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家乡的美食”投票继续,文字类成人组6-10号期待您的点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四川省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五(2)班马雁君 作
由巴金故居主办的“家乡的美食”作品征集活动自2020年8月1日起至9月30日,共收到各界人士征文109篇、绘画作品132幅,涉及各年龄段、各地区和各种职业人群。作品题材、体裁丰富,如同展开一册祖国美食图鉴,其中蕴含着对于家人、对于家乡、对于祖国的爱与期许,在回望时让人印象深刻而又珍贵,如鲁迅先生所说“凡这些……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本次评奖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经过审慎的初评,目前文字类有成人组15篇,少年儿童组40篇优秀作品进入终评,绘画类有50幅优秀作品进入终评阶段。入选终评的作品将在“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进行限时投票,并同时送评委进行评审。投票票数与评委打分以7:3的比例折算成百分制,得出最后的总分,按总分排序评奖。
因入选作品较多,某些作品篇幅较长,即日起,终评入选作品将先后进行展示和投票,作品的投票时长均为一周。请大家动手投出其中最能触动自己的“家乡的美食”。
佳节
文字类成人组入选作品
1 | 曹福章 | 《妈妈的私房菜》 | 散文 |
2 | 陈红兵 | 《成都小吃》 | 组诗 |
3 | 黄梁冰 | 《酥香》 | 散文 |
4 | 李灵 | 《难忘那最后的天回镇粉蒸牛肉》 | 散文 |
5 | 李炜熙 | 《巷弄里的那家川菜》 | 散文 |
6 | Meveny | 《甜在上海》 | 散文 |
7 | 彭英 | 《赤烈浓情,川蜀食韵》 | 散文 |
8 | 商媛媛 | 《故乡的美食》 | 散文 |
9 | 帅永华 | 《家乡的腌菜梗》 | 散文 |
10 | 税莲 | 《大城小食》 | 散文 |
11 | 王秀蓉 | 《记忆里的“肉和尚”》 | 散文 |
12 | 魏丽 | 《又是一年蟹肥味美时 》 | 散文 |
13 | 吴志强 | 《那年月的猪肉太好吃》 | 散文 |
14 | 谢惠 | 《乡下厨房里的老豆腐》 | 散文 |
15 | 于成杰 | 《浓情牛肉糁》 | 散文 |
注:按照作者姓名拼音音序排列编号。
投
票
须
知
今日开启投票的作品为文字类成人组入选作品6-10号。
本期作品投票周期为2020年10月5日-10月11日。
投票请点击:
Meveny
《甜在上海》
年初回上海到暑假的那段时间,我见证了体重秤上的数字从两位数飙升到三位数。
惊心动魄。
我捏了捏自己日益圆润的脸蛋,随即拉开了家里放零食的柜子。“我要吃点甜食压压惊。”
都怪上海的西点。
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是我心尖儿上的那口甜。
坐落于黄河路上的帆声西饼屋,提供三种口味的蝴蝶酥,大块的有原味及芝士味,另有一迷你小块状的,任君挑选。而我独爱甜口的原味。
28元一包,共5片。听着量少,这蝴蝶酥实则可大着呢!(若习惯秀秀气气吃小的,不妨试试哈尔滨食品厂的,也是佳品)常有姑娘喜欢举着它家的蝴蝶酥拍照——显得脸小。
我倒是没有拍照的功夫,若不是现下疫情的缘故不便在外头脱下口罩,往往一包蝴蝶酥到手,就解开束袋的金色丝线,伸手去袋里捞起一块。蝴蝶酥嵌着糖粒,轻咬一口,簌簌掉下的卷边落回袋里。黄油的浓香在舌尖轻舞,酥皮的松脆带着若有似无的焦香余韵,心情也随之甜蜜。
一块蝴蝶酥,一杯红茶或咖啡,一部电影,一只猫咪依偎在身旁。午后时光,岂不美哉!
吃归吃,有一个疑问,我一直没有解决:分明是爱心状的,为什么称作“蝴蝶”酥呢?
我决定去追溯它的前世今生。
蝴蝶酥的祖先是一种叫作tutmac的多层面包,中世纪的土耳其牧民研制出了制作上无需发酵、节约时间,携带上可以卷起、极为便利的酥点。后由北非人传至欧洲,经由法国厨师之手发扬光大。
这位大厨名唤Lemaire,有着一双巧手。制作蝴蝶酥时,将千层面团擀到平滑均匀,黄油片夹在面团片之间,叠到100层以上。出炉时蝴蝶酥油香扑鼻,又因为绽开的外型像棕榈树叶,人们便以棕榈树Palm tree为它冠名以Palmier。
美中不足的是,蝴蝶酥的“地段”不太好。大厨居住在米歇尔山,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只有在退潮后,小岛才与大陆联通。因而每每涨潮时,大陆的食客只能“望洋兴叹”。使蝴蝶酥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奇迹之城”米歇尔山
07年,一家法国面包品牌Paul进驻上海,带来了法棍,可颂,蝴蝶酥的法式甜品热潮等,国际饭店配合本土的口味习惯加以改良,配合市场营销,成功打响了蝴蝶酥的招牌。
据传,国际饭店的蝴蝶酥的酥皮有512层之多,我没有火眼金睛,无从考证。只是打这以后,对这随吃随落的酥皮的看法有了改观,不只是“麻烦”的屑屑头,而是多了一丝浪漫的遐想——在研发之初,想必没有机器的辅助,只能人工开酥。512层,从擀面、叠加、再到冷藏,循环往复,叠进的除了黄油片,还有手作者对食材满满的心意。
如果说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是我心口的朱砂痣,甜得炙烈而张扬;那么红宝石的鲜奶小方,则是我床头的白月光,不施朱著粉,轻柔却不失张力。
小方头顶的半粒樱桃,看起来像假的,吃起来更像假的,但这一抹鲜红却是它的独特标志。上层顺滑的动物奶油,俘获了当时多少备受植物奶油塑料口感荼毒的老上海的心。下方的戚风夹层间藏着菠萝粒,强化了咀嚼感。大抵是加了少许白兰地的缘故,蛋糕体松软,奶香醇厚。
起初,小方不能单卖,两只长方体的白胖子挤在一个塑料盒里。
第一次吃到小方,是在小学里。当时的班级在学校运动会拿下集体第二,颁奖仪式结束,我们顶着一头大汗从操场回到教室。当时同桌二人共用一张长条桌,只见每张桌子中间都摆着一盒鲜奶小方,班主任笑眯眯地望着我们,说是给我们的犒劳。
邻座是个白净的男孩。人虽小,但很绅士地将蛋糕推向我的那边:“你先吃吧。”
“那怎么行,咱俩一起咯。”我向来大大咧咧,又将蛋糕豪迈地推了回去,“正好两块,你吃左边的,我吃右边的,不是正好吗?”
于是,两只小脑袋凑得近近的,一盒小方很快见了底。上层的奶油不像白脱那般厚重,蛋糕体湿软而轻盈。
食罢,用余光悄悄打量身边人。大概是刚下运动场的缘故,同桌的脸蛋红扑扑的,煞是可爱。
每每初中放学后,拉着闺蜜直奔学校对过的红宝石。一盒鲜奶小方,放在红白相间的格子台布上,你一口我一口地挖着吃。今天你买单,明天我来。当然,若是哪个姑娘在测验里考出了好成绩、或是成功竞选上班委之类,要请客买个栗子杯、豆沙排、或是惯奶油才算尽兴。两个姑娘叽叽喳喳地聊着八卦,落地窗外的车鸣声、放学的喧闹声充当着随机播放的bgm,一旁象征性摊开的作业本,往往在家长来接时再原封不动地塞回书包。
似乎一切都变了,似乎一切都没变。只有小方一如那青涩而无忧的童年时代,可是分享小方的身边人却随着成长悄悄退场。
再次邂逅小方,是在太外婆的生日会上。因为不是逢五或十的大生日,太婆的子女分散在中国各地,到场的家人勉强凑满了一桌。又顾及老年人的血糖和血脂,就没有买市面上花里胡哨的大蛋糕,取而代之的是圆桌盘上隔空放的鲜奶小方。倘若菜不合胃口,伸手捞个蛋糕,倒也方便。
小方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独立的包装、中规中矩的正方体,似乎正努力向着市场推崇的“范式”看齐。我用塑料小勺小心地挖了一口,尝到的只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味道。虽然配料表相似,分量也足了不少,可那回忆中的甜蜜却永远定格在了过去。
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的女孩梳着两根羊角辫,头上别着一只镶有红樱桃的发卡。她冲我挥挥手,有点婴儿肥的脸蛋绽放出独属于孩童的灿烂笑颜。
她转身离去,红白格子衫裙消逝在了黑暗里。
彭英
《赤烈浓情,川蜀食韵》
夜色下的宽窄巷子依旧人头攒动,青砖黛瓦不时闪过流转的霓虹。战“疫”之后的古朴小街,更有一番热闹:花哨的川剧演员信步街头,热情迎接八方游客;串串叫卖与四川民谣一唱一和,连盛满麻辣串的大油缸那厚重的油面子都随着强烈的节奏一漾一漾的……静美如画,跃动如诗,我脑海顿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川蜀美食,若要用颜色来形容,那“她”是……
对,她应该是红色的,是赤烈的。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金属色的大锅里盛着深红色的底汤,橘红色的香油悄悄凝成了薄片,明红的辣椒几乎铺满了汤面,再撒上几根粗粗的浅绿葱茎,细小的气泡“噗噜噗噜”的翻滚着,各色各样的食物旋着圈,略偏暗黄的灯光打在桌上,足以勾起每一个人的食欲。“白秫新收酿得红,洗锅吹火煮油葱。莫嫌倾出清和浊,胜是尝来辣且浓。”这是独属于四川火锅的深红色。
亲朋好友围坐在朱红圆桌旁,手执黑红的长櫡,直眼盯着心仪的美食,用力一夹,顺手给邻座的友人分享。间歇中,彼此频频举杯,或啤酒、或甜饮,火热的情谊如翻涌的热浪,友谊更浓烈、情谊更深厚。红红火火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美满满的生活啊!
一颗颗鲜红的辣椒挂在矮木丛上,碧绿的把柄划出一个半圆来,在明亮的光线下反映出花白的光斑。“长锅漫洒椒一斗,灼气翻滚乱丝柳。沸水汹汹腾血色,铁碗盛来当烈酒。”而四川把辣椒浸渍成了泡菜,做出了油亮的红,进一步刺激着人的味蕾。这是只属于四川辣椒的亮红色。
记忆深处,亮锃锃的泡辣椒,是父母的最爱。
父亲、母亲每日下班后总是在厨房继续劳作,母亲是“大厨”,父亲是“下手”。父亲总爱坐在墙角的小凳上,打开泡菜坛子,细心的挑选出几根腌制好的红辣椒,放在菜板上,麻利地切成薄片。母亲以泡辣椒为基本佐料,制作各种美食,红烧鱼、肝腰合炒、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辛香开胃,色味俱全。成长的幸福时刻总与“吃”分不开,餐桌文化不仅仅是“吃”的高颜值,还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那份亲情与温暖。
如今,年近八十的父亲依旧爱腌制红辣椒、母亲依旧以红辣椒为佐料制作美食,等待儿孙们回家分享。
川蜀的佳肴,仿佛一帧帧光影制作的抖音,香辣、辛辣、甜辣、酸辣……深红、赤红、黑红、鲜红、亮红……各种“辣”与各种“红”巧妙艳遇,赤烈浓情中,升腾的是火样热情、镌刻的是最温暖的故事、飘散着最诱人的食韵……
商媛媛
《故乡的美食》
故乡美食,总能唤起游子记忆深处的味道。我的故乡江津以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川东地区的粮食产地、鱼米之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爱自己的故乡。有人爱故乡屹立千年的名胜古迹,有人爱故乡亲切淳朴的浓浓乡音,我却独爱故乡的美食——历史悠久、回味无穷的“芝麻圆子”。
芝麻圆子,也叫“芝麻丸子”,是江津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始创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前后,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选料考究,香甜爽口,油而不腻,富于营养。在江津人的记忆里,只有大鱼大肉的酒席是不完整的,必须要有“三蒸九扣碗”其中,一道江津传统名小吃——芝麻圆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回想记忆中的芝麻圆子,是身为特级中式烹饪师的父亲制作的,芝麻圆子制作分制馅、制皮和蒸煮三个步骤,共十几道工序,这看似简单的工序里却是从事烹饪工作40余年的父亲对这份职业的匠心与坚守。每次制作芝麻圆子,我就像小跟班一样,亦步亦趋的跟在父亲身后,看着厨房案桌上白花花的阴米(糯米蒸熟后阴干而成)、肥膘肉茸、黑芝麻、桔饼蜜饯、花生仁等,我就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热气腾腾圆子,此时的口水也不由地咽了几口。看着父亲娴熟地用芝麻、桔饼、红糖、白糖、猪油等调匀,搓成糖馅,将馅皮分别包上糖馅,表面上粘裹一层阴米,盛碗中,上蒸笼开始蒸煮,出锅的那一刻是我最期待的,一个大土碗内,盛满一个个洁白晶莹的糯米丸子,每个丸子正中,点着一颗红红的印记,好似一朵朵凌雪傲霜的红梅,热腾腾的热气,混合着肉味、大米的芬芳、芝麻的香味扑面而来……
这种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回家的归途或山高水长,或近在咫尺。对于不能归家团聚的游子,家人的厨艺、故乡的美食总能透过味道让潜藏的思念再次复燃,这一路陪伴我的故乡味道,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锁定着千里之外的故乡,默默指向着家的慰藉。
帅永华
《家乡的腌菜梗》
离开家乡久了,总觉得家乡是条缠在身上的无形丝带,伴随着我行走的路上。我摸不到它,却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每当我在记忆中寻找家乡的一草一木时,总会有一抹甜甜的辣香,从众多的家乡味道里盈盈飘出,在唇齿间萦绕,在舌尖上回味,直馋得我口水涟涟。
那是家乡的一道土菜的味道,我的家乡俗称-----腌菜梗。
记忆里,小时候的每年仲夏之际,天气转晴。每家每户都会把地里半人高的芥菜,砍倒,用蔑篓抬到村前的小溪旁清洗干净。再用一根麻绳在两棵树之间一绑,洗干净的芥菜“骑马”分开挂在绳子上。晒上三至四天,等到芥菜水份干至六七成,菜茎焉得还能看到呈青绿色,便收起来,去掉菜叶。再把菜茎一小段一小段切好,放入木盆中。均匀放些食盐,用手揉搓,至水出,色变翠绿,感觉七成熟,再尝尝是否咸淡适中,如味淡,再加盐少许,放上辣椒粉,添些大蒜,味精,食用油。拌匀,装入坛罐压紧,盖上盖。待一星期左右,揭盖,用筷子夹入碗中,一碗色泽淡红,青绿油嫩的腌菜梗便展现在眼前。迫不及待地用手捻起一根,放入口中,又辣又略带甘甜的菜梗味,吃了一根还想吃第二根。直辣得连连从口中吸气呼气,翘起嘴巴,伸出长长的舌头,享受口中吸气呼气给舌头带来些许的清凉。一边又情不自禁地用手再捻起一根塞入口中。
踏上社会以后,我辗转各地刨食,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漂泊到南方。不见了家乡的缕缕炊烟,不见了家乡的水秀山青,更品尝不到辣中甘甜,家乡独特的腌菜梗味道。广东人吃的都是千遍一律的清淡粤菜。不管是日常用餐还是大摆酒席,满桌的菜肴,根本吃不到我喜欢的家乡辣味。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迈进,来广东打工的老乡多了起来。闲谈中也是经常说起家乡的腌菜梗好吃。每次离家返粤的时候都少不了带上几包家乡的腌菜梗。在火车上吃上几根,一路旅途的疲劳荡然无存,就连旅途的瞌睡也被辣得九霄云外。
记得有次过年后回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同事们见面第一句就问:“帅哥,你带了什么家乡特产吗?拿来给我们尝尝啊”。我便拿了两包分给同事们吃。同事们顾不得还是在上班时间,便抢着分吃。大家正在津津有味地吃得起劲,恰巧公司老板突然回来了,眼看老板铁着脸正要发脾气的时候,还是有个同事头脑反应快:“老板,快来尝尝帅哥刚从江西带来的家乡特产”。当老板吃了一根又一根,并且连连称赞:“嗯!好吃,好吃”。一场眼看要被老板挨骂的紧张气氛顿时烟消云散,化险为夷。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迈进的节奏加快,农村也越来越萧条空旷了。年青人都忙于外出打工挣钱,只留下年老体弱的村民们。小时候那种每家每户都要做腌菜梗的习俗也就慢慢少见了,但在老家的农贸市场卖腌菜梗的菜农却到处都是,或许是家乡开了生产腌菜梗的加工厂了。现在农贸市场买的腌菜梗都是用塑胶袋包装好,很方便携带,只是包装袋上没有像“老干妈”那样,印刷上精美的品牌商标。但那种辣辣的,甜甜的,脆脆的家乡味道却没有任何改变。
每当老乡从家里带来给我的腌菜梗,我便等不上吃饭的时候,品咂着来自家乡的味道,翻腾着记忆里那些沉淀,或苦,或甜的家乡往事,无不是对家乡丝丝回望。就是这些家乡五味杂陈的味道,还有那异乡打工辛酸而又充满希冀的味道,总会清新着我的人生岁月,鼓舞着我在异乡求生存,求发展……
税莲
《大城小食》
成都城大,从一环到绕城高速;成都繁华,仅从科华路走到春熙路就可见一斑了;成都历史悠久,到“金沙”去看看就知道了。成都的小吃更是闻名于世,其品种繁多,历史同样悠久,且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同川菜一样,在我国烹饪技术遗产的宝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成都的各色美味小吃让来到这里的外地人总觉得胃小,面对着满街大大小小的小吃店发出的香味的诱惑,总忍不住要走进去点上一两碗以大饱口福,可往往是才从这家出来又想进另一家,等到胃实在装不下的时候,才摸摸圆滚滚的肚子悻悻扭头,转身离开。
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成都那名目繁多的名小吃: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担担面、三合泥、三大炮、夫妻肺片、赖汤圆……,从各色小面到抄手饺团;从精糕汤元到筵席小点;从凉菜冷食到热饮羹汤;从锅煎油烙到蒸煮焙烤,堪称厨艺精巧做工不凡,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甜咸酸辣各味俱全,应有尽有。
成都小吃虽小,却蕴含着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各种糕饼、羹汤、及席间小点,还有一个与外地小吃不同的地方,就是小吃还包括一些肉类食品,这又让人们觉得吃小吃时有一种“吃大菜”的感觉,如“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棒棒鸡”、“怪味兔”、“软烧鸭子”、“张烤鸭”、“二姐兔丁“、“粉蒸牛肉”等等,这又是成都小吃的一大特点。
成都小吃声名在外,还在于其味全鲜养、变化多端。成都小吃的调味特别多,这是其它地方小吃所不能比拟的,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咸甜、椒麻、麻辣、红油、香油、烟熏、五香、怪味、家常、蜜汁、酒香、咸鲜、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种,而每一种调配的口味针对不同的人群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变化。
成都除了有本土名小吃外,还汇集了四川各地的地方小吃,这同样脍炙人口。不管是乐山的甜皮鸭、豆腐脑还是白家的肥肠粉;不管是川北凉粉还是宜宾燃面;不管是自贡的糍粑还是梓潼的酥饼,哪一样不让你一个劲儿地猛咽口水,再加上成都本地的龙抄手、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难怪外地人来了回去之后总对成都的美食恋恋不忘。但说来也奇怪,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美食,成都的女孩子们却一个个长得娇小玲珑,体型匀称,这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成都的小吃和中餐一样,也讲求做工精细,选料上乘,就以龙抄手为例吧。龙抄手的口味有原汤、鸡汤、清汤、红油、海味等多种 ,可算作是成都小吃中的佼佼者了,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皮薄肉嫩,透过晶莹的皮全然可见里面包裹着的肉馅,尝上一口,只觉滑嫩如绸,吃过无数的抄手还未尝见如此细滑之美味。通常人们最爱吃的有两种,一种为红味,即有辣椒的;一种为白味,也就是用鲜汤熬制的本味。每一个抄手的肉馅都比普通抄手大,细腻、白嫩的抄手盛在雪白如奶的原汤之中,未尝便也胃口大开了。
原汤当然是不可小觑的,都是由鸡,鸭,猪身上几个部位的肉,经一番慢煨之后精炼而成,没有半天一天的功夫是煨不出如此香浓的汤的,时间短了则成色不足,时间过长又过浓腻了,这奶白色的汤汁集了恰好的火候与繁多的营养,单是喝上这么一口便已飘飘然了,更不用说那玉兰花似的胖抄手了。
看着满街的小吃,禁不住感慨:到底是天府之国啊!
往期 · 推荐
● 活动 | “家乡的美食”投票通道开启,谁笔下的美食更触动您?
● 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 | 火——中国作家的抗战岁月多媒体展览全部上线!
编辑: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