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双叒叕乳滑了,这次轮到了长相 | 周黎明专栏
开腔 ▻▻▻
前几天和徐老一起吃饭的时候还聊到,现在的互联网遍地都是雷,一不留神就倒霉。
在所有的雷中,“乳滑”又是波及面最广的,几乎到了“万事皆可乳”的地步。从行为乳滑,言论乳滑,到最近《尚气与十环传奇》在北美上映,终于发展出了“长相乳滑”的说法。
长相也能乳滑吗?
今天这篇文章,周黎明老师会带我们回到好莱坞历史中,把过往那些“长相乳滑”的证据一一揪出来。
但历史妙也就妙在这里,当人们发现当下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是反复发生时,也就明白了很多愤怒和不解,其实都源于无知与少见多怪。
——枪稿主笔 子戈
长相可以冒犯吗?
文/周黎明
作者简介:影评人,双语作家。
“长相乳滑”是近期网上出现的一个新名称,特指外国电影中一些华裔演员的相貌不符合中国网民的审美,进而认为,启用这样的演员是对我们的侮辱。
如果适当消解这个说法的语气,改为“不顺眼”或“不好看”,那么,这种现象绝非今日才出现。不说古早的,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1998)公映时,据称根据华裔女星刘玉玲形象来描绘的花木兰,遭到不少国内观众的非议——无论眼睛、眉毛,还是脸型,都跟我们大众心目中的女性美相去甚远。之后,以吕燕为代表的中国模特走向世界,这种声音就愈发高亢,说“长相独特”、“相貌平平”和“丑小鸭”那都是客气的,直接一点的标题里就点明“丑模”。斗胆假设一下,如果那个年代的网民数量有今天那么多,“长相乳滑”的说法或许那时就诞生了。
当然,动画版花木兰的形象如今被广泛接受了,而形容吕燕的文章里也越来越多出现“美”的字样。
毫无疑问,对于中国女性的审美标准,东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近期《脱口秀大会》里,选手张踩铃有一段生动(可能略带夸张)的描述:她的外国老公认为她比刘亦菲更好看,但不如李诞好看。诚然,婚姻是两个人的互相选择,而且中外通婚按我们的人口比例算可能并不高,未必有统计学意义。但你若见过十对以上的中西方跨国夫妇,你肯定会意识到,某些老外是真心喜欢某个类型的中国(或东方)女生,而这个类型恰恰是我们的主流审美绝对不会用“美”来形容的。从这个意义讲,他们不是“乳滑”,而是“辱没”了自己,不是吗?
再次声明:这不代表每个西方男人喜欢同样类型的东方女性,也没有诋毁外嫁者形象的意思。
张踩铃在《脱口秀大会》上描述外国丈夫对刘亦菲的看法
说具体的吧。
我们普遍认为,眼睛大是美的,而吕燕以及《尚气》的奥卡菲娜都是小眼睛。如果西方女明星有很多是小眼睛,那我们或许会松一口气:看来他们是真的喜欢小眼睛。可是现实情况是,西方女明星里几乎没有眯缝眼。由此是否可以推断:他们选择小眼睛中国女生,是对我们的刻意贬抑,即哪壶不开提哪壶。
其次是皮肤。我们有“一白遮百丑”之说,而西方人呢,至少是我们潜意识里不包括黑人群体的“西方人”,原本就是白皮肤。据化妆品公司透露,全世界美白产品的最大市场在东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而海外沙滩上享受日光浴的,以及专门为了晒黑的tanning salons,基本上都是白人。有人甚至做过小调查,发现东方女性使用的防晒霜度数要比西方女性高得多。
曾有时尚杂志总结亚洲人与西方人偏好妆容的巨大差异
关于嘴唇的文化差异虽然大,但最简单:西方人认为厚嘴唇性感,而我们一向崇尚薄嘴唇。跟古画里的樱桃小嘴相比,我们现在已经过于西化了。
说起古画,我相信很多人看了心里会打鼓:那些皇帝呀、贵妃呀,请得起顶级的宫廷画师,怎么画成那样?
没错,古画里基本上找不到一个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人。简单说,中国古画里要找一个大眼睛美女似乎比登天还难。这绝对不是不用透视可以解释的。
最直接受到这种认知差异冲击的,是生活在西方的亚裔人士。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也因人而异,因此,一个黄种人走在曼哈顿大街上,她究竟是漂亮到被人吹口哨,还是被视为姿色平平,就很难说了。有趣的是,亚裔学者对于我们的审美标准,认为是“殖民主义”的结果,也就是我们被西方人洗脑了。除了嘴唇,其他如大眼睛、白皮肤、高鼻梁、双眼皮,都是以白人作为标准的。
这话当然有点绝对。在国人尚未跟西方有大规模接触之前,我们就尽情赞美白皙的皮肤。“清辉玉臂寒”可不是描写妮可·基德曼。肤色是西方最敏感的话题之一,跟咱们的粉丝站队那样灵验。即便他们对古铜色的推崇是我们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但在混血相当普遍的地方,偏浅一点的拉丁族裔和黑人往往要比深色的更受欢迎,今年搬上银幕的《身在高地》就因启用“浅黑”而遭到某些人的批评,被认为是歧视“深黑”。
其实,比种族更深层的原因是阶层。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年代,黝黑的皮肤意味着劳作的辛苦和地位的低下,而细皮嫩肉就跟绫罗绸缎一样能彰显身份。如今,劳动阶层和中产阶级多半呆在室内工作,而有闲阶级则可以经常性出门旅游、休闲、参加体育活动,被晒的痕迹反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炫耀,这在欧美尤为显著。
如果西方人直接用西方标准来选择东方演员,或许我们有些观众反而觉得无所谓,问题出在他们试图迎合,用他们自以为的东方标准,结果让我们觉得浑身不舒服。1937年米高梅拍摄中国题材的《大地》,著名华人女星黄柳霜前去应征,被老板梅耶告知“长得不够中国化”,结果他选择了奥地利演员露易丝·赖纳。很荒谬,对吗?你若仔细分析,不是全无道理。黄柳霜虽然是广东移民,但她长得高头大马,跟德国“一姐”玛琳·黛德丽和瑞芬斯塔尔站在一起,居然还略高一点;她的脸型轮廓也有点像现在的模特儿,若不是身穿夸张的中式服装,她不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子。《大地》的女主系小巧玲珑、坚忍不拔的农村妇女,当然,你若把配戏的演员全换成更高个的演员,黄柳霜也可以变得小鸟依人。
前面说的都是女性美,说到东方男性基本上就没有东西方重叠之处。西方推崇的银幕英雄以前是阿诺、史泰龙,现在是强森、迪塞尔那一款,即便阿汤哥个头矮小,即便年轻时也不是咱们小鲜肉的路数。而我们流行的无论是当下的阴柔美,还是古代的书卷气,在他们看来都是严重缺乏男子气概。好莱坞自己培养的亚裔男演员中,以扮演京剧男旦一举成名的黄亮荣算是书生型,曾经靠扮演科学家不时露脸;近年来美国少数族裔颇忌讳被定型(stereotype),比如亚裔擅长学习、非裔擅长体育等等,故文静书生恐怕抢不到那类角色了,而近来出人头地的几位韩裔男星,如成康、史蒂文·元、尹成植、金大贤等,外型均粗犷硬朗。
记得2007年有人做了一个调查,让西方女性评选她们心目中的中国男明星之美丑。我不记得谁被评为最美,但被认为最不好看的是李亚鹏和谢霆锋。跟现在的流量明星相比,这两位已经相当阳刚了。不知评选的方法及抽样人数是否科学,但当年那个结果掀起不小的风波。后来我查了一下海外的网民讨论,看到的最多解答是长头发——西方女子普遍认为东方男性喜欢留长发,而长发在她们眼里并不是飘逸,而是“女良”。
刚才提到韩裔明星,有两位值得单独拿出来,一个是吴珊卓,另一个是西方曝光率挺高、但我们不太熟悉的郑肯。这两位大概属于长相有辱之列。他们两位都是喜剧明星,吴珊卓的好莱坞成名作《杯酒人生》是一部喜剧,当然她现在戏路越来越宽。对于喜剧演员来说,颜值跟成就往往是成反比的,不信你去看看《脱口秀大会》,“惨不忍睹”的几位都是才华横溢的,因为,他们若没有才华,观众就不会多看他们一眼。奥卡菲娜也是喜剧演员,《尚气》里她那个角色属于主角的搞笑伙伴,你若把刘亦菲搁那儿,能笑得出来么?
若想深究好莱坞对于东方人的“奇葩”审美,最方便参考的是黑人。我们今天经历的,都是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只不过,他们的情况比我们更极端,因为黑人论肤色要比黄种人更有别于白人,但在白人为主的社会,黄种人和黑人都是少数族裔。好莱坞对于少数族裔的处理可以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忽视,假装不存在,由此催生了白人演黑人或亚洲人的black face和yellow face。第二阶段,少量并慎重启用,强化少数族裔的差异性,比如007电影《雷霆杀机》里的格蕾丝·琼斯,跟吕燕是一个套路,跟常规的美形成强烈反差,让你过目不忘。第三阶段,色盲选角,肤色差异可以忽视,如古巴裔演员卡贝欧(卡妹)的灰姑娘,黑人演员海莉·贝利的小美人鱼,以及更多我们觉得大逆不道的选角。
近日,小美人鱼的选角因被投稿至“古典美感消亡的事例”而再次引发争议
亚裔似乎被卡在第二阶段了:要么不用你,要用你就是因为你与众不同。这对于海外的亚裔演员是好事,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处于“与众不同”的地位,而对于我们来说,那种“不同”也许就是一种冒犯,我们寻求的是某种“相同”。
无论是哈尔滨土生土长的刘思慕,还是中韩混血、纽约长大的林家珍(奥卡菲娜),抑或是加拿大出生的吴珊卓,有非洲、德国和苏格兰血统的赞达亚(《沙丘》《蜘蛛侠》),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不同”,而不是像《偶像练习生》那样一百个人出来简直像是同胞兄弟。一般情况下,公开diss他人的相貌是不礼貌的,比如乔任梁的妈妈在网上遭到的各种长相羞辱,能看出那些人缺乏最基本的素养;但轮到演员,相貌是他们塑造角色的一部分,因此观众是有权品头论足的。
但我们也别忘了,审美从本质上讲是主观的——人各有所好,你心目中的西施,未必能让他人心动,反之,你认为是丑八怪,但人家真心觉得那是美丽或魅力。至于美的民族性,那也会处于流动状态,“黑眼睛黄皮肤黑头发”不是“龙的传人”的标配么?那你看到美瞳、染发+美白到极致,会不会觉得那是一种背叛呢?
THE END
今年最高级美剧,就是它了 | 杨时旸专栏
撕裂的美国,静悄悄藏在这个孤寂的电影里|周黎明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