简易输入法”,成为现代人常用的电脑中文输入法,也让这项发明的影响更为广大长远。

  推崇洒脱、淡泊、快乐、闲适的林语堂,直言不讳自己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说“人生一种最大的乐趣是蜷起腿卧在床上”。走进卧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张普通木床,床边是他生前穿过的一袭布衫。原来舒适并非奢华,快乐来自寻找生活意趣的幽默个性。

林语堂发明的中文打字机

  林语堂家的餐厅现已改作公众餐厅,因此现在把餐桌椅放在会客厅,林语堂手书“有不为斋”这四个大字挂在这里的墙上。餐桌椅都是林语堂自己设计的,椅背上都刻有甲骨文“凤”字。餐桌上的说明写着:“在亲人聚会中,先生话不多,最常使用闽南语。他总是口含烟斗,微笑着看着大家,夫人则热情地招待伺候。”

  展柜中少不了的是林语堂的烟斗。先生烟不离手,喜欢用温热的烟斗摩擦鼻子。他说“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尼古丁构成的,我还知道书上的哪一页的尼古丁最浓。”

  利用走廊的一面墙布置成“生平略影”,用简洁的文字和照片介绍林语堂的一生。我注意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与巴金、鲁迅等二十一人共同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全家赴美,居于纽约。”

林语堂的烟斗和奖章

  穿过走廊就来到林语堂生前的“有不为斋”。现作为公众餐厅供应各种饮料和中、西式简餐。一幅林先生和夫人在阳台上饮茶的巨幅照片贴在一面墙上。拍这张照片的位置就是推开门的阳台上,门的两边的一副写在红色洒金笺上的对联是林语堂亲自所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最喜欢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夕照沉入在观音山际。他曾写道:“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现在,这里的藤椅空着的时候几乎没有。

  从故居的后面向下走十多个台阶,便是青松环绕的林语堂的墓地,1976年3月26日,先生逝世于香港玛丽医院,4月1日长眠于此,享年八十二岁。据说之所以选择于此是因像极了故乡漳州的山水。卧地的墓碑上金色的“林语堂先生之墓”是他的好友钱穆先生所书。从这里看故居,则是一栋两层建筑,楼下(即地下室)现是管理人员办公所用。阳台上人们的窃窃私语还是高谈阔论,都不会使幽默大师感到寂寞。

  在故居这个四合院的左边,原来是车库。现在是一个阅读研讨室。书橱里的书约有两千多册,大多是林语堂曾经使用过的,和在书房中的书一样,全部有编号标签,目录储存在电脑中,很方便查找借阅。

  1985年林夫人廖翠凤女士将整个家园及林语堂先生的藏书、著作、一部分手稿及代表性遗物捐赠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于1985年5月在此成立了“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一部分手稿和一座唐三彩的马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后,台北市文化局在成立后,有意扩充活化原有图书馆功能,向“名人故居”及“文学生活馆”之方向规划。经过公开招标评选,由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取得经营管理权,于2002年3月全新开馆,成为结合展示参观、艺文讲座、餐饮休憩的多元化空间,完整呈现了林语堂先生的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与文学成就。2005年10月,东吴大学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经营林语堂故居,并以研究为指标,活络林语堂学。

林语堂故居的餐厅

1

林语堂故居阅读研讨室

2

  这里经常举办林语堂的学术研讨会。每周五下午都有讲座,既有阅读方面的,也有科普方面的。每周六,还有读原著学英语的活动,旨在“从阅读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开始,树立英语的正确观念,贴近林语堂的作品世界”。这里还供社会各界有偿使用,召开会议或举办讲座等。

  阅读研讨室的一角陈列着许多颇有创意的纪念品,供出售。有书包、拎包,有茶杯、咖啡杯,有U盘、光盘,有林先生爱喝的茶叶、爱吃的零食,还有林语堂式的眼镜框。当然少不了有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等二十余种著作和林语堂次女林太乙著作《林语堂传》等七种。

本文选自《点滴》2013年第1期

更多精彩请点击:

阅读专题 | 曹禺:“一颗苦闷种子”的成长记

中秋特辑 | 中秋的意义,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文人笔下的中秋与月亮

资讯 | 巴金的家,也是上海的文学之家——“上海文化”品牌短视频(巴金故居篇)开播啦!

阅读专题 | 老舍:一位“出身不名门”的大咖

品读︱张伟:江南才子 一代报人——纪念唐大郎110周年诞辰

编辑:张瑞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