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憩园讲坛 | 戴着镣铐跳舞——江南才子 一代报人 唐大郎(讲座回顾)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巴金故居”关注我们


江南才子 一代报人

唐大郎

主讲人:张伟、祝淳翔

唐大郎何许人也?

张伟

  一般人对于唐大郎这个名字不熟悉,可能会感觉这个名字有点冷僻。但是如果倒退几十年,比如在1953年以后,《新民晚报》的副刊主任就是唐大郎先生。虽然文革中《新民晚报》停刊了,但是在文革结束后他就给当时的文化部写信,积极建议恢复《新民晚报》。可以说,唐大郎先生在晚报的尽快恢复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惜的是他自己在1980年7月20日因为患癌症过世,他没看到晚报复刊这一天。

  在唐大郎身上有许多名号,例如“江南才子”、“小报状元”等,任何一个名号都是响当当的。并且,周恩来曾表示,唐大郎1949年以后在香港《大公报》发表的诗文专栏“唱江南”是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篇章。

  从文献上看,唐大郎在20年代末就开始写作,有大量的诗文开始发表。经过我和祝淳翔的考证,他是1908年9月18日出生的,今年是他110周岁的诞辰纪念。上世纪20年代唐大郎原来是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从银行里面跳出来成为报社的专业编辑和记者,时间大约在1932年左右,他进入《东方日报》,正式踏入了小报界。

照片中的唐大郎

祝淳翔

  唐大郎老家在嘉定县,当时嘉定县周边有城墙,县城的中心是张马弄10号。他住的地方应该是嘉定的市中心,这个地方今天叫张马路,是一条很宽的路。有一首旧诗:“负郭田园九八顷,向阳茅屋两三间。”就是指这样的田园生活。后来他在香港《大公报》上面发表了大量的文字,回忆他小时候庭院里面的一些花花草草和蔬果,以及他在那边怎么玩的,爬上树去采果子然后掉下来,总之是个非常风趣的人。

  因为他写了很多旧诗,我们会误以为唐大郎有私塾的经历。但其实不是,因为他出生比较晚,1912年已经民国了,他没有机会读私塾。所以他是在嘉定的一个孔庙边上的普通小学读书,学校的名字叫企云

  一直到1923年,唐大郎跟着他的舅父钱梯丹先生到北京读书,舅父对唐大郎影响非常深,也是当地一个知书达礼的世家子弟,旧诗造诣非常深。当时的唐大郎已经开始熟读舅父的旧诗。

  唐大郎读初中时有点晚了,是1923年。到1925年时读了两年多,中学没有毕业就跑到上海来了,进入中国银行当练习生。他的文章中写过吃了七年银行饭,1933年初正式跨入小报记者行列。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他在外面写小报文章,经常有一些荒唐事被他上司知道了,然后劝退他,但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他自己主动退出。

漫画里的唐大郎

唐大郎与小报往事

张伟

  说起小报,我先简单和大家讲一下小报和上海的历史。报纸是分大报和小报的,我们不大强调小报,实际上《新民晚报》就是小报。小报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开本小;还有就是它报道的形式和大报不一样,大报是时事新闻,理论版面,传达国家层面的声音。小报往往是从市民的角度出发,是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般从世俗角度来讲,小报的读者反而更多。

  上海的报纸最初是英文的,最早是《北华捷报》,后来出现中文报纸。像《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等,它们全部都是大报。最早的小报是1897年的《游戏报》,李伯元他们编的,接着出现了一批,这是小报的萌芽时期。进入民国,二三十年代时形成了第一波高峰,是以《晶报》《金钢钻》《福尔摩斯》《罗宾汉》为主,俗称“四大金刚”,同期出现了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小报。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上海出现了第二轮小报高峰,这批小报今天知道的人比较少,讨论研究的也比较少。1945年抗战结束后,上海小报又形成了第三波高峰,以唐大郎和龚之方主办的方形周刊《海风》等为主,到1949年,《亦报》和《大报》是过渡时期的小报,直到1952年,《新民晚报》正式登场。这其中,除了最早的《游戏报》,唐大郎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祝淳翔

  唐大郎一开始在《东方日报》做第二第三版的编辑。第一版是一些时事新闻,第四版多是戏剧,二三版就是文艺副刊,娱乐性比较强,包括一些专栏文字,有些写跳舞的经历或者去什么地方吃喝。

  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他在夏衍指导下主编《亦报》,后来并入《新民报晚刊》,1958年改名《新民晚报》。

  他从1978年10月份开始在香港《大公报》上面重新写他的专栏,这个《闲居集》写了300多篇,一直到1980年7月6日最后一篇《闲居集》还在发表,过了没多久后,他就在华山医院去世。

  这里有一份是唐大郎在部分报纸上面的文字创作列表。一开始,他把自己的经历通过旧诗的形式投稿到《大晶报》,他是从投稿人的身份开始起步,然后逐渐地被报纸主编所赏识,一直到他离开银行之后自己主持一份报纸。

  《东方日报》是他职业报人第一份工作,不久后,1935年他已经在《铁报》上面写文章了,同时也在《社会日报》发表。1935年底到《世界晨报》写专栏,我查了一下他在某个时间段里,同时为六份报纸写专栏。假如一份写五六百字,凑到一起也要四五千字,这是非常厉害的。

  上海沦陷期间,他经常写的是《海报》,这个是上海沦陷之后金雄白社长,汤修梅主编的。当时张爱玲也在《海报》上写过一些文章。1945年抗战快结束了,他自己开始办小报,《光化日报》就是他自己办的。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唐大郎与他人合作办了方形周刊。因为当时办报纸需要审核,而刊物没有纳入这个系统,于是合作人龚之方拿了一张报纸,折叠了12次,成一个方形,等于是12开的东西,所以叫方形周刊。但是它没有版权页,它的封面上面就是文章。其实就像一个小报,但是它是每周出的。方形周刊发出之后大家纷纷效仿,引起了一股风潮。

唐大郎的朋友圈

张伟

  唐大郎是一个报人,最主要的是写新闻而不是文章。他写的新闻有一个特色,第一是他几乎每天都写,第二是每篇文字都不长,基本上不超过1000字,都是几百字,正好是报纸上发表新闻的字数。

  而唐大郎三教九流的朋友又特别多,可以说是黑白两道,但是有个特色,官场政界人物特别少。他值得钦佩的人都是各行各业大腕级的人物,整天和他们一起不是喝酒就是写文章和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他用自己一只如花的妙笔把这些经历写下来。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有生命力的,可读性非常强的,里面写到的东西都是有血有肉的。希望大家看他的文章的时候,并不要完全当成是文学作品,实际上他是在写我们已经经历过的,或者说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过去的事。他是通过自己特殊的形式在写新闻,非常生动,可谓另类的新闻。

祝淳翔

  唐大郎交好钱芥尘、陈灵犀、严独鹤等人,他们都是当时报界的大佬级的人物,丁悚、丁聪也与唐大郎交好。有一个小故事,当时唐大郎有一段时间比较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去丁悚他们家,他就打电话过来说“你怎么不来我们家”,他们还惦记着唐大郎。

  还有徐朗西,他是上海的闻人,也是很多女艺人的义父,1935年演评剧的白玉霜到上海来的时候,就是徐朗西帮了她很多忙。

  唐大郎还与胡剑啸、舒湮、张爱玲、黄裳等文人,甚至“苦茶老人”周作人都有联系、往来。

“戴着镣铐跳舞”的唐大郎

张伟

  我们统计下来,唐大郎的作品至少有400多万字。但有个问题,他是随写随丢,自己从来没有统计或者收集。而唐大郎第一本书是一本小册子叫《闲居集》,主要收集的是1978年以后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的作品。

  这次我们可以通过巴金故居印的《唐大郎诗文选》一睹唐大郎先生诗文的风采,他的诗虽说是打油诗,但是不要小看他的打油诗,他的诗完全符合传统诗固有的形式,完全是戴着镣铐跳舞。打油诗很容易,但是要琅琅上口,符合旧体诗的格律,这个难度非常大,不过唐大郎做到了。

注:此文根据现场录音选摘

讲座现场照片

更多精彩请点击:

阅读专题 | 曹禺:“一颗苦闷种子”的成长记

阅读专题 | 老舍:一位“出身不名门”的大咖

中秋特辑 | 中秋的意义,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文人笔下的中秋与月亮

资讯 | 巴金的家,也是上海的文学之家——“上海文化”品牌短视频(巴金故居篇)开播啦!

品读︱张伟:江南才子 一代报人——纪念唐大郎110周年诞辰

编辑:张瑞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